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詩話與唐詩學 作者:黃愛平 著


楊明

魯迅先生曾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蹦请m然是朋友間私下里的一時興到之言,但先生對于唐詩的傾倒之情,自是不言而喻。確實,我們又有誰不傾倒于唐詩呢?但是宋人在此“一切好詩已被做完”的窘境里,異軍突起,別開生面,開辟出一個閃耀異彩的嶄新的境界,不同樣值得我們欣賞而歡欣鼓舞嗎?以后歷朝歷代非崇唐即宗宋,唐宋詩之爭成了詩歌史上的一大公案,而所謂唐聲宋調超越了時代界限,成了古典詩歌兩種風格的代稱。直至近現(xiàn)代,也還有許多作者對于宋詩心摹手追。因此之故,我們也就很愿意了解宋人是如何評議唐詩的,那確是一樁重要而饒有興味的事情。

唐人做了那么多好詩,論詩的著述卻并不算發(fā)達;而宋朝卻是一個詩話崛起的時代。據(jù)郭紹虞先生的考察,宋詩話流傳至今的較為完整的便有四十余種,加上部分流傳、已佚而有輯本的以及有其名而未見其書或已亡佚而尚未輯集者,共有一百四五十種之多,這還不包括那些詩格詩句圖等淺陋之作。這些林林總總的著作中,包含著不少議論唐詩的資料,正可以讓我們了解宋人對于唐詩的見解。但是宋詩話頗為龐雜零碎,要從中抽繹相關的內容,不是一樁容易的工作。

黃愛平的《宋詩話與唐詩學》,正是以此為鵠的而做出了很可觀的成績。作者閱讀的文獻十分豐富,鉤稽相關資料,加以細致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歸納為本色論、范疇論、體派論、詩法論、作家論五個方面,比較全面而系統(tǒng)地展示了宋詩話中的唐詩論概貌。

宋詩話中的一些詩學用語往往不加以明確的定義,并且在不同語境中呈現(xiàn)出含義的多面性。本書結合具體語境對這些用語進行辨析,剝繭抽絲,逐層展示詩學概念的豐富內涵。比如“味”在描述具體詩歌時就有“理之味”“情之味”“境之味”“物之味”等不同層面的涵義。這樣闡釋詩學概念比較貼合中國詩學的特點。正是因為能結合具體語境和具體作品,所以得到的結論常有新意。比如關于“俗”這一用語,本書指出語言層面的“俗”并不全是貶義的,“俗”乃是詩歌作者具有讀者意識和傳播意識的表現(xiàn)。這樣的結論便頗具啟發(fā)性。

本書作者分析宋詩話時緊密結合具體的唐詩作品,通過對作品的細致解讀來領會宋詩話的詩學意義,因而所述比較準確,可信性較高。作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悟能力,評析到位,能傳達出詩歌的美學特質,同時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這就使得本書在進行深入學術研討的同時,兼具較強的可讀性。這也是本書的一個顯著優(yōu)點。

在我看來,《宋詩話與唐詩學》的作者眼光獨到,選題新穎。這本著作既有文學批評史方面的學術價值,也適合愛好古典詩歌的廣大讀者閱讀。故寫下一點感想,權為序言。

2019年歲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