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清華去
民國七年(1918年)春,陳岱孫查閱了當時全國差不多所有高等院校的章程和招生簡章,最后選定清華學校、北京大學、金陵大學(南京)、東吳大學(蘇州)、圣約翰大學(上海)、滬江大學(上海)為投考對象。
當時我國并未實行全國統(tǒng)一的“高考”制度,而是由各高等院校分別各自招生。為了方便考生應考,各校在考期上似乎有某種默契,盡量地錯開,考生也盡量多參加幾個學校的入學考試,以增加被錄取的機會,或者,倘若為一個以上的學校所錄取,還可以增加選擇的機會。上海之外各高校的入學考試,除了在其本部所在地設考場外,大都在上海另設一考場,這是由于此地交通便利,易于吸收生源。
陳岱孫按照選定的幾所學??计诘南群?,為自己排出一張應考表。清華學校在6月中旬,為各校中最早。他從福州坐海船到上海,考期大約四天,考完后即回福州,因為其他各大學的入學考試都要晚至七八月份才舉行。
自從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起,美國開始向中國按期退還庚款,相應地,清政府外務部、學部聯(lián)合奏請設立游美學務處,附設肄業(yè)館。游美學務處是一個管理機構,“專司考選學生、管理肄業(yè)館、遣送學生及與駐美監(jiān)督通信等事,并與美國公使所派人員商榷一切”。學務處專設游美學生監(jiān)督,管理在美留學生,安置學校,照料起居,稽查功課,收支學費。肄業(yè)館則是一所功能單純的留美預備學堂,“專為已經(jīng)選取各省學生暫留學習”。
留美學生名額是根據(jù)當時各省實際負擔庚子賠款的數(shù)額按比例分配。每個省每年從五六名到十余名不等,江蘇、浙江、四川人數(shù)較多,江蘇最多,有二十六名;甘肅、貴州、云南、新疆等省的名額很少,而新疆則少到每隔幾年才輪得一名。
大清朝最后三年(1909—1911),中國向美國派出前三批留學生,每年一批,第一批四十七名,第二批七十名,第三批六十三名,計一百八十名。錄取前三批時,肄業(yè)館尚未開張,所以一待錄取便直接送走,他們被清華稱為“史前期校友”,當中有金邦正、梅貽琦、張子高、秉志、趙元任、張彭春、竺可楨、胡適、楊光弼、虞振鏞等人。
游美肄業(yè)館館址位于京城西北郊的清華園,原計劃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秋季開學,但由于館舍不能按時完工,延至年底開始招考入讀學生,來年春季開學。
肄業(yè)館學額五百名,學制八年,初等科(后改稱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前六年相當于中學的六個年級,高等科三四年級則相當于大學的一二年級。高等科分為文科、實科(理工科的舊稱),教授美國大學一二年級的必修課。
便在此時,當局者意識到,經(jīng)過一年多的籌備,游美肄業(yè)館的性質(zhì)已經(jīng)悄悄地發(fā)生了變化,學堂的設計規(guī)模遠遠超出了僅為留美而預備的初衷,而根本就是一所準大學了。庚款總有花光的一天,學堂則是百世的基業(yè)。念及此節(jié),游美學務處總辦周自齊(字子廙,山東單縣人,1871—1923)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向?qū)W部、外務部呈文,請求將肄業(yè)館更名清華學堂,不出一個月,學部回文核準。
宣統(tǒng)三年三月十三日(1911年4月11日),外務部、學部聯(lián)合奏請清華學堂訂章開學,朱批:“依議,欽此”。四月一日(公歷4月29日,星期六),學堂正式開張。此后,清華定每年4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為校慶日,到2011年4月24日,清華已滿整整一百歲了。
開學后不久,國家改朝換代。好在以清帝遜位以及優(yōu)待條件生效為標志,辛亥革命總體上是一次我國史無前例的政權和平交接,國內(nèi)大部分事業(yè)得以庚續(xù)。
清華學堂既立,游美學務處便已完成歷史使命,再無存在之必要。民國元年(1912年)5月,外務部、學部聯(lián)合宣布裁撤游美學務處,其一切職權歸清華學堂。又過半年(外務部已改名外交部,學部已改名教育部),根據(jù)教育部《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學堂“監(jiān)督”改稱“校長”。
清華學堂校門(清華大學校史館提供)
根據(jù)我國歷來的“條塊式”行政管理模式,清華學校在“業(yè)務”上“歸口”教育部管理。不過,由于庚子賠款首先是個外交問題,外交部掌握著美國退還的款項,自然牢牢控制了清華的財務權、人事權。隨著游美學務處的裁撤,清華順勢改為由外交部專轄。
陳岱孫于民國七年(1918年)年初從英華學校畢業(yè)后,在家忙了半年,除了備考,還要按照清華的要求,準備一些此前聞所未聞的申請材料。那段時間里,陳岱孫常想,遠在天邊的北京是個什么樣子,京城里的人們又都在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