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朝時代中國文藝思想的二輪美學(代序)

南齊時代的文學與思想 作者:童嶺 著


六朝時代中國文藝思想的二輪美學(代序)

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與批評公認為最繁盛的黃金時代,齊梁時代誕生的“三書三論”可為其標志?!段男牡颀垺贰ⅰ段倪x》和《詩品》這三部劃時代的大書,在典范的建構、美學的高度、理論的系統(tǒng)深入,以及文類認知的完備豐富等方面,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盡管如此,其缺點卻是在批評的當代性及文學史的斷代論述方面,終不夠直接與集中切入。于是,另外三篇斷代批評的名篇: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裴子野《雕蟲論》,以及蕭子顯的《南齊書·文學傳論》,以其直湊單微的史識、傷其十指而不如斷其一指的批評力量,以及精辟論述對于后世的影響力,都有其不容忽視的意義。其中,蕭子顯的名論,不僅有文學思想意義,亦有其文化史的典型意義。因為,南蘭陵蕭氏,從一個“北人軍官豪族”集團,轉型而為一個南方顯赫文化世家,正如劉師培所說:“齊梁文學之盛,雖承晉宋之緒馀,亦由在上者之提倡。高帝博學善屬文。諸子若鄱陽王鏘好文章,江夏王鋒能屬文,豫章王嶷工表啟,武陵王曄工詩;嗣則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衡陽王鈞、瑯琊王智深、隨王子隆,均愛好文學,招集文士。故宗室多才,而庶姓之中,亦人文蔚起?!?《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蕭子顯現(xiàn)象允為一個典型。它代表了貴族與文士的權力重組,代表了北方與南方的文化雜交,也代表了經(jīng)由經(jīng)學而道玄而文學的歷史新動力與社會新力量的調整與變化,因而,不僅可以作為文學思想史,而且可以作為中古思想史與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一個富有濃度與深度的點來深入考掘。

數(shù)年前,我很高興地看到童嶺博士在他的碩士論文《蕭子顯及其文學批評》中令人滿意的工作。像是挖一口井一樣,他深入開采了六朝文化的一眼源頭活水,即貴族與士人開出的精神之花:五言詩的美學及其文化底蘊。蕭子顯的理想詩美學,代表那個時代最高的智慧、生命的意境與美感的體悟,我們終有了更深入的發(fā)現(xiàn)。從家族文化、經(jīng)史文獻、史論互證、文本細讀以及文學思想的前后譜系等周密的論述中,作者富有才華地證明了:蕭子顯確是南蘭陵蕭氏最好的文化轉型者,是學養(yǎng)、雅量、辭藻最具靈魂意義的人物。當然,作者也證明了自己不愧為一千五百年后南蘭陵蕭子顯之知音。

我唯一要補充的是,作者其實已經(jīng)證明了:蕭氏的五言詩美學,正與六朝一大心靈相通。即“相間”與“交錯”的美學,即“文”的美學。“文”是什么,依劉勰的說法,是文與質的結合、自然與人工的結合;依蕭統(tǒng)的說法,是沉思與翰藻的結合;依蕭子顯的說法,是“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即“情”與“性”的結合,“情性”與“神明”的結合。“情性”即人的主體生命美質,“神明”即天地宇宙的超越之美,文章之妙,即二者結合的至美樂音。優(yōu)美的文學,即在人的生命精神中,映現(xiàn)天地之美、神明之德。因而,無論劉勰、蕭統(tǒng)與蕭子顯有何不同論述,他們都從不同的方面,去共同主張“文”是富有張力的二元美質,理想的“文”即二元美學質素的相間與交錯。因此,可以將六朝時代中國文藝美學的創(chuàng)意,概括為一種“二輪美學”。

具體地說,正如童嶺博士在本書中已經(jīng)揭示的:蕭子顯通過系統(tǒng)分析南齊詩壇上的“三體”:謝靈運體、傅咸應璩體和鮑照體,發(fā)現(xiàn)其各自成功的美學要義,批評其中的未盡之處與奢泰之弊,更在此基礎上建設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理想體”。或許還可以進一步論證的是,從蕭子顯的批評實踐中,可以推導出其五言詩美學的張力:性靈與學問、雅正與今情、精巧與粗放,多項二元質素之間的交錯互融,其理想體即是才力兼學、平易唱嘆、性靈為主,而體兼眾制,文備多方。這其實是通過“三體”的文學史分析,發(fā)展出一套獨特的“二輪”詩美學論述。

依我個人之見,此一“二輪美學”,與劉勰、蕭統(tǒng)一樣,不期然而然地,是六朝時代中國文化的重大新動力的體現(xiàn)。即由北方而南方的文化中心轉移、由士人而貴族而新貴族主義的文化權力重構、由儒學到玄學與文學的思想新傳統(tǒng)變化,所導致的自由精神所致;而這一“二輪美學”所帶來的文學思想的新機制,對于后世的中國文學發(fā)展,有極為重大的影響力。盡管,更詳細的論證,需要更專門的篇幅,然而唯其如此,吾人可以觀水觀瀾,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作者這部《南齊時代的文學與思想》,透過蕭子顯這一泓清泉窺見天光云影。

即將結束這篇序文之際,忽然想起童嶺博士寫給我的一封信,談到考據(jù)與思想:

非典那一年的暑假,學生正好大學畢業(yè),家父家母都在滬上工作,于是就在上海各處樂得清閑,到處閑逛。當時有幸拜訪到了在衡山路慶余賓館的王元化老先生。記得當時王元化先生跟學生談到他手抄過黃侃的《文心札記》等等,然后不知談到什么(大概學生問的都是偏于清儒考據(jù)的東西),先生話鋒一轉,談到思想史,最后將熊十力最喜歡的龍樹八字題給學生:“大雄大智,無所不破?!?/p>

說實話,雖然此前在寧買過《十力語要》,但見王先生前基本也沒翻過。

拜見王先生后,學生又逛到紹興路上的上海文藝出版社門市部,買到您編的《大海與眾漚》,誦讀后再看《十力語要》,方有了些許體悟。此后便在近代文史校讎諸大家之外,廣泛留意新儒家的東西。

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這或許是我讀這部書,常有觸處生春、左右逢源、隨處都能引發(fā)一種中國學術文化之天光云影之美的緣故?從辭章、考據(jù),到思想,作者的文字,大到整體的歷史感悟、與前賢深度的學術對話,小到一個注釋、一個訓詁,不經(jīng)意間,就有通識與妙意?;蛟S,此書中最可貴者,即其中所懷抱的原創(chuàng)性與前瞻性的學術追求,已經(jīng)在十多年前與熊十力先生的書結下因緣。

至于此次出版附錄的“重頭戲”——近五六萬字的《南監(jiān)本<南齊書>荻生徂徠批識輯考》,不特有助于《南齊書》文字???甚至關系南朝史之重大史實瓜葛,其價值不下于朱季?!赌淆R書校議》——更不煩辭費,有待于讀者的慧眼識寶矣。

是為序。

胡曉明

于日就月將齋二○一二年七月三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