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傳媒文化之殤(評論)
澳大利亞最負盛名的雜志《公報》周刊于1月24日壽終正寢,結束了其128年的歷史。從經(jīng)濟角度看,這份雜志的關張是不可避免的。1994年,《公報》的銷量還有10萬份,到了2007年下半年,已經(jīng)跌到5.7萬份。雖然辦刊者盡力延攬一流寫手、改變設計風格,但依然難扭頹勢,平均每年虧損400萬澳元(1美元約合1.15澳元),雜志成了漏錢的篩子。眼看扭虧無望,辦刊者只好忍痛讓這本百年老刊告別讀者,關張了事。
對許多老讀者來說,這真是一個令人悲傷的時刻。雜志的關閉與刊物的質量無關,是經(jīng)濟利益決定的。這本雜志聚集過澳大利亞一大批一流的編輯和記者,著名作家和漫畫家都以他們的作品能在這本刊物上發(fā)表而自豪。
《公報》周復一周地出版,曾影響過幾代讀者。雜志作者針砭時弊,激揚文字,引領澳大利亞的思想潮流,多年來一直是新聞界的一面旗幟,一個品牌。即便是壽終正寢之時,《公報》仍是澳大利亞發(fā)行量最大的政治、新聞和商業(yè)周刊。
《公報》出版商24日在悉尼正式宣布雜志停刊時,把發(fā)行量下降的原因歸咎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流行。的確,網(wǎng)絡溝通無限,可以讓讀者隨時在線免費閱讀同類的新聞周刊,查看新聞、分析和評論。此外,電視的現(xiàn)場直播以及日報的深度分析與評論,都讓一周才出版一次的雜志在時效上相形見絀。這是時代的進步,雜志的悲哀。
《公報》不是一般的刊物,即便??灿幸环瑒屿o。澳大利亞的幾大報紙25日都發(fā)表紀念文章或回顧刊物的“生平軼事”,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有評論寫道:“澳大利亞文化中的一章結束了。”
1880年1月31日,兩名記者在悉尼創(chuàng)刊并發(fā)行了第一期《公報》周刊,2008年1月29日最后一期雜志出版后永遠停刊,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雜志告別了讀者。仔細想來,一本雜志堅持128年,伴隨幾代人的成長,殊為不易。從這點看,也就不難理解《澳大利亞人報》一篇評論的標題《澳大利亞悲傷的一天》了。
200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