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橋的浪漫初戀
女孩真正長大,總是需要一個儀式,一種或浪漫,或隱晦,或狂熱的愛情,總是讓女孩如破繭的蝶,蛻變得十分美麗。
沒有誰的過去會是一片空白,再乏味的人生也會有各種故事將之填滿。
之前的邂逅只是簡單的遇見,林徽因的第一次心動不屬于溫暖的男子梁思成。她將這一次心中的悸動留在了那一場浪漫美麗的康橋之遇,心動只為了那個風(fēng)流倜儻、才華橫溢的男子徐志摩。
生逢亂世,動蕩不安,自然也少不了如洪水般洶涌而來的一件件家國大事。當(dāng)國聯(liá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時創(chuàng)立,就像別處一樣,中國也成立了國聯(lián)協(xié)會。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就是國聯(lián)協(xié)會的發(fā)起人之一,所以也是協(xié)會的總干事,公務(wù)的繁忙,讓他為了國聯(lián)的事務(wù)而常駐倫敦。
1920年的夏天,林徽因第一次離開了故土中國,跟隨父親林長民一起前往遠在重洋那邊的英國。因為不想讓自己再留有遺憾,所以這一次,林長民決定把這個心愛的女兒也帶在自己身邊。要知道,林徽因流利的英文使她本就敏捷的心思更增添了不少才氣,帶上這個女兒,不僅是個悅?cè)说陌閭H,更是個絕佳的助手。
林長民希望自己這一次和女兒林徽因一起出行,可以讓她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長長見識,增加一下她的學(xué)識。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次的英國遠游,可以讓林徽因看到西方的文明,不至于讓她生活在中國文化這樣小小的圈子里。塑造她中西兼?zhèn)涞难酃?,這為林徽因后來的成長和對建筑的喜愛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林長民曾在給女兒林徽因的信中寫道:
我此次遠游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lǐng)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yǎng)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可見,林長民作為一位父親的良苦用心。
而此時,林徽因作為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女,只沉浸在西方的自然美景和異國的文化里,似乎還并沒有意識到這一次的重洋遠游,會對自己的未來產(chǎn)生怎樣重要的影響。她還不能未卜先知地知道在這個異國他鄉(xiāng),雖然只逗留了短短的時光,卻會給她留下難以磨滅的浪漫憂傷的記憶。
就這樣,父女二人登上了法國郵船,航行在廣闊無邊的大海上,激起了層層的白色浪花。第一次坐船的林徽因也與其他這個年紀的姑娘一樣,難免有些好奇與興奮。她縱目遠眺,蔚藍色的大海一望無際,湛藍的色彩幾乎與天空連成一片,分不出邊界。天上白云悠悠地漂浮著,鳴叫著的海鷗在云朵里疾速穿行著。
他們乘坐郵船抵達法國,而后,她陪著父親開始了長達四個月的旅行。他們一路走過了巴黎、日內(nèi)瓦、羅馬、法蘭克福和柏林,在父親身邊,她充當(dāng)著翻譯和小女主人的角色,替父親周到地接待著眾多客人,陪同父親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林長民交游很廣,來的客人大都是精英人物:著名史學(xué)家威爾斯、大小說家哈代、美女作家曼殊斐兒、新派文學(xué)理論家福斯特以及旅居歐洲的張奚若、陳西瀅、吳經(jīng)熊……這些人都是林長民家的常客,他們談?wù)摰脑掝}十分廣泛,從文學(xué)、哲學(xué)到經(jīng)濟、社會科學(xué)等許多方面,引經(jīng)據(jù)典,嬉笑怒罵。倘若將那時的談話記錄下來,我們或許會多讀到一篇篇極妙的經(jīng)典文章。
林徽因熱情地招待著這些滿腹經(jīng)綸的客人,與此同時,年輕的她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傾聽者,她專注地聽著他們的談話,汲取著其中的知識養(yǎng)分。幾個月下來,她已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和父親在倫敦定居下來后,她進入St. Mary's College(圣瑪莉女子學(xué)院)學(xué)習(xí),在那里她習(xí)就了一口純正的英文。許多年后,她甚至以一手漂亮的英文文章贏得了哈佛校長的女兒費慰梅由衷的贊賞。
離開充滿母親淚水和抱怨的封建大家庭,林徽因在倫敦的晨霧里成長得更加亭亭玉立了,標準典雅的瓜子臉,潔白盈潤的肌膚,黑白分明的杏眼,渾身都充滿著江南小女子的靈秀氣質(zhì),被西方人贊賞稱“漂亮如同瓷娃娃”。
或許林徽因從未想過,自己會來到千里之外的英國,也從未想過在這個異國他鄉(xiāng),自己會體會到初戀的美好與憂傷。夢一樣的年紀,情竇初開便是他們的主旋律,少男少女的懵懂是如此的不安分,悸動的心在焦急地等待著,等待著那未知的愛情。可這愛情是如此讓人琢磨不透。
林徽因十六歲了,而父親總有著自己的交際活動需要忙碌,課余時間的林徽因難免覺得煩悶無聊了些,心里某些情緒與向往開始在心里潛滋暗長。她這樣描述當(dāng)時的生活:“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里看雨,那是英國的不斷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國聯(lián)開會去,我能在樓上嗅到頂下層樓下廚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的味道。到晚上又是在頂大的飯廳里(點著一盞頂暗的燈)獨自坐著(垂著兩條不著地的腿同剛剛垂肩的發(fā)辮),一個人吃飯,一面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
就在這時,在這座浪漫朦朧的城市,她遇見了她的愛情,把這一生中最美好無瑕的初戀給了滿腹才情的詩人徐志摩。這愛情是美妙的,是甜蜜的,可這愛情也是短暫的,遺憾的。
有人說,這個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愛情才永遠年輕。這一點,在浪漫詩人徐志摩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的體現(xiàn)。
作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徐志摩最好的一首詩不是別的,而正是他自己的一生,是他那比詩歌還要詩情畫意的一生。他曾說過一句既詩情又悲情的話:“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幸運的是,他找到了自己唯一的靈魂伴侶,那個人就是林徽因;而悲情的是,他哪里知道自己與林徽因終究是情深緣淺。
愛情是股純潔的泉水,它從長著水芹和花草、充滿沙礫的河床出發(fā),在每次泛濫中改變性質(zhì)和外形,或成小溪或成大河,最后奔流到汪洋大海中。在英國倫敦,林徽因偶遇了詩人徐志摩。這個如詩般的男子,是她第一個愛的人。在眾多傾慕者中,她獨戀上了徐志摩,只是他們的愛情像一場煙花,璀璨綻放過后只剩下一地碎屑。
徐志摩是林長民的朋友,出身于浙江海寧一個富商家庭,其父是當(dāng)時著名大實業(yè)家徐申如。在家中,他有一個名叫張幼儀的妻子,是上海寶山巨富張潤之的次女,已經(jīng)替他生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
他來到英國是為了投入哲學(xué)家羅素門下,然而遺憾的是,等他來到劍橋,羅素已經(jīng)被學(xué)校除名。于是,失望的他經(jīng)由小說家狄更生的介紹,進了劍橋大學(xué)皇家學(xué)院,研究西方文學(xué)。
1920年9月,徐志摩從美國來到英國拜訪林長民,為的就是想要結(jié)識狄更生先生。林長民是個交際和見識都極廣的人,自然樂于引薦。隨著兩人交談變深,很快便有了相見恨晚之感。之后,徐志摩便成了林長民家的???,并很快認識了年僅十六歲的才女林徽因,這個讓他愛慕終生并最終丟了性命的美麗女子。
林徽因第一次見徐志摩的時候,差點兒叫他“叔叔”,因為他是父親的朋友。之后,他們便自然而然地熟悉了,徐志摩給林徽因介紹了許多書,雪萊、濟慈、拜倫、曼殊斐兒和伍爾芙等,她都一一拜讀了他們的作品,再見他時,他們便一起討論書中的內(nèi)容。
而對林徽因,徐志摩并不是一見鐘情,而是隨著了解加深而產(chǎn)生了感情,一發(fā)不可收拾。
墜入愛河的兩人,會經(jīng)常相攜坐在壁爐前,盡情地暢聊。從倫敦冬季惱人的迷霧,談到詩歌中的風(fēng)雅景色描寫,再談到巴黎迷人的沿河風(fēng)景。他們常常沿著康河岸邊散步,午后的英倫有慵懶的陽光,淡淡落在他們肩頭,他們聊某首詩、某部作品,評論的時候,她的眼里閃著亮亮的光。
這些談話讓徐志摩更加了解林徽因,他漸漸地感覺到,作為中學(xué)生的林徽因,不僅僅有著美麗的容顏,而且還學(xué)識廣博,她讀過很多書,對于西方文化更是有著自己明澈清新的獨到見解。而更讓徐志摩驚異的是,林徽因的表達能力極強,她那略帶江南口音的普通話,以及純正流利的牛津英語,讓人聽上去是那樣的舒心。
他很驚訝于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會有如此犀利的見解,她的靈氣打動了他。他終于發(fā)現(xiàn),他作為一個詩人夢寐以求的東西——愛、自由和美,都在林徽因身上找到了。
才女林徽因讓徐志摩深深地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是的,林徽因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吸引著徐志摩。隨著二人見面的次數(shù)多了起來,談心聊天的機會也就多了起來。他們從一個話題過渡到另一個話題,是那樣的淡然。
或許連徐志摩自己也說不清楚,自己是從何時開始如此喜愛這個小姑娘的。是因為只有他才能從林徽因的眼睛里讀到那種與生俱來的憂郁的時候?還是因為彼此在精神上的琴瑟和鳴?抑或僅僅是二人脾氣相投,興趣相同?他不知道,不過不管將來如何,他都確定了一點——林徽因是他徐志摩此生唯一的靈魂伴侶。
他喜歡林徽因那淡淡的秀眉,喜歡林徽因如湖水般清澈見底的眸子,喜歡林徽因似有似無的靦腆笑容,喜歡林徽因如百靈鳥般動聽的聲音,喜歡林徽因淡定自若的侃侃而談……無論是什么,只要是關(guān)于林徽因的,他都喜歡。
是的,他愛上了林徽因。
對于林徽因的愛,是潛藏在靈魂深處的靈性蘇醒了的表現(xiàn),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真愛的最高形式,真摯美好,不可褻瀆。
他們都是熱愛詩歌的,熱愛詩歌里的情,熱愛詩歌里的意。那一首首情絲含蓄、娟美秀麗的詩,總是能激起彼此那顆不安分的詩意之心。林徽因空靈的藝術(shù)感和獨樹一幟的見解,常常能激發(fā)出徐志摩寫詩的靈感。林徽因打開了徐志摩內(nèi)心的熾熱與激情,觸動了他那顆詩意般的心。
此時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鳥,對于感受到愛情美好的徐志摩來說,都是那樣的詩情畫意??禈蚰嵌嗲榈娜岵ㄖ?,橙黃色的影子影影綽綽,輕盈而柔情,點點滴滴,宛如煙氣一般從河面上升起。徜徉在盛夏的夜晚,空氣中仿佛傳來淡淡的玫瑰香氣,讓人心中溫馨無比。河水越發(fā)顯得寧謐與安詳,似乎怕那層層的漣漪打擾了岸邊散步的人們。徐徐的微風(fēng),無情地吹落了花瓣,飄飄灑灑地浮在河面上……
一切,因為愛情,而變得美好。
而對于林徽因,面對著這樣一個風(fēng)度儒雅的才子,心中怎能做到靜如止水呢!徐志摩橫溢的才華,奔放的熱情,堅定的信念,孩子一樣的天真和純情……這些都深深地打動著林徽因。而初嘗戀愛滋味的林徽因,也把自己對徐志摩的綿綿戀情,融入了她多情的詩句《藤花前(獨過靜心齋)》里:
紫藤花開了
輕輕的放著香,
沒有人知道……
紫藤花開了
輕輕的放著香,
沒有人知道。
樓不管,曲廊不作聲,
藍天里白云行去,
池子一脈靜;
水面散著浮萍,
水底下掛著倒影。
紫藤花開了
沒有人知道!
藍天里白云行去,
小院,
無意中我走到花前。
輕香,風(fēng)吹過
花心,
風(fēng)吹過我,——
望著無語,紫色點。
愛情,讓徐志摩沖昏了頭腦,迷茫了自己。似乎為了愛,他可以犧牲一切。只因為林徽因讓他著迷,讓他傾倒,那樣的琴瑟和鳴,是自己所不能抗拒的。陷入了愛情泥潭中的徐志摩,一頭扎了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但是,他忘記了,自己是有妻子的,這,也成為徐志摩與林徽因愛情中最致命的傷。
可是,是喜是悲誰管呢?至少愛來過,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