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一直以為,人們不應該忘記歷史,不論它是繁榮還是衰敗,不論它是動蕩還是安寧,不論它是開放還是封閉……
我一直堅持,我們不要總是強調站在歷史的高度去看問題,什么是歷史,什么又是高度?
我們就是歷史,又怎么能夠站在歷史上?
我們就是高度,又如何才能攀登上我們自己?
我們都是歷史的人物,我們死后,也會有人寫我們的歷史,就如同我們寫別人的歷史。
歷史教給我們什么?我們一直在思考。
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就和我們生存的意義在哪里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一點想法我們可以統(tǒng)一,那就是,站在現(xiàn)在,回望過去。我們希望能夠對已經(jīng)過去的人和事,懷有滿腔的敬意與溫情。
翻開歷史,我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不論正直還是奸詐,不論忠誠還是背叛,不論胸懷天下還是經(jīng)營小家。
我們都會有一種沖動。
我們希望,過去的悲慘不會重現(xiàn),過去的榮耀能夠再來。
清朝,是中國專制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正因為是最后一個,所以,我們在思考古代社會的問題時,往往過于把目光投向這個滅亡不足一百年的朝代,往往把目光投向那些背上了沉重歷史債務的人。
我們說到光緒帝,我們說他是有理想的明君,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的理想和億萬的民眾何干?他只是想維護他愛新覺羅家的國家而已。
我們說到李鴻章,說他是一個喪權辱國的外交人物,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除了簽訂那些條約,他還干過什么?興辦洋務,建立海軍,創(chuàng)立淮軍,他能做的都做了,不能做的他也做了,他難道希望背上歷史罵名?
每個人在歷史上都會有無可奈何。
每個人在歷史上都會有自身性格的鮮明展示。
沒有人是圣人,孔子尚且鄙視農民。
清朝,只是恰好在歷史的轉折點走到了尷尬的位置上。
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更是如此。
努爾哈赤,一個舊式奴隸主的后代,童年遭遇到后母的拋棄,少年流落民間,青年成為軍人,壯年起兵創(chuàng)業(yè),中年小有成就,晚年憤懣死去。
他的一生,究竟有何意義?
他統(tǒng)一了東北,他統(tǒng)一了女真族,又建立了后金國。
可是,他的民族性格如此強烈,以致他的后代進入中原所實行的民族政策也令人難以接受。
他的保守,也傳承給了他的后代,以致清朝的封閉政策遺禍數(shù)百年。
但是努爾哈赤已經(jīng)死去,我們的評論不能改變任何現(xiàn)狀。
我們只是希望,能夠對這么一個矛盾的人做一點公正的評價。
這就是《清朝這些人兒——努爾哈赤》的創(chuàng)作動機。
是對是錯,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