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蛋兒
小時候,我的體質不算太好,所有難度大、較費體力的游戲——諸如倒立在墻上的“貼鍋餅”以及被我們稱為“打洋車子轱轆”的連續(xù)翻筋斗之類,我基本上都是玩不來的。而我的個人興趣,也就自然而然地轉移到那些技巧性比較強的游戲上面。
彈琉璃蛋兒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玩的游戲之一,這種游戲不需要太大的力氣,卻又明顯帶有一些頗富刺激性的“博弈”色彩,而且只要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在場,隨時隨地都可以開戰(zhàn)。所謂“琉璃蛋兒”,不過是稍大一點的玻璃球而已,其中部分琉璃蛋兒芯子里裝飾著一些花花綠綠的花飾,就像玻璃跳棋的棋子,但更多的只是清一色透明的玻璃珠子,外表普普通通,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特別之處。在我的印象中,琉璃蛋兒有兩種玩法,一種比較簡單,雙方互為對攻的目標,彈中目標可以獎勵一次,誰先靠近對方一拃之內者為贏,就能將對方的琉璃蛋兒收為己有;另一種玩法則稍微復雜一些,先在地上挖一個小洞作為大本營,然后畫一條橫線為起點,以率先占領小洞者為贏,其間尚有一些攻守上的規(guī)則細節(jié),但如今我卻已然忘得一干二凈了。
琉璃蛋兒的好玩之處不僅在于它有“博弈”的刺激性,同時,更有一種因熟能生巧而獲得的成就感。彈琉璃蛋兒主要以手指發(fā)力,但是,手指發(fā)出的彈力是否夠大,只是獲勝的必要條件之一,更重要的,還需要掌握一種借力打力的巧勁。我剛開始玩琉璃蛋兒時,只知道用大拇指的指甲頂著彈出,這其實是一種很笨的玩法,不僅彈不遠,準確性也極差。時間一久,我就慢慢摸索到竅門了,原來用大拇指的關節(jié)處發(fā)力才能將琉璃蛋兒彈得更遠,而且更省力,也更容易擊中目標。這個技巧當然是經過了好長時間的苦練才真正掌握到的。
因為玩琉璃蛋兒,冬天,我的右手常常凍得又紅又腫,尤其接觸地面的手背處,還會裂開一個很大的口子。夏天當然就好過多了,找一片清涼的樹蔭,找一片寬敞的空地,幾個要好的小朋友湊在一起玩玩琉璃蛋兒,真是一種絕好的消遣。而且一旦過了技巧關,再玩起琉璃蛋兒來也顯得十分順手,久而久之,我非但成為我們那條街上玩琉璃蛋兒的“常勝將軍”,而我獲得的“戰(zhàn)利品”,竟然也越來越豐厚起來。這些“戰(zhàn)利品”當然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琉璃蛋兒。琉璃蛋兒在相互擊打的過程中是很容易出現斑痕的,但是,在我的眼中,這些斑痕也未嘗不是一種“戰(zhàn)功累累”的標記吧。
我把這些琉璃蛋兒小心翼翼地存放在一個結實的紙盒子里,即便不玩,我也會時??纯此鼈?,有時還會拿在手中把玩一會兒。它們都是我童年時代的珍藏啊!但不知什么時候,這只盛滿了琉璃蛋兒、同時裝滿了我的童年記憶的紙盒子突然不見了,而我的童年生活,也隨之悄然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