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鶯初解語
【背景】
《減字木蘭花》約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蘇軾時年28歲。此時,他住覃恩遷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過寶雞,重游終南山。其弟子由聞之,寄《聞子瞻重游終南山》詩,東坡次韻,并作此詞以寄。
【原文】
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
鶯初①解②語③,最是一年春好處。
微雨如酥④,草色遙看近卻無⑤。
休辭⑥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
莫待春回,顛倒⑦紅英⑧間綠苔。
【注釋】
①初:剛剛。
②解:能、知道。
③語:這里指鶯鳴,嬌啼婉轉(zhuǎn),猶如說話。
④酥:酥油。
⑤近卻無:近看什么色彩見不到。
⑥休辭:不要推托。
⑦顛倒:紛亂。
⑧紅英:落花。
【譯文】
黃鶯開始啼鳴,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細雨蒙蒙,珍貴如油,滋潤著草木,那剛剛長出的春草,遠看一片嫩綠,近看卻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jié),有花而不去看它開放,就意味著人生很快消逝。不要等待著春光離開大自然,紛紛落花夾雜著綠色的苔蘚。
【賞析】
《減字木蘭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全詞表達了珍惜春光、盡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的情感(熱愛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上片,寫初春美好時光。第一、二句“鶯初解語”點明初春的時令,“最是一年春好處”點明初春地位。接著三、四句“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就寫了初春美景。
通過初春細雨滋潤草根、轉(zhuǎn)青色而轉(zhuǎn)明麗這一細微變化,把如畫的春光美景生動地描繪出來了。尤其是“草色遙看近卻無”,觀察得極為細致,描寫得極為逼真。因為遠看剛剛返青的草芽,呈現(xiàn)青色;而近看草芽,則已是黃色的了。
這自然不是東坡的發(fā)現(xiàn),早在唐代,韓愈就注意到了,并寫進他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去了。詩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睎|坡點化運用韓詩的傳神之詞句,用進上片,正好道出了初春的可貴,而又不露痕跡。
下片,勸人盡賞春光?!靶蒉o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是說不要借“醉倒”沉醉之故,而拒絕去看春花。不看春花,就意味著失去了花會給人的青春活力,意味著時光易逝,人走向衰老。這是最大的人生誤區(qū)。“人生易老天難老”。東坡的言辭中也同樣充滿了人生哲理。蘇軾曾說,“人生何以易此樂,天下誰肯從我歸”,何不改為“人生何以易此樂,及時看花春常歸”。“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帶有醒世之意的恒言。不要等到春離開人間吧,否則,將是“紅英”紛亂地夾雜著“綠苔”而失去春的魅力。子由《聞子瞻重游終南山》詩一開頭就說得好:“終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緣崖綠似苔?!?/p>
全詞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初春有形世界的美麗畫圖。以景托情,向人們展現(xiàn)了盡享人生青春的無限風光,并以此勸誡人們要珍惜生命中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