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子曰”類文獻思想初論 作者:周海春


前言

這里所謂的“子曰”中的“子”即孔子,“子曰”即“孔子曰”或“仲尼曰”?!啊釉弧愇墨I”即包括《論語》在內的先秦兩漢等記載孔子言論的文獻。古代文獻中的“子”并非都是“孔子”,這里所說的“子曰”專指以孔子名義所說的話。這些話的存在形態(tài)多樣,有“子曰”、“孔子曰”、“仲尼 曰”等。本書把這些話統(tǒng)稱為“‘子曰’類文獻”。綜觀古代典籍中的“子曰”類文獻,相比較而言有價值的主要集中在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現(xiàn)有的孔子資料匯編基本上也以此時間為下限。

把“子曰”文獻合起來作為一個類別進行研究是必要的。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當人們談論孔子思想的時候,或者引用《論語》來說明,或者使用《春秋》等來說明,或者引用《孔子家語》中的材料。因為使用的材料不同,得出的結論也自然千差萬別。其中《論語》中的“子曰”使用率和認可率高,被認為是孔子的思想言論。但《論語》對孔子言行記載相對簡單,加上歷史上的注解較多,單純從《論語》文本自身的資料出發(fā)有的時候很難確定孔子言論的具體內涵?!墩撜Z》中的“子曰”往往缺乏相關背景或情景的說明,而其他文獻中的“子曰”往往和《論語》有互補性,這使得合起來進行研究顯得很必要。

“‘子曰’類文獻”有很高的哲學價值,從豐富和發(fā)展中國哲學史的角度來看,如下三點意義是非常明顯的:其一,有助于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勾勒孔子的哲學思想。其二,有助于全面研究孔子弟子的哲學思想,勾勒早期儒學的哲學全貌,勾勒早期儒家哲學思想發(fā)展線索和脈絡。其三,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先秦儒家和其他相關各家的關系問題,從一個宏觀的思想平臺上把握先秦哲學思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其四,有助于回答秦漢尤其是先秦主流文化及其流變的相關問題,總結主流文化建設的經驗。中國哲學史的每一次創(chuàng)新,總是和對不同經典的關注和挖掘有關。有理由相信,對“‘子曰’類文獻”的深入研究,可以引申出大量的學術話題和現(xiàn)實話題,從而提供先秦兩漢哲學史研究創(chuàng)新的動力。

本書以《論語》為參照系考察了儒家經書中的“子曰”,其中包括《左傳》和通行本《易傳》中的“子曰”?!抖Y記》中的“子曰”內容豐富,并且非常復雜,本書選取《禮記·仲尼燕居》等篇章為例分析了其中的思想和《論語》相關思想之間的關系。諸子文獻中有大量的“子曰”文獻,本書以《莊子》、《孟子》、《韓非子》等文獻中的“子曰”為例進行了闡發(fā)。

“子曰”類文獻有較強的理論張力,因為這些文獻出現(xiàn)在不同時代的文本中,出現(xiàn)在不同學派的文獻中,加上有真有假,其中包含很多的矛盾和不合。其中包含學派的矛盾,時代的矛盾,真假的矛盾。這些因素導致了“子曰”類文獻有豐富的理論取向。本書選取幾個角度對這種矛盾進行了闡發(fā),主要是:仁愛原則與功利原則、出世與入世、君子道和統(tǒng)紀的張力。

諸多的“子曰”文獻真假難辨,本書以對《論語》為基本參照,從啟發(fā)與定義、意義世界與事實世界、開放與排他、示范與規(guī)范等角度來分析,認為孔子哲學包含多個面向,這些張力包含偽托等因素在內,但也要關注孔子哲學的多角度、多層次性。

本書命名為《“子曰”類文獻思想初論》有如下幾個原因:其一是文獻范圍不完全,還有很多文獻沒有納入其中。關于《論語》,我有專門的著作問世,即《〈論語〉哲學》一書,該書構成了閱讀本書的基礎。本書只涉及《禮記》和《莊子》中部分“子曰”,《孔子家語》和《孔叢子》尚未系統(tǒng)納入,其他“子曰”文獻還有很多。新出土文獻就更不用說了。對“子曰”文獻相對完整的研究需要很多的精力,需要有續(xù)集。其二,因為文獻的完備性不夠,自然還無法把文獻包含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分類研究。本書只是對文獻進行分別的探討。不過這個“初論”還是很必要的,相信當其他文獻得到進一步研究時,相關的問題會逐步明朗起來。我對得到一些系統(tǒng)的看法還是很有信心的。因為對這一專題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本書還有很多的缺陷,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步克服。

  1. 周海春:《〈論語〉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