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遇導師
要建設,就必須有知識,必須掌握科學。而要有知識,就必須學習,頑強地、耐心地學習。
——斯大林
在斗爭中嶄露頭角
離開第比利斯中學的斯大林,沒有住的地方,也沒有工作,生活沒有著落。他到老家哥里同他的母親待了一段時間,后來又返回了第比利斯??恐笥训膸椭?,他斷斷續(xù)續(xù)地給一些富家子弟教課,掙得一點點錢勉強度日。1899年12 月底,他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在第比利斯天文臺當觀測員。
盡管這個工作收入微薄,斯大林還是很滿意。他有一間獨自享用的屋子,在不值班的時候可以自由使用,他不上班的時候就拼命地讀書。桌子上堆著厚厚的書和小冊子,有很多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的著作,甚至還有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機關報《火星報》。
從離開第比利斯中學至1900 年的這段時間,是斯大林思想和政治發(fā)展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在此期間,繼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于1898 年在明斯克成立之后,列寧等人于1900 年12 月在萊比錫創(chuàng)辦《火星報》,批判否認工人階級需要有獨立政黨的經濟派,為建黨作進一步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火星報》編輯部派出許多特派員和代表,在俄國秘密地同地方小組聯(lián)系并幫助建立地方組織。在第比利斯年輕的社會主義者很快就把自己稱為“火星派”,斯大林也是其中之一。
正是在這種國內政治浪潮的沖擊中,在列寧、普列漢諾夫等火星報人的思想熏陶下,斯大林逐步成為了列寧學說的追隨者。
斯大林1924 年的一天在克里姆林軍校學員晚會上發(fā)表演說時也說:
當我知道列寧從19 世紀90 年代末,特別是從1901 年以后,在《火星報》出版以后的革命活動的時候,我就深信列寧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當時在我看來,他不是我們黨的一個普通的領導者,而是我們黨的實際創(chuàng)造人。當我拿列寧和我們黨的其他領導者比較的時候,我總覺得列寧的戰(zhàn)友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阿克雪里羅得等人都遠不如列寧,列寧和他們比較起來不單是一個領導者,而且是一個最高典型的領導者,是一只山鷹。這個印象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靈。
1900年的五一節(jié)快到了,斯大林和其他一些人忙于準備節(jié)日的活動。當時在格魯吉亞五一節(jié)是非法的,從來沒有搞過慶?;顒?。他們準備第一次在這里舉行游行集會。
在指定的4月23日,四五名工人來到第比利斯遠郊的鹽湖集合。因為這里離市區(qū)比較遠,大概不會受到警察的監(jiān)視。到達目的地后,工人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高舉自制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畫像和用俄文、格魯吉亞文、亞美尼亞文寫的標語。
斯大林和其他幾個人在集會上發(fā)表了演講,最后,集會者唱完《馬賽曲》就匆忙解散了。
1900年的五一節(jié)游行示威沒能舉行,但斯大林沒有停止他的進步活動。當斯大林與列寧的戰(zhàn)友庫爾納托夫斯基籌劃并準備1901年的五一節(jié)示威游行的時候,第比利斯的警察已經知道了這個計劃并決定先發(fā)制人。
1901年3月21日,警察逮捕了庫爾納托夫斯基和50多名社會民主黨骨干分子。當天晚上,警察襲擊了天文臺和斯大林的住所。這時斯大林正向自己房子走來,看見房子被警察包圍,就轉到街上兜圈子,直到警察全都撤走才返回住所。
由于警察的搜捕,斯大林不得不隱姓埋名,轉入地下。在隱藏了幾個星期以后,他還是設法參加了五一節(jié)的示威游行。由于其他領導成員的被捕,斯大林承擔了更加繁重的五一節(jié)示威游行的組織工作。
1901年五一節(jié)這天,在第比利斯郊外的鹽湖附近,大約2000名工人聚集在亞歷山大公園附近的索爾達茨基廣場。
警察和哥薩克騎兵事先得到了這個消息,手持軍刀和鞭子等在那里。結果雙方很快發(fā)生沖突,10多名示威者受傷,50多名被捕。
格魯吉亞五一節(jié)示威游行的消息使遠在國外的列寧感到異常高興?!痘鹦菆蟆吩u論說:
在第比利斯發(fā)生的事件,對于整個高加索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天標志著高加索公開革命運動的開始。
為了進一步對工農大眾進行思想動員,在斯大林和凱茨霍維利具體領導下,格魯吉亞社會民主黨人第一張秘密報紙《斗爭報》于1901年9月創(chuàng)刊了。
《斗爭報》始終貫徹列寧《火星報》的思想。列寧的《火星報》熱烈地祝賀第一個革命的格魯吉亞定期刊物的問世。
列寧在祝賀《斗爭報》問世時指出,該報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在揭露機會主義者和團結工人為革命而斗爭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在俄國,除《火星報》之外,《斗爭報》是一份最好的馬克思主義報紙。報上的主要文章,則多是斯大林撰寫的。
斯大林在《斗爭報》第一期《編輯部的話》的社論中指出,用格魯吉亞文出版的秘密定期刊物是運動所迫切需要的。斯大林關于在談到報紙的內容和方針寫道:
在俄國,只有無產階級才負有解放人類并為全世界謀幸福的歷史使命。很明顯,只有工人運動才有其堅實的基礎,也只有工人運動才能擺脫任何一種烏托邦的空想。所以,這個報紙既然是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就應當領導工人運動,給它指示道路,使它不犯錯誤??傊@個報紙的首要職責就是盡可能接近工人群眾,設法經常影響他們,成為有覺悟的、領導工人群眾的中心。
斯大林在這個報紙旗幟鮮明地批評了“經濟派”及其奉行的機會主義路線?!敖洕伞背绨莨と诉\動的自發(fā)性,降低社會主義覺悟的作用?!敖洕伞弊璧K了工人運動的發(fā)展,并抑制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
斯大林指出:“偉大的力量只是為了偉大的目的而產生的。”他在1901年提出的這個有名的公式,在俄國無產階級及其領導的農民推翻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爭取實現(xiàn)偉大理想的不可征服的運動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并加以證實了。
在革命運動中,斯大林有力地維護了列寧關于無產階級在革命中領導權的思想。斯大林認為,“為了這種領導作用,工人階級必須組成獨立的政黨”,必須建立強大的、緊密團結的政黨,這個黨將把革命大旗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引導工人階級和革命農民走向勝利。
斯大林及其戰(zhàn)友在第比利斯成立了擁護列寧《火星報》,建立了廣泛地反對專制制度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
從此,斯大林開始在當地的馬克思主義者中間嶄露頭角。
到巴統(tǒng)建立黨組織
從1900年春天至1903年夏,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各地方組織的領導下,俄國掀起了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潮。俄國工人運動從北方的彼得堡到南方的巴庫,從西部的華沙到東部的伊爾庫茨克,都發(fā)生了罷工和示威游行。彼得堡、莫斯科、第比利斯、葉卡特琳諾斯拉夫,還有其他許多中心城市,都舉行了五一節(jié)罷工。
1901年11月11日,第比利斯社會民主黨召開代表大會,斯大林當選為這個委員會的委員。大會委派斯大林到巴統(tǒng)去建立黨組織。
1902年,斯大林來到格魯吉亞首都巴統(tǒng)。巴統(tǒng)位于黑海沿岸,是個有兩三萬人的城鎮(zhèn)。這里交通便利,是俄國的一個工業(yè)中心。
這是一個階級矛盾比較突出的小鎮(zhèn),民眾與當地政府不斷斗爭,當地政府卻一直保守著緘默。在斯大林來這里之前,巴統(tǒng)的工人運動像俄國當時許多地方的工人運動一樣,處于初級階段的無組織的自發(fā)狀態(tài)。
斯大林一到巴統(tǒng),就同工人建立聯(lián)系,召集先進工人開會,提議在各工廠組織可靠工人建立政治小組,并給工人上課。有時,一天上兩課,并向聽過課的工人提出要求,要他們把聽過的課再講給其他工人聽。
在頭一次課上,斯大林提議每個工人在罷工時接濟多子女家庭。工人們心悅誠服地采納了這個建議,后來這成為一個制度。工人們領到工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交給組織一部分,而且總有一種自豪感,這畢竟是在為革命事業(yè)盡自己一點義務?。?/p>
斯大林樸實、平易近人、善解人意,一下子就能抓住工人的心。他的政治頭腦、勇氣和膽識也激勵著工人,成了工人們的精神支柱。
他講的課明白易懂,社會上有哪些階級,工人階級的狀況是由誰造成的,沙皇和資本家如何聯(lián)合起來剝削和壓迫工人,無產階級在同壓迫他們的人的斗爭中不單是要反對一個資本家,首先要反對專制制度,推翻這個制度才能獲得解放。聽他講課時工人們恨時間過得太快,工人們覺得斯大林與那些只講天文地理的人很不一樣。
斯大林每次上完課,工人總是戀戀不舍地圍著他問這問那。有一次,工人發(fā)現(xiàn)斯大林的鞋子壞了,就悄悄湊錢幫他買了雙新鞋。斯大林眼眶濕潤了,他無論如何不肯收下。他說:“我的鞋雖然破了,但還可以湊合穿。你們中間有的人的鞋破得更厲害。等你們都穿上新鞋了,我再穿你們買的鞋。”
斯大林在巴統(tǒng)工人中開展工作,組織了11個工人小組,建立了社會民主黨的基層組織。
斯大林以組織新年晚會的形式召集各小組的負責同志開會。在工人洛姆賈里的家里,晚會在熱烈喜慶的氣氛中開始了,充滿歡聲笑語的晚會不知不覺轉上了正題。一直進行到第二天早晨。
這時斯大林舉起高腳杯說道:“看,天亮了,太陽很快就升起來了,太陽的光輝照耀我們的時刻一定會到來!”
會議選出了以斯大林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巴統(tǒng)領導小組,后稱“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巴統(tǒng)委員會”。巴統(tǒng)的工人運動從此扎扎實實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了。
斯大林在巴統(tǒng)辦了一個秘密印刷所。印刷所就設在他的住所。斯大林坐在桌子旁寫傳單,然后就交給排字工人,各種傳單和宣言書很快就從這個印刷所散發(fā)到工人手中。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用柯巴作為化名,并且一直用了很長時間。
在斯大林的宣傳和鼓動下,巴統(tǒng)的工人開始罷工和上街游行。斯大林親自組織曼塔舍夫工廠工人的罷工,領導羅特希爾德工廠委員會的工作,領導罷工工人舉行游行示威。
斯大林在石油系統(tǒng)組織了多次罷工。1902年3月,羅特施爾德煉油廠的倉庫失火,工人們奮戰(zhàn)兩天兩夜撲滅了大火,可是工廠竟不發(fā)這兩天的工資。工人舉行了罷工,廠方被迫補發(fā)了工資。這一勝利鼓舞了其他廠的工人。他們紛紛罷工,提出了經濟要求。3月20日晚,警察逮捕了32名罷工工人。3月22日,斯大林組織工人列隊前往轉運站,要求釋放被捕工人。軍隊悍然開槍,打死15人,打傷54人。第二天,工人們?yōu)橛鲭y者舉行了葬禮,并發(fā)展為聲討和控訴沙皇暴行的政治大示威。
這些游行讓斯大林打出了自己的果敢的口號,并初步展現(xiàn)了自己的領導和組織能力。
巴統(tǒng)發(fā)生的工潮引起了當時巴統(tǒng)保守勢力的不安。在此之前一向無事可干的巴統(tǒng)秘密警察忙碌了起來,警察在一份機密報告中說:“第比利斯社會民主黨委員會派其成員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朱加施維里來巴統(tǒng),目的是在工人中間進行宣傳?!泵孛芫烨Х桨儆嬒雽ふ颐孛苡∷⑺?。
為了躲避偵查,斯大林把印刷機轉移到巴統(tǒng)郊區(qū)一個阿布哈茲人村莊。為了保密,到這里來領傳單的工人都穿上高加索婦女的服裝,戴著面紗。
左鄰右舍起初懷疑印刷機在印鈔票,因此要求分一份。斯大林費了好大勁才向他們解釋明白是怎么回事,并得到了當地村民的幫助。
不幸被反動政府逮捕
1902年4月5日,星期五晚上,斯大林和幾個同志在一個老工人家聚會聯(lián)歡。聯(lián)歡會正在進行中,有人猛然發(fā)覺,巴統(tǒng)警衛(wèi)隊不僅包圍了這座房子,而且在地下室里安排了密探。
斯大林抽著香煙,正與一位朋友談話,警察闖進屋里,逮捕了屋里所有的人。
斯大林由于不愿屈服投降,又不打算做逃兵,結果當場被捕。這是斯大林第一次被捕,被囚禁在巴統(tǒng)監(jiān)獄。
沙皇警察局給在獄中的斯大林立了一份檔案,其中附有照片和具體的文字說明:
朱加什維利面容清瘦,頭發(fā)又濃又黑,沒有絡腮胡子,有稀疏的小胡子,麻臉,頭形長圓,眉呈弓形,眼睛塌陷,褐黃色,鼻梁直,身高1.73米,身材中等,下巴尖形,說話聲音輕,左耳有顆痣,左臂干瘦。
巴統(tǒng)游行失敗后,俄國社會民主黨分裂成兩部分,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布爾什維克占多數派,孟什維克占少數派,這是兩種思想意識截然不同的組織。
第一次的游行斗爭的失敗并沒有給年輕的斯大林留下氣餒和創(chuàng)傷,并沒有打擊消磨掉他的斗爭勇氣和意志。相反,斯大林在被捕之后,他以冷靜的姿態(tài)吸取失敗的教訓,尋找失敗的原因。
最終,他認為自己選擇的道路并沒有錯,但是工作的方式、斗爭的手段不夠高明,還需要不斷地完善,而這也只有在斗爭中才能實現(xiàn)。
在巴統(tǒng)監(jiān)獄期間,斯大林仍與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巴統(tǒng)委員會保持聯(lián)系,寫傳單指導工人運動。他在傳單中說:
專制政府的暴行、饑餓都嚇不倒無產者,真理在工人一邊,工人只要團結一致就有力量,幸福生活靠工人自己去爭取。目前,工人要依據法律提出要求,要有理有節(jié)地進行斗爭。只要工人堅持不懈,不怕犧牲,斗爭到底,就能掙脫現(xiàn)存制度的桎梏。
在斯大林被捕入獄期間,高加索地區(qū)的各社會民主黨組織召開了全區(qū)范圍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會上通過了將高加索社會民主黨組織統(tǒng)一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加索聯(lián)合會。當時在巴統(tǒng)監(jiān)獄的斯大林,被缺席當選為社會民主工黨高加索聯(lián)合會委員。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陳舊倉庫里開幕,會議是秘密召開的。在這次代表大會上,出現(xiàn)了代表多數的布爾什維克和代表少數的孟什維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宣告誕生,標志著俄國革命進入新階段。此后,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進行了長期的斗爭。
在監(jiān)獄里,斯大林每天都起得很早,抓緊時間讀書。他還經常參與辯論。俄國人熱情直率,喜歡爭論,善于辯論,幾個志同道合的人聚到一起的時候,就總有談論不完的話,爭論不完的問題。在當時的知識分子身上,這一點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況且當時正值革命的初期,用什么樣的思想來指導革命,在具體的運動中,又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所有這些問題都沒有一定之規(guī),每個革命者都在探索。
在當時所有的革命者中,客觀地講,除了列寧以外,沒人能對這些問題講得清楚。但是在當時的俄國,革命理論正處在新舊交替之際,而能夠認識到列寧思想價值的人不多。斯大林就是當時認識到列寧思想價值及其作用的人之一。
1903年11月27日,斯大林被巴統(tǒng)地方政府審判為流放,地點是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省的新烏達村,一個相距4800多公里外的極為荒蕪偏僻的地方。
斯大林從巴統(tǒng)出發(fā),隨流放者船隊取道新羅西斯克、羅斯托夫、察里津、薩馬拉,最后到達流放地新烏達村。這是接近中國東北邊界的地區(qū)。
當局的防范削弱了,地下組織也乘機組織流放者大規(guī)模逃跑,這是斯大林求之不得的。
終于,他瞅準了一個機會,當押送他的列車橫穿冰冷的西伯利亞雪原時,他躲過監(jiān)護,跳下列車,完全不顧饑寒交迫,借著夜幕和當空的冷月,像一個勇敢者一樣,獨行橫穿整個林海雪原。于1904年1月,來到了第比利斯。
一路上,斯大林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怎么也平靜不下來。黨分裂成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了,這是怎么回事?雙方各自持有什么樣的觀點呢?
一到第比利斯,斯大林就直奔社會民主黨人博喬里澤家。一別兩年,見面時的那股高興勁兒使旁觀者為之動容。斯大林這時才深深感覺到,自己從流放地輾轉跑到第比利斯就是為了革命工作,當然這里邊也包含著對志同道合的同志的眷戀。
博喬里澤等人關切地問斯大林這兩年在監(jiān)獄里和流放地的遭遇。對這些,斯大林只是談笑風生,使人感到他好像沒有經歷什么牢獄之苦和流放地那令人窒息的暴風雪,仿佛作了一次漫長的旅行。
斯大林最關心的是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的情況。他在這里得知,這次會議的大多數代表都譴責孟什維克的政策,并通過一項贊成列寧及其擁護者立場的決議。但是當時,孟什維克在高加索還很有勢力,不少地方的委員會都為這幫人所把持。
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在思想上的分歧究竟在哪里呢?經歷了關押和流放的斯大林又一次面臨抉擇。
在高壓中立下鴻鵠之志
1905年,沙俄帝國的政局風雨飄搖,動蕩不安,而當時的第比利斯則是一個革命者的地下熔爐,他們在沙皇的黑暗統(tǒng)治的高壓下,仍在進行著不屈的斗爭,當時的革命活動都是由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在地下領導著。
不久,斯大林便知道了這位領導者,他就是后來偉大的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在第比利斯,由列寧在1900年創(chuàng)辦的《火星報》早就為廣大革命者所熟悉,斯大林曾有幸接觸到并閱讀了列寧的《怎么辦》一文,他為列寧那簡短通俗的詞匯、簡單明了的論據、非凡說服力的文章而深深折服,他決定以第比利斯為一個新的基地,作為戰(zhàn)斗的堡壘,向沙皇俄國發(fā)起新的攻擊。
斯大林曾這樣說:“看,天已經亮了!太陽很快會升起來!這太陽將為我們射出光輝。同志們,請相信這一點吧!”
與結交朋友相比,斯大林贏得了更多的追隨者。不久,這里建成了日后舉世聞名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斯大林親自挑選了志同道合的人進行秘密印刷,再次揮汗拋灑青春和熱血,投入到《斗爭報》的創(chuàng)刊之中。
盡管此時斯大林仍在孤獨地戰(zhàn)斗,仍舊沒有和列寧見面,但他和列寧始終抱有同樣的信仰,那就是:社會主義革命必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一天。
斯大林的《斗爭報》創(chuàng)刊沒有多久,不幸的是再次招致了沙皇當局密探的注意。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很快遭到了沙皇特務機關查封,參與者再次遭難,斯大林本人也再次被捕。
這時的沙皇當局決定給這個毛頭小伙子一點顏色看看,他們對斯大林進行審判。但在法庭上,那些御用文人個個被斯大林批駁得理屈詞窮。于是,沙皇當局又進行威逼利誘,沙皇的屠夫對斯大林進行嚴刑拷打。
然而,斯大林表現(xiàn)得堅韌不屈,自始至終沒吐露一個字,以表示對敵人特務的蔑視;沙皇黔驢技窮,最后匆匆暗判個充軍發(fā)配了事。但在發(fā)配途中,斯大林憑著天生機智和果敢,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再一次成功逃脫了。
從1902年至1917年的漫長歲月中,斯大林因為組織游行示威、創(chuàng)刊革命導報等活動一次次地遭到沙俄政府通緝,一次次地被捕入獄,一次次地遭到嚴刑毒打,一次次地被充軍發(fā)配,卻又總是一次次地中途逃跑。
由于沙俄政府保留了死刑的邊緣審判,他們對斯大林一類的革命者一概以流放論判,這樣就形成了“貓鼠游戲”。
但是,斯大林并不視逃跑為簡單的游戲人生,相反,他從不作無謂的冒險性的抱頭鼠竄式的逃跑。每次逃跑,他都積累著經驗。同時在流放途中,斯大林很注意跟押解他的公差交流思想。
他發(fā)現(xiàn)這些公差都是年過半百,曾經歷過沙俄時代最黑暗的時期,他們思想麻木,意識陳腐;他們并不尊重沙皇,但為了度日,糊口人生,就把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存權利全部交給了沙皇,而這正是當時黑暗的舊社會的通病和痼疾。斯大林通過觀察,與公差們進行推心置腹地交流,認識到他們的命運正是沙皇俄國沒落的縮影,他們處于社會停滯邊緣的生死存亡線上。
這些公差們非常佩服斯大林逃跑的英雄氣概,但對他的這種行為頗感費解。
“你干嗎逃跑呢?只要你安心服役,也許刑滿之后,沙皇就會赦免你,讓你成為自由人。”終于有一次,一位好心的老公差長嘆一聲,試圖開導他?!翱赡阋淮未蔚靥优?,如果一不小心挨了槍子兒,那你的這輩子可就完了。要知道,沙皇可是一堵墻,這堵墻有幾千年的歷史,你一個人是推不倒這堵墻的!”
對此,年輕的斯大林總是毫不理會,他毫不猶豫地說出那段影響深遠的論斷:
是的,它是一堵墻,但是經歷過幾千年,它已是一堵腐朽沒落的墻,一堵即將倒塌的垂死之墻。
這堵墻存在一天,就會壓榨一天;存在多少年,就會壓榨多少年,如果沒有人推倒它,它還會壓死人,阻礙俄國歷史的進步。我一個人是推不倒它,是因為還不到時候,即使我看不到推倒它的一天,也必然有人會接上去推。只要我們齊心協(xié)力、前赴后繼、眾志成城、愚公移山,一起推,我相信,總有推倒它的那一天,而且會將它推個粉身碎骨!
歷史總是充滿著必然的巧合。在當時,斯大林說出了列寧曾經早已說過的同樣的話,這句話引出了一系列的感嘆。
但斯大林并不孤獨,他已經從這句名言中道明了自己的鴻鵠之志,表達出了崇高遠大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同時,這種善于從內心深處和敵人直面交流、袒露胸懷的勇氣本身也是令人、尤其是令敵人望而生畏的。
正是在這艱難困苦的逆境之中,斯大林經受住了磨煉和考驗,也更錘煉了他的決心,并最終促使他在以后的革命斗爭中擁隨列寧,擁隨布爾什維克,擁隨蘇維埃。
與列寧建立革命友誼
1905年12月,在芬蘭召開的坦默斯福全俄布爾什維克會議黨令斯大林終生難忘。當時,斯大林作為一名地方黨領導人,第一次參加會議,與全國各地同志見面。在這次會議上,斯大林見到了列寧,這在俄國革命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斯大林在此前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除了在西伯利亞短期流放以外,一直都是在外高加索度過的。
他的成長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起先是一個要在同學中刻苦奮斗的學生,接著成為格魯吉亞民族主義者,后來又成了反對第比利斯神學院領導的叛逆。在他閱讀了列寧的《給一位同志的信》和《怎么辦》等文章后,革命的目的更加明確,從而成為一名堅定的布爾什維克。
斯大林十分敬仰列寧,認為他是黨的山鷹,是無產階級的偉大領袖。因此同列寧的會見,使他由衷地感到高興。
斯大林在1924年1月28日,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軍校學生晚會上所作的演說中,對這次會見曾作了美好的回憶。
斯大林說他本來希望看見我們黨的山鷹,看見一個偉人,這個人不僅在政治上是高大的,而且可以說在體格上也是高大的。因為當時列寧在斯大林的想象中是一個身材勻稱和儀表堂堂的巨人。
但當斯大林看見列寧原來是一個和凡人毫無區(qū)別的人時,他當時是很失望的。斯大林回憶說:“通常,大人物照例是開會遲到,讓會場上的人望眼欲穿地等著他出現(xiàn),而且在大人物就要出現(xiàn)之前,會場上的人彼此告誡說:‘噓……靜一點……他來了?!耶敃r覺得這一套并不是多余的,因為它能令人肅然起敬。當我知道列寧比代表們到得更早,躲在一個角落里樸實地同那些參加代表會議的最普通的代表們進行最普通的談話的時候,我是多么失望呵。”
“老實說,我當時覺得這未免有點違背某些必要的常規(guī)。后來我才明白,列寧這樣樸質謙遜,這樣不愿表現(xiàn)自己,至少是不愿惹人注目,不擺架子的特點,正是他的最大的長處,正是他這種群眾的新式領袖,即人類最下層普通群眾的新式領袖所具有的最大長處。”
在這次代表會議上,斯大林作了南高加索布爾什維克組織的工作報告,并發(fā)表了維護列寧的積極抵制第一屆國家杜馬策略的演說。
早在斯大林在第比利斯上學時,第一次讀到圖林的一些著作后,他就向同學宣布:“我無論如何應當見到他?!?/p>
其實,圖林就是列寧筆名。斯大林以前結識了一些有馬克思主義信念并與列寧有聯(lián)系的工人,組成了第比利斯領導小組,除了印刷《火星報》,還創(chuàng)辦了格魯吉亞第一份革命報紙《斗爭報》。
斯大林是第一個稱列寧為山鷹的人,也是最早使用“列寧思想”這個詞組的人之一。
斯大林在1903年底流放西伯利亞時,第一次收到列寧的來信,起因是他向僑居國外的好友寫信稱贊列寧及其主張,而朋友將這封信轉給了列寧。
斯大林談到這件事,他說:“我和列寧這次認識還不是親身晤面的認識,而是相隔兩地,在通信上的認識。但這次認識在我腦海里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象?!?/p>
“列寧的這一封信雖然比較短,但是對于我們黨的實際工作給了一個尖銳的批評,并把我們黨在最近時期的全部工作計劃作了一個簡略的說明。只有列寧才善于把最紛亂的事情描寫得這樣簡單、明了、扼要,他的每一句話都不是一句尋常的話,而是一顆打中目標的子彈。這封簡單的信,使我更加確信列寧是我們黨的山鷹。”
從那個時候起,這兩位工人階級的領袖便開始了不同尋常的革命友誼。列寧非凡的演說才能是公認的,他更是個沉著冷靜而客觀的戰(zhàn)略分析家,他時時刻刻關注著國際國內的形勢,他注意到沙俄政府對人民的誘騙已經到了盡頭,沙俄政府必將被人民所拋棄。斯大林對列寧深遠獨特的思維和智慧非常佩服。
芬蘭會議之余,斯大林和列寧促膝談心,交流意見,表達革命友誼。同時,斯大林為高爾基的《海燕》深深感動,對文中的暴風雨來臨表示關注。
俄國沙皇已是窮途末路,成了一座即將倒塌的腐墻,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中最為薄弱的一條鏈節(jié),俄國革命能夠以工農聯(lián)盟戰(zhàn)線沖破帝國主義的牢籠,能夠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當前的形勢是,工人運動急劇衰落,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許多人脫離了黨的隊伍,黨的組織成員大大減少。就在這種形勢下,斯大林來到巴庫,領導當地的工人繼續(xù)斗爭。
領導巴庫工人罷工
芬蘭代表會議以后,斯大林回到高加索。1906年3月末,在秘密的工人社會民主黨人的大會上,選舉斯大林出席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
代表大會之后,斯大林立即回到南高加索工作,他以更大的毅力開展布爾什維克的組織活動。
為推翻沙皇政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以及將這種革命變成社會主義革命而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之后,黨派遣斯大林到巴庫去。巴庫是南高加索最大的工業(yè)區(qū)和俄國工人運動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20世紀初葉,巴庫的石油工業(yè)在俄國經濟生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石油的開采業(yè)和提煉業(yè),都集中在外國資本家操縱的幾個大公司手里。
巴庫的無產階級是多民族的,這里有俄羅斯人、阿塞拜疆人、格魯吉亞人、亞美尼亞人、伊朗人等。住在油田周圍的是阿塞拜疆的農民,他們非常憎恨俄羅斯的殖民者。
沙皇官吏挑撥民族仇恨,唆使亞美尼亞人與阿塞拜疆人互相攻擊,時常在這兩個民族中間進行屠殺。因此,巴庫的階級沖突非常尖銳。
1907年上半年,斯大林來到巴庫,在工人群眾中進行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成立了許多宣傳小組,對黨的工作進行了整頓,并使之活躍起來。
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創(chuàng)辦了巴庫布爾什維克戰(zhàn)斗的機關報,即秘密的《巴庫無產者報》。斯大林親任這個報紙的主編。
在這場斗爭中,斯大林堅決站在列寧一邊,并為此進行了大量的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巴庫無產者報》始終不渝地維護列寧學說,宣傳布爾什維克的革命路線。
《巴庫無產者報》編輯部同列寧的《無產者報》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中央機關報《社會民主黨人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1907年10月25日,巴庫舉行了市黨代表會議,恢復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巴庫組織的真正革命的領導機關,即以斯大林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巴庫委員會。
巴庫委員會的恢復,對鞏固和維護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的領導,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斷發(fā)生的經濟和政治罷工,石油資本家的經濟利益受到慘重損失。他們對日益增長的工人運動驚恐萬狀,請求斯托雷平采取緊急的“迫害石油工人運動的措施”。
政府及石油業(yè)主知道,只用迫害手段并不能摧毀巴庫的工人階級,因而決定采取向工人討好的方針。他們企圖用談判簽訂集體合同的方法,來轉移巴庫工人的注意力,使他們放棄斗爭。
斯大林直接領導的油田工人的大罷工運動,聲勢浩大,規(guī)??涨?。除經濟罷工外,在巴庫還連續(xù)不斷地發(fā)生政治罷工。
斯大林在領導南高加索革命運動的同時,還從事大量的理論工作。當時高加索所有一切布爾什維克出版物,幾乎都是斯大林發(fā)起和組織起來的。他把出版秘密書報、小冊子和傳單的工作,擴大到了沙皇時代空前未有的規(guī)模。
從斯大林在1904年和1905年時期所寫的文章、小冊子和宣言中,便可看出當時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理論家,無產階級的政治領袖,是列寧的忠實信徒和助手。
斯大林在《庫泰伊斯來信》、《論黨內意見分歧》以及《答〈社會民主黨人報〉》等論著中,堅決捍衛(wèi)了馬克思主義黨的思想基礎。
他擁護并發(fā)展了列寧關于將社會主義意識灌輸到自發(fā)的工人運動中去的思想,維護并發(fā)展了關于必須把革命理論與群眾性的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思想、關于革命的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作用的思想。斯大林的論著得到了列寧的很高的評價。
巴庫的斗爭引起了列寧的重視。特別是那些有著積極斗爭情緒的人使列寧表示十分欽佩。斯大林的敏銳、干練的工作作風給列寧留下了深刻印象。
列寧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1908年內,在有大量罷工者的各個省里,居于首位的是巴庫省,參加罷工的有4.7萬名。他們是群眾性的政治罷工的代表!”
斯大林在巴庫的名氣越來越大了,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派出大量警察、偵探來尋找跟蹤他。
1908年3月25日,斯大林和他的戰(zhàn)友奧爾忠尼啟則同時被捕,囚禁在巴庫的拜洛夫監(jiān)獄。
拜洛夫監(jiān)獄原來只能容納400多人,可現(xiàn)在是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國統(tǒng)治的最黑暗的時期,到斯大林被捕時,拜洛夫監(jiān)獄已經關押了1500余人。
即使在獄中,斯大林也未停止革命活動,繼續(xù)領導巴庫的黨組織和工人運動。此外,他還學習世界語,利用閑散時間讀書,并繼續(xù)注意著巴庫石油工人的斗爭,不斷地為《汽笛報》和《巴庫無產者報》撰寫評論。
斯大林在獄中寫了很多文章,有《經濟恫嚇和工人運動》、《石油業(yè)主對經濟恫嚇的看法》、《協(xié)商會議和工人》等。
在這些文章里,斯大林就協(xié)商運動作了總結,分析了巴庫的環(huán)境,對敵人誹謗無產階級策略的一切企圖給予了反擊,并指出無產階級最近的任務。
斯大林揭露石油業(yè)主的陰謀時寫道:
協(xié)商的決裂是一種挑撥行為,其目的是引起工人總罷工。他向工人們解釋說,在當前情況下不能開始總罷工,因為石油業(yè)主積存了大量的石油,因為他們很早就準備對總罷工給以回擊。
工人必須做臨時的讓步并準備力量來展開新的攻勢。只有各公司的罷工,才是適合時宜的最適當的退卻形式。
斯大林對黨的組織指示說:在巴庫的反動時期,在當局使協(xié)商決裂之后,希望最后消滅所謂“巴庫的自由”時,黨的組織不應完全轉入秘密狀態(tài)而把活動地盤讓給反動派。
必須保持與工人最密切的聯(lián)系,繼續(xù)領導他們進行斗爭,決不應忘記,群眾是補充黨的后備力量,我們的組織只有隨著積極參與無產階級的一切斗爭才會成長起來。斯大林的這些指示,確定了革命行動在新條件下的正確道路。
他被關押了七個半月,然后被判處流放兩年。在押解流放地的途中,斯大林因患斑疹傷寒,直到1909年底才到達流放地,但他馬上又從流放地逃出來回到巴庫。立即著手恢復久已??摹栋蛶鞜o產者報》,并在報紙上發(fā)表了《論即將到來的總罷工》的文章。
根據工廠稽查人員報告的材料,在1909年6月到11月這段時間內,在巴庫登記的工人罷工就有80多次,參加罷工的有2萬多人,沉重地打擊了反動派的氣焰。
斯大林看出了工人運動活躍起來的初步跡象,并號召工人著手準備總罷工,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精力、勇氣都放在這個事業(yè)上。
就這樣,在最困難的年代,革命運動退潮的時期,斯大林雖然常被逮捕和流放,但他仍積極參加革命工作,在為建立布爾什維克黨的斗爭中,成了列寧親密的戰(zhàn)友。
1911年9月,他從流放地來到彼得堡后,列寧與斯大林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了。
列寧經常與斯大林商議黨的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列寧重視斯大林的豐富的革命經驗,把黨的緊要任務委托給他,而斯大林總是出色地完成這些任務。
在流放地堅持斗爭
斯大林一生被捕七次,六次流放,集中在1902年至1917年期間,時間長達15年之久。
1912年2月中旬,在流放期間,斯大林得到了布拉格代表會議的消息。在這次代表會議上,列寧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布爾什維克黨。從此,一個新的革命時期開始了。
斯大林對布拉格會議也作出了高度的評價。他說:
這次代表會議在我黨歷史上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因為它在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劃定了一條界限,并把全國各地布爾什維克組織統(tǒng)一成了一個布爾什維克黨。
從此,這個無產階級政黨變得更堅強有力了。
1912年2月末,斯大林在黨組織的幫助下,再度從流放地逃了出來。他負責領導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俄國局的工作。
為此,斯大林奉黨中央之命視察了俄國各個重要地區(qū)。
當他來到南高加索后,那里的孟什維克組織正企圖破壞布拉格代表會議的決議。
斯大林冒著被沙皇走狗逮捕的危險,在巴庫召集了各區(qū)黨組織的大會。大會一致歡迎布拉格代表會議的決議。
這年春天,以連納事件為導火線,掀起了新的工人革命運動的大高潮。
1912年4月4日,位于西伯利亞的連納金礦工人舉行罷工,沙皇憲兵當局下令開槍,工人死傷500多人。這一慘案立即激怒全國。
連納慘案發(fā)生后,無產階級立刻在彼得堡、莫斯科及其他工業(yè)中心和礦區(qū)紛紛舉行罷工,游行示威和群眾大會,以表示抗議。他們通過決議,嚴厲譴責沙皇政府的血腥暴行。決議說:
我們萬分震驚,一時都不知道說什么好。無論我們提出怎樣的抗議,都不能表達我們每個人的沸騰心情。對于我們,無論眼淚或抗議都沒有用,唯一有用的就是有組織的群眾斗爭!
對當時的斗爭形勢,斯大林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連納的槍聲擊破了沉默的冰層,人民運動在現(xiàn)存制度中爆發(fā)起來了!多災多難的俄國所受的一切苦痛都集中到連納事件上。連納的槍聲正好成為罷工和游行示威的信號。
隨著斗爭的不斷擴大,團結到布爾什維克所提出的革命口號周圍的工人有數十萬之多。工人階級在遵循布爾什維克所指示的道路奮勇前進。
列寧認為1912年5月罷工和示威游行,是全俄工人階級大規(guī)模的發(fā)動。這些行動證明:俄國進入了新革命高潮的階段。
為了加強對革命運動的領導,無產階級政黨很需要一張全國性的有權威的報紙?!墩胬韴蟆肪褪窃谶@種背景下,在新的革命運動浪潮中于1912年5月5日誕生了。
斯大林受黨中央和列寧的委托,積極參加了《真理報》的創(chuàng)刊工作。斯大林實際上是這家報紙的第一任總編輯,他以黨中央委員的身份,領導制定了《真理報》的編輯方針,并參加編輯該報創(chuàng)刊號事宜。
《真理報》在斯大林領導下,成了指導工人運動的組織核心。
《真理報》自創(chuàng)刊以來,一直得到列寧的支持和指導。斯大林忠實地執(zhí)行列寧關于創(chuàng)辦《真理報》的指示,更加廣泛地吸收先進工人來參加報紙工作,并注意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地引導工人注意斗爭策略。
1913年2月23日,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黨組織在加拉施尼可夫交易所會場舉行晚間演奏會,為《真理報》募捐。
來觀看這次演奏會的多數是工人,他們以捐助的資金來支持自己的報紙。
斯大林到這次晚會上來跟黨的工作者碰頭,向他們傳達黨中央的指示和委托。
而出席這次晚會的奸細馬林諾夫斯基把斯大林出賣了,他向警察署告了密。于是斯大林被捕,這對布爾什維克黨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為此,列寧立刻寫信給《社會民主黨人報》編輯部:“我們的被捕情況是很嚴重的。柯巴被抓走了,柯巴幸而寫完了一篇關于民族問題的長文章。很好!要為真理而戰(zhàn),反對分裂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
斯大林被監(jiān)禁五個月之后,于1913年7月2日被流放到圖魯漢斯克邊區(qū),經常處于警察公開的監(jiān)視之下,期限4年。
加里寧曾經這樣寫道:
我希望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要密切地注意斯大林的秘密生活和活動的紀事。秘密工作、逮捕、牢獄、流放、逃跑。又是秘密工作、逮捕和流放等。多么簡單、平凡!然而在這“枯燥無味”的圖畫后面卻隱藏著極其殘酷的斗爭。整個沙皇政府的機器都在無情地打擊著那些以工人階級的組織力量去反抗它的勇士。它特別打擊那些抱著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資本主義這種目的的人。
圖魯漢斯克流放地是最偏僻的,流放者的處境也是最艱難的。起初,斯大林被押送到一個不大的名叫科斯廷諾村的流放地去,但沙皇當局怕斯大林逃跑,于1914年3月將他轉解到北極圈以北的庫萊卡村流放地,警察并對他嚴加監(jiān)視。
西伯利亞北部的葉尼塞—圖魯漢斯克地區(qū),是一大片荒涼地帶,從那兒逃跑實際上是辦不到的。
氣候嚴寒,黑暗的冬季漫長,生活極其單調;盛夏時間短暫,蚊蟲滿天;冬天令人生畏的暴風雪,猶如颶風,把整個村莊埋在了風雪之中。
這一切使人更覺得孤獨。生活就是像原始人那樣要與大自然搏斗。許多流放者發(fā)了瘋,自殺現(xiàn)象層出不窮。在這個地方,只有那些剛強健壯的人才能活下來;而這種經歷在他們身上也永遠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有一次,正是冬天,他在回家途中遇到了暴風雪,迷了路。 他碰見當地兩個農民,使他奇怪的是農民見到他后嚇得跑開了。他后來才知道,他的臉上沾滿了冰雪,他們以為他是個惡鬼。 沙皇政府決心把斯大林與整個世界隔絕起來。
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斯大林也未與列寧和彼得堡委員會斷絕通信,并與住在流放地的布爾什維克建立了聯(lián)系。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曾在列寧主持下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安排斯維爾德洛夫和斯大林逃跑的問題。在此以前不久列寧還往圖魯漢斯克邊疆區(qū)給斯大林寄了120法郎。
斯大林從流放地寄了一封信,提出可否把那篇論《民族文化自治》的文章和小冊子《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合在一起另外出一本文集的問題,列寧對這封信也很重視。
在圖魯漢斯克流放地,斯大林繼續(xù)堅持工作,寫了關于民族問題的文章。1915 年夏,斯大林到曼納斯特爾斯可耶村,在流放地的布爾什維克的大會上,他痛斥加米涅夫在審問第四屆國家杜馬布爾什維克代表時的背叛行為。
要使自己不灰心喪氣,不陷入絕望,需要有不小的精神力量。
契訶夫根據實地了解,對19世紀末西伯利亞流刑犯的狀況有這樣的描寫:
生活很枯燥。他們覺得西伯利亞的大自然與俄羅斯的大自然相比是單調的、貧乏的和無聲的;耶穌升天節(jié)時天氣寒冷,而在圣靈降臨節(jié)時還下著雨雪。城市里的住宅很糟,街道骯臟不堪,店鋪里什么都很貴,既不新鮮,質量又差,不管花多少錢都買不到一個歐洲人看得慣的東西……苦悶呀真是苦悶!用什么來讓自己開開心呢?流刑犯讀一本弄得臟兮兮的書……或者春天里碰到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穿上淺色的褲子——這就是所能做到的一切。
然而,無自由的流放不僅僅能使革命者養(yǎng)成新的技能。在流放地自由受到限制,在監(jiān)獄里把生存空間壓縮到最低限度,把人的志向降低到簡單的求得生存的愿望,千方百計損害人的尊嚴,時而使人消除哪怕在短時間的孤獨中與別人親近的天然需要,時而又完全把人與別人隔離開來。因此,流放生活就這樣摧殘一些人,鍛煉一些人。經受住了坐牢和流放考驗的革命者,通常都成為各個黨最積極和最有經驗的戰(zhàn)士。
斯大林出色地經受住了無自由的考驗。他從小就受到書中熱愛自由的英雄人物的教育,記得教會學校上課時講的受盡苦難的基督教圣徒的事跡,努力做到以堅忍不拔的精神經受拷問。他在圖魯漢斯克流放地英勇地熬過了這一切苦難,在二月革命之后,于1917年3月12日回到了彼得格勒。
此后沒有多久,斯大林就與列寧再次會面了。
掀起二月革命運動
1917年4月3日,列寧從國外終于回到了彼得格勒。以斯大林為首的工人代表團前往別洛斯特洛夫車站迎接列寧。
成千上萬的士兵、工人和水手都到彼得格勒城芬蘭車站歡迎無產階級革命領袖。
列寧在車站前面的裝甲車上發(fā)表了富有歷史意義的演說,號召群眾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而斗爭。
當時列寧從國外歸來,直接指導俄國革命,是在特定形勢下采取的非常及時的行動。
早在斯大林流放西伯利亞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戰(zhàn)爭給俄國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俄國大片土地荒蕪,糧價飛漲,物資奇缺,許多工廠停工,人民饑寒交迫,千百萬人犧牲了生命。
由于沙皇制度的腐敗,俄軍屢遭失利。德國軍隊占領了波蘭,波羅的海沿岸和白俄羅斯一部分地區(qū)。大批居民背井離鄉(xiāng),生活極端困苦。廣大人民群眾對沙皇政府的不滿日益增長。在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和領導下,工人首先起來斗爭。
在斯大林迎接導師列寧歸來之前的1917年1月, 俄國各地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罷工示威,紀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首都彼得格勒工人響應布爾什維克的號召,舉行罷工和示威游行,他們高呼“打倒戰(zhàn)爭!”“面包與和平!”的口號。這次行動成為二月革命的前奏。
2月中旬,彼得格勒的普梯洛夫工廠開始罷工,其他工廠紛紛響應。到24日,罷工工人已達20萬。
在群眾已經覺醒的基礎上,2月26日,布爾什維克號召舉行總起義,成立臨時政府。工人積極響應號召,士兵也轉向起義,到27日晚,已有六萬多的士兵轉到革命方面來。
起義工人和士兵很快逮捕沙皇的將軍和大臣,釋放政治犯,并在當日晚舉行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革命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革命風暴嚇壞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下令不惜采取任何措施,迅速恢復首都秩序。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委員會的各領導人和其他一百多名革命積極分子被逮捕,激起了群眾的極大憤怒。憤怒的群眾上街游行,抗議政府暴行,但遭到更野蠻的鎮(zhèn)壓。
于是,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領導罷工的維堡區(qū)黨委決定將總罷工轉變?yōu)槲溲b起義,推翻沙皇政府。首都各大工廠舉行了有30萬人參加的聯(lián)合總罷工。
工人們立即行動起來,攻占軍需庫,奪取槍支彈藥,筑起街壘,與反動軍警展開戰(zhàn)斗。同時工人們還積極開展爭取軍隊的工作,在工人們的宣傳、感召下,有數萬名士兵公開站到革命的一邊。他們同起義工人一起,占領了沙皇的巢穴冬宮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將軍。
首都起義獲得完全勝利。尼古拉二世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立即從前線調軍隊企圖奪回首都,但沙皇軍隊在革命影響下也發(fā)生了兵變。尼古拉二世見大勢已去,被迫于3月15日引退,讓位給其弟米哈依爾。第二天,米哈依爾也宣布退位。這樣,統(tǒng)治俄國達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被二月革命沖垮了。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獲得了勝利。
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xiàn)了歷史上罕見的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一個是工農兵代表蘇維埃。為此,列寧又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和人民,進行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二月革命之后,由秘密狀態(tài)轉向公開活動的布爾什維克黨,展開了公開的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以大量的事實揭發(fā)臨時政府的帝國主義性質,揭露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的背叛行為,并且說明俄國各族人民如果不以蘇維埃政府來代替臨時政府,是不可能得到和平、土地、面包和自由的。
關于二月革命的消息,斯大林是在西伯利亞聽到的。1917年3月8日,斯大林從西伯利亞起程并在途中打電報給住在瑞士的列寧表示祝賀。
1917年3月12日,斯大林到達彼得格勒,開始在這緊要時期參加黨的領導。
在彼得格勒,斯大林團結全黨為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社會主義革命而斗爭,參加和協(xié)助領導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和彼得格勒委員會的活動。
列寧回來以后,在4月24日至29日,他組織召開了布爾什維克舉行第七次全俄代表會議。這是自建黨以來,第一次公開舉行的布爾什維克代表會議,這次會議在黨史上按其重要性來說,等于一次黨代表大會。
代表會議討論了關于戰(zhàn)爭與革命的一切基本問題,并且定出了黨對于這些問題的路線,其中包括時局問題,戰(zhàn)爭問題、臨時政府問題、蘇維埃問題、土地問題、民族問題等。
第七次全俄代表會議之后,斯大林協(xié)助列寧在工人和士兵中進行了大量的組織工作。在他的領導下,創(chuàng)辦了《士兵真理報》和《戰(zhàn)壕真理報》。這兩張報紙在動員士兵參加革命工作上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列寧剛回到彼得堡,也就是二月革命結束之后,臨時政府極力迫害列寧,說他是德國派來的奸細,要他到政府自首。列寧無法公開露面了。
斯大林承擔了安排列寧轉入地下的工作。列寧先被隱藏在老布爾什維克阿利盧耶夫家中,暫時躲避幾天。
中央討論了列寧和季諾維也夫是否接受臨時政府提出的出庭受審的要求,大家意見很不一致,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列寧也猶豫不決,因為他擔心,如果逃避審訊,會使那些不明真相的人相信對他們的指控。
相反,斯大林卻建議他們隱藏起來,他說:“士官生不可能把列寧押送到監(jiān)獄,在路上就會被打死,必須把列寧可靠地掩護起來?!?/p>
事實證明斯大林是對的,一旦列寧同意出庭受審,后果是很嚴重的,最后列寧和季諾維也夫下決心隱藏起來。
天黑以后,化了裝的斯大林親自將列寧送上火車,列寧隱居在離彼得堡34公里處一個小火車站附近的草棚內。斯大林成了列寧和中央委員會的秘密聯(lián)絡員。
十月革命越來越臨近了,黨的隊伍又不斷地擴大,斯大林肩上的任務更繁重了。他是《真理報》的負責人,又是全俄蘇維埃執(zhí)行委員會的委員。斯大林緊張地工作著,整日整月沒有好好睡過覺。他時常記得巴庫石油工人們常夸獎他有堅強的意志。因此,他早就用斯大林作他的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