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
全書四卷,余象斗集,明萬歷戊戌(二十六年,即西歷一五九八年)刊本;大黑口,單魚尾,上圖下文,每半葉十行,每行十七字。查孫子書兄所著的《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明清部四(二五三至二五五頁),見類似之書兩種:(一)藏帝國圖書館,題名《皇明諸司公案傳》(六卷),(二)藏內(nèi)閣文庫,題名《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傳》(上下兩卷)。帝國(一)本上圖下文,每半葉十行每行,十七字,與吾家藏本相合,惟分類不同,只有人命,奸情,盜賊,詐偽,爭占,雪冤六門。吾家藏本,分人命,奸情,盜賊,爭占,騙害,威逼,拐帶,執(zhí)照,旌表十六門。內(nèi)庫(二)本的分類,與吾家藏本全合,亦為十六門,惟行格不同——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
帝館內(nèi)庫兩本,與吾家藏本,尚有不同之點,如下:
帝館本題“山人仰止余象斗編述,書林文臺余氏梓行”。內(nèi)庫本題“建邑書林鄭氏萃英堂刊”(孫氏注稱“鄭”字用墨筆補寫)。吾家藏本題“三臺山人仰止余象斗集,建邑書林余氏建泉堂刊”(第三卷改用“雙峰堂”三字)。帝館內(nèi)庫兩本,均無序文;吾家藏本有余象斗序。帝館本系萬歷原刊,內(nèi)庫本翻版不精。
此書在中國極少見,在日本有兩種;可見小說之傳于國外者,反較國內(nèi)為多?!读鞴浮罚峒壹炔厝?,總算沒有失傳。且著者原序,日本已失,吾國尚存,大有流傳的必要。讓我把它照錄出來罷,如下:
漢宣有言,庶民之安其田里而無愁嘆之聲者,以政平訟理也。夫自忘言之風遠,靡爭之化遐,欲民之無訟,即圣世猶難。故孔子敘書而取詳刑,豈不慕虞芮之讓,刑措之和哉?亦不得中行而與之,故思狂狷之意也。晚近世則巧深文,拙勤恤,右斷讖,左保嬰,烹鮮束,濕以操切。屠伯乳虎以恣睢,使鷹隼揚威,箝綱流酷,民之血渭納甕者,荼毒何訴哉?唯我昭代圣天子,沛好生之德,泣禹囚而解湯綱,群有司奉執(zhí)法之公,勞撫字而堅保障。民飲黃虞之醇,吏茹冰孽之苦。蓋庭中稱平,而民自以不冤矣。然世變江河,奸偽陰滋,飲羊阱石者時有,強凌眾暴者比肩。加以訟師舞雌黃之筆,胥吏伺旁緣之機,變遷黑白,以簧鼓司刑。是以儉壬以機智漏網(wǎng),孱弱以補訥株連,刑之不平,職此故也。況乎聽斷者利以昏智,瞽以冥行,若之乎其平之?夫惟廉則守白,守白則錢神不窺其室,財虜畏躡其庭,而金矢情見。惟明則照遠,照遠則聰兒難鼓其健,祖公莫售其詐,而魑魅怪消,天下焉有冤民也者。不佞景行廉明之風,而思維世道于萬一也,乃取近代名公之文卷,先敘事情之由,次及訐告之詞,末述判斷之公,匯輯成帙,分類編次。大都研窮物情,辨雪冤滯,察人之所不能察者,非如包公案之捕鬼鎖神,幻妄不經(jīng)之說也。其在良善者,雖一時染逮而終必釋,在惡逆者,雖百計巧避而竟伏辜;使善有所勸而民復淳樸,惡有所懲而俗戒澆縭。且執(zhí)法者,鑒往轍之成敗,而因此以識彼,察細民之情偽,而推類以盡余,則東海無久旱之冤,燕獄無飛霜之號,其以明允佐圣治,寧有量哉?然皆諸公之廉明故不冤。繼張于平恕,追李杜默養(yǎng)國家長久之福者,終必賴之也。異日信史所載,稱循良吏盛,而政平民安者,寧讓漢宣時哉?不佞于是上嘉而樂道之。萬歷戊戌季仲夏月之吉,建邑書林三臺山人余象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