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杜甫簡介

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杜甫 作者:馬瑋 編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又稱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因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因為他搭草堂居住在長安城外的少陵原,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與李白合稱“李杜”。

一、杜甫生平

杜甫自小好學(xué),七歲能作詩。十九歲時,他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shù)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回故鄉(xiāng)參加鄉(xiāng)貢。次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jié)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今屬山東)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開元二十九年(741),返回洛陽,與司農(nóng)少卿楊怡的女兒結(jié)婚。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天寶四載(745)秋,轉(zhuǎn)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

天寶六載(747),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yīng)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但由于權(quán)相李林甫編導(dǎo)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天寶十載(751)正月,玄宗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因在天寶九載冬天預(yù)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沒有得到官職。直到天寶十四載(755),才授得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職,后改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次年(756)六月長安淪陷,玄宗倉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杜甫聽聞立即北上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四月,逃歸鳳翔肅宗行在,被任命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因上疏營救房琯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次年(759)七月,杜甫棄官,先往秦州(甘肅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親友們的幫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朝廷召杜甫為補京兆功曹參軍,他卻不去任職。六月,好友嚴武表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又稱“杜工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退出嚴武的幕府。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五月離開成都乘舟南下,經(jīng)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渝州(今重慶)、忠州(今重慶忠縣)至云安(今重慶云陽),次年暮春遷居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甚至以船為家。唐代宗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攜家出三峽,經(jīng)江陵、公安,暮冬抵岳陽。之后,詩人漂泊湖南,貧病交加,瀕臨絕境。大歷五年(770)冬,杜甫病死在湘江舟中,時年五十九歲。

二、詩歌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及特點

提起杜甫的詩,首要的評價都是“沉郁頓挫”。之所以有這樣的特點是因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動亂的社會現(xiàn)實,長期的生活磨難,使其年輕時的理想壯志逐漸為沉郁、感傷所取代,憂國憂民,慨嘆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緒愈加強烈。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杜甫很注意對現(xiàn)實生活做藝術(shù)的概括,善于把豐富復(fù)雜的社會現(xiàn)象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濃縮在一些場面中或個別人物形象上。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十個字,揭示了令人觸目驚心的階級對立的社會現(xiàn)實?!断幢R》中:“三年笛里關(guān)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fēng)”,概括地寫出戰(zhàn)爭帶來的創(chuàng)傷?!肚即迦住分校骸捌捩酃治以?,驚定還拭淚……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描寫兵荒馬亂中家人相逢的場面,雖然寫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卻反映了廣大百姓的悲慘命運。《兵車行》寫的是“道旁過者”和行人的對話,但眾多行人的不幸也顯示無余?!缎禄閯e》中寫的是一個征人妻的痛苦,卻集中了安史之亂中無數(shù)青年夫妻生離死別的遭遇。

杜甫敘事詩的抒情色彩很濃郁,而在他的抒情詩中,也往往情事結(jié)合,如《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述懷》《秦州雜詩》《八哀詩》等,因為敘事和抒情的結(jié)合,突出了作品的時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詩中,抒情還往往和議論相結(jié)合,特別是在近體詩中。如《諸將》中:“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諷刺了諸將只能坐享太平,不能為國分憂;《登樓》中:“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上句對社稷穩(wěn)固充滿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軍隊必敗無疑;《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既高度評價了諸葛亮一生的業(yè)績,又寄萬分感慨于筆端。

杜甫詩中大量地引用俗語,親切、真實,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兵車行》中:“耶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前出塞》中:“挽弓當(dāng)挽強,用箭當(dāng)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新婚別》中“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都很符合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口吻。元稹《酬李甫見贈》詩云:“杜甫天材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dāng)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痹姼叨仍u價了杜甫詩運用口語、俗語,使詩歌更接近生活的表現(xiàn)手法。

其實杜甫十分注意詩句的錘煉,他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筑美”,例如“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杜詩煉字與對仗高超的體現(xiàn)。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chuàng)新,他在五七律上的創(chuàng)造性也是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獨到之處。

三、詩歌地位及影響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fù),標(biāo)志著我國詩歌藝術(shù)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guān)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shù)經(jīng)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但從公元九世紀(jì)開始,他的作品已經(jīng)影響世人。白居易推廣了杜甫部分作品的倫理觀點,推崇并踐行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到了十世紀(jì)初,五代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晚唐時期,“新樂府運動”興起,杜甫作為現(xiàn)實主義詩歌運動的啟發(fā)者備受推崇。除白居易外,皮日休、曹鄴、聶夷中、杜荀鶴等人的創(chuàng)作都受杜甫影響,從而使晚唐形成了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派,在詩壇上獨領(lǐng)風(fēng)騷。

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頂峰,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探究杜詩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詩派”。之后的王安石、陸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p>

清初文學(xué)家金圣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

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朝鮮將杜詩翻譯成朝鮮文,叫《杜詩諺解》。日本文學(xué)也受杜甫的影響,直到十七世紀(jì)杜甫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聲名。美國詩人雷克斯Kenneth Rexroth)比較推崇杜甫,他曾經(jīng)總結(jié):“我的詩歌毫無疑問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響。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lǐng)域里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