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夷
代悲白頭翁①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②。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③。
古人無復(fù)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fēng)。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yīng)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④,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zhuǎn)蛾眉能幾時⑤?須臾鶴發(fā)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訓(xùn)詞釋典】
①代悲白頭翁:也有人認為是宋之問所作,題目為《有所思》?!度圃姟分兴沃畣柧硪彩珍浟舜嗽?。
②行逢:一作“坐見”。
③桑田變成海:語出《神仙傳》“麻姑謂王方平曰:‘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④光祿:光祿勛。用東漢馬援之子馬防的典故?!逗鬂h書·馬援傳》記載,馬防在漢章帝時拜光祿勛,生活很奢侈。
⑤宛轉(zhuǎn)蛾眉:本為年輕女子面部所畫的妝后,此代指青春年華。
【析文賞藝】
這是一首由樂府舊題《白頭吟》轉(zhuǎn)化而來的擬古樂府。詩人借用樂府舊題來寫新事,賦予其新的內(nèi)容,也傳達了新的含義。
全詩從內(nèi)容上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洛陽女由惜花而產(chǎn)生對人生無常的感慨。詩歌一二句描繪了一幅落花圖。洛陽城東滿天飛舞的桃花、李花在春風(fēng)的吹拂下不知飄落到誰家。這兩句運用了起興的手法引出下文對人世無常的感慨。面對這漫天飛花,洛陽女子無心欣賞反而愁容滿面,心生感慨?;▋涸倜酪灿械蛑x的一天,而人的一生也只有短短的幾十載,正所謂春光易逝,年華易失。接著詩人運用典故繼續(xù)表達對人世無常的無奈。松柏轉(zhuǎn)瞬間化為柴薪,滄海桑田看似永恒,其轉(zhuǎn)變也只是在瞬間。古人早已不再為洛陽城東的桃李感傷,而今人卻依舊對落花悲傷,正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大自然的永恒與人生的短暫形成強烈的對比,青春易逝之感油然而生。
第二部分則寫了白頭翁的悲慘遭遇。“寄言全盛紅顏子,應(yīng)憐半死白頭翁”二句通過勸誡紅顏子將詩歌過渡到白頭翁的故事中來。今日的白頭翁便是往日的美少年,今日的美少年又何嘗不是將來的白頭翁。循環(huán)往復(fù),人不同而命運相同。白頭翁年少時也曾和公子王孫在芳樹下尋歡作樂,也曾在落花前清歌妙舞。然而如今一朝臥病便無人相識,往日的三春行樂也早不知道到了哪里。前后的生活境遇形成強烈的對比,怎能不讓人生發(fā)出悲慨之情?青春年華又能保持多久,轉(zhuǎn)眼間便是朱顏變鶴發(fā),行將就木。
最后一部分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古往今來的繁盛之地,經(jīng)過時間的打磨最后都將失去它往昔的光彩,只剩下鳥雀在黃昏中為之悲鳴。最后兩句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diào),也引起了讀者的深思,年華易逝,人世無常。
清代毛先舒在《詩辯坻》中評價這首詩“一意紆回,波折入妙,佳在更從老說至少年虛寫一段”。詩中“今年”與“明年”,“古人”與“今人”,“紅顏子”與“白頭翁”,“清歌妙舞”與“一朝臥病”等,一系列的對比讓讀者體會到的是時光的流逝、人世的無常。清代宋宗元在《網(wǎng)師園唐詩箋》說:“伊昔‘老翁’,即少年前車,追敘冶游,可悲處正在此?!奔词菑那楦蟹矫嬷赋隽诉@首詩的精妙之處。老翁與少年的對比,今日與以往的對比,無須過多渲染而悲涼之感油生。
【論世知人】
劉希夷(約651—?),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唐代汝州人。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