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 出塞/〔唐〕王昌齡

中華吟誦讀本: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 作者:王恩保 編


12 chū sài   〔唐〕 táng wáng chāng líng

alt

注釋

但使:只要。龍城:即盧龍城,漢代抗擊匈奴重鎮(zhèn),在今天的河北省盧龍縣。飛將:漢代名將李廣,人稱飛將軍。不教:不讓。胡馬:指匈奴的軍隊。:經過。

簡繁對照

alt

題解和大意

王昌齡(?—約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開元十五年(727)進士,曾任江寧丞、龍標尉,是著名的邊塞詩人,擅長七言絕句,人稱“七絕圣手”,又被譽為“詩家夫子王江寧”。他的詩現存一百八十余首,有《王昌齡集》。

《出塞》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首句“秦時明月”與“漢時關”互文見義,把月光下的邊關,同秦漢以來筑關備胡、反擊外族入侵的歷史結合起來。三、四兩句希望有像李廣那樣的忠勇將軍,能夠“不教胡馬度陰山”,國家和睦安定,也成了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愿望。緬懷良將,感嘆守將無能,就是這首詩的主旨。

吟誦說明

《出塞》由方明朗誦,袁行霈、華鋒、施榆生吟誦。下面對吟誦做分析說明。


這首詩雖然用了樂府舊題,卻也是一首標準的平起七言絕句。吟誦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袁行霈所遵從的“四三”格式,這種格式是他的一貫主張。他在《中國文學概論》里面說過“中國詩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節(jié)奏的五言和四三節(jié)奏的七言”。第二種格式是華鍾彥先生所提倡的“二四四二”式,華鋒用的就是這種格式。袁行霈的錄音是1991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室錄制的。他吟誦的時候每一句都在第四字停頓,在第七字上拉長,即使是入聲字,像“明月”的“月”,他也拉長了,偶句的第六字也有明顯的延長。整個的旋律比較平穩(wěn)樸實,符合這首詩的主旨。

華鋒的吟誦體會是:首句起調不能太低,亦不能太高,否則不能把詩人那種歷史的滄桑感表現出來。次句的“人”字雖然不在節(jié)奏點上,但七言詩的第五字,可以適當重讀,以示強調。這里重讀“人”字,表達詩人對一代代戍邊將士的敬意。第三句的“飛”字也重讀,表示國家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將軍,而是需要李廣那樣驍勇善戰(zhàn)的英雄。末句吟誦時,“教”字、“度”字都是詩人用情極深之處?!敖獭弊謶撟x為平聲,否則就不符合平仄要求了。“度”是仄聲字,不宜長吟,可以適當加重語氣,表明不讓胡馬越過陰山是歷代戍邊者的目的,也是詩人的愿望。

施榆生的閩南語吟誦也遵從“二四四二”格式,入聲字短促、急收,語音特色十分明顯。整個吟誦調的旋律比較清秀悠遠,對詩句“萬里長征人未還”的哀怨情緒有很好的表達。(撰稿:王恩保、華鋒、劉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