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輯 勸學篇——修養(yǎng)品德,讀書有法

曾國藩家書 作者:(清)曾國藩 著,李問渠 編


第二輯 勸學篇——修養(yǎng)品德,讀書有法

曾國藩一生時刻不忘讀書,他認為讀書只為兩件事:一是修養(yǎng)品德,講求誠信、政績、修身、齊家之道,以求無愧于父母;二是精研學業(yè),努力學習詩詞文章作法,以求保護自己。他還說,讀書,要有志氣、見識、恒心。

致諸弟:學問總以有恒為主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前月寄信,想已接到。余蒙祖宗遺澤、祖父教訓,幸得科名,內(nèi)顧無所憂,外遇無不如意,一無所觖矣。所望者,再得諸弟強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之不顯?何患家運之不興?欲別立課程,多講規(guī)條,使諸弟遵而行之,又恐諸弟習見而生厭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長兄督責之道。是以往年常示諸弟以課程,近來則只教以有恒二字。所望于諸弟者,但將諸弟每月功課寫明告我,則我心大慰矣。

乃諸弟每次寫信,從不將自己之業(yè)寫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諸事。此時家中重慶,外事又有我料理,諸弟一概不管可也。以后寫信,但將每月作詩幾首,作文幾首,看書幾卷,詳細告我,則我歡喜無量。諸弟或能為科名中人,或能為學問中人,其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歡喜一也。慎弗以科名稍遲,而遂謂無可自立也。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則比等閑之秀才高矣。若學問愈進,身份愈高,則等閑之舉人、進士又不足論矣。

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兄往年極無恒,近年略好,而猶未純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則無一日間斷。每日臨帖百字,抄書百字,看書少亦須滿二十頁,多則不論。自七月起至今,已看過《王荊公文集》百卷,《歸震川文集》四十卷,《詩經(jīng)大全》二十卷,《后漢書》百卷,皆朱筆加圈批。雖極忙,亦須了本日功課,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諸弟若能有恒如此,則雖四弟中等之資,亦當有所成就,況六弟、九弟上等之資乎?

明年肄業(yè)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無不可者。謂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責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務(wù)紛冗,而猶可以不間斷,況家中萬萬不及此間之紛冗乎!樹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書十五頁,亦極有恒。諸弟試將朱子《綱目》過筆圈點,定以有恒,不過數(shù)月即圈完矣。若看注疏,每經(jīng)亦不過數(shù)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間斷看書之課,又弗以考試將近而間斷看書之課。雖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試之日,出場亦可看也。兄日夜懸望,獨此有恒二字告諸弟,伏愿諸弟刻刻留心。幸甚幸甚!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

【譯文】

四位老弟足下:

上個月寄去的信,想必已經(jīng)收到了吧。我承蒙祖宗遺留的恩澤、祖父的教訓,幸運地考取了科舉功名,現(xiàn)在內(nèi)心沒有什么可憂慮的,外面也沒有什么不如意的,這樣的一生我也別無他求。我現(xiàn)在所希望的就是各位弟弟能夠自立自強,同心協(xié)力,這樣一來還怕不能揚名嗎?還怕家業(yè)不能興旺嗎?我最近想要另外開設(shè)些課程,多講一些規(guī)矩,讓各位弟弟遵循而行事,又害怕各位弟弟看見這些規(guī)矩而厭惡;想要閉口不說,又怕不能盡到哥哥督促弟弟的責任。因此往年都要告訴各位弟弟具體該學些什么課程,近來只能教給你們“有恒”兩字。我對各位弟弟的希望,就是你們把每月的功課寫信明白告訴我,這樣就是我心中最大的安慰了。

可是各位弟弟每次寫信,從不將自己的學業(yè)情況詳細在信里寫明,只是喜歡說些家里的事情和京城的事情?,F(xiàn)在家中大小的事情都由父母大人出面操持,外面的事情也由我來打理,各位弟弟完全可以不用管。因此以后寫信,只要將你們每月作幾首詩、幾篇作文,看幾卷書,詳細告訴我,就會讓我十分高興。各位弟弟或許可以成為科名中人,也或許可以成為學問中的人,但凡為父母的對待自己的子女都一樣,我心中也是一樣喜歡各位弟弟。千萬要慎重,不要認為取得科名晚了,就說自己不行。就像霞仙一樣,如今的身份比一般的秀才都高。如果學問再長進,身份會更高,一般的舉人、進士就不足稱道了。

學海無涯,是沒有盡頭的,總要以有恒為主。

為兄往年就極其缺乏恒心,近幾年情況稍微好些,但依舊沒有達到成熟的境界。從七月一日到今天,從沒間斷過,每天都臨帖寫一百個字,抄書一百個字,看書最少二十頁,多的就不說了。從七月開始到今天已經(jīng)看了《王荊公文集》一百卷,《歸震川文集》四十卷,《詩經(jīng)大全》二十卷,《后漢書》一百卷,都用紅筆加上圈點進行了批注。雖然很忙,也要保證完成每天的功課,不要因為昨天耽誤了而今天來補做,也不要因為明天有事情而今天就預先做完。各位弟弟如果能夠有如此恒心,即使像四弟這樣中等的才智,也會有所成就,更何況六弟、九弟這種上等的才智呢?

明年學習的地方不知道定下來沒有?;蛘咴诩?,或者在外,都是可以的。說在家不能用功讀書,這不過是推卸責任的借口。我在京城,每天都有繁忙的事情,但我一樣堅持讀書,從來沒有間斷過,何況家中的事情也不像我這里的這么繁雜!樹堂、筠仙兩人從十月起,每十天寫一篇文章,每天看十五頁書,也是極其有恒心的。各位弟弟試著將朱子《綱目》用筆圈點,只要有恒心,沒幾個月就可以圈點完。如果看注疏,每部經(jīng)書也不過幾個月就可以看完。千萬不要以家里的瑣事為由而將看書間斷,更不要以考試將近為借口而間斷看書。即使是在路途中,或者出門在外,住在旅店也一樣可以看書;即使面臨考試,等到考試結(jié)束后也可以看。為兄我日夜都期望這件事,只有將“有恒”兩個字告誡弟弟。衷心希望弟弟要時刻留心二字,深悟其中的道理。

殷切希望殷切希望!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解讀】

曾國藩從讀書人的角度出發(fā),談“志”“識”“恒”三者的關(guān)系。因為有志向,所以與俗不同;因為有學識,所以眼界應(yīng)當開闊;因為有恒心,所以才能把事情做成。這三者缺一不可。在家書中,曾國藩告誡諸位兄弟現(xiàn)在想有見識的目標不是一下能達到的,至于有志向,有恒心,則是你們自己努力的事。由此可見,曾國藩把自己的人生看做一個系統(tǒng),把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分析得很清楚。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就不可能有明確的目標。因為志向是人前進的動力。一個人的志向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在生活中建立的,特別是在平庸的生活中,在對瑣碎事物的不滿中形成的。曾國藩同樣也是在平庸的生活中醒悟的。所以他強調(diào)“學以立志”,即學為立身行事之本。

自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七年,曾國藩一直在翰林院供職。翰林院是“讀書養(yǎng)望”的地方,他在這段時間里,從經(jīng)史、文學、軍事、經(jīng)世之學等方面充實自己的學問。在家書中,他多次寫到自己的讀書生活,稱自己“日以讀書為業(yè)”,早起溫經(jīng),飯后讀史,下半日閱詩文。他說:能得外差,固為幸事;即不得差,也可讀書,不染塵埃。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曾國藩在家書中勸慰弟弟說:“有志氣決不甘居下游;有見識就明白學無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滿自足,如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都是無知;有恒心就沒有不成功的事。做到這三點,就定能成大事。”并在“五箴”中的“有恒箴”中著重說了貴恒的重要性。強調(diào)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貫注,首尾不懈。“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的確如此,無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古代“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就是有恒的典型,而且使今人受益良多。所以說只有領(lǐng)悟了事情的精華,才能夠從中找出靈感,所謂熟能生巧,但如果沒有堅持去了解事物,就根本不可能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

縱觀古今,人們一直追求成功,而真正能達到目的的人,古今并無不同,靠的都是有恒心、有志氣和博聞廣見的知識儲備。那種希望快速成功而不付出努力的幻想,最終只能是南柯一夢。

曾國藩所說“有志、有識、有恒”,不僅僅是針對學習而言,其實也概括了一切成功所具有的基本因素,對我們而言,未嘗沒有借鑒作用。

致諸弟:吾人為學,最要虛心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吾人為學,最要虛心。嘗見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動謂人不如己,見鄉(xiāng)墨則罵鄉(xiāng)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未入學者,則罵學院。平心而論,己之所為詩文,實亦無勝人之處;不特無勝人之處,而且有不堪對人之處。只為不肯反求諸己,便都見得人家不是,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得者。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

余平生科名極為順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進,未嘗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當時之不敢怨言,諸弟問父親、叔父及朱堯階便知。蓋場屋之中,只有文丑而僥幸者,斷無文佳而埋沒者,此一定之理也。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讀,只為傲氣太勝,自滿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滿之人,識者見之,發(fā)一冷笑而已。又有當名士者,鄙科名為糞土,或好作詩古文,或好講考據(jù),或好談理學,囂囂然自以為壓倒一切矣。自識者觀之,彼其所造曾無幾何,亦足發(fā)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氣,力戒自滿,毋為人所冷笑,乃有進步也。諸弟平日皆恂恂退讓,第累年小試不售,恐因憤激之久,致生驕惰之心,故特作書戒之。務(wù)望細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

【譯文】

四位老弟足下:

我們研究學問的最重要是虛心。我經(jīng)??匆娕笥阎杏泻玫娜瞬?,往往仗著自己的才能而傲視一切人,動不動就說別人不如自己。見了鄉(xiāng)墨便說鄉(xiāng)墨不通,見了會墨便說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沒有入學的人就罵學院。平心而論,他自己所寫的詩文,實在也沒有什么過人之處,不但沒有超過別人的地方,而且還有見不得人的地方。只是因為不愿用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反過來衡量自己,便感覺別人不行。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獲取成功的人。傲氣既然如此大,當然不能進步,所以一生潦倒,沒有一寸長進。

我平生在科名方面,非常順利,只是小考考了七次才成功。然而每次不能考中的時候,沒有說過一句怨言,只是深感自己的考試詩文太丑陋而已。如今想起來,就好像芒刺在背。那時候之所以不敢發(fā)怨言,弟弟問父親、叔父和朱堯階便知道原因了??紙鲋兄挥幸驗槲恼鲁舐獌e幸得中的,絕對沒有因為文章好而被埋沒的,這有一定的道理。

三房十四叔不是因為不勤奮讀書,只是因為傲氣太盛,自滿自足,才一事無成。在京城中也有許多自滿的人,認識他們的人,只是冷笑一聲而已。又有所謂名士,把科名視為糞土一樣,或者喜歡寫些古詩,或者搞點考據(jù),或者好講理學,沸沸揚揚自以為是壓倒一切。

有知識的人見了,認為他們沒有多少成就,只好冷笑一聲而已。我們要用功,先要去掉傲氣,力戒自滿,不被別人所冷笑,才會有進步。眾弟弟平時都謹慎退讓,但多年來小考都沒有考中,恐怕是因為長久的憤怒,導致驕傲懶惰習氣的產(chǎn)生,所以特別寫信告誡,請務(wù)必想一想我說的話而仔細反省自己,殷切希望殷切希望!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解讀】

曾國藩告誡子弟為學者要懂得謙虛。在他看來,謙虛是一種美德,能夠做到謙虛的人就能得到別人的友善和關(guān)心,從而為取得事業(yè)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要知道人生的道路崎嶇坎坷,要想克服一切苦難,就要明白退一步之法。為人處世更是如此,應(yīng)該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這樣你才能安身立命。

曾國藩正是因為虛心求學,才得以擁有以后的官位成就,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他進入翰林院以后與唐鑒和倭仁的交往。

唐鑒是曾國藩的湖南同鄉(xiāng),也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家。唐鑒在從江寧藩司調(diào)京任太常寺卿的時候,道光皇帝曾經(jīng)在乾清門接見他,當時身為翰林院檢討的曾國藩,就侍奉在道光皇帝的旁邊。道光皇帝對唐鑒治朱子之學的成就極為贊賞,對他能按“圣學”的教導努力躬行尤其稱道,說他是朝廷官員的楷模。因此,曾國藩對唐鑒感到非常羨慕和好奇,于是以弟子的身份主動到唐鑒家拜訪,恭恭敬敬地當面向他請教讀書修身之道。

當時,唐鑒已經(jīng)年過花甲,看到曾國藩這位同鄉(xiāng)后輩這樣謙恭好學,很是高興。他對曾國藩更是一見如故,悉心指教。

曾國藩向唐鑒請教讀書、修身的要訣,唐鑒告訴他,讀書應(yīng)當以《宋子全集》為正宗。這本書是修身的重要典籍,萬不可看做是八股文章之類的晉升之階,必須悉心體會,融會貫通,尤其必須努力躬行。關(guān)于修身,唐鑒提出了“整齊嚴肅,主一無適”八個字,讓曾國藩作為要訣,并做到整齊于外,主一于內(nèi)。至于讀書的方法,唐鑒認為書不在于讀得多,而在于讀得精,尤其是在開始的時候,要專攻一經(jīng)。一經(jīng)精通之后,再旁及其他經(jīng)典。唐鑒還指點曾國藩說,學問只有三個門類,即義理之學、考據(jù)之學、辭章之學。而三者之中,義理之學最是帶有根本性的,其他兩種學問都要靠義理來統(tǒng)率。曾國藩因此受益匪淺。

此外,曾國藩還告誡人不能過于自滿,不能去妄加評價別人和嘲笑別人,因為在他看來,只有做到超過孔子這樣古人的學問,才能評判是非曲直。

而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孔子正是擁有這種虛懷若谷的精神,才擁有了更多的智慧。古人尚且如此,我們當代的人更應(yīng)如此。

致諸弟:唯進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快暢之至,以信多而處處詳明也。四弟七夕詩甚佳,已詳批詩后;從此多作詩亦甚好,但須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余于詩亦有工夫,恨當世無韓昌黎及蘇黃一輩人可與發(fā)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詩;用心思索,則無時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進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yè),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yè),又算余了一文錢;德業(yè)并增,則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門生為本省學政,托以兩孫,當面拜為門生。后其兩孫歲考臨場大病,科考丁艱,竟不入學。數(shù)年后兩孫乃皆入,其長者仍得兩榜。此可見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定,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較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橫慮,大加臥薪嘗膽之功,切不可因憤廢學。

九弟勸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荊七遣去后,家中亦甚整齊,待率五歸家便知?!稌吩唬骸胺侵D,行之維艱?!本诺芩灾?,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莊嚴威厲,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當以九弟言書諸紳,而刻刻警省。季弟天性篤厚,誠如四弟所云“樂何如之”!求我示讀書之法,及進德之道。另紙開示。余不具,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

【譯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天收到二十七日的來信,非常高興,因為信長而所寫的事情處處詳細明白。四弟七夕詩寫得很好,我已將意見詳細批注在詩的后面。以后多寫詩也好,但要有志有恒,才能有所成就。我對于寫詩也下了不少工夫,只恨現(xiàn)在沒有像韓昌黎和蘇軾、黃庭堅那樣的人聽我寫詩吟詩。何況人事應(yīng)酬太多,所以不經(jīng)常寫詩;用心思索,則無時無刻不敢忘記。

我們這些人只有進德、修業(yè)兩件事靠得住。進德就是指孝、悌、仁、義的品德;修業(yè)是指寫詩作文寫字的本領(lǐng)。這兩件事都由我做主,得進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進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今天進一分德,就像積了一升谷;明天修一分業(yè),又算存了一分錢。德業(yè)共進,那么家業(yè)一天比一天興旺。

至于富貴功名,都由天定,一點也不能自主。過去有一位官員有個門生是本省學政,專門管科舉考試,這位官員就把自己的兩個孫兒托付給他,拜門生為師。后來他的兩個孫子在考試之前患了大病,到了科考又因為父母去世而不能缺孝,沒有進學。幾年后,兩人才都入了學,其中大孫子還連中兩榜??梢娙雽W遲早、入學時間都是生前注定的。能不能盡力而為在于自己,能否考中就得聽天由命,千萬不可妄想。六弟的天分比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沒有考中,也不要怨天尤人。正好現(xiàn)在可以將自己衡量一番,加強臥薪嘗膽的工夫,千萬不可因氣憤而廢棄學習。

九弟勸我治家的方法,很有道理,這很讓我欣慰。自從把荊七派去以后,家里也很整齊,等率五回來后就知道了。《書》中說:“不是認識事物難,而是認識了去實行更難?!本诺芩f的道理,也是我深有體會的,但為人不能莊嚴威厲,使人望去像神一樣。從此以后,我把九弟的話作為座右銘,時刻警告反省自己。季弟天性篤厚,正如四弟所說的,竟能如此快樂!讓我告訴讀書的方法和增進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我寫在另外的紙上。其他的就不多寫了,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解讀】

每個人讀書都有自己的目的,或想躋身仕途,或想發(fā)家致富,或想陶冶性情,或想消遣自娛,或想著書立說以警后人,正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曾國藩雖然是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得官位進而得以升遷的,但他對鉗制心智、殘害性情的科舉制度卻貶損有加,他主張治學的目的應(yīng)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進德與修業(yè)。

曾國藩一生以“敬德修業(yè)”四個字來不斷勉勵自己,激勵自己去積極思考和做事,以求自己的不斷進步。從“湘軍首領(lǐng)”到“中興功臣”,曾國藩可謂是成就了一生的事業(yè)。這與他的不斷進取是息息相關(guān)的。這也體現(xiàn)了他的自我修養(yǎng)的能力。正如他在給諸弟的信中說:我們讀書只為了兩件事:一是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追求誠實正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以無愧于此生;二是修習學業(yè)的事情,學習記憶誦讀辭章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以自強自立。

由此可見,曾國藩把學習作為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基本要求,將“敬德修業(yè)”當做自己進步的基礎(chǔ)。在他看來,要想取得事業(yè)的成功,就必須要積極進取,沒有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難以成就大事。

一方面,曾國藩繼承了先秦孔子、孟子、墨子的觀點,認為讀書是為了提高品德情操,增長知識才干,使自己成為“賢人”“君子”以至“圣人”。另一方面,秉承宋朝朱熹之學說,主張讀書要“明天理”。從孔子到朱熹,都反對為個人消遣和利祿名譽讀書。但他又不拘泥于朱熹的“性命”“道德”空談,而繼承宋朝陳亮“經(jīng)世致用”之說,認為讀書大則可以報國為民,小則可修業(yè)謀生,以自衛(wèi)其身。

因此,在為什么讀書的問題上,曾國藩在繼承古代各種觀點的合理因素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較為客觀、切合實際的新的讀書觀。他明白表示自己讀書不計較榮辱得失,而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衛(wèi)身謀生是人最起碼的生理需要,它與追求功名利祿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曾國藩反對為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而讀書,因此,他認為讀書以報國為民為最終目的。

如今,生活中有以讀書為混文憑的人,以讀書為混官的人,以讀書為時髦、裝飾的人,這些都是我們應(yīng)該杜絕的,而應(yīng)懂得:人只有進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

致澤兒:讀書要明事理

【原文】

字諭紀澤兒:

接爾二十九、三十號兩稟,得悉《書經(jīng)》注疏看《商書》已畢。《書經(jīng)》注疏頗庸陋,不如《詩經(jīng)》之該博。我朝儒者,如閻百詩、姚姬傳諸公皆辨別古文《尚書》之偽。孔安國之傳,亦偽作也。蓋秦燔書后,漢代伏生所傳,歐陽及大小夏侯所習,皆僅二十八篇,所謂今文《尚書》者也。厥后孔安國家有古文《尚書》,多十余篇,遭巫蠱之事,未得立于學官,不傳于世。厥后張霸有《尚書》百兩篇,亦不傳于世。后漢賈逵、馬、鄭作古文《尚書》注解,亦不傳于世。至東晉梅頤始獻古文《尚書》并孔安國傳,自六朝唐宋以來承之,即今通行之本也。自吳才老及朱子、梅鼎祚、歸震川,皆疑其為偽。至閻百詩遂專著一書以痛辨之,名曰《疏證》。自是辨之者數(shù)十家,人人皆稱偽古文、偽孔氏也?!度罩洝分新灾湓M跷髑f、孔淵如、江艮庭三家皆詳言之(《皇清經(jīng)解》中皆有江書,不足觀)。此亦《六經(jīng)》中一大案,不可不知也。

爾讀書記性平常,此不足慮。所慮者,第一怕無恒,第二怕隨筆點過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卻是大病。若實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悅之境,則自略記得矣。爾不必求記,卻宜求個明白。

鄧先生講書,仍請講《周易折中》。余圈過之《通鑒》,暫不必講,恐污壞耳。爾每日起得早否?并問。此諭,滌生手示。

咸豐九年六月十四日辰刻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我剛收到你二十九、三十日寄來的兩封信,得知你已經(jīng)將《書經(jīng)》注疏中的《商書》看完?!稌?jīng)》注疏的內(nèi)容通俗易懂,不像《詩經(jīng)》的博大深奧。我朝大儒,如閻百詩、姚姬傳等人都辨別古文《尚書》是偽書,孔安國所傳的,也是偽作。

自秦代經(jīng)歷焚書坑儒的災(zāi)難以后,漢代伏生所寫的傳記,歐陽和大小夏侯所講授的,只有二十八篇,就是所謂的今文《尚書》。此后孔安國搜集整理古文《尚書》十幾篇,但都因為遭受巫蠱之禍而不能立于學官,所以無法流傳后世。后來張霸又有《尚書》一百零二篇,同樣也沒有流傳于世。后漢賈逵、馬、鄭所作的古文《尚書》注解,也不能流傳于世。直到東晉梅頤始獻古文《尚書》,并聲稱這本書是孔安國所傳,所以這個版本自從六朝唐宋就一直傳承到今天,也就是現(xiàn)在的通行本。吳才老和朱子、梅鼎祚、歸震川,都懷疑它是偽作。到了閻百詩才專門寫了一本痛加辯駁的書,書名為《疏證》。這以后辨別真?zhèn)蔚挠袔资?,每個人都認為這些是偽古文、偽孔氏。《日知錄》一書中略知這其中的原因,王西莊、孫淵如、江艮庭三家講得都很詳細(《皇清經(jīng)解》中有江書,不值得一看)。這也是《六經(jīng)》中的一樁大案件,有必要詳細了解知道。

你從小記憶力就很平常,這不值得憂慮。你所該擔心的第一是“無恒”,第二是怕隨意粗覽一遍,并不作細致的研讀和理解,這可是很大的毛病。如果真的看明白了,時間久了就會領(lǐng)會其中的滋味,自然就會達到一種心曠神怡的境界。這時候就可以用筆記錄下來,也可以不強求自己一定要筆錄,但一定要弄清文意,深刻理解。

目前鄧先生講書,仍請講《周易折中》。我圈閱過的《通鑒》暫時可以不用講解,總擔心把書弄臟弄壞。你每天起得早嗎?順便問一下,此諭,滌生手示。

咸豐九年六月十四日辰刻

【解讀】

讀書是要講究方法的。有興趣,還要有激情,在讀的過程中要充滿興趣和激情,但這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細讀,盡量弄懂其中的含義和道理。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希望紀澤做個讀書明理的君子,并不指望他當大官。他教給兒子讀書的方法是: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除讀四書五經(jīng)外,還要讀《史》《漢》《莊》《韓》《文選》《說文》《孫武子》《古文辭類纂》。他勉勵兒子,讀書記憶力差點不要緊,主要在有恒。他給兒子命題,要他按題作文寄到軍中來。每次寄來的文章,他都仔細批閱后再寄回去。由此可見,這傾注了一個做父親的望子成龍的迫切希望。

《三字經(jīng)》說:“子不教,父之過。”此話足以說明父母在教育子女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曾國藩本是個讀書出身的人,對讀書的認識很深,他覺得只有讀書才是人生最好的出路,只有讀書才能使人更通情達理。因此,他作為一個父親,在家書中鼓勵紀鴻兒“做個讀書明理的君子”,同時,他還在信中對兩個兒子說:“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狈饨ㄉ鐣?,讀書求學的目的一般都是“學而優(yōu)則仕”,即以讀書為途徑,經(jīng)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如果有了功名,授了官職,那就志得意滿,所謂光宗耀祖,門第生輝。為了能通過科舉考試,天下讀書人不惜放棄真正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而苦心鉆研枯燥空洞、毫無意義的八股文章。一旦十年寒窗苦讀換來入仕前程,那些所讀所學也就盡皆拋于腦后,坐享人間繁華,揮霍無度了。

清康熙帝說:“讀書以明理為要。”但是如何作到明事理?首先,應(yīng)明白書中所講道理。這道理是否正確,必須心中有數(shù)。然后站在書上讀,不做書的奴隸。

人立于社會,在社會中生活,一切學問,不管多么高明,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所以,只有多讀書,才能熟悉人情世故,應(yīng)對各種事物。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意為:真正弄懂了世上任何一件事情的本質(zhì),就是一門精深的學問;任一人情世故能被處理得和諧、圓融,就是一篇美麗的文章。

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物,都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地球為什么是橢圓的,人為何是高級動物而不是豬和狗,我們?yōu)槭裁匆燥垺@些貌似簡單的東西,若真要讓你說出其中的緣由,可謂一件難事。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多讀書,用探索的精神去追問,那么一定會知道事情的答案。

怕就怕博而不精,知之而不甚懂,似是而非,對知識的概念模糊,缺乏鉆研的精神,這對做學問不利,也對自己的成長不利,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個時期內(nèi),在一個大的環(huán)境內(nèi),我們只能著重選擇很少的事情去做,而且要能不厭其煩地去做,這樣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反之則做不好。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有一次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他冒雪行走數(shù)十里,去請教已經(jīng)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老師并不在家。他并不氣餒,而是幾天后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并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他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后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難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遐邇聞名的散文家!

所以說,若想真正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絕非一日之功可成,這不僅需要一個人品德優(yōu)良、心胸開闊,而且還需要這個人聰明好學、知識淵博。

致兩兒:唯讀書可變化氣質(zhì)

【原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今日專人送家信,甫經(jīng)成行,又接王輝四等帶來四月初十之信(爾與澄叔各一件),藉悉一切。

爾近來寫字,總失之薄弱,骨力不堅勁,墨氣不豐腴,與爾身體向來輕字之弊正是一路毛病。爾當用油紙摹顏字之《郭家廟》、柳字之《瑯琊碑》、《玄秘塔》,以藥其病。日日留心,專從厚重二字上用工。否則字質(zhì)太薄,即體質(zhì)亦因之更輕矣。

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煙,至今不再吃。四十六歲以前做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xiàn)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

爾于厚重二字,須立志變改。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滿叔四信偶忘送,故特由驛補發(fā)。此囑。滌生示。

同治元年四月廿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今天專門派人送信回家,剛要出發(fā),正好又接到王輝四帶來的四月初十寄來的信(你和澄叔的各一封),從信中得知一切。

你最近寫字的功力總是太薄弱,骨力不夠強勁,墨氣也不夠豐腴,就像你的身體一樣,一直都存在輕弱無力的毛病。你應(yīng)該用油紙臨摹顏體的《郭家廟》,柳體的《瑯琊碑》、《玄秘塔》,以此來鍛煉筆力,彌補自己的不足。你要每天留心,專心在“厚重”兩字上下工夫。否則字的本質(zhì)過于薄弱,體質(zhì)就會因此而顯得虛弱了。

人的氣質(zhì)本是天生的,早就有了定數(shù),是難以輕易改變的,只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氣質(zhì)。在古代擅長相面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想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以我的生平舉例,三十歲前愛好吸煙,每天抽水煙,沒有一刻間斷,后來從道光壬寅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開始,立志戒煙,到今天都沒再抽煙。四十六歲以前做事沒有恒心,近來五年深深以此為戒,現(xiàn)在大小事情都能持之以恒。就從這兩點來看,可見沒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改變的。

你必須在“厚重”二字上,立志苦下工夫。古人說服金丹可以換骨,我認為人的立志就是那顆金丹!滿叔的四封信偶然忘記了送去,所以特別由驛站補送回去。此囑。滌生示。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

【解讀】

曾國藩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他說,人的氣質(zhì),是先天生成的,本身是難以改變的,只有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古人也曾說過一句極為精辟的話:“書味深者,面自粹潤?!币馑际钦f,讀書體味得深的人,面容自然純粹、滋潤。

曾國藩一生以儒家為本,雜以百家為用。各家思想,幾乎在他每個時期都有體現(xiàn)。但是,隨著形勢、處境和地位的變化,曾國藩不斷調(diào)整自己,各家學說在他思想中體現(xiàn)得強弱程度又有所不同,這正反映了他善于運用各家學說的“權(quán)變”之術(shù)。

曾國藩早年在京城時信奉儒家,治理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時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則轉(zhuǎn)向了老莊的道家。曾國藩扎實的儒學功底,是在做京官這個時期打下的。他用程朱理學這塊敲門磚敲開了做官的大門之后,并沒有把它丟在一邊,而是對它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新的環(huán)境里,他得到了唐鑒、倭仁等理學大師的點撥,登堂入室,其理學素養(yǎng)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這種身心修養(yǎng)在儒家是一種“內(nèi)圣”的功夫,通過這種克己的“內(nèi)圣”功夫,最終達到治國平天下之目的。他還發(fā)揮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張經(jīng)世致用。曾國藩對儒學,尤其是對程朱理學的深入研究,是他這個時期的重要思想特點,而對于這一套理論、方法的運用,則貫穿于他整個一生。

太平天國起,曾國藩臨危受命,組織湘軍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在這個時期,尤為鮮明地表現(xiàn)出他對法家嚴刑峻法思想主張的推崇。他提出要“純用重典”,認為非采取烈火般的手段不能為治。他的老莊思想,始終都有表露。他常表示,于名利之處,須存退讓之心。當太平天國敗局已定,湘軍軍事行動即將大功告成之時,這種思想愈益強烈,一種兔死狗烹的危機感時??M繞在他心頭。他寫信給弟弟說,自古以來,權(quán)高名重之人沒有幾個能有善終,要將權(quán)位推讓幾成,才能保持晚節(jié),天京攻陷之后,曾國藩便立即遣散湘軍,并作功成身退的打算,以免除清政府的猜忌。

可見讀書使曾國藩一生三變,甚至說是一生多變。在他看來,只要能每天都有新的進步,百倍用功,就不怕不能變化氣質(zhì),超乎凡人,達到圣人的境界。

致澤兒:讀書須能涵泳體察

【原文】

字諭紀澤兒:

八月一日,劉曾撰來營,接爾第二號信并薛曉帆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定,至以為慰。

汝讀《四書》無甚心得,由不能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朱子教人讀書之法,此二語最為精當。爾現(xiàn)讀《離婁》,即如《離婁》首章“上無道揆,下無法守”,吾往年讀之,亦無甚警惕。近歲在外辦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許,從心而不從法,則下凌上矣?!皭廴瞬挥H”章,往年讀之,不甚親切。近歲閱歷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體察之一端也。涵泳二字,最不易識,余嘗以意測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養(yǎng)而浡興。(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于淵,活潑潑地;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左太沖有“濯足萬里流”之句,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亦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爾讀書易于解說文義,卻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體察二語悉心求之。

鄒叔明新刊地圖甚好。余寄書左季翁,托購致十副。爾收得后,可好藏之。薛曉帆銀百兩宜璧還。余有復信,可并交季翁也。此囑。父滌生字。

咸豐八年八月初三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八月初一,劉曾撰來到軍營,帶來了你的第二封信和薛曉帆的一封信,得知家中四宅都平安無事,心中感到十分高興。

你雖然在讀《四書》,但卻沒有什么心得體會,原因是不能作到虛心涵泳,深切體察。這兩句話說的是朱子教人讀書的方法,而且最為精辟。你現(xiàn)在讀《離婁》,就應(yīng)當用心體會,就應(yīng)當像《離婁》第一章的“上無道揆,下無法守”。我當初讀到這里也沒有深入理解。這些年在外辦事,才知道處于高位的人必須遵守道德,處于低位的人應(yīng)當遵守法規(guī)。如果每個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從心愿出發(fā)而不遵守法律,就會以下凌上?!皭廴瞬挥H”這一章,以前我讀到這一章的時候,不覺得有什么貼切的,近些年來閱歷漸漸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為智力不夠的原因,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涵泳二字的含義,理解起來很困難。我曾解釋說:涵者,就像春雨滋潤鮮花,又像清澈的渠水澆灌稻田。雨水滋潤鮮花,太少了就不容易澆透,太多了就會全部倒下,不多不少才能使花兒得到充足的水分;渠水灌溉稻秧,太少了稻秧就會因缺水而枯死,太多了就會造成洪災(zāi),不多不少才能使稻秧茁壯成長。泳者,就像魚兒嬉戲于水中,像人在水中洗腳。程子說魚躍進水潭,非?;钴S;莊子說,在濠梁上看魚,怎么知道它不快樂?這是魚在水中的快樂。左太沖有“濯足萬里流”的語句,蘇子瞻有夜臥洗足詩,還有浴罷詩,這些詩句都是人天性喜歡水的一種快樂。善于讀書的人,必須把書看做水,而把這種心情看做鮮花、稻秧、魚兒、洗足之類的事物,這樣對涵泳二字,就能有所體會了。你讀書時,單純理解書中的意義是很容易的,但往往卻不能深刻體會。希望你能從朱子的涵泳、體察這兩句話,體會讀書的要點,用心追求更高的境界。

鄒叔明新刊刻的地圖十分好。我給左季翁寄了信,拜托他購買十張,你收到后,一定要好好收藏。薛曉帆的一百兩銀子應(yīng)當按時還給他。我有回信,請你轉(zhuǎn)交給左季翁。再次囑咐。父滌生字。

咸豐八年八月初三日

【解讀】

曾國藩視書如水,人心如花、如稻、如魚,而虛心涵泳的道理,既是讀書的意境,也是讀書的趣味,其實這也是讀書讀到深遠處,物我兩忘的一種境界。

將心以花、稻谷、魚的感受來體驗生活,實際上是讀書讀到深處的意味和趣味。在古代,有“書癖”“書癡”“書顛”的稱呼,認為“讀書便佳”“讀書最樂”,甚至以為“有工夫讀書,可謂福氣”,這些都是指輕松悠閑的讀書而言。

陶淵明有“好讀書,不求甚解”,即是隨心而讀并不很費力的意思。庾信所云“書卷滿床頭”,老杜所云“散亂床上書”“身外滿床書”,便都說明讀書時也不必總是正襟危坐,大可隨便一些,枕上也可以讀書。孟浩然有“日長聞讀書”句,黃庭堅有“日長宜讀書”句,是悠閑讀書,顯然又有打發(fā)時光和消遣的意味。這種輕松悠閑的隨心而讀,或即古人所說的“老閑猶有”的“讀書心”。

當然,古時也有一些士子為科舉考試而頭懸梁、錐刺股,使讀書成為了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雖然這能體現(xiàn)出古人的刻苦,但卻是極不正常之讀書。如今,我們生活中也有古人那樣的事例,多數(shù)人為了升學而拼命讀書,使讀書成為了大苦事。

其實,讀書應(yīng)該是出于一種愛好,是生活或生命的需要,是一種樂事,然而現(xiàn)今更多的人讀書都帶有太強的功利性。有的為了求職、升官、做生意,甚至有的為了面子而討好上司或異性,各懷明確而迫切的目的,自然也就談不上讀書之樂了。

還有些人,讀了幾本書就希望能得到收益和好處,甚至讀了一本書就想得到相應(yīng)的回報,把讀書當做了付出和犧牲,這種心境自然也絕無輕松與興趣可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讀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經(jīng)過前兩種境界的熏陶,才能有朝一日,達到第三種境界。

致澤兒:好文章須熟讀成誦

【原文】

字諭紀澤兒:

接爾二月十三日稟并《聞人賦》一首,俱悉家中各宅平安。

爾于小學訓詁頗識古人源流,而文章又窺見漢魏六朝之門徑,欣慰無已。余嘗怪國朝大儒如戴東原、錢辛楣、段懋堂、王懷祖諸老,其小學訓詁實能超越近古,直逼漢唐,而文章不能追尋古人深處,達于本而閡于末,知其一而昧其二,頗所不解。私竊有志,欲以戴、錢、段、王之訓詁,發(fā)為班、張、左、郭之文章(晉人左思、郭璞小學最深,文章亦逼兩漢,潘、陸不及也)。久事戎行,斯愿莫遂,若爾曹能成我未竟之志,則至樂莫大乎是。即日當批改付歸。

爾既得此津筏,以后便當專心一志,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由班、張、左、郭上而揚、馬而《莊》、《騷》而《六經(jīng)》,靡不息息相通,下而潘、陸而任、沈而江、鮑、徐、庾,則詞愈雜,氣愈薄,而訓詁之道衰矣。至韓昌黎出,乃由班、張、揚、馬而上躋《六經(jīng)》,其訓詁亦甚精當。爾試觀《南海神廟碑》、《送鄭尚書序》諸篇,則知韓文實與漢賦相近。又觀《祭張署文》、《平淮西碑》諸篇,則知韓文實與《詩經(jīng)》相近。近世學韓文者,皆不知其與揚、馬、班、張一鼻孔出氣。爾能參透此中消息,則幾矣。

爾閱看書籍頗多,然成誦者太少,亦是一短。嗣后宜將《文選》最愜意者熟讀,以能背誦為斷,如《兩都賦》、《西征賦》、《蕪城賦》及《九辯》、《解嘲》之類皆宜熟讀?!哆x》后之文,如《與楊遵彥書》(徐)、《哀江南賦》(庾)亦宜熟讀。又經(jīng)世之文如馬貴與《文獻通考》序二十四首,天文如丹元子之《步天歌》(《文獻通考》載之,《五禮通考》載之),地理如顧祖禹之《州域形勢敘》(見《方輿紀要》首數(shù)卷,低一格者不必讀,高一格者可讀,其排列某州某郡無文氣者亦不必讀)。以上所選文七篇三種,爾與紀鴻兒皆當手抄熟讀,互相背誦,將來父子相見,余亦課爾等背誦也。

爾擬以四月來皖,余亦甚望爾來,教爾以文。唯長江風波,頗不放心,又恐往返途中拋荒學業(yè),爾稟請爾母及澄叔酌示。如四月起程,則只帶袁婿及金二甥同來,如八九月起程,則奉母及弟妹妻女合家同來,到皖住數(shù)月,孰歸孰留,再行商酌。

目下皖北賊犯湖北,皖南賊犯江西,今年上半年必不安靜,下半年或當稍勝。爾若于四月來謁,舟中宜十分穩(wěn)慎,如八月來,則余派大船至湘潭迎接可也。余詳日記中,爾送澄叔一閱,不另函矣。滌生手示。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近日收到了你二月十三日寫來的信,另外附一首《聞人賦》在其中,得知家中一切平安。

你在小學訓詁方面頗識古人淵源,從你所寫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你已經(jīng)尋找到了漢魏六朝的門路,我的確很欣慰。我曾對本朝的大儒比如戴東原、錢辛楣、段懋堂、王懷祖等老一輩人感到很怪異,覺得他們的小學訓詁水平盡管能超越近古人,甚至可以接近漢唐的水平,但是寫文章卻不能追求古人文章中所表達的深刻含義,能夠達到本質(zhì),而又被阻止在末端,只能略知其中一二,對此我十分不解。我曾經(jīng)暗自立下志向,要汲取戴、錢、段、王他們的訓詁經(jīng)驗,寫出班、張、左、郭那樣的文章(晉人左思、郭璞小學方面的學問很深刻,文章也更接近于兩漢時期的水平,潘、陸也比不上他們)。由于長期的戎馬生涯,奔走南北,導致這個愿望一直沒有實現(xiàn)。如果你能完成我沒有達成的夙愿,那可真是讓人開心。我把你的文章批改后,今天就給你寄回去。

既然你已經(jīng)找到了入門的方法,那日后更應(yīng)該專心,運用精確的訓詁方法,寫古樸而內(nèi)容深刻的文章。由班、張、左、郭上溯到揚、馬,再到《莊子》、《離騷》、《六經(jīng)》,沒有不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下到潘、陸、任、沈,再到江、鮑、徐、庾,他們用的詞語越來越復雜沒有順序,而且文章氣勢也逐漸虛弱,因此訓詁的水平也就越來越低了。直到韓愈的問世,才從班、張、揚、馬上溯到《六經(jīng)》,訓詁也十分精確恰當。你應(yīng)該試著研讀《南海神廟碑》《送鄭尚書序》等文章,就會了解韓愈的文章與漢賦的水平、風格的確很相似。然后再看《祭張署文》、《平淮西碑》等文章,就會了解到韓愈的文章與《詩經(jīng)》的風格也很相近。近代人讀韓愈的文章,都看不出他和揚、馬、班、張其實都是同出一源。如你能看透這其中的奧妙,便說明你在這方面用的工夫也不少了。

你讀過的書籍也很多,但能夠背誦的卻很少,這也是個很大的弱點。今后你應(yīng)該將《文選》中最好的文章,選出來經(jīng)常朗讀,直到能背誦為止,例如《兩都賦》、《西征賦》、《蕪城賦》及《九辯》、《解嘲》這類的文章都應(yīng)該熟讀。

《文選》后半部分的文章如《與楊遵彥書》(徐)、《哀江南賦》(庾)也應(yīng)該熟讀。還有傳世佳作如馬貴與的《文獻通考》序二十四首,天文學方面的如丹元子的《步天歌》(《文獻通考》錄有它,《五禮通考》錄有它),地理學方面的如顧祖禹的《州域形勢敘》(見《方輿紀要》頭幾卷,低一格的內(nèi)容則可以不必讀,但高一格的是可以讀的內(nèi)容,其中排列某州某郡無文采的地方也不需要讀)。以上我選的文章共三種、七篇,你和紀鴻兒都要抄寫和熟讀背誦,彼此檢查背誦的情況,將來我們父子見面的時候,我也會考你們是否已經(jīng)達到了背誦的程度。

四月份我打算去往安徽,我希望你也能夠前來,可以趁這個機會教你寫文章。只害怕長江風浪太大,對你的安全有些擔心,又怕你在往返途中耽誤了時間而荒廢學業(yè)。這件事你可以先請示你母親和澄叔,待他們斟酌后再作出決定。如果你打算四月份前來,就只帶袁婿和金二外甥一起來就可以;如果八九月份起程,就陪同母親和弟妹及他(她)們妻子兒女全家一起前來。你們可以在安徽多住幾個月,然后再決定誰回去誰留下。

如今皖北的敵軍大舉進犯湖北,皖南的敵軍又出兵進犯江西,今年上半年局勢一定不會平靜,可能下半年會好一些。如果你四月份來看我,坐船過江的時候一定要加倍小心;如果八月份來,那我就派大船到湘潭去接你們。其他的事情都詳細記在日記中,你送給澄叔看一下,我就不再另外寫信了。滌生手示。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對紀澤兒說,好文章必須熟讀成誦,并指出紀澤兒讀過的書籍也很多,但能夠背誦的卻很少,這是個很大的弱點。由此可見,在曾國藩看來寫文章必須重視背誦,背誦對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才高八斗的曹植,10歲的時候,便能背誦詩賦十余萬言;漢代杰出的女文學家蔡文姬,年輕時能背誦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唐代大詩人杜甫也“群書萬卷常暗誦”;蜚聲文壇的巴金,小時候也背了許多書,在背得很熟的幾部書中有一部《古文觀止》,這是一部兩百多篇的散文選集;著名作家李準也說:“《古文觀止》我基本都能背,中國的詩、詞和民歌我能背七八百首?!?/p>

從中可知,熟讀成誦是寫出好文章的前提條件。熟讀背誦那些千錘百煉、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可逐步積累語言材料,并能夠幫助你在知識的不斷消化和吸收的基礎(chǔ)上,將其轉(zhuǎn)化成為讀寫能力。

如今多數(shù)人對作文都深感頭痛,背誦就是治療這種病的最好良方。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人之能為文,由腹有詩書?!贝盒Q飽食桑葉,才能吐出雪白的絲;蜜蜂廣采花粉,才能釀出香甜的蜜。清人唐彪在《讀書作文譜·卷五》中也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吾所欲,應(yīng)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絕?!笔熳x成誦,消化吸收,作文時則意到筆隨,文如泉涌,筆底生花,稱心如意。巴金也說:“讀多了,讀熟了,常??梢皂樋诒吵鰜恚簿吐w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調(diào)子”(《贊歌集·談我的散文》)。

所以,熟讀成誦是積淀語感的必經(jīng)之路。讀一篇文章,就要將其中最精彩的片段反復熟讀,并將這些片段背誦下來,這樣再到寫文章的時候就能夠?qū)⑵溥\用到其中去,增強文章的語感。此外熟讀成誦,還能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三國時期的學問家董遇有句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有詩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代大學者朱熹也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訓學齋規(guī)》)。從中體現(xiàn)出熟讀成誦鍛煉了記憶的妙處。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記憶力得到很好鍛煉,正所謂背誦是記憶的體操。

致澤兒:手抄與模仿宜并進

【原文】

字諭紀澤兒:

接爾四月十九日一稟,得知五宅平安。

爾《說文》將看畢,擬先看各經(jīng)注疏,再從事于詞章之學。余觀漢人詞章,未有不精于小學訓詁者,如相如、子云、孟堅于小學皆專著一書,《文選》于此三人之文著錄最多。余于古文,志在效法此三人,并司馬遷、韓愈五家。以此五家之文,精于小學訓詁,不妄下一字也。

爾于小學,既粗有所見,正好從詞章上用功。《說文》看畢之后,可將《文選》細讀一過。一面細讀,一面抄記,一面作文,以仿效之。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訓,不手抄則不能記,不模仿則不慣用。自宋以后能文章者不通小學,國朝諸儒通小學者又不能文章,余早歲窺此門徑,因人事太繁,又久歷戎行,不克卒業(yè),至今用為疚憾。爾之天分,長于看書,短于作文。此道太短,則于古書之用意行氣,必不能看得諦當。目下宜從短處下工夫,專肆力于《文選》,手抄及模仿二者皆不可少。待文筆稍有長進,則以后詁經(jīng)讀史,事事易于著手矣。

此間軍事平順。沅、季兩叔皆直逼金陵城下。茲將沅信二件寄家一閱。唯沅、季兩軍進兵太銳,后路蕪湖等處空虛,頗為可慮。余現(xiàn)籌兵補此瑕隙,不知果無疏失否?

余身體平安。唯公事日繁,應(yīng)復之信積擱甚多,余件尚能料理,家中可以放心。此信送澄叔一閱。余思家鄉(xiāng)茶葉甚切,迅速付來為要。滌生手示。

同治元年五月十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我已經(jīng)收到了四月十九日你寫來的一封信,得知家中一切平安。

你說已經(jīng)將《說文》這本書讀完了,現(xiàn)在開始準備看各經(jīng)的注疏,再著手研究辭章中的學問。我看漢人的各類辭章,沒有不精通小學訓詁的,如司馬相如、揚子云、孟堅,他們都各有一部小學訓詁的專著?!段倪x》里選錄這三個人的文章最多。在古文方面,我一直立志以這三個人及司馬遷、韓愈等五家為學習榜樣。因為這五家的文章,都對小學訓詁精通,從不會胡亂寫一個字。

對于小學方面的學問,既然你已經(jīng)大略有些見解,正好可以開始從辭章上下工夫了。讀完《說文》后,可以將《文選》再細讀一遍。一邊細讀,一邊做筆記,一邊寫文章,這樣就能夠達到模仿的目的。凡是怪僻的字,古雅又深奧難懂的解釋,如果不用手抄就很難記住,不模仿就無法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自宋朝以來,能寫文章的人多數(shù)都不懂得小學,而本朝各位儒者,雖然懂得小學,但又不擅長寫文章。其實,我就洞悉出這其中的門路,只是因為公事繁忙,再加上長期的戎馬生涯,沒有完成自己這門學問,到現(xiàn)在還覺得很內(nèi)疚和遺憾。你天生擅長讀書,而不擅長寫文章。如果不精通作文的門路,那么對于古人的深厚底蘊,你根本就無法領(lǐng)會其中的含義?,F(xiàn)在你應(yīng)該在弱點上多下工夫,應(yīng)該專門研讀《文選》,手抄與模仿一起進行,不可以省略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等到文筆稍微有長進后,再研究經(jīng)史書籍,這樣難度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

最近的軍事情況很平穩(wěn),進展也很順利。你沅、季兩叔都率軍直逼金陵城下。現(xiàn)將沅弟的兩封信寄回家中給你們看。只是沅、季兩軍進軍太快,后路蕪湖等地空虛,讓人不禁為之擔心。目前我正籌措兵力來填補這個軍力的空虛,不知最后結(jié)果會不會出現(xiàn)疏失。

我身體健康,只是公事壓力繁重,應(yīng)該回復的信件耽誤了很多。其他的事還能料理,家中可以放心。這封信送給你澄叔看一看。我很想要點家鄉(xiāng)的茶葉,希望最好能盡快寄來。滌生手示。

同治元年五月十四日

【解讀】

曾國藩教育諸弟子侄于詩文創(chuàng)作時,首先要注重修辭,也就是在遣詞用字上下工夫,他在日記中曾贊嘆古人使用語言文字的變化無窮,他說:古人妙處,只是造句之法變幻無窮。并主張散文的語言文字也需要變幻無窮,因此,他教育兒子要善于向司馬遷、韓愈等人學習。

我們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榜樣,榜樣不但能給自己樹立遠大目標,而且還能為自己提供可行的方法,可謂是最簡便的入門之法。文章臨摹就是最好的例證。只要工夫下得到,最后定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開創(chuàng)一片新天地。

不僅曾國藩如此,古代圣賢也會學習先賢的經(jīng)驗,來達到修身的目的。王羲之就是其中之一。王羲之七歲就開始練習書法,他非常崇拜東漢的大書法家張芝,一有時間就熟讀前代書法論著,刻苦練筆著了迷,無論走路還是坐著,都揣摩著名家書法的架勢、手指不停地在衣襟上畫著字。時間長了,連自己的衣襟都劃破了。為了趕上張芝,他一邊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一邊用心學習前人的書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每天寫完字后,都要到家門前的池塘里洗涮筆硯,時間久了池塘的水全部變成了深黑色。人們把這個池塘叫做墨池。最后,王羲之成為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稱為“書圣”。

由此可見,善于總結(jié)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才能取得新認識、開辟新道路、實現(xiàn)新發(fā)展。

此外,曾國藩還告誡兒子在讀文章的時候,要一邊細讀,一邊做筆記,一邊寫,這樣才能達到模仿的目的。因為在他看來,文章中那些怪僻的字和深奧的解釋,如果不用手抄,是很難記住的。所以手抄能夠幫助人強化記憶。日后寫文章的時候,可以將這些句子運用到自己的文章里。也就是說將手抄和模仿同時進行,這是增進作文能力不可缺少的步驟。

那么如何模仿與手抄并進呢?首先,除以模仿古人文句來豐富語言文字外,曾國藩要求諸弟子侄勤做筆記,將看過的優(yōu)美文句,分門別類,抄寫于小冊中,為抒發(fā)情感時所用。其次,曾國藩要求兒子應(yīng)按照經(jīng)、史、子、集各門加以區(qū)別,這樣便于查找。抄記要精讀、仿效,達到熟能成誦,才算是完成抄錄。

致澤兒:看書要有所擇

【原文】

字諭紀澤兒:

前次于諸叔父信中,復示爾所問各書帖之目。鄉(xiāng)間苦于無書,然爾生今日,吾家之書,業(yè)已百倍于道光中年矣。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以韓退之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膺之書,不過數(shù)種:曰《易》、曰《書》、曰《詩》、曰《春秋左傳》、曰《莊子》、曰《離騷》、曰《史記》、曰相如、子云。柳子厚自述其所得,正者: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旁者:曰《榖梁》、曰《孟》、《荀》、曰《莊》、《老》、曰《國語》、曰《離騷》、曰《史記》。二公所讀之書,皆不甚多。

本朝善讀古書者,余最好高郵王氏父子,曾為爾屢言之矣。今觀懷祖先生《讀書雜志》中所考訂之書,曰《逸周書》、曰《戰(zhàn)國策》、曰《史記》、曰《漢書》、曰《管子》、曰《晏子》、曰《墨子》、曰《荀子》、曰《淮南子》、曰《后漢書》、曰《老》、《莊》、曰《呂氏春秋》、曰《韓非子》、曰《楊子》、曰《楚辭》、曰《文選》,凡十七種。又別著《廣雅疏證》一種。伯申先生《經(jīng)義述聞》中所考訂之書,曰《易》、曰《書》、曰《詩》、曰《周官》、曰《儀禮》、曰《大戴禮》、曰《禮記》、曰《左傳》、曰《國語》、曰《公羊》、曰《榖梁》、曰《爾雅》,凡十二種。王氏父子之博,古今所罕,然亦不滿三十種也。

余于《四書》、《五經(jīng)》之外,最好《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好之十余年,惜不能熟讀精考。又好《通鑒》、《文選》及姚惜抱所選《古文辭類纂》、余所選《十八家詩抄》四種,共不過十余種。早歲篤志為學,恒思將此十余書貫串精通,略作札記,仿顧亭林、王懷祖之法。今年齒衰老,時事日艱,所志不克成就,中夜思之,每用愧悔。澤兒若能成吾之志,將《四書》、《五經(jīng)》及余所好之八種一一熟讀而深思之,略作札記,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則余歡欣快慰,夜得甘寢,此外別無所求矣。至王氏父子所考訂之書二十九種,凡家中所無者,爾可開一單來,余當一一購得寄回。

學問之途,自漢至唐,風氣略同;自宋至明,風氣略同;國朝又自成一種風氣,其尤著者,不過顧、閻(百詩)、戴(東原)、江(慎修)、錢(辛楣)、秦(味經(jīng))、段(懋堂)、王(懷祖)數(shù)人,而風會所扇,群彥云興。爾有志讀書,不必別標漢學之名目,而不可不一窺數(shù)君子之門徑。

凡有所見聞,隨時稟知,余隨時諭答,較之當面回答,更易長進也。

咸豐九年四月廿一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上次你問的各種書帖目錄,我已經(jīng)在給各位叔父的信中給你答復。鄉(xiāng)下是偏僻的地方,無法看到很多書,但你生活在當今世上,我們家所珍藏的書要比道光年間多出百倍。一定要多買書為好,但看書也不能不知道選擇。韓退之所以被尊為千古大儒,根據(jù)他自己所說的,他所欽佩的書也不過是幾種而已:《易》、《書》、《詩》、《春秋左傳》、《莊子》、《離騷》、《史記》和相如、子云等人的文章。柳子厚可謂博學之人,但他自稱所看的書中,正者僅有《易》、《書》、《詩》、《禮》、《春秋》;旁者也不過是《榖梁》、《孟》、《荀》、《莊》、《老》、《國語》、《離騷》、《史記》等書。由此可見,兩個人讀的書都不是很多,只是選擇得很精。

我最欣賞本朝會讀古書的高郵王氏父子,也曾經(jīng)多次同你說過。懷祖先生在《讀書雜志》上所考訂的書有《逸周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管子》、《晏子》、《墨子》、《荀子》、《淮南子》、《后漢書》、《老》、《莊》、《呂氏春秋》、《韓非子》、《楊子》、《楚辭》、《文選》等共十七種書,另外有《廣雅疏證》一種。伯申先生《經(jīng)義述聞》中所考訂的書有《易》、《書》、《詩》、《周官》、《儀禮》、《大戴禮》、《禮記》、《左傳》、《國語》《公羊》《榖梁》《爾雅》共十二種書。王氏父子的學識淵博,古今十分少見,但其中所看的書總共也不到三十種而已。

我除了《四書》、《五經(jīng)》之外,這十多年來最喜歡看的四種書就是《史記》、《漢書》、《莊子》、“韓文”,遺憾的是沒有將這幾本書熟讀,仔細鉆研。另外我還很欣賞《通鑒》、《文選》和姚惜抱(姚鼐)所選的《古文辭類纂》,以及我自己選抄的《十八家詩抄》四種書,總共也不過十幾種書。早年我立志專心研究學問,用心閱讀,常常想把這十幾種書融會貫通,略作札記,模仿顧亭林、王懷祖。如今我年齡已高,已心有余而力不足,看來所立下的志向已經(jīng)沒辦法實現(xiàn)了。最近在夜里醒后,時常覺得后悔。如果澤兒能完成我年輕時的志向,把《四書》、《五經(jīng)》和我愛好的八種書每本書都熟讀并深入研究,略作札記,記下讀后的心得體會和疑難問題,那么我會感到無比欣慰和高興,我也就可以好好睡覺了,除此之外我也就沒有其他奢望了。王氏父子考訂的二十九種書,如果家中有沒有收藏的,你可以列出一個清單來,我會一本一本買了給你寄回家。

古今治學的方法,漢朝到唐朝,風氣大致都一樣;從宋朝到明朝,也沒有太大的變化;直到本朝后,又自形成了一種風氣。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顧、閻(百詩)、戴(東原)、江(慎修)、錢(辛楣)、秦(味經(jīng))、段(懋堂)、王(懷祖)等數(shù)人。因為已經(jīng)自成了風格,所以人才輩出。你如果有專心讀書的志向,可以不需要標榜漢學的名目,但對于以上提到的幾位先生的治學方法卻不能不去了解。

凡是你的所見所聞,要隨時向我稟告,我也會隨時給你解答,這樣的方式比當面教給你,更容易讓你有所長進。

咸豐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闡述了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看書必須懂得善加選擇,這樣治學才有專攻,對于學問的深刻內(nèi)涵,才能真正領(lǐng)會的觀點。

古人教子的時候,經(jīng)常叮囑“擇要而讀”。許多家訓都提到讀書要“由博返約”。這就告訴我們,要選擇一些對工作、對事業(yè)、對未來有指導和幫助作用的書來讀。曾國藩撰有《圣哲畫像記》,認為按照這三十二名家的書來讀,可以解決貪心求博大,用心不專的毛病。在古代,古人曾有“四別”讀書法,即“目治之書、口治之書、心治之書、手治之書”。所謂目治,就是有的書,只瀏覽一遍就可以了。所謂口治,就是將書的內(nèi)容要背下來。所謂心治,就是不僅要背,而且要深入思考。所謂手治,就是把書中的重要章節(jié)和段落抄下來,反復吟誦。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掌握書中的知識。

一般讀書的人,都知道“擇要而讀”的道理,因為他們明白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文章都熟讀,所以要有選擇。清人鄭燮曾以《史記》為例,認為《項羽本紀》中的“巨鹿之戰(zhàn)”“鴻門之宴”“垓下之會”最為精彩,值得記誦并反復揣摩。毛澤東多次閱讀《容齋隨筆》,直至去世前,還要看這本書。詩人臧克家?guī)资耆缫蝗諠撔墓プx《古文觀止》;小說家孫犁,一部《聊齋》反復讀了十五年。他們都是“擇要而讀”的典范。

還有,王每出身于官宦世家,從小酷愛讀書,而他讀書的志趣和方法,不同于一般人。他童年時讀到朱子遺書,就慨然而說:學習不單是為填詞作文,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所以他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必須合乎道德標準,每到夜晚都要靜坐自思白天所做之事,有無違背禮儀的要求。他還主張讀書要有選擇。他說:“古人之書”是智慧的結(jié)晶,有許多古人就是從書中受到啟迪而成為“圣人”,但后人卻“昏于書”。所謂的“古人之書”,也即他認為的圣賢之書如源泉,探之而深,推之而廣;而“后人之書”即“邪妄庸之書”“理不足發(fā)天人之奧,情不足狀事物之精”,如果久讀,使人“神氣”沉淪,成為“昏昏者”,所以他提出對書籍要“能別其真?zhèn)巍?,讀書時要善于“審擇”。由于他堅持這樣的讀書觀,除《四書》《五經(jīng)》外,遍涉諸子及后來的唐宋八大家文章。

面對浩如煙海的經(jīng)書典籍,古今士人不知道費了多少時間和心血,致力于在做學問這件事上,尤其是在講究功名的時代,讀書更好似進入仕途的重要門徑。

清代張潮《幽夢影》中寫有一段很智慧的語言:“凡事不宜刻,若讀書則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貪,若買書則不可不貪。”其意是說,對一切事情都不應(yīng)該太苛刻,但像讀書就不可不嚴苛;對于一切事情都不應(yīng)該貪求,但像買書就不可不貪求。其實這也正是曾國藩所言:“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同樣是強調(diào)買書、看書,但必須有著執(zhí)著的信念。因為博覽群書可以使人增廣見聞,拓寬知識領(lǐng)域,而慎重選擇書籍熟讀,則可使人明白事理、思維敏捷、成為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人才。

致澤兒:文章以珠圓玉潤為主

【原文】

字諭紀澤兒:

十六日接爾初二日稟并賦二篇,近日大有長進,慰甚。無論古今何等文人,其下筆造句,總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無論古今何等書家,其落筆結(jié)體,亦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故吾前示爾書,專以一重字救爾之短,一圓字望爾之成也。

世人論文家之語圓而藻麗者,莫如徐(陵)、庾(信),而不知江(淹)、鮑(照)則更圓,進之沈(約)、任(昉)則亦圓,進之潘(岳)、陸(機)則亦圓,又進而溯之東漢之班(固)、張(衡)、崔(骃)、蔡(邕)則亦圓,又進而溯之西漢之賈(誼)、晁(錯)、匡(衡)、劉(向)則亦圓。至于司馬遷、相如、子云三人,可謂力趨險奧,不求圓適矣;而細讀之,亦未始不圓。至于昌黎,其志意直欲凌駕子長、卿、云三人,戛戛獨造,力避圓熟矣,而久讀之,實無一字不圓,無一句不圓。爾于古人之文,若能從江、鮑、徐、庾四人之圓步步上溯,直窺卿、云、馬、韓四人之圓,則無不可讀之古文矣,即無不可通之經(jīng)史矣。爾其勉之。余于古人之文,用功甚深,惜未能一一達之腕下,每歉然不怡耳。

江浙賊勢大亂,江西不久亦當震動,兩湖亦難安枕。余寸心坦坦蕩蕩,毫無疑怖。爾稟告爾母,盡可放心。人誰不死,只求臨終心無愧悔耳。

家中暫不必添起雜屋,總以安靜不動為妙。寄回銀五十兩,為鄧先生束脩。四叔四嬸四十生日,余先寄燕窩一匣、秋羅一匹,容日續(xù)寄壽屏。甲五婚禮,余寄銀五十兩、袍褂料一付,爾即妥交。賦立為發(fā)還。滌生手示。

咸豐十年四月廿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我在十六日接到你初二那天寫來的信,另外還附有兩篇賦,從賦中可見你近日來在作賦方面又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十分高興。從古至今,不管什么樣的文人,他們在下筆造句的時候,都是以“珠圓玉潤”四個字為主。無論什么樣的書法家,他們著手落筆的時候,也以“珠圓玉潤”四個字為主。所以我以前給你的信中,專門用一個“重”字來糾正你的缺點,用一個“圓”字來督促你能學有所成。

當代的人評論以前的文學家,都認為如果論文章的圓潤、辭藻華麗,都無法與徐陵、庾信相比,卻不知道江淹、鮑照的文章更圓潤,進而有沈約、任昉;再有潘岳、陸機;再追憶到東漢的班固、張衡、崔骃、蔡邕;進而再追溯到西漢的賈誼、晁錯、匡衡、劉向,這些人在文章的圓潤方面也是十分有造詣的。至于說司馬遷、相如、子云三人追求文章險僻深奧,而不求圓潤;但是如果仔細閱讀,也并不是這樣。至于昌黎,他立志想要超過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三人,文章別具一格,盡量避免圓潤,但仔細品味后,卻覺得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圓潤的。你學習古文,如果能夠從江、鮑、徐、庾的圓潤學起,逐步向上學,直到卿、云、馬、韓,那么就沒有讀不懂的古文,也沒有不精通的經(jīng)史了。你要努力研習古文,雖然我在這方面花費了很大的工夫,但最終也沒有達到通達的境界,所以想來就感到很遺憾,心中自然有些不快樂。

目前江浙地區(qū)敵軍叛亂,用不了幾天江西地區(qū)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湖南、湖北也不能再繼續(xù)高枕無憂了。但是我心中很坦然,沒有一點不安和恐懼。你稟告你母親,讓她在家中盡管放心。世人誰都會有一死,只要在臨死前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家里暫時不要添雜造屋,一切要以安靜不動為好?,F(xiàn)在我寄回家五十兩銀子,作為鄧先生的酬金。四叔四嬸四十歲生日,我先寄回一匣燕窩、一匹秋羅,稍后再將壽屏寄回去。甲五的婚禮,我寄回五十兩銀子,袍褂料子一付,你要立刻送給他們。你回信時別忘記將你作的賦也一同寄來。滌生手示。

咸豐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解讀】

曾國藩認為“珠圓玉潤”是文學造詣到達的一個境界,而下筆就能結(jié)體,這需要下一番苦學的工夫。誠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痹谠鴩磥?,只要肯讀書,就能有一番成就。

根據(jù)《三國志》記載,曹植十歲時就能誦讀《詩經(jīng)》、《論語》,而且擅長寫文章。曹操看過曹植的文章后,問他:“這是你請別人替你寫的嗎?”曹植立即下跪說:“自己開口就可以說出道理,拿起筆就可以寫出文章,又何必找人來代筆呢?”并請曹操當面考驗他。

于是,曹操帶著幾個兒子登上高臺,希望他們能各作一篇辭賦。結(jié)果,曹植拿起筆,瞬間完成《登臺賦》,第一個交了卷,這讓曹操十分驚訝。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吳國的君主孫權(quán),愛好繪畫,他得知有個名叫曹不興的畫家很是出名,于是就想一覽他的風采,特請他畫一扇屏風。

曹不興在畫的時候,卻一不小心,將一滴墨滴到了屏風上,留下了一個小小的墨點。這時候,曹不興隨機便將墨點多畫了幾筆。完成畫后,交給了孫權(quán),他心中甚是惶恐不安。

孫權(quán)邀集群臣共同觀賞名畫,大家非常贊賞曹不興的畫藝,認為確是筆精墨妙,出神入化。忽然,孫權(quán)看到一只蒼蠅停在畫上不肯飛走,連忙伸手去撣,蒼蠅竟然不動,這讓孫權(quán)很是奇怪,于是他便用手去摸了一摸,這才知道原來這蒼蠅是畫上去的。孫權(quán)不禁暗暗稱贊他的畫功。

由此可見,“珠圓玉潤”竟然是如此功夫,可謂是鬼斧神工。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并不是天生所致,也來自后天的努力;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也并不是因為人們吹捧來的,而是他們手中有真正的“珠圓玉潤”的功夫,而這些成就都來自于他們的不斷學習和練習。

致澤兒:讀書要從自己短處下工夫

【原文】

字諭紀澤兒:

正月初十日接爾臘月十九日一稟,十二日又由安慶寄到爾臘月初四日之稟,俱知一切。

長夫走路太慢,而托辭于為營中他信繞道長沙耽擱之故。此不足信。譬如家中遣人送信至白玉堂,不能按期往返,有責之者,則曰被杉木壩、周家老屋各佃戶強我送擔耽擱了。為家主者但當嚴責送信之遲,不管送擔之真與否也;況并無佃戶強令送擔乎?營中送信至家與黃金堂送信至白玉堂,遠近雖殊,其情一也。

爾求抄古文目錄,下次即行寄歸。爾寫字筆力太弱,以后即常摹柳帖亦好。家中有柳書《玄秘塔》、《瑯琊碑》、《西平碑》各種,爾可取《瑯琊碑》日臨百字、摹百字。臨以求其神氣,摹以仿其間架。每次家信內(nèi),各附數(shù)紙送閱。

《左傳》注疏閱畢,即閱看《通鑒》。將京中帶回之《通鑒》,仿我手校本,將目錄寫于面上。其去秋在營帶去之手校本,便中仍當寄送祁門。余常思翻閱也。

爾言鴻兒為鄧師所賞,余甚欣慰。鴻兒現(xiàn)閱《通鑒》。爾亦可時時教之。爾看書天分甚高,作字天分甚高,作詩文天分略低,若在十五六歲時教導得法,亦當不止于此。今年已廿三歲,全靠爾自己扎掙發(fā)憤,父兄師長不能為力。作詩文是爾之所短,即宜從短處痛下工夫??磿鴮懽譅栔L,即宜拓而充之。走路宜重,說話宜遲,常常記憶否?

余身體平安,告爾母放心。滌生手示。

咸豐十一年正月十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正月初十我收到了你臘月十九日的一封信,十二日又收到你臘月四日由安慶寄到的信,從信中知道了一切情況。

長夫走路的速度太慢了,然而他以軍營中其他的信件需要從長沙繞道耽誤了時間為理由,這樣的借口根本就不能讓人相信。如果家中派人送信到白玉堂,不能按規(guī)定時間返回,如果責怪的話,就說被杉木壩、周家老屋各位佃戶強迫我送擔而耽誤了時間,這種借口能成立嗎?作為一家之主,應(yīng)該嚴肅家紀,懲罰送信人的遲到的罪責,不管送擔之事是否屬實;更何況哪有佃戶強迫送信人送擔的呀?從軍營中送信到家和從黃金堂送信到白玉堂,遠近雖然不一樣,但道理卻是相同的。

你要我?guī)湍愠瓕懙墓盼哪夸?,下次回信寄回去。你寫字的時候用筆力度不夠,今后可以常常臨摹柳帖。家里有柳書《玄秘塔》、《瑯琊碑》、《西平碑》各種,你可以用《瑯琊碑》每天臨帖寫一百字、仿摹寫一百字。臨帖的關(guān)鍵就在于學它的神氣,用心模仿它的間架結(jié)構(gòu)。每次都要在信里分別附上幾張紙,讓我仔細看一看。

《左傳》注疏看完后,就要開始仔細閱讀《通鑒》。你可以將京城帶回來的《通鑒》,模仿我的手校本,將目錄寫在上面。我去年秋天在軍營中帶去的手校本,方便的時候仍應(yīng)該寄到祁門來,我常想順手翻閱。

你信中說鴻兒經(jīng)常被鄧老師夸獎稱贊,我聽后十分欣慰。鴻兒現(xiàn)在也研讀《通鑒》,你可以時常指導他一下。你讀書的天資超過別人,寫字的天分也勝人一籌,只是作詩寫文章方面稍微有些欠缺。如果在十五六歲的時候,有好的方法指導,你也就不止是現(xiàn)在這個水平了。你今年已經(jīng)二十三歲了,一切都應(yīng)該靠自己的發(fā)奮努力,盡力爭取,父母、兄長、師父都幫不上忙,不能代你努力。寫詩文是你的弱點,你要在這個弱點上多下工夫。看書寫字雖然是你擅長的,但也不可松懈,最好繼續(xù)精益求精,有所拓寬和發(fā)揚。走路應(yīng)當穩(wěn)重,說話應(yīng)當慎重,這些你是否經(jīng)常記在心中?

我身體健康,告訴你母親盡可放心。滌生手示。

咸豐十一年正月十四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對紀澤兒說,你讀書的天資超過別人,寫字的天分也勝人一籌,只是作詩寫文章方面稍微有些欠缺。從中說明了人無完人,人各有長短,只要人能夠在短處上下工夫就一定不會被短處所擊敗,相反卻能使短處變?yōu)殚L處,走向成功。

呂蒙為三國時期的大將,他在戰(zhàn)場上英勇抗敵,為東吳立下了汗馬功勞??梢哉f他是一名出色的武將。但是他唯一不足的是不喜歡讀書,缺乏知識。對此,孫權(quán)便勸慰他說,如今你身居要職,掌管國家事務(wù),應(yīng)當多讀書,讓自己進步。而呂蒙則說:“我在軍中事務(wù)繁多,恐怕沒有時間讀書。”孫權(quán)則耐心地對他說:“我又不是要你去研究經(jīng)書,去做博士,只不過是讓你多看些書,了解一下歷史,增加自己的見識。與我相比,難道你的事情還比我多嗎?我年輕的時候讀過《詩經(jīng)》、《尚書》、《儀禮》、《左傳》、《國語》,自從執(zhí)政后,我又仔細研究了《史記》、《漢書》、《東觀漢記》以及各家的兵法,覺得從中很受啟發(fā)。像你這樣的人才智聰明,如果學習一定會有所收益,怎么可以不讀書呢?應(yīng)該讀一下《孫子》、《六韜》、《左傳》、《國語》以及“三史”,孫子曾經(jīng)說:‘整天不吃,整天不睡地空想,沒有好處,還不如去學習。’再如,東漢光武帝擔任著指揮戰(zhàn)爭的重任,仍是手不釋卷,曹操也說自己老而好學,而你為什么偏偏不能勉勵自己呢?”

呂蒙聽后,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便開始學習,后來他看過的書籍,連那些老儒生都趕不上。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后,上任途中路過呂蒙駐地,呂蒙擺酒款待他,在魯肅看來,呂蒙有勇無謀。在酒席間談?wù)撎煜率虑闀r,呂蒙的真知灼見,讓魯肅十分吃驚。酒宴過后,魯肅感嘆道:“我一向知道老弟你只有武略,沒想到你的才識出眾,真是不同于以往的阿蒙?!眳蚊傻溃骸笆縿e三日,當刮目相看。”

由此可知,人不怕在一方面有短處,就怕不肯在這方面下工夫。所以說,曾國藩勸誡自己的兒子讀書要想讀好,不應(yīng)該只看到自己擅長的那方面,更應(yīng)該從自己的短處方面下工夫,這樣將短變?yōu)殚L,與長處一起用功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今天的我們,也一定知道自己自身的不足,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也應(yīng)該立刻為改正不足而奮斗,這樣就一定能夠?qū)W有所成,甚至成就一番事業(yè)。

致澤兒:讀古文之要義

【原文】

字諭紀澤兒:

接爾安稟,字畫略長進,近日看《漢書》。余生平好讀《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書,爾能看《漢書》,是余所欣慰之一端也。

看《漢書》有兩種難處,必先通于小學、訓詁之書,而后能識其假借奇字;必先習于古文辭章之學,而后能讀其奇篇奧句。爾于小學、古文兩者皆未曾入門,則《漢書》中不能識之字、不能解之句多矣。欲通小學,須略看段氏《說文》、《經(jīng)籍纂詁》二書。王懷祖(名念孫,高郵州人)先生有《讀書雜志》,中于《漢書》之訓詁極為精博,為魏晉以來釋《漢書》者所不能及。

欲明古文,須略看《文選》及姚姬傳之《古文辭類纂》二書。班孟堅最好文章,故于賈誼、董仲舒、司馬相如、東方朔、司馬遷、揚雄、劉向、匡衡、谷永諸傳皆全錄其著作;即不以文章名家者,如賈山、鄒陽等四人傳,嚴助、朱買臣等九人傳、趙充國屯田之奏、韋元成議禮之疏以及貢禹之章、陳湯之奏獄,皆以好文之故,悉載巨篇。如賈生之文,既著于本傳,復載于《陳涉?zhèn)鳌?、《食貨志》等篇;子云之文,既著于本傳,復載于《匈奴傳》、《王貢傳》等篇,極之《充國贊》、《酒箴》,亦皆錄入各傳。蓋孟堅于典雅瑰瑋之文,無一字不甄采,爾將十二帝紀閱畢后,且先讀列傳。凡文之為昭明暨姚氏所選者,則細心讀之;即不為二家所選,則另行標識之。若小學、古文二端略得途徑,其于讀《漢書》之道思過半矣。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后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輿馬仆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于奢矣。見鄉(xiāng)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于傲矣?!稌贩Q:“世祿之家,鮮克由禮?!薄秱鳌贩Q:“驕奢淫佚,寵祿過也。”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于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咸豐六年十一月初五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我已經(jīng)接到你的信,信中見你的字體略微有些長進,也了解到你近日來在研讀《漢書》?!妒酚洝?、《漢書》、《莊子》、“韓文”是我生平最喜歡的四部書籍,你能夠研讀《漢書》,這件事讓我感到十分欣慰。

讀《漢書》有兩處很困難,首先一定要先弄通小學、訓詁類的書籍,以后才能認識它的假借奇字;其次要先學習古文辭章的學問,然后才能讀懂其中深奧難懂的篇章。你對小學、古文兩樣都還沒有入門,那么《漢書》中一定有不認識的字、不能解釋的文句。如果要弄通小學,必須大略看看段氏《說文》、《經(jīng)籍纂詁》這兩本書。王懷祖(名念孫,高郵州人)先生有《讀書雜志》,其中對《漢書》的訓詁最精深淵博,是魏晉以來解釋《漢書》的人所無法超越的。

如果要懂得古文,必須要大略看看《文選》和姚姬傳的《古文辭類纂》這兩本書。班孟堅最喜歡文章,所以對于賈誼、董仲舒、司馬相如、東方朔、司馬遷、揚雄、劉向、匡衡、谷永等人的傳記全文抄錄;即使有些人的文章不著稱于世,如賈山、鄒陽等四個人的傳記,嚴助、朱買臣等九個人的傳記,趙充國屯田的奏疏,韋元成議禮的奏疏以及貢禹之章、陳湯的奏獄,都因為是好文章,而被全部載入本傳。像賈生的文章,既著錄本傳,又記于《陳涉?zhèn)鳌?、《食貨志》等篇;揚雄的文章,既著錄本傳,又記于《匈奴傳》、《王貢傳》等篇。像《充國贊》、《酒箴》,也都抄錄在各本傳記中。或許班孟堅對于典雅瑰瑋的文章,是沒有一個字不抄錄的。你把十二帝紀讀完后,暫時可以先讀列傳。凡是被昭明太子和姚姬傳所選用的文章,都要細細研讀,即使是兩家沒有選用的文章,也要另外作好標記。如果從小學、古文兩種學問里略微得到學習的途徑,那就等于獲得了一半研讀《漢書》的訣竅了。

世家子弟,最容易犯奢侈、驕傲的毛病,并不是說錦衣玉食才算是奢侈,只要皮袍呢褂多得俯拾就皆是、車馬仆人習以為常,這樣就一天天接近奢侈了;見到鄉(xiāng)下人就譏笑他們樸素丑陋,見到雇工就頤指氣使,不可一世,這樣就一天天習慣于驕傲了。《尚書》稱:“世祿之家,鮮克由禮?!薄蹲髠鳌贩Q:“驕奢淫佚,寵祿過也。”京城子弟道德敗壞,都是因為驕、奢二字所引起的,你和各位兄弟一定要引以為戒。再三叮囑再三叮囑。

咸豐六年十一月初五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闡述了讀《漢書》有兩處很困難。首先,一定要先弄通小學、訓詁類的書籍,以后才能認識它的假借奇字;其次,要先學習古文辭章的學問,然后才能讀懂其中深奧難懂的篇章。這道出了讀文章的方法。

在曾國藩看來,一篇文章必須以讀出要義為主。宋朝著名學者朱熹在讀書方法上,也有深刻見解,特別強調(diào)“循序而漸進”。他說:“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定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币簿褪钦f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含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后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

一般讀書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閱讀途徑。在古代,閱讀的方法有許多。譬如:第一,抓題目。因為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時候從文章的題目中就能讀出文章的主旨,有時候題目又是寄托物和線索的。抓題目無論是對文章的理解還是對抓文章的主旨對都很關(guān)鍵。例如文章《曾國藩家書》,從題目看就想知道曾國藩的與眾不同,從而很想弄清曾國藩家書都是什么內(nèi)容呢?文章中有哪幾點解說呢?這簡直就是直奔文章要害。讀題目,且?guī)е鴨栴}讀文章,實在是最好的讀懂文章的方法。第二,抓文章重要的句子。一些文章的開頭、結(jié)尾、過渡句以及內(nèi)涵豐富的句子,對文章中心起到了重要的點睛作用。第三,抓文章重點的材料。比如對于相關(guān)的典故和事例進行思考,那么結(jié)合文章就能夠讀懂文章的意思。第四,抓住文章離奇的地方,也就是說最精彩的部分,這樣才能從中得到啟發(fā),領(lǐng)會文意。

致諸弟:勉事事應(yīng)勤思善問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書函,諒已收到。頃接四弟信,謂前信小注中誤寫二字。其詩比即付還,今亦忘其所誤謂何矣。

諸弟寫信,總云倉忙,六弟去年曾言城南寄信之難,每次至撫院赍奏廳打聽云云。是何其蠢也!靜坐書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寫信,何必打聽折差行期而后動筆哉?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萬無一失,何必問了無關(guān)涉之赍奏廳哉?若弟等倉忙,則兄之倉忙殆過十倍,將終歲無一字寄家矣!

送王五詩第二首,弟不能解,數(shù)千里致書來問。此極虛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問,何患不一日千里?茲另紙寫明寄回。家塾讀書,余明知非諸弟所甚愿,然近處實無名師可從,省城如陳堯農(nóng)、羅羅山皆可謂明師,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且住省二年,詩文與字皆無大長進。如今我雖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聽。不如安分耐煩,寂處里閭,無師無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則我之所期于諸弟者也。昔婺源汪雙池先生一貧如洗,三十以前在窯上為人傭工畫碗,三十以后讀書,訓蒙到老,終身不應(yīng)科舉。卒著書百余卷,為本朝有數(shù)名儒。彼何嘗有師友哉?又何嘗出里閭哉?余所望于諸弟者,如是而已,然總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外也。

買筆付回,刻下實無妙便,須公車歸乃可帶回。大約府試院試可得用,縣試則趕不到也。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則余請樹堂看。隨到隨改,不過兩月,家中又可收到。書不詳盡,余俟續(xù)具。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譯文】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的信想必已經(jīng)收到了吧。沒過多久就收到了四弟的來信,說前一次信中的小注中寫錯了兩個字。那首詩很快就寄給你了,至于哪里的錯現(xiàn)在我也忘記了。

各位弟弟寫信,總說很倉促忙碌。六弟去年曾說過在城南寄信很難,每次都要到撫院赍奏廳打聽等等,怎么會這么笨呢?三百六十天都靜坐在書院,每天都可以寫信,何必打聽信差出發(fā)的日期,然后才動筆寫呢?或者送給主管寄信的官員,或者送到岱云家,都很保險,何必去問無關(guān)緊要的赍奏廳呢?如果眾弟弟都說忙,那么我豈不是比你們忙上十倍,恐怕一年到頭都不能給家中寄去一個字了!

送給王五的第二首詩,弟弟有些看不明白的地方,便不遠幾千里寫信來問我,表明弟弟還是很虛心的,我收到信后也十分高興。如果每件事你們都能像這樣勤思善問,還怕沒有一日千里的進步?現(xiàn)在將詩的意思用另外的紙注明得很詳細,寄回家供弟弟參考。

在家塾讀書,我知道弟弟心里很不愿意,但近處實在沒有什么名師可以相從,像陳堯農(nóng)、羅羅山這兩位先生都可以說是省城里的好老師,但六弟、九弟又不善于向人家請教;何況在省城居住了兩年,詩文與字都沒有多大的長進。如今我雖然想再次為弟弟求情,可是堂上大人一定不會再次答應(yīng)。既然如此,不如靜下心來,培養(yǎng)耐心,長久住在家中,甘于寂寞。既不拜老師,也不亂交朋友,傲然挺立,做個第一等的人物,這就是我現(xiàn)在對弟弟的期望。

婺源汪雙池先生,過去一貧如洗,三十歲之前,在窯上為別人打工畫碗。三十歲以后,才開始讀書訓蒙,到老終身都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卻也著書百多卷,最終成為國朝名儒,他何嘗有師友,又何嘗走出家鄉(xiāng)一步?我期待弟弟做到的,就是如此而已,總之不外乎“立志”、“有恒”四字。

至于買筆寄回這件事,目前實在是不方便,等到舉人回鄉(xiāng)時才可以帶回。諸弟在府試院試時或許還來得及用上,縣試可能是趕不上了。弟弟在家里寫的文章,如果能按月寄到京城,那我就請樹堂看。寄到后就立刻批改,不過兩月之內(nèi),家中就可收到已改過的文章。信中寫得不夠詳細,其他的事以后再具體說吧。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闡述:送給王五的第二首詩,弟弟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便寫信向我詢問,在他看來這是弟弟虛心學習的好態(tài)度,從而說每件事如果都能像這樣勤思善問,那么就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

古代圣賢,對此見解都十分深刻。譬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币馑季褪钦f,一個人的學習,如果只知道死記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么他將會絲毫沒有收獲??鬃拥脑挼拇_很有道理。要知道,一個人的認識過程,并不是通過一次就完成的,而是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思考后,才接近真理的。只有不斷思考并不斷追問原因的人,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進步。而一個不勤于思考的人,他所吸收的知識還沒等消化完,就會變?yōu)闆]有,讓人變得無知。所以說,勤于思考是為學和做事的關(guān)鍵因素。

明代的徐光啟編寫的《農(nóng)政全書》,引用了兩百多種古代文獻。但他對于這些資料從來不迷信和盲目去效仿。而是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糾正了這其中的許多不正確的觀點。這也正像王夫之曾經(jīng)說過的:“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事實正是如此,學習與思考本是相互促進的。學是思的基礎(chǔ),思是學的補充。我們?nèi)绻皇峭A粼凇皩W”的階段,而不去“思”,那我們充其量只能與前人平行,但無法超越他們,世界也就不會進步。勤于思考,能使人有全新的發(fā)現(xiàn),并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一舉兩得,甚至成就一番事業(yè)。

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光憑死記硬背永遠無法到達光明的彼岸。所以,我們必須努力起來,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到的見解,培養(yǎng)自己的思考能力,以適應(yīng)現(xiàn)代社會激烈的競爭。而且勤于思考不僅是學者大師成功的經(jīng)驗,還是人進步的動力源泉。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更是我們做學問必須謹記的學習方法。

此外,曾國藩在信中還說,六弟、九弟因為不善于向人家請教,因此詩文與字都沒有多大的長進??梢姡鴩獙τ谡埥虅e人這一點,非常重視。在他看來,一個人如果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而不知道去請教別人,自己閉門造車,那么永遠都不會有新知,永遠都不會明白其中真正的道理。而大凡有成之士,都懂得向別人虛心請教。

如春秋時期,孔子被人們尊為“圣人”,他的弟子有兩千人,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和學生的著作《論語》可謂是傳世之作。按理說孔子學問淵博,但是他仍虛心向別人求教。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剛進太廟,他就覺得很奇怪,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便笑他:“你學問如此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則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回答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钡茏酉耄骸袄蠋煶O騽e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所以說,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才叫“不恥下問”。

綜上所述,我們一定要做到事事都勤于思考和善于發(fā)問,這樣才能夠?qū)W業(yè)有成,增長見識。

致澄沅兩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

【原文】

澄、沅兩弟左右:

屢接弟信,并閱弟給紀澤等諭帖,俱悉一切。兄以八月十三出省,十月十五日歸署,在外匆匆,未得常寄函與弟,深以為歉。小澄生子,岳松入學,是家中近日可慶之事,沅弟夫婦病而速痊,亦屬可慰。

吾見家中后輩,體皆虛弱,讀書不甚長進,曾以為學四事勉兒輩:一曰看生書宜求速,不多讀則太陋。一曰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一曰習字宜有恒,不善寫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蓋盡閱歷一生,深知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諸侄力行之。兩弟如以為然,望常以此教誡子侄為要。

兄在外兩月有余,應(yīng)酬極繁,眩暈疝氣等癥,幸未復發(fā),腳腫亦愈。惟目蒙日甚,小便太多,衰老相逼,時勢當然,無足怪也。

同治六年十月廿三日

【譯文】

澄、沅兩弟左右:

多次接到弟弟的來信,并看了弟弟寄給紀澤等的諭帖,得知一切。兄長八月十三日出省城。十月十五日回歸。在外匆匆忙忙,沒有時常寫信給你們,深感抱歉。小澄生子,岳松入學,是家中近日可以慶祝的事情。沅弟夫婦病而迅速痊愈,也可以欣慰了。

我見家里后輩,體質(zhì)很虛弱,讀書沒有多大長進,曾經(jīng)以治學等四件事勉勵兒輩:一是看新書要求速,不多讀就會生疏。二是溫舊書要求熟,不背誦就容易忘記。三是習字要有恒,不會寫便好比身上沒衣服,山上沒有樹木。四是作文要苦思,不會寫文章,好比啞巴不能說話,馬跛不能行走。四者缺一不可,這是我閱歷一生才知道的,今天也希望子侄努力實行。兩位弟弟如果認為正確,希望常以這四點教誡子侄。

兄長在外兩個多月了,應(yīng)酬非常繁忙,眩暈疝氣等病,幸虧沒有再次發(fā)作,腳腫也好了。只是眼睛看不清楚一天比一天厲害,小便太多,衰老之相直逼而來,時勢就是這樣,不值得奇怪。

同治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解讀】

曾國藩認為讀書時應(yīng)看、溫、習、思四事并行。他說:“看新書就該求快,不多讀書就顯得孤陋寡聞;溫習舊書應(yīng)該精熟,不背誦則容易忘記;習字要有恒,不會寫便好比身上沒衣服,山上沒有樹木;思考要經(jīng)常,不這樣就好比人啞不能說話,馬跛不能飛馳。這四點缺一不可?!绷?、思就是要在字與文上下工夫。看、溫所達到的是學問的廣度與深度,而習、思則在于治學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

此外,他提倡“看、讀、寫、作”并舉?!翱础保笍V泛閱覽;“讀”,指精讀,重點的文章必須熟讀;“寫”,指寫字、書法,常練習,所謂熟能生巧;“作”,指寫作,常寫才能做到頭腦靈活,思維敏捷,筆頭駕馭自如。看與讀,著重于知識的積累和吸收,寫和作,著重于技巧的鍛煉。如果看書不廣,知識就無法擴展,更別說精讀。但是只盲目去瀏覽書,而不苦心研究,就如同野地上撒的草籽兒,是無法長成參天大樹的。寫和作也是一樣,光說不練很難有成績。

對于讀書的具體方法,曾國藩提倡“猛火煮”與“雞孵卵”相結(jié)合。他時時謹記《朱子語類》“雞孵卵”及“猛火煮”二條??瓷鷷饲笏?,即“猛火煮”的意思。他是這么解釋的:“每日至少亦須看二十頁,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shù)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shù)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币虼耍胺沧x書有難解者,有一字不能記者,不必苦求強記,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

這就是說,曾國藩主張求學者應(yīng)該大量閱讀,應(yīng)該高速閱讀,在大量和高速閱讀中,可以暫時不求甚解,這就是所謂的“猛火煮”。但如果長期不求甚解,便不能豁然貫通,甚而導致對知識的濫用、誤用。因而,還必須有個對知識消化、融會的過程?!皽嘏f書宜求熟”,正如雞孵卵,必須慢慢催化,正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地讀懂書籍,才能舉一反三,悟出新的“境界”來,逐漸進入創(chuàng)作的天地,獲得真知。

致澤兒:文章雄奇之道

【原文】

字諭紀澤兒:

臘月廿九日接爾一稟,系十一月十四日送家信之人帶回,又由沅叔處送到爾初歸時二信,慰悉。爾以十四日到家,而鴻兒十八日稟中言爾總在日內(nèi)可到,何也?豈鴻信十三四寫就而朱金權(quán)于十八日始署封面耶?

霞仙先生之令弟仙逝,余于近日當寫唁信,并寄奠儀。爾當先去吊唁。

爾問文中雄奇之道。雄奇以行氣為上,造句次之,選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句不古雅而氣能古雅者;亦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氣能雄奇者。是文章之雄奇,其精處在行氣,其粗處全在造句選字也。余好古人雄奇之文,以昌黎為第一,揚子云次之。二公之行氣,本之天授。至于人事之精能,昌黎則造句之工夫居多,子云則選字之工夫居多。爾問敘事志傳之文難于行氣,是殊不然。如昌黎《曹成王碑》、《韓許公碑》,固屬千奇萬變,不可方物,即盧夫人之銘、女拏之志,寥寥短篇,亦復雄奇崛強。爾試將此四篇熟看,則知二大二小,各極其妙矣。

爾所作《雪賦》,詞意頗古雅,惟氣勢不暢,對仗不工。兩漢不尚對仗,潘、陸則對矣,江、鮑、庾、徐則工對矣。爾宜從對仗上用工夫。此囑。

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我在臘月二十九日接到十一月十四日你由送家信的人帶回來的一封信,另外還有由沅叔那里送來的你剛回家時寫來的兩封信,收到這些信我十分高興。你十四日到家,而鴻兒十八日來信說你過不了幾天就要立刻回家,為什么呢?難道是鴻兒十三、十四日寫完信,而朱金權(quán)在十八日才在信封上標明日期?

霞仙先生的弟弟去世,近幾天我會寫信去吊唁,并寄出祭品。你應(yīng)當先去吊唁。

你在來信中問我文章的雄奇之道,我現(xiàn)在為你講解一下。雄奇以行氣為第一,造句為第二,選字為第三。可是絕對不會出現(xiàn)選字不古雅而句子會古雅,句子不古雅而行氣會古雅的情況;更不會出現(xiàn)選字不雄奇而句子能雄奇,句子不雄奇而行氣能雄奇的情況。所以文章的雄奇,關(guān)鍵在于行氣,而行氣又要靠造句選字的功夫來提升。古人的文章中,我最喜歡雄奇之作,其中昌黎第一,揚子云第二。這二位先輩的行氣,本來是由天意傳授,非人力所為。而對于人和事的精當能力,昌黎是在造句方面見長,而子云則是在選字上所下的工夫多一些。你還說敘事、志、傳一類文章難于行氣,其實并不是這樣。比如昌黎的《曹成王碑》、《韓許公碑》,固然屬于千奇萬變的風格,是別人無力效仿的著作,即使是盧夫人的銘、女拏之志之類的文章,寥寥幾句,也一樣顯得雄奇倔犟。你可以試著細讀這四篇文章,就會知道這兩大兩小,每篇都具有雄奇的文風。

你所作的習作《雪賦》,論詞意還是有古雅之風的,只是從氣勢上來看,還不夠通暢,對仗也不是很精。兩漢時期的文章還不是很講究對仗,自潘、陸開始對仗才日漸工整,到了江、鮑、庾、徐就開始用工對了。你也應(yīng)該在對仗方面多下工夫。再三叮囑。

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向紀澤兒闡述了文章的雄奇之道。從中得知要想寫出一篇好的文章必須以“雄奇”為主,而雄奇以行氣為第一,造句為第二,選字為第三。掌握了這三點,便能讓你的文章卓然而立。

在曾國藩看來,雄奇的詩詞具有雄壯風格,彰顯文章的氣勢磅礴,其中還包含著奇特和奇險的語言風格。正如古人所說:“蓋雄則未有不奇者?!钡拇_如此,清淡往往給人一種柔弱之感,雄偉則多數(shù)讓人覺得能夠出現(xiàn)奇觀,充滿意境之美。可以說,奇特、奇險,足以增強“雄”的氣氛,而“雄奇”風格是助長文章具有浩瀚磅礴之壯美氣勢的一種因素。

但是,詩詞的雄壯并不是氣魄之大,也不是虛張聲勢。比如明代前期某些擬古派詩人聲嘶力竭的高唱。這都不是雄奇之風。構(gòu)思之奇,也并不像盧仝的《月蝕》。因為這樣的文章雖說有想象恣肆、氣勢磅礴的優(yōu)點,但畢竟離奇得落入玄虛晦澀之境,讓人難懂,加上節(jié)奏松散,更缺少詩意。

真正的“雄奇”風格之“奇”,首先,筆力必須“雄”。也就是說,這種奇特、奇險沒有一絲勉強和矯揉造作,而是思想精深,感情充沛。正如司空圖所說:“大用外腓,真體內(nèi)充?!保ā对娖贰ば蹨啞罚┻@樣的文章才體現(xiàn)出雄奇之境,氣勢如山,其突兀奇詭,立足于現(xiàn)實基礎(chǔ)之上,體現(xiàn)了詩詞的雄壯之氣。

其次,雄奇的特征還體現(xiàn)著作者的胸襟。如李白的“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在這首詩中有河水的萬里滔滔,奔騰、咆哮、沖擊,這一系列的動詞,突破了昆侖高峰,體現(xiàn)了敢于和龍門天險相拼搏的氣勢。如滔滔滾滾自西而下的“來”,排山倒海的“決”,狂歌怒吼的“咆哮”,敢于向峭壁懸崖頂撞的“觸”,都是富于磅礴壯美的氣勢。它們不僅表現(xiàn)了黃河的壯麗,更抒發(fā)了詩人的一往無前的蓬勃朝氣和狂飆突進的生命力,更體現(xiàn)出了黃河的雄奇本質(zhì)。

再次,雄奇的特征還表現(xiàn)為文章意境的壯闊與作者精神的結(jié)合。因為,當詩人胸襟廣闊的時候,面對著大自然的時候,就會感到由于客體龐大而帶來的一種森然磅礴的氣勢,由此萌發(fā)出一種屈抑之感,從而為之驚心動魄,目眩神迷,自慚形穢。如黃庭堅的《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之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jié)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詩詞中“滿川風雨”的“滿川”指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不可謂不壯闊。從君山的形狀想到湘夫人的發(fā)髻,想到神話人物,更可謂是極懷古之奇情。這兩點都充分顯示了空間和時間的壯闊。可見詩人的沉思和凝聚專一,將雄奇風格引向幻想深處,這便是精神的凝聚。就引起沉思和凝聚的湖光山色之莽莽蒼蒼來說,這是意境的壯闊。二者融合,便成為雄奇。

最后,雄奇的特征還表現(xiàn)為筆力的遒勁和夸張手法的奇突。筆力遒勁可以使雄奇的境界通過相應(yīng)的氣勢、筆觸、基調(diào)和節(jié)奏而顯示,使人們覺得精力充沛,意氣昂揚??鋸埖钠嫣乜梢允谷藗兗由畛绺吆途U的意象,使人展開想象,感情充沛。筆力遒勁還可以是悲壯蒼涼,如元好問的《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中有一聯(lián):精衛(wèi)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也可以是獷悍挺拔,如辛棄疾的千古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開頭: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由此可見,這兩篇詩詞雖然都氣魄雄大,但卻和雄奇風格的遒勁不同。所以說雄奇風格的遒勁,其最主要特點是善于錘煉那些表現(xiàn)幻想和比興的語言,盡管筆力雄健,基調(diào)高昂,但鋒芒并不過露。如李白的“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盡管以“奇?zhèn)ァ币婇L,但卻不同于遺山和稼軒的飛流奔注。

總之,雄奇以自然為首要因素,但也離不開語言的遒勁。這兩者的意境有所區(qū)別:前者表現(xiàn)為灑落,后者表現(xiàn)為健崛。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詩歌的雄奇,在語言遒勁方面,兼得奔放與頓挫、自然與峻刻之美。

總之,根據(jù)以上的論述我們知道了文章的雄奇所具備的特征,在將來寫文章的時候,若能以此為指導,持之以恒而努力學習,相信一定可以做到曾國藩所說的文章詩詞的雄壯之氣。

致紀澤、紀鴻兒:文章要以氣象崢嶸為貴

【原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紀澤于陶詩之識度不能領(lǐng)會,試取《飲酒》二十首、《擬古》九首、《歸田園居》五首、《詠貧士》七首等篇反復讀之,若能窺其胸襟之廣大,寄托之遙深,則知此公于圣賢豪杰皆已升堂入室。爾能尋其用意深處,下次試解說一二首寄來。

又問有一專長,是否需兼三者乃為合作。此則斷斷不能。韓無陰柔之美,歐無陽剛之美,況于他人而能兼之?凡言兼眾長者,皆其一無所長者也。鴻兒言此表范圍曲成,橫豎相合,足見善于領(lǐng)會。至于純熟文字,極力揣摩固屬切實工夫,然少年文字,總貴氣象崢嶸,東坡所謂蓬蓬勃勃如釜上氣。古文如賈誼《治安策》、賈山《至言》、太史公《報任安書》、韓退之《原道》、柳子厚《封建論》、蘇東坡《上神宗書》,時文如黃陶庵、呂晚村、袁簡齋、曹寅谷,墨卷如《墨選觀止》、《鄉(xiāng)墨精銳》中所選兩排三迭之文,皆有最盛之氣勢。爾當兼在氣勢上用功,無徒在揣摩上用功。大約偶句多,單句少,段落多,分股少,莫拘場屋之格式。短或三五百字,長或八九百字千余字,皆無不可。雖系“四書”題,或用后世之史事,或論目今之時務(wù),亦無不可??傢殞鈩菡沟瞄_,筆仗使得強,乃不至于束縛拘滯,愈緊愈呆。

嗣后爾每月作五課揣摩之文,作一課氣勢之文。講揣摩者送師閱改,講氣勢者寄余閱改。四象表中,惟氣勢之屬太陽者,最難能而可貴。古來文人雖偏于彼三者,而無不在氣勢上痛下工夫。兩兒均宜勉之。此囑。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從紀澤的詩中可見你對于陶淵明詩的見識氣度還沒有深刻領(lǐng)會,試取《飲酒》二十首、《擬古》九首、《歸田園居》五首、《詠貧士》七首等篇反復細讀,如果能從中領(lǐng)會陶淵明心胸的廣闊和深遠的內(nèi)涵,就會知道陶公不愧為圣賢豪杰,造詣很深。你如果能領(lǐng)悟到陶詩中的用意深遠之處,下次試著解說其中的一兩首,寄信給我看看。

你又問我在某個方面具有一定專長,是否必須兼有其他三個方面才能算符合法度?這種想法是絕對不對的。韓愈的文章沒有陰柔之美,而歐陽修的文章沒有陽剛之美,更何況是其他人的,怎么能夠兼而有之呢?凡是說妄圖兼有眾人長處的人,最終都是幾乎一無所長。鴻兒說這一表格規(guī)范,橫豎相呼應(yīng),可見鴻兒非常善于領(lǐng)會。對于純熟的文字,用心揣摩固然是切合實際有用的功夫,但是年少時的文章總是要以氣象崢嶸為貴,就像蘇東坡所說的,如同鍋上的蒸氣,蓬蓬勃勃,氣勢洶涌。古文像賈誼的《治安策》、賈山的《至言》、太史公的《報任安書》、韓愈的《原道》、柳宗元的《封建論》、蘇東坡的《上神宗書》,八股文像黃陶庵、呂晚村、袁簡齋、曹寅谷,墨卷像《墨選觀止》、《鄉(xiāng)墨精銳》中所選的兩排三迭的文章,都具有最強盛的氣勢。你應(yīng)該注重在氣勢上下工夫,而不能只局限于用功在揣摩上。你的習作大約偶句較多而單句較少,段落較多而分股較少,其實也沒必要總是拘泥于八股文的格式。寫短文時,或許只有三五百字,長的或者八九百字、一千字,都是可以的。雖然是“四書”題,或者引用后代的史事,或者議論當今的現(xiàn)實,也都是行得通的。總之都要在氣勢上盡量舒展,筆力要強健有力,只有這樣文章才不會受到束縛而越來越拘泥、呆滯。

以后你每個月都要寫出五篇值得揣摩的文章,另外還要寫一篇有氣勢的文章。其中講求揣摩的文章送給老師審閱批改,而講求氣勢的文章一定要送來給我審閱批改。四象表中,只有氣勢屬太陽,是最難能可貴的。自古以來,文人雖然多偏重于另外三項,但無人不在氣勢上發(fā)奮下工夫。因此希望兩兒都要在氣勢上加倍努力。再三叮囑。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告誡紀澤、紀鴻兩兒,寫文章要以氣象崢嶸為貴,這樣才能寫出好的文章。這也反映出了讀書與做人是分不開的,通過讀書,吸收前人的智慧經(jīng)驗,不僅可以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最重要的是能鍛煉出寫好文章的基礎(chǔ)。

所謂“文如其人”。文章的風格可以充分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與為人。譬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他性格直爽、不入俗流,筆下的文章充滿感情,充滿教化。這表現(xiàn)出了韓愈育英才的用心,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正是韓愈一生的寫照。

明末清初史學家黃宗羲也是一個非常重視讀書的人。他的父親死于宦官魏忠賢發(fā)起的“東林黨禍”,這對于他來說是個沉重打擊。明思宗即位后,他為父親申冤成功了,便回到家鄉(xiāng)發(fā)奮讀書。但是他十分痛恨科舉制度限制學人的思想,所以發(fā)誓要把家中所有的書都讀完,書不夠讀,他就到別人家的藏書庫抄書回來讀。后來,他貫通經(jīng)史,通達古今,成為了一個偉大的學者。同時他還繼承了劉宗周的思想,但他所鋪的“作圣之路”只突出“讀書”,而少談“改過”。他的文章談改過的不多,一再強調(diào)的都是以研讀六經(jīng)為主。他認為,要想“撈摸”到“本體”,要想成為圣人,最重要的路徑便是讀書。因此,他對于不讀書便想做“圣人”的觀念和做法不屑一顧,甚至持批評態(tài)度。

黃宗羲學識淵博,大凡天文、歷算、音律、經(jīng)史百家、釋道、農(nóng)工等無不深究。治學以捍衛(wèi)陽明心學自任,力主誠意慎獨之說。他也重史學之鉆研,服膺者如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皆以史學名家,蔚為浙東學派。從文學角度黃宗羲的文章強調(diào)“性情”,反映現(xiàn)實,表達真意。其詩風格樸實,富于愛國主義精神,表現(xiàn)出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堅強意志。黃宗羲精通天文歷算和數(shù)學。他用推算日食的方法和閻若璩等人考證古文《尚書》系古人偽作,給當時思想界帶來很大震動。

反觀現(xiàn)代社會,有幾人能夠一舉成名,有幾人又能博覽群書,想想古人到處找書讀,而現(xiàn)代人呢?書籍應(yīng)有盡有,面對如此優(yōu)越的條件,我們或許應(yīng)該好好反省,自己一天到底讀了多少書呢?

致澤兒:寬閑歲月,切莫錯過好光陰

【原文】

字諭紀澤兒:

二月廿一日在運漕行次,接爾正月二十二日、二月初三日兩稟,并澄叔兩信,俱悉家中五宅平安。大姑母及季叔葬事,此時均當完畢。

爾在團山嘴橋上跌而不傷,極幸極幸。聞爾母與澄叔之意欲修石橋,爾寫稟來,由營付歸可也?!抖Y》云:“道而不徑,舟而不游。”古之言孝者,專以保身為重。鄉(xiāng)間路窄橋孤,嗣后吾家子侄凡遇過橋,無論轎馬,均須下而步行。

吾本意欲爾來營見面,因遠道風波之險,不復望爾前來,且待九月霜降水落,風濤性定,再行寄諭定奪。目下爾在家飽看群書,兼持門戶。處亂世而得寬閑之歲月,千難萬難,爾切莫錯過此等好光陰也。

余以十六日自金陵開船而上,沿途察看金柱關(guān)、東西梁山、裕溪口、運漕、無為州等處,軍心均屬穩(wěn)固,布置亦尚妥當。惟兵力處處單薄,不知足以御賊否?余再至青陽一行,月杪即可還省。南岸近亦吃緊。廣匪兩股竄撲徽州,古、賴等股竄擾青陽。其志皆在直犯江西以營一飽,殊為可慮。

澄叔不愿受沅之賜封。余當寄信至京,停止此舉,以成澄志。

爾讀書有恒,余歡慰之至。第所閱日博,亦須札記一二條,以自考證。腳步近稍穩(wěn)重否?常常留心。此囑。滌生手示。

澄叔此次未另寫信,將此稟告。

同治二年二月廿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二月二十一日,我在運漕行船的途中收到了你正月二十二日、二月三日兩封信和澄叔的兩封信,從信中得知家中一切平安。大姑母和季叔的葬禮,想必都應(yīng)該處理完了吧。

信中說你在團山嘴橋上不小心跌倒,幸虧沒有受傷,真是萬幸啊。聽說你母親和澄叔打算重新修座石橋,你寫信來也是這個意思,我看所需的資金就從我營中寄回吧?!抖Y記》中這樣說:“道而不徑,舟而不游?!惫湃怂f的孝,尤其以保身為要。鄉(xiāng)間的道路和橋梁都窄小危險,以后我們家的后代,凡是過橋的時候,無論是坐轎還是騎馬,都要下來步行走過去。

我本想讓你來營中見面,因為路途遙遠,而且又有危險,所以你就不用來了。暫且等到九月霜降雨停之后,氣候穩(wěn)定了,我再給你寄信,告訴你來軍營的日期?,F(xiàn)在你在家能飽覽群書,還可兼管家庭事務(wù)。身處亂世,能夠如此享受這寬閑的時光,真是難得的機會,千萬不能錯過這么好的時光啊。

十六日我從金陵坐船,迎流而上,沿途察看了金柱關(guān)、東西梁山、裕溪口、運漕、無為州等地方,據(jù)我觀察,目前軍心還算穩(wěn)定,軍事布置也還妥當。只是各處的兵力都顯得勢單力薄,不知能否抵擋得住來勢洶洶的敵人。我還要趕去青陽,月底就可以回到省城。南岸的情況近來比較緊張。敵軍派出兩股人馬進攻徽州,古、賴等股捻軍又不時地騷擾青陽,其最終目的顯然就是要進攻江西,為此我深感擔心。

澄叔不愿意接受朝廷給沅叔的賜封。我應(yīng)當馬上給京城寫信,請示朝廷取消這項舉動,以了結(jié)澄叔的心愿。

得知你讀書能持之以恒,我心里十分欣慰。不過隨著自己讀書涉及的知識日益寬廣博大,有必要做一兩條札記,以方便自己日后的查考。最近腳步是否日益穩(wěn)重了呢?要經(jīng)常注意這些。在此叮囑。滌生手示。

這次沒有另外給澄叔寫信,你把這封信轉(zhuǎn)給他看看。

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對紀澤兒說,身處亂世,能夠如此享受這寬閑的時光,真是難得的機會,千萬不能錯過這么好的時光啊。從中體現(xiàn)了他珍惜時間的觀點。在他看來能夠有時間讀書真是令人享受的事情。

歷數(shù)古今中外一切有所成就的人都同曾國藩一樣,沒有一個不是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睍x朝陶淵明也有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碧颇┩踟懓住栋茁苟础吩娭懈小耙淮绻怅幰淮缃稹钡拿钣?。

由此可見,正是因為這些人懂得去珍惜時間,利用時間而讀書,才使他們有了淵博的知識,成就了一番事業(yè)。

再如,宋代劉克莊詩云“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其意是說在古代用沙漏記錄時間,形容夜半三更還在用功讀書而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用來形容讀書敏捷。

此外,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總結(jié)出“三余三上”的學習方法。所謂“三余”,就是指“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所謂“三上”就是指馬上、枕上、廁上。用這些時間來讀書。有個故事說,東漢末年的董遇,對《老子》和《左傳》有精深的研究,有人向他請教,他卻不肯教,并告訴這個人說,一定要先讀上一百遍,書讀百遍,其意自明。向他請教的人,卻說自己沒有時間。董遇便教導他說應(yīng)該用“三余”時間來學習??傊?,就是告訴這個求教的人凡得空閑都可讀書。

然而,如今人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買了書卻不看書。人們總認為自己沒有時間來看書,而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應(yīng)酬上,什么飯局、牌局、娛樂場所里進行的消遣活動。并把這些稱為“休閑”,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意識,更是使自己走向墮落的因素。而真正好讀書的人,則會充分利用零碎時間、閑暇時間讀書。把業(yè)余時間讀書當做愛好和追求的人,經(jīng)常拾遺補闕,增長本領(lǐng),把事情干得更出色。在他們看來,業(yè)余的閑暇時間,讀些輕松愉快的書籍,既是“為愉快而讀書”,又是珍惜時間。

所以在曾國藩看來,書的魅力,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一個人有機會有時間讀書,千萬不要錯過,應(yīng)該抓緊一些,融情于書,以書感懷,在書中體會那無盡的快樂,讓自己變得充實些。莫讓時間悄然而走,如果在你年輕的時候都不去珍惜時間進行學習,那么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無力去克服,才有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等到老的時候,更是悲傷自己學問少,而一無所成。落得漢樂府《長歌行》所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下場。

致澤兒:詩文立意,須超凡脫俗

【原文】

字諭紀澤兒:

廿九接爾十月十八在長沙所發(fā)之信,十一月初一又接爾初九日一稟,并與左鏡和唱酬詩及澄叔之信,俱悉一切。

爾詩胎息近古,用字亦皆的當。惟四言詩最難有聲響、有光芒,雖《文選》書孟以后諸作,亦復爾雅有余,精光不足。揚子云之《州箴》、《百官箴》諸四言,刻意摹古,亦乏作作之光,淵淵之聲。

余生平于古人四言,最好韓公之作,如《祭柳子厚文》、《祭張署文》、《進學解》、《送窮文》諸四言,固皆光如皎日,響如春霆。即其他凡墓志之銘詞及集中如《淮西碑》、《元和圣德》各四言詩,亦皆于奇崛之中迸出聲光。其要不外意義層出、筆仗雄拔而已。自韓公而外,則班孟堅《漢書·敘傳》一篇,亦四言中之最俊雅者。爾將此數(shù)篇熟讀成誦,則于四言之道自有悟境。

鏡和詩雅潔清潤,實為吾鄉(xiāng)罕見之才,但亦少奇矯之致。凡詩文欲求雄奇矯變,總須用意有超群離俗之想,乃能脫去恒蹊。

爾前信讀《馬汧督誄》,謂其沉郁似《史記》,極是極是。余往年亦篤好斯篇。爾若于斯篇及《蕪城賦》《哀江南賦》《九辯》《祭張署文》等篇吟玩不已,則聲情自茂,文思汩汩矣。

此間軍事危迫異常。九洑洲之賊紛竄江北,巢縣、和州、含山俱有失守之信。余日夜憂灼,智盡能索,一息尚存,憂勞不懈,它非所知耳!

爾行路漸重厚否?紀鴻讀書有恒否?至為廑念。余詳日記中。此次澄叔處無信,爾詳稟告。

同治元年十一月初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你十月十八日在長沙發(fā)出的信我已經(jīng)在二十九日收到,十一月一日這天又收到你十月九日的一封信,另外還有與左鏡和唱和的詩、澄叔的信,所有情況我都已經(jīng)知道了。

從你的詩中可見你的詩風從古人的詩中脫胎而出,用字也特別確切恰當,這些已經(jīng)很難得了。古詩之中,要數(shù)四言詩最難寫得出色、有光芒。雖然《文選》中有孟子以后的各種作品,但也是雅氣有余,精氣光芒不足。揚子云的《州箴》、《百官箴》等四言詩,刻意仿古,也缺乏作作之光、淵淵之聲。

對于古人的四言詩,我一生最喜歡的就是韓愈的作品,如《祭柳子厚文》、《祭張署文》、《進學解》、《送窮文》等各篇四言佳作,都好像月光皎皎般光芒四射,又如隆隆春雷般響亮貫耳。即使是其他所有墓志之銘詞及集中如《淮西碑》、《元和圣德》各四言詩,也都是在奇崛之中迸發(fā)出獨有的音律和光芒。這些文章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關(guān)鍵在于意義層出、筆勢雄勁挺拔。除了韓愈的作品,就是班孟堅的《漢書·敘傳》,這也是四言詩中俊雅脫俗的作品。你把這幾篇熟讀、背誦,就能深刻領(lǐng)悟到四言詩的境界了。

鏡和的詩雅潔清潤,實在是我家鄉(xiāng)罕見的作詩奇才,不過他也難達到奇崛的意境。凡是寫詩作文,都要求有雄奇變化的風格,還要有超群脫俗的構(gòu)想,只有這樣才能脫離僵化世俗的模式。

你在上封信中說讀了《馬汧督誄》,說這篇文章的沉郁如同《史記》一樣,我很認同你的看法。我早些年也喜歡這篇文章。但如果你對這篇誄文及《蕪城賦》、《哀江南賦》、《九辯》、《祭張署文》等篇仔細體味,深加琢磨,那么寫文章自然就能夠聲情并茂,文思泉涌了。

最近的軍事情況特別危急。九洑洲的敵人紛紛流竄到江北,巢縣、和州、含山都相繼失守。我每天著急憂慮,希望竭盡所能,只要還活一口氣,就一定奮斗到底,但這些又有誰知道呢!

你的行走是否漸漸趨于穩(wěn)重?紀鴻讀書具有恒心嗎?家中的這些事情很讓我掛念。其他的事情詳細寫在日記中。這次沒有另外給澄叔寫信,你要把詳情向他稟告。

同治元年十一月初四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強調(diào)了閱讀文章,不僅要領(lǐng)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更重要的是要達到一種境界。這種境界要有超凡脫俗的構(gòu)想,只有這樣才能脫離僵化世俗的模式,使自己的文章不受別人文章的限制而脫穎而出。

歐陽修苦讀韓愈的文章,但他的作品又超過韓愈。究其原因,就是他真正領(lǐng)會了韓文之道理,并加以融會貫通,運用到自己的詩文中。所以清人袁枚對此深有感觸地說,平居有古人,而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這都體現(xiàn)出了詩文立意,必須有超凡脫俗的境界。也就是說,讀別人的詩文,必須要懂得學以致用,爭取寫出比別人還要出色的文章來。

清人鄭日奎以蠶和桑的關(guān)系為例,說明讀書學習不是目的,而是為了運用。他指出,為蠶養(yǎng)桑,非為桑也。以桑飯蠶,非為蠶也。逮蠶吐繭而絲成,不特無桑,蠶亦亡矣。取其精,棄其粗;取其神,棄其形。所謂羅萬卷于胸中而不留一字者乎。

對此,孔子說:“讀了《詩經(jīng)》三百篇,叫他去處理政務(wù),卻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yīng)對。讀得雖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詩》三百篇背誦下來。而在政治措施和外交活動上卻不能用,那就算白學了?!笨梢?,孔子是在教授學生學以致用,使其各有專長,能從事政治活動。

不僅曾國藩、孔子如此,古代圣賢之士都非常注重這種超凡脫俗的方法。

齊國有一個名叫田仲的人,自命清高,不愿與達官貴人為伍而隱居鄉(xiāng)間,他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十分明智的。宋國有個叫屈谷的人到田仲那里去見他,對他說:“我是個莊稼人,沒有什么別的本事,只會干農(nóng)活,特別是種葫蘆很有方法?,F(xiàn)在,我有一個大葫蘆。它不僅堅硬得像石頭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至于葫蘆里面沒有空隙。這是我特意留下來的一個大葫蘆,我想把它送給您。”田仲聽后,對屈谷說:“葫蘆嫩的時候可以吃,老了不吃的時候,它最大的用途就是盛放東西?,F(xiàn)在你的這個葫蘆雖然很大,然而它不僅皮厚,沒有空隙,而且堅硬得不能剖開,像這樣的葫蘆既不能裝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處呢?”屈谷說:“先生說得對極了,我馬上把它扔掉。不過先生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您雖然是不仰仗別人而活著,但是您隱居在此,空有滿腦子的學問和渾身的本領(lǐng),卻對國家沒有一點用處,您同我剛才說的那個葫蘆不是一樣嗎?”

的確如此,如果一個人不能將自己的本領(lǐng)貢獻給國家、社會,僅僅只是在那笑傲山林,就算他有高潔的名聲,也是徒勞,實質(zhì)上這種處世之道并不明智。到頭來,他的智慧與貢獻還遠不及那位種田的農(nóng)夫屈谷。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有用處的,要知“一語不成踐,萬卷皆為空”。尤其是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對學習的東西不加以利用,那么就會一事無成。因此,這就需要我們選好目標,作好計劃,學到精髓,學以致用。

致澤兒:教導用筆、作文之法

【原文】

字諭紀澤兒:

三月初二日接爾二月二十日安稟,得知一切。內(nèi)有賀丹麓先生墓志,字勢流美,天骨開張,覽之欣慰。唯間架間有太松之處,尚當加功。

大抵寫字只有用筆、結(jié)體兩端。學用筆,須多看古人墨跡;學結(jié)體,須用油紙摹古帖。此二者,皆決不可易之理。小兒寫影本,肯用心者,不過數(shù)月,必與其摹本字相肖。吾自三十時,已解古人用筆之意,只為欠缺間架工夫,便爾作字不成體段。生平欲將柳誠懸、趙子昂兩家合為一爐,亦為間架欠工夫,有志莫遂。爾以后當從間架用一番苦功,每日用油紙摹帖,或百字,或二百字,不過數(shù)月,間架與古人逼肖而不自覺。能合柳、趙為一,此吾之素愿也。不能,則隨爾自擇一家,但不可見異思遷耳。

不特寫字宜摹仿古人間架,即作文亦宜摹仿古人間架?!对娊?jīng)》造句之法,無一句無所本?!蹲髠鳌分?,多現(xiàn)成句調(diào)。揚子云為漢代文宗,而其《太玄》摹《易》,《法言》摹《論語》、《方言》摹《爾雅》、《十二箴》摹《虞箴》、《長楊賦》摹《難蜀父老》、《解嘲》摹《客難》、《甘泉賦》摹《大人賦》、《劇秦美新》摹《封禪文》、《諫不許單于朝書》摹《國策·信陵君諫伐韓》,幾物無篇不摹。即韓、歐、曾、蘇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摹擬,以成體段。爾以后作文作詩賦,均宜心有摹仿,而后間架可立,其收效較速,其取徑較便。

前信教爾暫不必看《經(jīng)義述聞》,今爾此信言業(yè)看三本,如看得有些滋味,即一直看下去;不為或作或輟,亦是好事。惟《周禮》、《儀禮》、《大戴禮》、《公》、《谷》、《爾雅》、《國語》、《太歲考》等卷,爾向來未讀過正文者,則王氏述聞,亦暫可不觀也。

爾思來營省覲,甚好,余亦思爾來一見。婚期既定五月二十六日,三四月間自不能來,或七月晉省鄉(xiāng)試,八月底來營省覲亦可。身體雖弱,處多難之世,若能風霜磨煉、苦心勞神,亦自足堅筋骨而長識見。沅甫叔向最羸弱,近日從軍,反得壯健,亦其證也。

贈伍嵩生之君臣畫像乃俗本,不可為典要,奏折稿當抄一目錄付歸。余詳諸叔信中。

咸豐九年三月初三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你二月二十日的來信,我已經(jīng)在三月二日收到,從信中得知一切情況。信中附上為賀丹麓先生所做的墓志銘,看見你的字體流暢美觀,天骨開張,心中十分欣慰。你的缺點在于間架結(jié)構(gòu)之間尚有些地方顯得松散,還應(yīng)該多下工夫練習。

練習寫字,大體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用筆和結(jié)構(gòu)兩個方面:學習用筆,要多看古人的字跡;學習間架結(jié)構(gòu),要用油紙臨摹古人的字帖。這兩個方面很重要的,絕不可輕易去改變。小孩子學寫影本,如果用功專心,不出幾個月,就會和臨摹的摹本字體相似。我從三十歲時起,就了解了古人用筆的方法,只是在間架結(jié)構(gòu)上還欠缺功夫,寫起字來不能自成體統(tǒng)。在習字上,我這一生的愿望就是想把柳公權(quán)、趙子昂兩家融為一體,只因為間架結(jié)構(gòu)欠缺功夫,這個志向一直沒有實現(xiàn)。你以后應(yīng)該在間架結(jié)構(gòu)上多下苦功,每天用油紙臨摹字帖,要么寫一百字,要么寫二百字,不過幾個月,間架結(jié)構(gòu)就會在你不經(jīng)意間與古人相似了。如果你能把柳、趙的字合為一體,就能了卻我一生的心愿了。但是如果不能實現(xiàn),也不可以荒廢,你可隨便自選一家,但切記不可見異思遷。

不僅習字的時候要模仿古人的間架,寫文章的時候也要模仿古人的風格和間架?!对娊?jīng)》造句的方法,沒有一句話是沒有原本的;而《左傳》里的文句,大多是現(xiàn)成的句調(diào)。揚子云被稱為漢代的文宗,而他的《太玄》模仿《易經(jīng)》,《法言》模仿《論語》,《方言》模仿《爾雅》,《十二箴》模仿《虞箴》,《長楊賦》模仿《難蜀父老》,《解嘲》模仿《客難》,《甘泉賦》模仿《大人賦》,《劇秦美新》模仿《封禪文》,《諫不許單于朝書》模仿《國策·信陵君諫伐韓》,幾乎每篇文章都是模仿前人而來的。即使是韓、歐、曾、蘇各位文壇巨匠的文章,也都有模仿的痕跡,這種模仿的寫法已成為一種特定的體裁。你日后寫文章作詩賦,都應(yīng)該用心模仿,以后間架可自成一體,這樣收到的效果會比較快,入門也很容易。

我在上封信中,告訴你暫時可以不要看《經(jīng)義述聞》,你說已經(jīng)看了三本了。如果你覺得很有興趣,可以繼續(xù)看下去,不為或作或輟,也都是一件好事。只是《周禮》、《儀禮》、《大戴禮》、《公》、《谷》、《爾雅》、《國語》、《太歲考》等書,你從來沒有讀過正文內(nèi)容,所以我才說王氏的《經(jīng)義述聞》可以暫時不要看。

你信中還說打算到軍營中探親,這是件好事,而且我也希望你能來這里增長些見識。你的婚期已經(jīng)定在五月二十六日,看來三四月份是不能來了??赡苣闫咴碌滓绞〕菂⒓余l(xiāng)試,那八月底來營中探親就很方便了。你平日身體雖然很薄弱,但如今正是國家多災(zāi)多難的時候,如果你能趁此機會經(jīng)受些風霜的考驗,多費些心思,也可以鍛煉一下筋骨,增長見識。沅甫叔的身體一向都是羸弱不堪的,近日前來軍營中,經(jīng)過鍛煉后反倒更加強健了,這就是個很好的證明。

我贈送給伍嵩生的君臣畫像是俗本,不可以把它作為經(jīng)典。奏折稿準備抄一個目錄帶回來。其他的詳細情況在給各位叔叔的信中已經(jīng)說過了,就不再重復。

咸豐九年三月初三日

【解讀】

在練習書法上,曾國藩認為:如果要知道運筆的順序,就應(yīng)該多觀察古人的墨帖;如果要學習如何架構(gòu)字體,就應(yīng)該常用油紙臨帖揣摩。這兩種方法是練習寫字的最基本功夫。

結(jié)字又叫結(jié)體或間架結(jié)構(gòu)。啟功先生曾指出,寫毛筆字一要把握間架結(jié)構(gòu),二要練好筆畫特點。間架結(jié)構(gòu)要比筆畫特點重要。間架結(jié)構(gòu)好的字,筆畫特點不突出,也還順眼;反過來就不行了。因此,認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結(jié)體規(guī)律十分重要。所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

的確如此,字體的架構(gòu)掌握不好,會破壞字的美感。王羲之在《筆勢論》中說:“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無目;一畫失所,若壯士之無肱。”其意是說一個點沒有點對地方,就像一位美人少了眼珠子;一個筆畫沒有寫對,就像一個年輕人缺了臂膀。

所以,我們學寫字應(yīng)先從楷書或隸書入手。掌握各種筆法后再學其他書體就有了基礎(chǔ)。臨帖是練好字的必要手段。不臨帖,全憑自己想法隨意寫,是上不了路子的。王羲之很重視在臨帖上下工夫,他說:“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币馑际钦f先校正拿筆的姿勢,再掌握字體的感覺,臨摹到與字帖相似,然后表現(xiàn)出字體的強勁秀美,最后抓住筆畫順序的節(jié)奏。剛開始學的時候如果覺得生疏,要多練習,自然熟能生巧,越寫越好。

趙宦光在《寒山帚談》中也指出:“書法昧在結(jié)構(gòu)。獨體結(jié)構(gòu)難在疏,合體結(jié)構(gòu)難在密。疏欲不見其單弱,密欲不見其雜亂?!彼^獨體就是指單一的字,也就是通常說的“文”;合體就是“字”,也就是兩個以上獨體的“文”所合成。其真正的意思是說,書法要訣在于字的結(jié)構(gòu),單一字體結(jié)構(gòu)的難度在于筆畫必須分散,看起來不單?。缓象w字結(jié)構(gòu)難度就在于必須緊密,但不能雜亂。

因此,只知道用筆,不懂字體的結(jié)構(gòu)還是無法寫好字,可見掌握字體結(jié)構(gòu)是寫好書法的要訣。此外,要想寫好作文也同樣需要模仿古人的風格和間架,博覽群書,將書中所有的精華記錄下來,在寫文章的時候,運用進去,那么就會寫好文章??傊?,只要按學習規(guī)律堅持臨池不輟,必然學有所成。

致澤兒:論書法南北兩派之長

【原文】

字諭紀澤兒:

二十二日接爾稟并《書譜敘》,以示李少荃、次青、許仙屏諸公,皆極贊美。云爾鉤聯(lián)頓挫,純用孫過庭草法,而間架純用趙法,柔中寓剛,綿里藏針,動合自然等語。余聽之亦欣慰也。

趙文敏集古今之大成,于初唐四家內(nèi)師虞永興,而參以鐘紹京,因此以上窺二王,下法山谷,此一徑也;于中唐師李北海,而參以顏魯公、徐季海之沉著,此一徑也;于晚唐師蘇靈芝,此又一徑也。由虞永興以溯二王及晉六朝諸賢,世所稱南派者也;由李北海以溯歐、褚及魏北齊諸賢,世所謂北派者也。爾欲學書,須窺尋此兩派之所以分。南派以神韻勝,北派以魄力勝。宋四家,蘇、黃近于南派,米、蔡近于北派。趙子昂欲合二派而匯為一。爾從趙法入門,將來或趨南派,或趨北派,皆可不迷于所往。我先大夫竹亭公,少學趙書,秀骨天成。我兄弟五人,于字皆下苦功,沅叔天分尤高。爾若能光大先業(yè),甚望甚望!

制藝一道,亦須認真用功。鄧瀛師,名手也。爾作文,在家有鄧師批改,付營有李次青批改,此極難得,千萬莫錯過了。

付回趙書《楚國夫人碑》,可分送三先生(汪、易、葛)、二外甥及爾諸堂兄弟。又舊宣紙手卷、新宣紙橫幅,爾可學《書譜》,請徐柳臣一看。此囑。

咸豐九年三月廿三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我在二十二日收到了你的來信和《書譜敘》,我拿給李少荃、次青、許仙屏等人看了,他們都大為稱贊。他們都說你的書法鉤聯(lián)頓挫,用的是孫過庭的草書方法,而間架結(jié)構(gòu)純屬趙派書法,柔中帶剛,綿里藏針,動合自然。我聽了很為你感到欣慰。

趙文敏搜集古今的成功人的作品,從初唐四家中的內(nèi)師虞永興,而參學鐘紹京,并以此上探究兩王,下仿效黃山谷,這是一條好的學習路子;師從中唐時期的李北海,而參學顏魯公、徐季海的沉著穩(wěn)重,這也是一條好的學習路子;師從晚唐時期的蘇靈芝,這又是一條路徑。從虞永興追溯二王和晉、六朝各位名家,是世人所稱的南派;由李北海而追溯到歐、褚和魏、北齊各位名家,是世人所稱的北派。你要學習書法,就要了解這兩派的不同,南派以神韻出名,北派以魄力為長處。在宋朝四家中,蘇、黃接近南派,而米、蔡則與北派相似。趙子昂曾經(jīng)想把這兩派合二為一,融會貫通成為一體。你從趙派書法入門,將來有可能會趨向南派,也可能會師從北派,無論效法哪派,都不要迷失方向。我先大夫竹亭公,幼時學習趙派書法,秀骨天成。我們兄弟五個人,在寫字方面都下過很大的工夫,其中要數(shù)沅叔的天資最高。你如果能發(fā)揚光大先輩的業(yè)績,也就達成了我的殷切希望了。

八股文的寫作也是你要認真用功的地方。鄧瀛師是寫作八股文的高手。你現(xiàn)在寫出的文章,在家里有鄧老師為你批改,交到軍營中來又有李次青給你提出意見,這是很難得的學習機會,千萬不可輕易錯過。

現(xiàn)附回趙書的《楚國夫人碑》,可分別送給三位先生(汪、易、葛)、兩個外甥和你的各位堂兄弟。另外還有舊的宣紙手卷、新的宣紙橫幅,你可學《書譜》,請徐柳臣看一看。再三叮囑。

咸豐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解讀】

曾國藩對于八股文很有研究。他認為八股文對思想有一定的限制,必須講究辭藻才能有所突破。所以曾國藩提出:“分類抄撮體面話頭?!?/p>

抄寫搜集佳言錦句是一門功夫,而這門功夫必須配合分類整理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傳統(tǒng)有經(jīng)、史、子、集四分法,但在曾國藩看來太過粗略,而且應(yīng)用上也不方便。因此,他建議先分大綱,再分子目。比如,可以分出倫紀類大綱,接著再分出君臣、父子、兄弟等子目。

著名作家葉永烈曾說:“我在深入生活時,隨身帶筆記本。采訪時,詳細記筆記。種種見聞,隨手記。偶然有所思,也記在本子上。我有剪報習慣,我的剪報分二十多類,分門別類剪貼。”葉永烈已經(jīng)出版了五十多本書,這與他的豐厚積累是分不開的。

古代詩人李賀就非常注重這方面的積累和學習。他即使在游山玩水的時候,只要想到優(yōu)美的詞語,就立刻寫到一個本子上?;厝ブ螅侔炎约核鸭龅乃性娋?,細心加以整理成篇。李賀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遺物時,從他床底下找到幾十個大簍子,里面裝的都是他生前分類抄錄的佳言錦句。

其實,不僅曾國藩有著如此深刻的見解,歷朝歷代,將各種事物記載加以分類整理的書籍并不在少數(shù)。比如魏文帝的《皇覽》、南北朝的《修文御覽》、隋朝的《長洲玉鏡》、唐代的《北堂書鈔》、《初學記》、《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及《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等書,都流傳至今,極具參考價值。

任何人寫作都需要從他生活所處的時代掘取礦藏,假如朱自清沒有家境貧寒、北上求學的生活體驗,便不會有《背影》的問世;魯迅若沒有在浙江紹興的生活體驗,就不會有《故鄉(xiāng)》、《孔乙己》等佳作問世。

俗話說:“最淺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因為即使當時印象很深的材料,時間一長也會淡忘,成了過眼煙云。所以,積累是做學問的一種有效途徑,堅持做到日有所獲:事件片段,一個場景,一段對話,一點感受……慢慢集腋成裘。逐漸你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文思不再枯竭,文筆不再澀滯,手中的筆竟也能左右逢源。

致澤兒:讀書要有“?!?/p>

【原文】

字諭紀澤兒:

連接爾十四、二十二日在省城所發(fā)稟,知二女在陳家,門庭雍睦,衣食有資,不勝欣慰。

爾累月奔馳酬應(yīng),猶能不失常課,當可日進無已。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嘗苦思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梢娔隉o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yǎng),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爾之短處在言語欠鈍訥,舉止欠端重,看書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崢嶸。若能從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工,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自爾精進而不覺。言語遲鈍,舉止端重,則德進矣。作文有崢嶸雄快之氣,則業(yè)進矣。爾前作詩,差有端緒,近亦常作否?李、杜、韓、蘇四家之七古,驚心動魄,曾涉獵及之否?

此間軍事,近日極得手。鮑軍連克青陽、石埭、太平、涇縣四城。沅叔連克巢縣、和州、含山三城暨銅城閘、雍家鎮(zhèn)、裕溪口、西梁山四隘。滿叔連克繁昌、南陵二城暨魯港一隘。現(xiàn)仍穩(wěn)慎圖之,不敢驕矜。

余近日瘡癬大發(fā),與去年九、十月相等。公事叢集,竟日忙冗,尚多積擱之件。所幸飲食如常,每夜安眠或二更三更之久,不似往昔徹夜不寐,家中可以放心。此信并呈澄叔一閱,不另致也。滌生手示。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最近連續(xù)收到了你于十四日、二十二日在省城發(fā)出的信,從信中得知二女兒嫁入陳家后,全家和睦,衣食無憂,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你連日來都忙于奔走應(yīng)酬,不過功課也沒有一時松懈,想必應(yīng)該每天都有進步。人生中只有“?!笔堑谝幻赖?。我早年對于習字之道,也曾經(jīng)冥思苦想,但最終還是一無所成。直到今年,我每天都不斷摹寫,從沒有間斷過,漸漸感到日新月異,每天都會有新的進步和感悟??梢姛o論年齡的大小,事情的難易,只要能夠持之以恒,任何事情都會像種樹和畜養(yǎng)牲口一樣,每天不一定看到有變化,但事實上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進步。

你的缺點在于說話欠穩(wěn)重,舉止欠端莊,看書能深入進去研究,但卻寫不出好的文章來。如果能從這三件事上下一番苦工夫,猛烈進取、持之以恒,那么不到一兩年,即使自己感覺不到進步,實際上已經(jīng)有重大的進步。言語穩(wěn)重,舉止端莊,德行自然也就顯得高尚。一旦所寫的文章有了崢嶸雄快的氣勢,你的學業(yè)也就跟著長進了。你前些天寫的詩,已經(jīng)有些起色了,近來還時常寫詩嗎?李、杜、韓、蘇四家的七言古詩,其中驚心動魄的地方,你是否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呢?

近日的軍事情況很順手,都在掌控之中。鮑軍連續(xù)攻克青陽、石埭、太平、涇縣四座城池。你沅叔連續(xù)攻克巢縣、和州、含山三個城池及銅城閘、雍家鎮(zhèn)、裕溪口、西梁山四個要塞。你滿叔連克繁昌、南陵兩城及魯港要塞。目前我們?nèi)栽诜€(wěn)重謹慎地制訂穩(wěn)妥的軍事計劃,對敵軍不敢有一絲松懈和輕視。

近日我的瘡癬再次發(fā)作,而且病情十分嚴重,與去年九十月的程度相同。因為每天公事繁忙,有許多公事堆積如山,所以沒有空閑時間在意自己的病情。慶幸的是飲食還比較正常,每天夜里可以睡到二更或三更,不像過去那樣整夜難以入睡,家中親人盡管放心。這封信你呈遞給澄叔看看,我就不另外給他寫了。滌生手示。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對紀澤兒說,你每天事務(wù)都很忙,但是對讀書卻一刻都沒有松懈,這是做學問取得進步的關(guān)鍵因素。曾國藩根據(jù)自己多年的讀書心得,領(lǐng)悟到讀書只有天天讀,一刻都不能間斷,才能取得新的進步。正如他所說,人生只有“常”是第一美德。否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最終只會學無所成,白費精力。

其實,看書不一定記得住,也不能一下子看得很多,同樣在計劃的執(zhí)行過程中,也很有可能遇到挫折,有時候會進展緩慢,甚至停頓,那么在這個時候該怎么辦呢?曾國藩說得好,“每日有常,自有進境”,要認定目標前進,咬緊牙關(guān)命令自己不許后退,每日都是這樣有恒心地去堅持,自然會有進步,目標也會在一天天的堅持中實現(xiàn)。

任何人讀書,都不可能將書中的內(nèi)容全部理解,需要反復閱讀,才能逐漸明白其中含義。宋代朱熹說,反復讀書,經(jīng)常溫習,是重要的學習方法。明清時期,學者顧炎武每年拿出三個月的時間復習讀過的書,剩余時間用來讀新書。毛澤東一生多次讀中國四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每次重讀都有新的收獲。所以,明人何倫說:“讀書以百遍為適度,必須反復熟讀,才能有所體會。使他人的語言如同出于我的口中,使他人意思都是出于我的心中,融會貫通,然后才有所得。如果沒有精熟,再讀上一百遍也可以。仍需要時刻溫習,如果工夫還沒到,先自己背誦,含糊強記,最終只是不能更好認字,無法悟出其中道理,白浪費精神,也不益于學問。”

對于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每天都有新的變化,都有進步,這是逐漸邁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逼湟馐钦f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還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蹦切┰趯W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人,孔子認為是因為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如果一個人以能力不夠畫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其實,這是孔子告誡人們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他從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的樂趣,他每讀到一本書,都是堅持讀完,然后再換另一本。

成功的人物也是如此。每年都堅持讀書,每天都改變自己。如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終成一代霸主;蘇洵青少年時不認真,直到27歲才發(fā)憤讀書,考進士不中,憤而燒掉為應(yīng)考寫的數(shù)百篇文章,而后閉門苦讀,史書言“遂通六經(jīng)、百家,下筆千言,頃刻即成”,終成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活中的我們,也應(yīng)該做蘇洵這樣成功的人。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要確定好看什么書,讀什么經(jīng),也就是首先要有自己想達到的目標,而且這目標必須是確切的。接著就是想清楚要達到這個目標,自己要做些什么,也就是為這個目標制訂計劃,然后以連貫的行動來執(zhí)行這些計劃,這樣就定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此外,曾國藩還指出紀澤兒的缺點就在于說話欠穩(wěn)重,舉止欠端莊,看書能深入進去研究,但卻寫不出好的文章來。從中體現(xiàn)出了讀書人真正應(yīng)有的讀書態(tài)度,那就是時刻謹記言語穩(wěn)重,舉止端莊。這是修德的表現(xiàn)。

總之,人如果能夠讀書有常,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那自然會使自己日益進步,取得一番成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