正文

第一章 緒論

視界的融合:朱湘譯詩新探(修訂版) 作者:張旭


第一章 緒論

朱湘(1904—1933),現(xiàn)代詩人兼翻譯家,字子沅,筆名天用,祖籍安徽太湖縣,出生于湖南沅陵。父親朱延熙,進士出身。其母為清末洋務派首領、文淵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張之洞胞侄女。朱湘自幼天資聰穎,6歲啟蒙,7歲學作文,11歲入小學。1917年夏畢業(yè)于南京第四師范附屬小學。1919年考入南京工業(yè)學校預科學習一年,開始接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同年插班考入清華學校中等科三年級,1921年再升高等科,從此開始他的文學生涯。后加入聞一多、梁實秋等組建的清華文學社,并與詩人饒孟侃(子離)、孫大雨(子潛)、楊世恩(子惠)過從甚密,一同獲得“清華四子”的雅號。自1922年起朱湘開始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新詩創(chuàng)作和翻譯作品等。1923年冬,因不滿清華學校課程的死板安排,不守校規(guī),被校方開除,隨即離開清華來到上海,加入當時最大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并專心于詩歌創(chuàng)作和翻譯。1926年他參與聞一多和徐志摩創(chuàng)辦《晨報副刊·詩鐫》的工作,提倡格律詩運動。同年在好友孫大雨及羅念生的說項下,終于獲準回到清華就讀。此后又創(chuàng)辦《新文》,專登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翻譯。1927年9月獲官費資助赴美國留學,先后在威斯康星州勞倫斯大學、芝加哥大學、俄亥俄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等課程。朱湘于1929年9月提前回國,旋即應聘到安徽大學擔任外文系主任。1932年夏去職,漂泊輾轉于北平、上海、長沙等地,以寫詩賣文為生。終因生活窘困,憤懣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凌晨在上海開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殺,年僅30歲。[1]朱湘一生雖然短暫,卻留下詩集數(shù)部:《夏天》(1925)、《草莽集》(1927)、《石門集》(1934)和《永言集》(1936),其中許多詩篇早已成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經(jīng)典。此外他還寫過不少散文隨筆與詩歌批評,翻譯介紹了不少外國名詩,其中包括散文和評論《中書集》(1934)、《文學閑談》(1934),書信《海外寄霓君》(1934)、《朱湘書信集》(1936),譯作《路曼尼亞民歌一斑》(1924)、《英國近代小說集》(1929)、《番石榴集》(1936)等。在這些作品當中,他的詩歌和散文早已為中國文壇所樂道,他的翻譯詩歌卻鮮有人論及。事實上,他的創(chuàng)作詩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翻譯詩歌的經(jīng)驗,因而這些譯詩就值得認真加以審視和重新評價。


[1]參見秦賢次《孤高的沉江詩人——朱湘》,《文訊雜志》(臺北)第39期(1988年12月1日);孫玉石《朱湘?zhèn)髀约捌渥髌贰?,《朱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第215頁;等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