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組建淮軍

李鴻章傳 作者:王偉 著


組建淮軍

李鴻章回到安慶組建淮軍之初,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可以說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窜姷靡匝杆侔l(fā)展壯大,離不開大家的幫助。

首先是來自合肥地區(qū)有識之士的鼎力相助。

在早些時候,合肥地區(qū)張樹聲、張樹珊兄弟,周盛波、周盛傳兄弟,以及潘鼎新、劉銘傳等人,自發(fā)組織起來,建筑了堅固的堡壘,抵御流寇,鎮(zhèn)守住了合肥,使其免遭侵襲。

李鴻章得到了這些人的鼎力支持。張、周兄弟以及潘、劉等人,聽聞李鴻章招募淮軍的消息后,積極踴躍地前來投靠。

其次,李鴻章曾經(jīng)在安徽有過督辦團練的經(jīng)歷。

當時的團練舊部,雖然大部分業(yè)已解散,但李鴻章因為督辦團練在皖地形成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當他再次奉命回鄉(xiāng)募勇時,可以說是一呼百應,廬州舊團練的原班人馬又紛至沓來,組成了這支淮勇的主要力量。

再者,李鴻章的老師曾國藩擔心淮勇的兵力太薄,又從湘軍各部調(diào)兵借將,撥給李鴻章,作為淮軍贈嫁之資。

安徽人程學啟,原本是太平天國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因為在太平天國遭受排擠,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這位鐵血漢字后來索性投靠了湘軍營,成為曾國藩弟弟曾國荃的部下。

程學啟是個久經(jīng)沙場、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的悍將,智勇雙全,名氣冠絕當時。

李鴻章始募淮勇,曾國藩就把程學啟以及其率領的“開”字營,從曾國荃那里調(diào)撥出來,讓其跟隨李鴻章。程學啟后來就一路奮勇,成為淮軍的股肱之將。

除了程學啟“開”字營外,曾國藩同時調(diào)撥給李鴻章的,還有張遇春率領的“春”字營、李濟元率領的“濟”字營、湖南新勇滕嗣林、滕嗣武兄弟的“林”字營,以及后來加入的陳飛熊的“熊”字營、馬先槐的“垣”字營等。

這就是淮軍最初的雛形。

當時的淮軍形成了13個營的建制,每營大約500人,總共6000多人。李鴻章成為這支6000多人的淮軍統(tǒng)帥。這是他此前料想不及的事情。

曾幾何時,廬州督辦團練,慘痛失敗的教訓歷歷在目,恍若昨日之事。那時的李鴻章,沒有經(jīng)驗,沒有人脈,沒有資源,只單單憑借一腔熱血就信心滿滿地走到大街上游說廬州當?shù)氐睦习傩占尤胨?,跟著他出生入死。舊團練沒有成規(guī)成套的章程和紀律,沒有正規(guī)正統(tǒng)的指揮和訓練,也沒有明確清晰的作戰(zhàn)計劃。

所以,他的廬州團練最終才會以失敗告終。

李鴻章手下的淮軍將士:淮軍不同于八旗和綠營,他們是以鄉(xiāng)親宗族關系為上下紐帶。

此次招募淮勇,李鴻章得到了這么多人的鼎力相助。大家的援手,讓他的募勇事業(yè)進展很順。

同治元年(1862)二月,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淮軍各營。

那時,淮軍6000多人的隊伍已經(jīng)訓練完備。初具規(guī)模的淮軍,整整齊齊,排好了隊伍,集結(jié)于安慶城內(nèi),等待著風塵仆仆趕來的曾國藩和李鴻章,等待他們最終的檢閱。

這一刻,標志著淮軍正式成立。

李鴻章和他的老師曾國藩闊步向前,兩人面對訓練有素、整齊劃一的淮軍隊伍,心里充滿了自豪之感。

淮軍既已建成,保衛(wèi)上海的任務,自然而然落到了他們頭上。曾國藩就派李鴻章親率隊伍趕赴上海。

當時,上海的地方官紳們聽說淮軍既已練成,不日就要前來上海的大好消息后,高興得一蹦三尺高,紛紛籌措銀兩,慷慨解囊,為淮軍攢起了路費。

安慶距離上海很遠,如果走陸路,必得經(jīng)過太平天國的領地——天京,也就是金陵城。這就無法避免要與太平軍形成正面沖突。然而淮軍始建,人數(shù)尚不足萬,勢單力薄,無法跟太平軍展開激烈爭斗。

因此,要去上海,以當時的環(huán)境所迫,只能選擇水路前往。

于是,上海地方官紳為表誠意,一共籌措了80萬兩白銀。為掩人耳目,他們雇傭了7艘英國輪船,在船上插了大英帝國的米字旗,從長江入海口出發(fā),迅速駛往安慶,悄悄去迎接已在那兒等待了多日的淮軍將領及其6000多人的部從入滬。

輪船一共往返來回三次,終于運完了6000多人。同治元年三月三十日,李鴻章及其親率的淮軍6000多人順利抵達上海。

輪船停泊在上海碼頭。上海當?shù)氐睦习傩蘸芗{悶,他們看見了一支奇怪的隊伍,尚不知是敵是友。輪船上走下來的士兵,腳穿芒鞋,衣不蔽體,頭上裹著臟兮兮的頭巾,后背上印著一個大大的“勇”字。

淮軍初到上海,因為裝扮奇特,有幾分乞丐模樣,因此得到了一個特別的稱謂——“叫花子軍”。這就是后來成為清政府主力國防軍的淮軍,當時因為人數(shù)不足萬,規(guī)模太小,尚且只能叫作淮勇。

因為募勇有功,李鴻章在這一年迎來了事業(yè)上的一次騰飛。在淮軍抵達上海的幾天以后,他得旨署理江蘇巡撫,替下了原來的江蘇巡撫薛煥。不久以后得旨,改為實授。李鴻章順利榮升江蘇巡撫。

此時,上海的常勝軍制備也不完善,和淮軍的境況相似。那個時候,常勝軍也剛剛組建,還不能叫常勝軍,只能叫洋槍隊,他們跟太平天國的太平軍打過幾仗,試探了兩下子,全都以失敗告終,灰頭土面地逃竄回來。

常勝軍頭領華爾是美國人,來自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那時的華爾,剛剛從中美洲的墨西哥流浪來到上海,在上海找到了自己擅長的營生。華爾招募在上海的外國人,組成了洋槍隊,希望幫助清政府鎮(zhèn)壓遍地四起的太平軍。當時清政府也是病急亂投醫(yī),實在沒有辦法,內(nèi)患遍地,只能放手讓一個只上過幾個月軍事學校卻完全沒有多少實踐經(jīng)驗的洋人為自己分一點憂,解一點難。

李鴻章在上海的淮軍士兵,刊登于1863年8月《倫敦新聞圖片報》。

李鴻章親率淮軍抵達上海后,為便于管理和統(tǒng)一指揮、調(diào)度,在清政府命令下,華爾所率的洋槍隊,歸到了李鴻章的部下,成為淮軍的分支。在一些大的事情上,洋槍隊還得聽從李鴻章的命令。

當時的上海洋槍隊,實在看不起這支自安慶前來的“叫花子軍”。他們對李鴻章也只是表面服從,背地里議論,口服心不服。及至后來,淮軍奮勇拼殺,愈戰(zhàn)愈勇,打得太平軍節(jié)節(jié)敗退之時,洋槍隊才開始對他們的頂頭上司李鴻章產(chǎn)生了由衷的佩服之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