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學手藝,苦水相伴
陽光育小草,倔犟成長
本章主要有我幼年和父母恩情的追憶,少年學藝艱辛經(jīng)歷的回顧;杜茂新回憶的童年趣事;陳洪明記錄的青春歲月的回望;結(jié)緣同村、同姓、同心、同德老婆共同創(chuàng)業(yè)的情節(jié)。從中可以看到一位山村少年正氣倔犟性格形成的起點—父親的本分厚道,母親的正直善良;正氣倔犟性格形成的環(huán)境—走街串巷討生活,勤學手藝爭口氣;當然,還有童真少年的友情、芬芳年華的青澀……
家訓四條
一、嘴要嚴謹,尊重他人隱私,少提重要人物來掩飾自己。
二、盡力幫人,特別是年輕人。
三、念書不要死讀,“活用”“善用”是出路。
四、家庭和諧(不離婚、兌現(xiàn)承諾、擔當責任)。
—摘自《阿杜話語》
人生對聯(lián)
上聯(lián):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卻不容易
下聯(lián):人簡單,事簡單,人事卻不簡單
橫批:活人生事
—摘自《阿杜話語》
第一節(jié) 童年的回憶
1. 杜家結(jié)束八代單傳
根據(jù)杜家家譜記載,我家到我和哥哥這一代已經(jīng)是八代獨子單傳了。聽長輩講,我們家房屋是200年前造的11間正堂房屋,也算得上是一戶富裕人家了。由于太公、太太公出賣了一半房屋給堂叔家,到新中國成立時,我們家只剩下了一半房屋,而且比較破舊。房子建在村里前面的高位地,位于后山店村的正中間,也是村里最前排一戶獨立人家。村后面大山上和九龍山脈九曲頂?shù)乃魅腴L坑堘水庫,水庫里的水沿村里一條小溪經(jīng)過村中間兩個池塘(村里人都直接飲用清潔又甘甜的九龍山脈的山泉水)流到我家房子旁邊時,一部分水向東流出,另一部分水向西流去。聽老爸老媽和叔叔嬸嬸說,這是個處于龍脈上的房子,風水太緊,因此,一直以來子孫不發(fā),八代單傳,而且性格脾氣都比較急躁,不興旺,很難出大人物。我老媽信風水、講迷信,想生第二胎,經(jīng)常到永康方巖和有關(guān)寺廟求神拜佛去求子,早生貴子保平安。聽我媽說,我是從永康方巖寺廟中的觀音菩薩那里求來的。小時候,母親每年都要帶我到方巖去燒香拜佛,以求平安長大。
杜家祖先
我的祖父杜福喜(1894—1961)
我的出生年月是1954年農(nóng)歷的四月二十四日中午。當天村里農(nóng)戶人家的煙囪都冒煙了,開始燒中午飯,母親還在離家500米的農(nóng)田地里澆水、澆糞,突然感到肚子疼,馬上往家里趕,到了家里不到半小時后我就出生了。當時,堂叔、堂嫂有的已吃好午飯了,有的正在吃午飯,于是大家急著幫忙打理。那年正好馬年,出生的時辰正好是午時,叫“午馬”。民間有個說法:馬年出生的小孩,生在晚上或白天其他時辰不好,生在冬季也不好,因馬沒草吃;生在午時的午馬,落地的時辰很好。我生在農(nóng)歷四月二十四日,大地回春,正好是立夏時節(jié)南方收割麥子的季節(jié),屬馬的人就有糧草吃了。因此,院子里三戶人家的叔叔嬸嬸都對我比較寵愛,小名叫“團團”。我家隔壁的一戶鄰居的房子也蓋在龍脈龍背上,他家現(xiàn)在出了個師(廳)級官員。
杜氏家譜
2. 童年心酸回憶
我從小聰明頭腦靈光,虛歲7歲時母親就送我上學。20世紀60年代初遇到經(jīng)濟困難時期,在后山店小學讀二、三年級時,我家離學校很近,只有幾百米。班主任老師是外鄉(xiāng)來的,我老媽是個熱心腸、待人客氣的人,家里燒好了青菜、蘿卜什么的都要送給老師吃的,我媽又是村里婦女主任,所以班主任對我這個小孩子比較關(guān)注與照顧。經(jīng)濟困難時期,不是吃野菜,就是吃蕨根粉(蕨根粉算是好東西了),但它有渣很難吃的,吃多了那些東西會導致大便干硬,排便困難。一天早上,我在家旁邊的小茅屋邊上茅坑拉大便,拉了一個多鐘頭還是拉不出,正好旁邊有棵梅子樹,我就折了一根樹枝去摳……。老師見我沒去上學著急了,下課了跑到我家來找我,那時候老師也叫我“團團”,看到我這個情況,馬上把我從茅坑邊拉起來,就去找我老媽。我老媽當時在大會堂食堂里燒飯,回來以后,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雞宰掉,燒雞湯,讓我吃點油,到第二天就好了。在這段時間里,家里經(jīng)常到村后面的山上挖野菜、蕨根、樹皮樹葉充饑。在我們后山店村,在山上還能挖點吃的東西,已經(jīng)算是幸運的,否則就可能沒命了。這是我在小學讀書時的故事。
后山店小學
第二節(jié) 我的母親
1. 正直善良的婦女主任
我的母親陸秀光(1921—1979)
母親是一個典型的農(nóng)家婦女,10歲就作為童養(yǎng)媳嫁到杜家。我爺爺生育了一男三女,一個男丁就是我父親。三個姑姑的年齡都比我媽媽大,但好吃不肯做。因此,家里重活累活都叫我媽做,好吃的都他們吃,兩個姑姑還經(jīng)常欺負她、打罵她,我媽媽受盡了委屈。這也是當時封建社會思想遺留的時代烙印。
母親雖然沒讀過書,談不上什么文化水平,但上臺講話、作報告時,思路敏捷,干脆利落。其實,每次上臺講話之前,她總會對著窗子,反復練習,直到講順了,記住了,才停下。
新中國成立后,母親自強不息,學習文化,積極參加農(nóng)村掃盲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她擔任村婦女主任、鄉(xiāng)婦女副主任,后來被推選為東陽縣和浙江省婦女代表。
母親熱心大氣,哪一家計劃生育結(jié)扎,或者生小孩,或者有人生病,就送去蘋果、雞蛋、面條等。我有時候還跟著她一起去,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母親很有孝心,逢年過節(jié)都給村里孤寡老人送一些水果、雞蛋、桂圓、紅棗等。在過去的那段歲月中,這些東西都是好東西啊,平時吃不到的。我小時候又瘦又小,很調(diào)皮,母親為防我們偷吃,就把這些藏在竹籃里,用繩子吊起來,掛在廚房的屋頂下。一次,我用一根棒子去挑這個竹籃,結(jié)果竹籃翻了,紅棗、桂圓等撒了一地,雞蛋摔碎了,水果也摔破了……當時就被母親狠狠罵一頓,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這一句話:“做人要大氣,自己吃了落糞坑,人家吃了傳四方?!彼晕椰F(xiàn)在也是這樣,有人來拜訪或者來看望我,我都送點茶葉、茶壺、木雕筆筒、如意、大象類等小工藝品給別人,以表心意。老媽的教誨,送禮就要送好的,不好的東西不要送給人家,否則,人家背后會說閑話的。所以母親教我做人、做事的點點滴滴,對我印象很深。
東陽市武術(shù)協(xié)會后山店分會
還有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母親不但待人熱情,而且沒有私心。大概在1972年,我18歲時,村里開展宅基地批準給困難戶蓋房子工作,重新劃分村里的自留地和宅基地。村里書記、大隊長等班子成員十多人用“丈弓”計劃丈量給困難戶造房子時,因我家旁邊有四間宅基地,門前圍墻外是一塊良田(那時候國家批良田造房子政策管得很嚴),這塊良田新中國成立前就是我們家的,他們把這塊良田和我家旁邊的兩間宅基地一起丈量給人家困難戶造房用。村里準備報鄉(xiāng)和縣政府批準后造房子。當時我哥哥對我說:“我家四間宅基地丈量出去給人家蓋房子了,以后我家自己要造房子就沒地方了……村里把良田和宅基地一起丈量蓋房子是不符合相關(guān)土地政策的,你去把那些丈量好的‘定位樁’拔了扔掉,說我們自己家也要造房子的?!碑敃r母親發(fā)火了,罵我:“你這小家伙不懂事,人家家里人口多,住房困難,沒地方造房子住……做人要積德,人家造房子是一輩子的事情,把自家的宅基地讓給人家,是做善事造福人家,有什么不好……”后來,因村里違規(guī)把良田和宅基地一起報批,縣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沒有同意。雖然母親沒有文化,但是她善良、大度。正因為老媽處處為別人著想,才得到大家的認同。
我哥哥也是個耿直的人,受母親的影響,他從不占人家便宜,是個正直的硬漢子。1993年,我把分家時得到的兩間房屋和兩間宅基地給我哥哥家造房子,他一定要把8 800元錢送給我,表示心意。為此,我也十分感動。在父親誕辰一百周年時,即2014年,我們到廣州他兒子家過年,他說:“今后,我東陽老家的房子賣掉的話,我的一半財產(chǎn)給兒子,一半給你。以前每年逢年過節(jié)回家你都給我紅包,現(xiàn)在我們條件好了,不要再給我了……”哥哥現(xiàn)在對我很好,很客氣,現(xiàn)在我們兄弟之間的關(guān)系是真正的“兄友弟恭”了,相信老爸老媽在天上看到我們兄弟倆這樣和睦,也會為我們高興的。
我的哥哥杜承榮
1974年10月,我再次要求參軍當兵報名時,我母親其實是舍不得的,因家里在生產(chǎn)隊掙工分勞動力少了一個,想留我在她身邊,能照顧到她。但是她為了我的前途,也為了國家的需要,忍痛割愛,毫不留戀地送我參軍。1979年母親去世時,我正在部隊服役,出差到江蘇南通采購拖船器材配件,等收到部隊轉(zhuǎn)發(fā)的電報,都已經(jīng)過去三五天了,在我急忙返回部隊上海,在趕回東陽老家的前一天,我哥哥已把媽媽“送上山”了。聽哥說,給母親辦大禮的那天,村里、鄉(xiāng)里、縣里來了幾百人給母親送行……未能在母親有生之年盡孝,也未能見母親最后一面,更沒能送她最后一程,這是為人兒女最大的遺憾……母親的恩情永世難忘……(寫到這里我的眼淚流下來了……)母親善良和大度的基因元素至今還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2. 認干娘和改名字
小時候,母親怕我長不大,經(jīng)常找算命先生給我算命。算命先生都這樣講:你這個小孩不好養(yǎng)、養(yǎng)不大,要想養(yǎng)大,必須要認“干娘”;要養(yǎng)大發(fā)財,必須到很遠的地方去,越遠越好,而且越老福氣越好。母親為了能夠把我養(yǎng)大,叫我去認“巫婆”為干娘(那時農(nóng)村還有人講迷信),“巫婆”給我取了另外一個名字,姓蔡,叫蔡生德,一直到我13歲左右。我老媽還有點相信迷信,有時要把那個燒香的灰叫我吃掉,說是干娘給你的仙藥,吃了能長大。
湖溪鎮(zhèn)后山店村北鎮(zhèn)閣
小時候,老爸經(jīng)常喝酒,會發(fā)酒瘋打我,因為他是屬老虎的,我是屬馬的,老虎和馬生肖是相沖的,他也一直講一直講,這個小孩長不大的……我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了。
我小時候取名叫“杜貴團”,因為我們杜家已經(jīng)是八代單傳了,現(xiàn)在好不容易生下排行老二的我,爸媽為了能夠養(yǎng)大我,讓我跟一家兄弟姐妹多的人家“排”名,他們家是“桂”字輩,叫杜桂良、杜桂生等兄妹5人,于是把我的“貴”改為桂花的“桂”,那時候我就隨他家的名,叫“杜桂團”。后來我四年級的時候,查《新華字典》,看了以后我想:這個桂花的“桂”是好的,但這個團結(jié)的“團”不太好。那時候我看了穆桂英掛帥的書和電影,也聽老人講龍的故事和穆桂英楊家女將的傳說:穆桂英家族祖先的骨灰,是放在龍?zhí)独锩娴凝埥巧系模猿隽四鹿鹩?,如果當時把她祖宗的骨灰放在龍的嘴里的話,那么穆家要出真龍?zhí)熳踊实鄣?!這個是農(nóng)村里的傳說,我老爸也跟我講過這些傳說。我查到了龍?zhí)兜摹疤丁弊郑蚁脒@個“潭”里有水,能藏龍,是龍生存的地方,能把桂花樹種在龍?zhí)杜赃?,既有花香,又有龍水喝,“潭”還能藏龍臥虎,龍是生活在龍?zhí)独锏?。因此,我就把“杜桂團”改成“杜桂潭”了。
湖溪鎮(zhèn)后山店村西邊鄉(xiāng)路兩側(cè)種滿桂花樹
第三節(jié) 我的父親
1. 本分、厚道、守信的棕匠
我老爸人好,腦子靈,學了一門穿棕繃和蓑衣的手藝,會做生意、會經(jīng)營。他從十幾歲開始學手藝,一直在浙江嵊縣(現(xiàn)嵊州市)三界鎮(zhèn)地區(qū)(馬岙、沈家灣、招士灣等村)和里東區(qū)幸福公社、禹山頭等地穿棕繃和蓑衣。新中國成立初期,他是三界鎮(zhèn)棕衣合作社的主任。為了多賺錢、多搞點糧食養(yǎng)活我們,他白天晚上連軸轉(zhuǎn),經(jīng)常做到夜里兩三點,把身體搞垮了,一直很虛弱,只能喝酒強撐著身體。20世紀60年代,政府號召搞下放,他把自己下放到里東區(qū)幸福公社禹山頭村他的干爹干媽家落戶,一直到他操勞倒下,戶口都沒有回東陽后山店村。
我的父親杜開華(1914—1970)
小時候只記得,每當臨近年底,老爸就會回家過年,總是從他干爹家?guī)Щ啬旮?、紅薯干等雜糧。但每次喝完酒,只要看到我做錯一點點事,他就會發(fā)“酒瘋”,胡言亂語,罵人,還要打我們,因為我哥長我6歲,他打不過我哥,就拿我當出氣筒。有一次我老爸又要打我,我躲到樓上房間里,把門撐好,他硬推沖進來,我沒辦法只好從窗口爬到屋頂瓦片上,爬到隔壁叔叔家屋頂上,再逃出去,他還追我,我就逃到屋后河邊。這條河大概五六米寬,衣服也沒來得及脫就跳河里游泳過去了,游到河對岸我對他嚷道:“你這個酒癲,有本事你游泳過來,打我呀……”
嵊州市三界鎮(zhèn)地區(qū)
當天晚上,我不敢回家,我哥哥和我媽很著急,到處找我。我身上衣服褲子都濕了,怎么辦?就學電視里野外救生那樣自救。我們村大會堂前面的操場正在燒草灰,就是用稻草、木柴、泥塊和在一起,一層草一層泥土疊起來,做成一塊一塊泥坯,然后用火燒;泥坯燒熟了以后再敲碎,拿去當種菜的肥料。這個泥坯要燒一個多禮拜才好,泥堆周圍有火炭在慢慢燃燒,很暖和的,我把濕衣服脫下來,拿個干枝挑起來在旁邊烘干。到凌晨兩三點鐘,衣服褲子烘干了,我找到一戶人家(金忠和家)的屋檐下有個叫“街沿平臺”的地方,縮在角落里睡了大概兩個小時,到凌晨4點多鐘給凍醒了。后來聽哥哥說,媽媽找不到我很擔心,特意給我留著飯,放在門口,門故意不關(guān),晚上就可以拿去吃。我這個人很有個性,脾氣倔,但又怕老爸逮到,再打我,所以我絕不會回去拿這個吃的。正當我又冷又餓的時候,“天上掉下了餡餅”。那時,我們橫店鎮(zhèn)下溪灘村是加工“粉干”的專業(yè)村。這種“粉干”,是把米粉放在蒸隔里,用柴火燒蒸幾個小時才能做出來。他們村缺柴火,所以每月到初五或者初十趕集,下溪灘村村民都會到我們東陽茜疇鎮(zhèn)(現(xiàn)東江鎮(zhèn))集市上去買柴火,有30里山路,要走好幾個小時。我躲的這個街沿平臺就在他們經(jīng)過的一條石子小路旁邊。他們推的手推車(也叫獨輪車),經(jīng)過這條石子路的時候,發(fā)出“咚咚咚”的聲音,由于車輪跳動很厲害,掛在車架上面的“酒糟米餅”掉了一個下來(是一種米餅,放些酒糟,要吃的時候,放火上烤一烤香噴噴的,吃一口甜蜜蜜的,一般早上出門趕路或干活的人,都會帶四五個)。正巧被在石子路上走來走去的我踢到。當時這個圓圓的餅掉在石頭上,和石頭子兒的顏色差不錯,我腳踢一踢,咦,這個石頭怎么會打轉(zhuǎn)的?撿起來一看原來是個酒糟米餅,還有點熱氣,我當時真的很激動,由于我昨天晚飯都沒吃,我抓起餅來就往嘴里塞,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心想:真是老天有眼,不讓我餓死啊,還能大飽口?!?/p>
2. 跟著師傅學手藝
由于爺爺和老爸都有一門做棕匠的手藝,同一門堂廂房3戶人家的兩個堂叔杜開生、杜繩法也是棕匠,所以我們這幢房屋的三家小孩只要有時間都會幫父母親拔棕絲、繞棕線,以便大人早日做好棕繃和蓑衣,拿到湖溪、郭宅、橫店等集市上去出售,掙錢買糧食。兩位堂叔有兒女杜忠偉、杜忠立、杜忠全、杜躍芳、杜蘭英、杜蘭仙、杜蘭飛共7人,加上我哥哥和我,整個門堂廂房里有9個小孩子都學過這門手藝。記得一般在10歲左右,不管男孩女孩,為了減輕家庭經(jīng)濟負擔,學校放假的時候,父母總叫我們學繞棕線繩。剛開始學時,因我年紀小,繞起來兩只手發(fā)酸,時間久了,更是又酸又痛,于是,就不想學了。但我們村是穿棕繃和蓑衣、做木雕這些手工藝的專業(yè)村,大多數(shù)人都會這門手藝,不學是過不了關(guān)的。1966年6月我小學畢業(yè),因“文化大革命”開始,停課鬧革命,讀初中不招生。由于學會了繞線的基本功,父母親商量說,兒子跟父親學手藝,不聽話,學不好的,所以就幫我找了一個本村生產(chǎn)隊的鄰居杜加良師傅。
記得當年我只有12周歲,我們后山店到嵊縣去挨家挨戶上門穿蓑衣和棕繃。由于交通不便,凌晨2點鐘就要起床,還要走30里小路到歌山車站乘車。當時因人多車少,交通不便,一天只有兩班車到嵊縣(現(xiàn)嵊州市),如早班車7點15分上不了車,就只好走70里路到長樂鎮(zhèn)轉(zhuǎn)車到嵊縣。若去我老爸的干媽家,還要再轉(zhuǎn)車到清風寺車站,然后坐擺渡船到對面里東區(qū)幸福公社禹山頭村。當時我們兄弟倆都叫老爸的干爹干媽為爺爺奶奶的,我的堂叔叫徐世財,是這個村的支部書記。為了省錢,我們一般當天要走100里路到長樂鎮(zhèn)坐汽車。記得第一次出門學手藝,走路走得我兩腿發(fā)硬、發(fā)酸、發(fā)痛,第二天起床發(fā)現(xiàn)腫起來,一走路就痛。到了目的地后,我們師徒倆挑著手工藝工具和衣服包袱,到禹山頭、火先灣、大毛灣等山上人家尋找生活。如果山上沒有活兒,就到馬岙、沈家灣、招士灣、清風廟等地攬生意;如果這邊生活干完了,就要到三界地區(qū)或者到接近上虞地區(qū)的平原地帶去接活干,要上街吆喝:“棕繃穿否,穿棕繃哦!”找到生意后,如手藝好,用戶認可,生意就會生出來。一般一個村可以做上幾戶人家,住上十幾天或一個月左右,有時甚至會住幾個月。給人家干活時,吃住一般都是全包的。由于我年紀小,干活力氣小,扒棕絲繞棕線比較慢,經(jīng)常兩手發(fā)酸發(fā)痛,還有人嘲笑我,我感到很委屈,晚上流眼淚。師父就勸導我,因為我們要拿人家一份大人的工資,吃人家飯,只能任人家講,今后做得快點、動作靈活點,用心學好手藝就好了。那時我跟師傅倆人工資每人每天1.5元,共計3元錢一天。冬天時,溫度到零下,扒棕絲又冷又濕,我右手大拇指都扒出血絲來了。就這樣苦練學藝,其間老媽還幫我找了一個鄰村市古塘村的周文進去學彈棉絮。我跟著周師傅還去杭州、余杭、臨安一帶學做彈棉絮生活。由于個子小,彈弓又大又重,路又遠,時間久了就扛不動,所以學了半年時間就不學了。
嵊州市三界鎮(zhèn)清風寺地區(qū)
1969年春節(jié)后,我哥去參軍了。那年我16歲,就跟父親去學手藝。由于父親長期勞累,體力不支,他就主動叫我學棕繃和蓑衣(盤領(lǐng)子)等關(guān)鍵手藝技巧。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我終于掌握了這門手藝。1970年5月老爸去世,我只好獨立門戶了。當年下半年,我當上小師傅,帶了一個徒弟叫杜明東,他是地主家的兒子,那時候講階級成分,一般的人不敢?guī)鋈プ鍪炙囐嶅X,怕政治上受影響,當時我正氣感也很強,心想:地主家的兒子就不能掙錢吃飯,我說要帶他出去,他很高興,十分愿意。那年,我外出到嵊縣我爸以前工作的老地盤三界地區(qū)做了近三個月活。每天收3元,1元給徒弟,1元需交給生產(chǎn)隊,我的第一桶金大約賺了60多元,很開心。就這樣我斷斷續(xù)續(xù)地在老家種田務農(nóng),參加民兵訓練和村文藝宣傳隊,農(nóng)閑時外出做手藝賺錢,一直到1974年,大約有6年時間,在農(nóng)村務農(nóng)和外出做手工藝之間摸爬滾打。1974年12月23日新兵入伍到上海,我記得,我身邊帶著260元人民幣到部隊。要知道,在那時的農(nóng)村娶一個老婆定親錢都足夠了。從少年到青年時期在農(nóng)村亦工亦農(nóng)磨煉了我穿蓑衣一針一線的耐心和勤勞吃苦的實干意志。
3. 蓑衣簡介
蓑衣歷史悠久,是過去民間常用于防雨的農(nóng)具。早在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對它有最美的描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氖昵?,在江浙一帶,蓑衣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的必需品,用棕線做的蓑衣特別耐用,下雨天穿著不怕風吹雨淋,冬天穿著既能防雨又保暖。蓑衣雖重,但不礙行動干農(nóng)活,雨傘雖美卻擋不住大風。因此,蓑衣自古流傳幾千年不無道理。隨著科技的進步,蓑衣逐漸被塑膠、塑料雨衣所替代,成了工藝品、裝飾品、老文物。
現(xiàn)代蓑衣(棕衣)裝飾品
蓑衣的制作過程并不簡單。從棕樹上剝下棕片晾干,到選棕片、撥抽棕絲、搓棕繩,再到盤領(lǐng)口(頭)編排縫制領(lǐng)上衣,做后腳衣、前角衣(下裙),到最后領(lǐng)衣和前后角(下裙)衣合并編成,一般需要5個工作日,一般的重量也在5—6斤。以前蓑衣所有針腳都是一針一線,編縫得密密麻麻,上一針、下一針交叉而縫,呈花紋圖案,又結(jié)實又美觀。在那個年代,編制蓑衣的手工技藝人不但需要耐心與細致,更需要精湛的手藝,大家稱作棕匠,現(xiàn)在的說法也屬于工匠。
第四節(jié) 同村發(fā)小和戰(zhàn)友杜茂新
1. 一起“穿開襠褲”長大
我這一生中與許多人有緣,但覺得和我最有緣分的是杜茂新。他和我同村,兩家相距不過200米左右,從小一起“穿開襠褲”長大,一起學習進步,也一起調(diào)皮“搗蛋”。小時候,我們一起捕蜻蜓,一起捉迷藏,一起下河游泳,一起招貓逗狗;我們一個饅頭合著吃,一根冰棍輪流舔,一把瓜子分著嗑;他和我相互之間從來不稱大名,見面永遠叫外號……更有緣的是,我們長大后竟然同年同日到上海警備區(qū)入伍當兵,而且同時分到寶山縣吳淞鎮(zhèn)(現(xiàn)寶山區(qū))泰和路260號新兵連,開始我們的軍營生活。他被分到內(nèi)河運輸隊當操舵兵,我在機關(guān)修理所當采購員。后來,杜茂新提干,到船運大隊政治處任政治干事,又和我在同一個機關(guān)院子里工作生活。所以我和他簡直太有緣分了:從童年到青年,我們一直沒有分開過。我是1954年出生,屬馬的;杜茂新是1956年出生,屬猴的,我長他兩歲。因為我在年齡上要大點,再加上我頭腦比較靈活,在大家的記憶里,大家說我是個善于出主意有頭腦的“鬼(桂)頭”—“孩子王”。
2. 童年趣事:“放幻燈片”+“犁地”
當時我家是村里第二生產(chǎn)隊,杜茂新家是第一生產(chǎn)隊。兩個生產(chǎn)隊一共三四十戶人家,有十幾個小孩,大一點的像我們倆這樣十歲上下,小一點的五六歲。在農(nóng)村里面十歲八歲的哥哥姐姐在家要帶弟弟妹妹的。我家有個堂屋,按照農(nóng)村習慣的說法是本家人公用的。但這個堂屋是我家獨戶使用(我媽是村婦女主任,所以生產(chǎn)隊經(jīng)常在這個堂屋里開會)。父母親白天要到生產(chǎn)隊集體干活,掙“工分”,大人們都讓家里大一點的孩子帶弟弟妹妹。那時學習比較輕松,小伙伴們放學了有時會聚集到我家的堂屋里玩耍。當時沒有玩具,也不像現(xiàn)在有電視看,或者玩手機游戲,于是我經(jīng)常把所有小孩組織起來,用毛筆、蠟筆畫出各種動物圖案和人物,用手電筒(家里唯一的“電氣設備”)和紙板做成一個簡易的“幻燈機”,用電筒的燈光打到畫的圖片上,照到堂屋的墻上……就像放幻燈片,我放給所有小朋友看。但是要看“幻燈片”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別出心裁,要求小朋友們?nèi)グ呜i草,交幾斤豬草給我;或撿廢紙來換一張門票,廢紙多了,就拿去賣,廢紙換來的錢,買幾粒糖分給大家。也許我的商業(yè)意識就是那時候萌芽的。
2003年與杜茂新(右)在香港合影
我家外面有塊宅基地,平時可以種菜,我媽媽外出干活時,我就會布置小伙伴工作任務—翻菜地。我比他們要大一兩歲,我會指揮大家在前面拉著鋤頭的長柄,我用手按在鋤頭上,讓他們在前面拉著鋤頭柄像牛耕田一樣……就這樣我就把媽媽交代的翻地的活都輕輕松松地干完了。
現(xiàn)在回想起來,當時玩這些還是挺有意思的,符合童心情趣,大家還是蠻開心的。杜茂新說我這個小阿哥,當時就知道借用外力了,哈哈哈……
3. 童年義氣:“他的傷疤”和“兩肋插刀”
印象比較深的是:杜茂新頭上有一個傷疤,就是當時一起玩游戲時落下的。好像是10歲左右吧,村里的一群搗蛋鬼在我家的堂屋里玩“抓壞蛋”的游戲,由我當“孩子王”,讓其中幾個大一點的孩子演“壞人”,然后我?guī)е巴尥薇眮怼坝⑿鄢鰮簟保桨缪荨皦娜恕钡男』锇?。在游戲過程中,一個“壞人”(記不得名字了)隨手甩出“飛鏢”(就是一把剪刀),砸在杜茂新的后腦勺上,左耳朵上面的頭皮被劃破了,流了很多血。晚上回家,他不敢讓他媽知道,我給他出了個點子:盡量用右側(cè)面對著家里人。直到第二天,他媽干完活回來才發(fā)現(xiàn)這個傷口,苦于當時醫(yī)療條件差,沒有及時縫合,到現(xiàn)在還看得到這個瘢痕。這也是我和茂新小時候形成的“英雄好漢”不畏流血的見證啊。
另外有一件我不畏強勢、講真話的事,令我至今難忘。當時我們村里的一個小女孩,是杜茂新的同桌同學,他們在一起老是吵架,在書桌上還畫了“三八線”。這個女孩子比較任性,做事說話都寸土不讓,有理無理都要爭的(長大以后我們也是好朋友)。有一次,杜茂新和她吵架后,她一把抓住杜茂新頭發(fā),杜茂新順手一甩,這個女孩子不小心從二樓樓梯上滾到一樓了。她大哭大鬧,回家就叫了兩個哥哥和她父母親等五六個人到杜茂新家,說要找他算賬。當時,他們和茂新的媽媽吵起來(因為他父親在外地工作,家里就他媽媽,帶著他和兩個弟弟),杜茂新媽媽強調(diào)要把情況了解清楚,對他們說:“我兒子不能讓你們隨便教訓的!”但是杜茂新媽媽一個人勢單力薄,吵不過他們。杜茂新很乖巧,到家書包一放直接跑到玉米地里藏起來了。在這個時候,我聽到吵鬧聲跑到他家,挺身而出,理直氣壯地為杜茂新作證說:“我在旁邊看到的,是你家妹妹先抓茂新頭發(fā),打茂新的,茂新只是甩開她手,不讓你妹妹拽他頭發(fā),你妹妹是自己不小心從二樓摔下去的?!蔽覟槊隆皟衫卟宓丁蓖ι碜髯C的義舉,她家的火就一下子“燒”到我家里來了,引起了我媽與女同學的家人爭吵……。我從小就養(yǎng)成了剛正不阿、路見不平就出手的性格,也許,這些對以后的事業(yè)是挺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