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濟公

菊圃掇英錄 作者:翁偶虹 著,張景山 編


上海濟公

京劇之有濟公,最早見于晚清太后宮中排演的《馬家湖》《趙家樓》《五鬼盜陰瓶》《八魔煉濟顛》,濟公由老生飾演,并不丑化。劇本傳至民間,梆子班尚有翻而演者,京劇中僅存《趙家樓·鳳凰嶺》一劇,主角華云龍,濟公則席于丑扮末位。20世紀初,上海夏月恒、夏月珊、夏月潤、夏月華昆仲,兩次興建九畝地大舞臺,首創(chuàng)燈光布景,開連臺本戲風氣之先。月珊晚年創(chuàng)排《濟公活佛》連演多本,廣受歡迎,傳為本戲中之保留節(jié)目。

20世紀40年代,趙如泉主演于共舞臺,蟬聯(lián)演出《楊香武與歐陽德》、《龍?zhí)鄂U駱》、《三大亨》(即《飛龍傳》中之趙匡胤、柴榮、鄭子明)、《濟公活佛》等,仍以濟公最享盛名。博得“兩代上海濟公”之譽,意指第一代為夏月珊,第二代即趙如泉也。其化裝雖濃于月珊,稍嫌丑化,然唱、念、做、表,仍規(guī)范于老生風格,不瘟不火,風趣幽默。每本故事,不外乎扶危濟困,見義勇為,既寓人情冷暖,亦有神魔幻化。例如“背佛捉妖”一節(jié),就很富機趣。老農(nóng)兒婦1,為妖所祟,叩求濟公除妖,濟公背著靈隱寺的韋馱,搖扇而來。韋馱高僅一米,彩塑莊嚴。先背著走個過場,再上則安置于老農(nóng)的幾案上。老農(nóng)翁媼,面對泥胎偶像,不信其能驅(qū)妖,濟公即以禪語機鋒開導他們,對白煩瑣,語意雙關,幽默中深含哲理。趙如泉娓娓念來,如話家常。為了顯示彩頭,邊念邊撥動案上的韋馱,韋馱整身轉動,臺下視之,確是一尊泥塑佛像。倏地燈光一暗,場面以鑼鼓聲模肖風聲,翁媼驚駭妖來,匍匐藏于案下。趙如泉則笑容可掬地頻搖破扇,靜候妖魔出現(xiàn)。妖上直撲濟公,趙如泉以卓越的武功,一躍登桌,用破扇三擊韋馱之頂,韋馱立即轉動眼睛,抬起手腳,左手戟指妖魔,右手揮舞降魔寶杵,跳下桌來,與妖開打,直追妖下。觀者至此,既驚其何以動作如生,更驚其何以背在濟公身上,輕如蟬翼。殊不知前一個背在身上走過場的原是紙扎彩畫;此場背上來的,換了個三尺幼童,扎扮如前。觀者難辨前后。如此幻化,雖屬噱頭,而趙如泉之念白、做、表以及武功,卻已展現(xiàn)于噱頭之內(nèi)。

趙如泉原工老生及武生,更擅演花臉、武丑及小生,能戲之博,與周信芳、林樹森、蓋叫天并稱為上海四大金剛。在他演本戲期間,每星期日加演日場,每場必演三出不同行當?shù)墓亲永蠎颉N以娝谝粓鲋?,先演《七擒孟獲》之馬岱(武生),中軸演《高平關》(又名《借人頭》)之高行周(花臉),大軸演《紅梅閣》之裴生(小生,純是梆子路數(shù))。又一場先演《別窯》之薛平貴(武老生),中軸演《鐵籠山》之姜維(武生),大軸演《寶蓮燈·打堂》之秦燦(花臉)。又一場先演《九件衣》之知縣(老生,梆子路數(shù)),中軸演《戰(zhàn)宛城》之曹操(花臉,唱昆曲),大軸在全部《風波亭》后演《瘋僧掃秦》之瘋僧(老生,昆曲路數(shù))。在義務戲中,凡頭路武丑人物,如《大名府》之時遷、《溪皇莊》之花驢賈亮等,均由如泉擔任,內(nèi)外行尊之為趙老開。唯有時為了適合上海觀眾胃口,常摻滬語于念白中,以博一笑。演《龍?zhí)鄂U駱》鮑自安,會見徐松朋時,徐念“俺姓徐”,鮑問“哪個徐?”“徐家匯(上海地名)的徐!”鮑即上口,高念:“哦!徐家(滬語念“嘎”)匯的徐!”觀眾雖以本地風光,報以彩聲,終屬游離戲外了。

趙如泉飾演的歐陽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