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大師的智慧:梁實秋 作者:蔣曄


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2001年11月7日,我們在北京朝陽區(qū)水碓子一座普通公寓里,拜訪了我國當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梁實秋先生的長女梁文茜女士,那一年她74歲。1948年冬,梁實秋因國共兩黨政治斗爭而離開大陸,和夫人程季淑及16歲的次女梁文薔一道前往臺灣。他22歲的長女梁文茜、19歲的兒子梁文騏都留在了大陸。從此,一家人隔斷于海峽兩岸,杳無音信,直到25年后的1974年,梁實秋輾轉打聽到孩子們在大陸的住址,從此轉信往來,才知道了彼此的消息。

又過了8年,1982年,隨著“文化大革命”“左”傾思想余毒的慢慢消逝,梁文茜才獲準趕往美國西雅圖她妹妹梁文薔家,與從臺灣專程趕來的父親梁實秋得以在分別33年之后重聚,父女相見,抱頭痛哭。

此時的梁文茜,已從分別時22歲的青年女子,走進了天命之年。梁實秋則從46歲的壯年人,變成了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更令人痛心的是,海峽兩岸的親人相見,因政治隔絕之故,卻不能在近在咫尺的大陸或臺灣得以實現(xiàn),而要趕到萬里之遙的美國去重逢,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人的悲劇。這種久別重逢,更加說明血濃于水的骨肉之情,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它將最終戰(zhàn)勝破壞人性的一切邪惡。

梁實秋之女梁文茜。

想家想死

那一天,梁文茜告訴我們:“1982年,我在美國見到了分別33年的爸爸后,再也沒有見到他,其實,那一次見面是一次永別。我在妹妹家只有兩周時間,轉眼即逝,最后爸爸送我到機場,飛機快起飛了,我們像有許多話咽在喉頭說不出來,爸爸一直送我到機艙門口,再不能進去了,他手扶著飛機門框,沉重地對我說了一句‘保重’。這是我最后聽見爸爸的聲音,充滿了感情的聲音,我永遠不能忘記的聲音。

“1987年11月3日,電話鈴響,在美國的小妹文薔打來長途電話。我聽見她說是小妹,但又半晌無聲,我突然明白了,再問小妹,她嗚咽著告訴我爸爸過世了的噩耗,我猛地坐下來,覺得昏昏沉沉。告訴你們,我爸爸是想家想死的!”

我們帶著困惑問:“為什么說您爸爸是想家想死的?”

梁文茜說:“爸爸非常懷念家鄉(xiāng)。數(shù)十年來,他像無根的浮萍一樣,在海外到處漂流,雖說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很好,但唯獨鄉(xiāng)愁無法排解,他和媽媽總是念叨著,總有一天將雙雙回到本國的土地上去走一遭。為了爭取能回老家的那一天,他費盡心力努力辦理在美國長久居留的手續(xù)。因為只有加入了美國國籍,成了美籍華人,他才能得到回鄉(xiāng)探親的待遇。如果不是美籍華人,在臺灣的中國人,都不能回大陸老家看一看啊!”

中國人成了外國人,才能回故鄉(xiāng)看一看,這是什么道理???

梁實秋曾在80多歲的時候,寫過一篇對家鄉(xiāng)的回憶文章:

“人誰不愛自己的家鄉(xiāng)?我生在一個四合院里,喝的是水窩子里打出來的甜水,吃的是抻條面煮餑餑,睡的是鋪席鋪氈子的炕,坐的是騾子套的轎車和人拉的東洋車,穿的是竹布褂、大棉襖、布鞋布襪子,逛的是隆福寺、東安市場、廠甸,游的是公園、太廟、玉泉山,能說我不是道地的北平人么?”

梁文茜繼續(xù)講:“有一次,爸爸給我來信,提出了一個古怪的要求:‘給我?guī)c豆汁來!’這真是異想天開,讓我好為難。我只能向父親告罪:‘豆汁沒法帶,您到北京來喝吧!’還有一次,爸爸讓我給他寄一點房山良鄉(xiāng)的栗子,我寄去之后,由于路途遙遠,都發(fā)了霉。這兩樣東西都是北京最普通的土特產,但對爸爸來說卻具有無窮的誘惑力。

“又有一次,我給他寄去一些北京蜜餞。爸爸不顧糖尿病的禁忌,拈起一塊就放進嘴里,一邊咀嚼還一邊評論:‘還是幾十年前那個味,總算又嘗到了!’

“要說爸爸感情最深的,自然要數(shù)北京內務部街20號梁家的故宅,他不厭其詳?shù)馗嬖V我們:內務部街的房子本是我們的老家,我就是生在那個老家的西廂房,原是祖父留下的一所房子。這所老房子比較大,約有房40間,院落較多,宜于大家庭居住?!?/p>

談起這個故居,梁文薔曾在1981年專門踏訪過一次,她在一篇回憶錄中寫道:“1981年夏,我和君邁到大陸探親,經招待人員好心安排,我得特準進入北平舊居參觀,那是我生長的庭院,也是爸爸出生的地方。1948年我離開時,那所房屋已年久失修,相當破舊,但仍有其規(guī)模在,沒想到時過33年,那所老宅竟住了23家人,院子已經不見了,原來的院子中蓋滿了違章建筑,全是廚房廁所之類的小屋,正中的空地上堆著一堆破磚爛瓦,上面又放著些盆景。我想當年回過大陸的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和感觸,真是一言難盡。

畫家況晗所繪的北京胡同最能表現(xiàn)梁實秋筆下的故土懷念意境。

我在這熟悉又陌生的大雜院中漫步,努力尋找我還可以辨認的一磚一瓦,全部照相記錄下來。我是有任務的,我必須要向爸爸做一個詳盡的報告。臨行時,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棗樹葉,上有小青棗一個,叫我?guī)Щ嘏_灣,送給爸爸。這棵棗樹是我們住在北平時的老棗樹的子代,老樹早已被砍去。我珍惜地將棗葉包在濕紙中,裝入塑膠袋,放在手提包里,順利地帶到臺北,立刻交給爸爸。這是我能給爸爸帶去的最佳家鄉(xiāng)禮物。

與爸爸相聚一周,把中國大陸見聞一五一十向爸爸報告,內容包括我姐文茜、哥哥文騏33年的經歷,講得痛哭流涕,喉嚨沙啞,兩人情緒都過度振蕩,漸感不支。我回美后,爸爸來信說:

‘你此番遠行,帶給我的種種消息,有如一場夢魘,使我的心情如沸!那一枝棗樹葉子和那一枚青棗,至今已有十日左右了吧,泡在玻璃杯里,依然綠色,誰云草木無情?我放在桌上,我看著一陣心酸,料想它對我亦應如是?!?/p>

數(shù)日后,又得來信云:‘故居的那一顆棗及樹葉都枯萎了,葉子壓在一本書里,可以長久保存,棗子則縮皺成為紅棗,怕只能留著將來做棗泥了……寢室墻上掛的故居圖,我打算摘下來,因為一看那張圖就想起你攝的那些張相片,實在不堪回首?!s三周后,爸爸在來信的信尾又提起棗子的事:‘你帶來的那顆棗,已成為標本了,很好看的一顆小紅棗?!?/p>

到了梁實秋生命的最后幾年,他越發(fā)地想家,渴望回到北京看一看,他在夢中呼喚最多的是“媽媽”。就在他去世前7個月的1987年4月,臺灣《聯(lián)合報》主編訪問梁實秋,曾向他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您對已過去的85年有無遺憾?”,二是“現(xiàn)在您最希望的事是什么?”。

對第一個問題,梁實秋列舉了五條引以為憾的事情,其中一條是:“陸放翁‘但悲不見九州同’,我亦有同感。”對第二個問題,他回答道:“如今我最希望的事只有一件:國泰民安,家人團聚?!?/p>

梁文茜說:“爸爸突然發(fā)病那一天是1987年11月1日晚,這是有原因的。海峽兩岸從1949年隔絕往來已經38年了,國民黨當局蔣經國先生順應民眾,突然宣布從1987年11月2日開始解除臺灣民眾回大陸探親的禁令,這個特大喜訊讓爸爸高興死了?!?/p>

梁實秋的確是想家想死了,享年84歲的梁實秋被安葬在臺灣淡水北新莊北海墓地,這里高曠開闊。梁實秋為什么要在這里安息?他最后一任夫人韓菁清說,“為的是讓他能夠隔海遙望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

北師大之戀

梁實秋的一生,和北師大有著特殊的關系。1946年,梁實秋結束了顛沛流離的因日本侵華而流亡大西南的9年生活,終于返回了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北平。回到北平以后,他很快接受聘請到北師大英語系任教授,講授“英國文學史”和“文藝批評理論”等課程,他的兒子梁文騏曾描述了他在北師大上課時的動人情景:

“口操英語,卻總是長袍馬褂,千層底布鞋,迭襠褲子,還要綁上腿帶子。很土。初次上課,時髦的男女學生往往匿笑,父親也不在乎。好在外觀上的不調和,并不妨礙授課。在北師大,有一次講Burns的一首詩,情思悱惻,一女生淚下如雨,講到慘怛處,這女學生索性伏案大哭起來。我問父親:‘你是否覺得很抱歉?’父親說:‘不。Burns才應該覺得抱歉。’”

這一時期除學校工作外,梁實秋個人的學術志趣仍然集于莎劇的翻譯。在艱苦的精神勞動中,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慰藉和物質幫助的,還是他的妻子程季淑。自來北京后,程季淑就從婆母手里接過了全部家政。她日夜操勞,侍候公婆,同時,為使梁實秋專心工作,還把幾個孩子的教育也一手承擔起來。

梁實秋說:“我在西院南房,每到午后4時,季淑必定給我送茶一盞,我有時停下筆來拉她小坐,她總是把我推開,說,‘別鬧,別鬧,喝完茶趕快繼續(xù)工作’。然后她就抽身跑了,我隔著窗子看她的背影。我的翻譯工作進行順利,晚上她常問我這一天寫了多少字,我若是告訴她寫了三千多字,她就一聲不響翹起她的大拇指。我譯的稿子她不要看,但是她愿意知道我譯的是些什么東西?!?/p>

他們到了臺灣以后,梁實秋一直未敢懈怠學術上的進取,在夫人這個賢內助的全力支持下,他的翻譯進展順利。梁實秋后來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我翻譯莎氏,沒有什么報酬可言,窮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間也很少得到鼓勵,漫漫長途中陪伴我體貼我的只有季淑一人。最后37種劇本譯竟,由遠東圖書公司出版,1967年8月6日承朋友們的厚愛,以‘中國文藝協(xié)會’‘中國青年寫作協(xié)會’‘臺灣省婦女寫作協(xié)會’‘中國語文學會’的名義在臺北舉行慶祝會,到會者約300人,主其事者是劉白如、趙友培、王藍等幾位先生。有兩位女士代表獻花給我們夫婦,我對季淑說:‘好像我們又在結婚似的。’……

最能使我感動的另有兩件事:一是謝婉瑩先生在慶祝會中致詞,大聲疾呼:‘莎氏全集的翻譯之完成,應該一半歸功于梁夫人!’;一是世界畫刊的社長張自英先生,在我書房壁上看見季淑的照片,便要求取去制版,刊在他的第323期畫報上,并加注明:‘這是梁夫人程季淑女士——在42年前——年輕時的玉照,大家認為梁先生的成就,一半應該歸功于他的夫人?!麄兌划惪谕暋⒄f出了一個妻子對于她的丈夫之重要。她容忍我這么多年做這樣沒有急功近利可圖的工作,而且給我制造身心愉快的環(huán)境,使我能安心地專于其事。”

程季淑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是北師大的女兒。她從小就在女高師附小讀書,后考入女高師(北京師大前身),畢業(yè)后又在女高師附小當老師,她是全校最肯負責的教師之一。正是在這里,梁實秋和程季淑熱戀起來。時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梁實秋,每到星期日,便精神抖擻整其衣冠進城,到師大附小約會程季淑,為此,梁實秋說:

“一年多來,我到石附馬大街大約五六十次總是有的。風雨無阻,樂此不倦?!背碳臼绯闪怂摹俺绨菖枷瘛?。他講:“其言雖謔,確是實情。因為清華園是純粹男性社會,除了幾個洋婆子教師和若干教師眷屬之外看不到一個女性。若有人能有機緣進城會晤女友,當然要成為令人羨慕的一派。我自度應屬于此派。”

如此“崇拜偶像”,可以想見梁實秋對夫人的感情,是多么的熾烈,夫人程季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在一些涉及人生轉折的重大問題上,他夫人的態(tài)度具有決定性。

梁實秋到臺灣后為什么不去政府任職?為什么不去臺灣大學任教?而唯獨去了當時很不景氣的臺灣師范大學?這與他夫人程季淑的判斷極有關系。梁實秋說:“她很了解我,她認為仕途險惡,不如早退。她對我說:‘假設有一天,朋比為奸坐地分贓的機會到了,你大概可以分到大股,你接受不?受則不但自己良心所不許,而且授人以柄,以后永遠被制于人。不受則同僚猜忌,惟恐你檢舉,因不敢放手胡為,而心生怨望,必將從此千方百計陷你于不義而后快?!@一番話堅定了我求去的心。臺大聘我去任教并且撥了一棟相當寬敞的宿舍給我,師大要挽留我也撥出一棟宿舍給我,我聽從季淑的主張決定留在師大?!笨梢姡碳臼鐚Α皫煼丁钡睦斫?,對丈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梁實秋曾對畢業(yè)于北師大的夫人有過一段精彩的評價:“季淑有一個見解,她以為要小孩子走上喜愛讀書的路,最好是盡早給孩子每人置備一個書桌。所以孩子們開始認字,就給他設置一份桌椅。有了適當?shù)沫h(huán)境之后,不久孩子養(yǎng)成了習慣,而且到了念書的時候自然地各就各位。孩子們由小學至大學,從來沒有任何挫折,主要的是小時候養(yǎng)成良好習慣。季淑做了好幾年的小學教師,她的教學經驗在家里發(fā)生宏大的影響??梢娦W教師應是最可敬的職業(yè)之一?!?/p>

梁實秋的一生,和“師范大學”結下了終生之戀,除了他們夫婦和北師大有著密切關系之外,梁實秋的三妹以及她夫人的弟弟,也分別畢業(yè)于北師大和師大附中。更有意思的是那《雅舍小品》誕生地——重慶北碚主灣10號平房“雅舍”,為兩家合資購買,另外一家的女主人龔業(yè)雅女士,也是從北師大畢業(yè),他們都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雅舍”現(xiàn)象作出了貢獻。當年的“雅舍”將作為文物,長留于文學史冊上。

程季淑1974年4月30日在美國去世后,即葬在西雅圖槐園。為了解除萬般思念的痛苦,梁實秋迅速拿起了筆,書寫了悼念亡妻的近6萬字的《槐園夢憶》。他在回憶錄中說:“我要先把鮮花插好(插在一只半埋在土里的金屬瓶里),然后灌滿了清水;然后低聲的呼喚她幾聲,我不敢高聲喊叫,無此需要,并且也怕驚了她;然后我把一兩個星期以來多發(fā)生的比較重大的事報告給她,我不能不讓她知道她所關心的事;然后我默默地立在她的墓旁,我的心靈不受時空的限制,飛躍出去和她的心靈密切吻合在一起。如果可能,我愿每日在這墓園盤桓,回憶既往,沒有一個地方比槐園更使我時時刻刻的懷念?!?/p>

他飽含著深情繼續(xù)寫道:“我的生日在臘八那一天,所以不容易忘過。天還未明,我的耳邊就有她的聲音:‘臘七臘八兒,凍死寒鴉兒,我的寒鴉兒凍死了沒有?’我要她多睡一會兒,她不肯,急匆匆爬起來就往廚房跑,去熬一大鍋臘八粥。等我起身,熱呼呼的一碗粥已經端到我的眼前。這一鍋粥,她事前要準備好幾天,跑幾趟街才能勉強辦齊基本的幾樣粥果,核桃要剝皮,瓜子也要去皮,紅棗要刷洗,白果要去殼——好費手腳。我勸她免去這個舊俗,她說:‘不,一年只此一遭,我要給你做。’她年年不忘,直到來了美國最后兩年,格于環(huán)境,她才抱憾地罷手?!?/p>

梁文薔講:“爸爸對他自己墓地之選擇,曾幾次在給我的《臨別留書》中提起。1975年的《臨別留書》中說,如完全按他自己的意思是‘與汝母合葬,余之愿也?!?977年《臨別留書》中說:‘到處青山好埋骨,我沒有選擇。如果我死在美國,盼葬我于槐園。我如死在臺灣,即葬在臺灣。’1981年《臨別留書》中再提墳地之事:‘我死不能與汝母同穴,將是我一大憾事?!?/p>

后來,爸爸葬在臺灣。我從西雅圖家中帶來爸爸最珍惜的三件紀念性物品。我相信爸爸會高興我做了這個選擇:一件是爸媽合照,第二件是媽媽的一縷花白的頭發(fā),第三件是媽媽的一雙黑色半高跟鞋?!辈痪茫畠河衷诿绹眻@為父母立了一個合葬碑,新墓碑上刻著梁實秋、程季淑的名字,梁實秋的名字下有小字三個:‘魂魄?!瑑膳杂杏⑽男彰蜕滥甏?。碑下埋著一個防水盒子,里面盛著梁實秋最喜愛穿的一件舊上衣,在上衣的懷里,放著染有夫人血跡的紙巾,和一縷梁實秋留了多年的夫人的頭發(fā)。在上衣上面,放著兩人的合影照片。”

“雅舍現(xiàn)象”主人

梁實秋的一生,和“雅舍”兩個字不能分開?!把派帷辈粌H是他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重慶北碚居住7年之地,更是他一生文學創(chuàng)作和精神世界的象征,他因“雅舍”而名滿天下,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道風景線,而被譽為“雅舍現(xiàn)象”?!把派帷币惨蛄簩嵡锏木薮笥绊懚蔀橐粋€文化遺存,被保護起來。

1943年至1946年曾在“雅舍”住過3年的梁文茜,是這樣描述“雅舍”的:“據(jù)我所知,雅舍的來源是這樣的,抗戰(zhàn)期間家父去重慶擔任參政員,并在北碚國立編譯館擔任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主任,當時他和清華大學吳景超先生及夫人龔業(yè)雅女士,合資購得北碚主灣10號平房一處,作為居室,因龔業(yè)雅的名字中有一個‘雅’字,所以命名雅舍,后作為梁實秋小品文集之代稱。

雅舍位于重慶郊區(qū),由青木關至北碚市區(qū)的一條公路北側山坡上,地名叫主灣,當時門牌編號為主灣10號,當時我由北平給他寫信,信封上的地址都是寫重慶北碚主灣10號,即可收到。

雅舍正中平房六間,平頂灰房,屋角灰磚座內鑲竹篦墻,涂泥干后抹灰刷白,倒也素靜。每屋三開扇格窗,糊上桐油刷過的紙,雖然顏色發(fā)黃,但不怕雨水侵蝕,經久耐用。腳下全是木地板,因架起離地有一尺多高,所以走上去,時有顫顫巍巍彈性的感覺,但習以為常,并無不適。雅舍平房東側兩間是:里邊一間是臥室,外邊一間原為家父書房。1943年我和母親、弟、妹赴渝,人口多了,書房變成我姐弟三人臥室,與書房并存,好在我姐弟三人,都在重慶沙坪壩南開中學住校就讀,除寒暑假外,爸爸仍可獨占書房,寫作他的雅舍小品等文章。

雅舍很小,只是幾間普通的四川平房,但其風景幽雅,北臨北溫泉,東去嘉陵江,南望一片青山綠水,好可愛的祖國大地、錦繡河山,如果不是抗戰(zhàn),也不會有機遇遷居至此。這小小的幾間平房,其輻射面卻很廣很長。父親自1939年至1946年的全部著作都出于此,最突出的‘雅舍小品’、莎士比亞戲劇譯本多種,很多都是在這里寫成的。據(jù)說《雅舍小品》風行全世界,先后印出有300多版了,至今銷售不衰。半個多世紀以來,讀者如此厚愛雅舍,頓使雅舍生輝。

聽說雅舍現(xiàn)在已修茸一新,保存完好,感激之余,將來有機會請國外及港、臺朋友,來此觀光旅游,或可增加一些旅游業(yè)的經濟效益?!?/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