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詩
登寶公塔(1)
倦童疲馬放松門,(2)自把長筇倚石根。(3)
江月轉空為白晝,(4)嶺云分暝與黃昏。(5)
鼠搖岑寂聲隨起,(6)鴉矯荒寒影對翻。(7)
當此不知誰主客,(8)道人忘我我忘言。(9)
【注釋】
(1)寶公:南朝高僧,名寶志。梁天監(jiān)十三年(514)卒,葬于鐘山定林寺。據(jù)僧志磐《佛祖統(tǒng)記》,初,志公嘗與帝登鐘山,指獨龍崗曰:“此為陰宅。先行者得之。”是年(梁天監(jiān)十三年),順化于華林園佛堂。帝憶其言,詔有司具葬此地,建浮屠五級其上,名寶公塔。熙寧九年(1076)年中,王安石子王霧卒,歸葬江寧,其祠堂就設在寶公塔院。安石于再度拜相后,屢謝病求去;及子雱死,尤悲傷不已,力請解機務。九月,安石遂罷相,拜太傅、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1077)年中,安石再請以本官充集禧觀使。十月,神宗憐安石之貧,命中使賜金五十兩。安石即以金施之定林寺。寶公塔原址在今明孝陵附近,朱元璋建陵時將其拆走。
(2)童:指隨行的童仆。松門:松木為門。此指寺門。
(3)筇:筇竹,可作拐杖,因稱杖為筇。石根:大石的底部。這里指石塔基部。
(4)轉:運轉。
(5)暝:日暮,傍晚。唐人吳融《廢宅》:“幾樹好花閑白晝,滿庭荒草易黃昏?!?/p>
(6)鼠:松鼠?;蛑^蝙蝠。唐人盧綸《早春游樊川野居卻寄李端校書兼呈司空曙主簿……耿拾遺》:“斗鼠搖松影,游龜落石層。”岑寂:寂靜,寂寞。
(7)矯:舉起,昂起。此處為振翅之意。
(8)主客:是主是客。
(9)道人:得道之人。這里指看守塔院的僧人。
【鑒賞】
此詩作于再度罷相之后,熙寧九年歲暮或十年。昔年在位,每思林下。今日果在山林,其情其景,果何如哉?
首聯(lián)寫行蹤,童倦馬疲,意指晝游已久,暗中交代了何以下文之景皆是自夕至夜所見者。長筇倚石,則表明所駐足者乃石塔之基。頷聯(lián)即寫傍晚之高遠景致:江月臨空,夜轉如晝;嶺云褪彩,晝始趨昏。轉空、分暝,造語生新,極見當時特殊境界。故惠洪云:“造語之工,至于荊公、東坡、山谷,盡古今之變。荊公曰:‘江月轉空為白晝,嶺云分暝與黃昏?!衷唬骸凰o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瘱|坡《海棠》詩曰:‘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又曰:‘我攜此石歸,袖中有東海?!焦仍唬骸私灾^之句中眼,學者不知此妙,韻終不勝?!?《冷齋夜話》卷五《荊公東坡句中眼》)頸聯(lián)收縮目光,選取近前景物,予以刻畫。寫鼠,取其聲;寫鴉,取其影。所以然者,皆因天色漸暗,僅得其聲影故也。所寫二物,雖非俊美,卻富生機。末聯(lián)以感觸作結。所謂“誰主誰客”,是指詩人與所見諸景,和諧一體,各得其所樂;而“道人與我”,更是“相忘于江湖”了。這一切美妙的感受,似乎引起我們的一個聯(lián)想:陶淵明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后,不也是覺得“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歸園田居》)么?如果有什么區(qū)別的話,只不過淵明之景略顯明麗,而安石之景稍見荒寒而已。若論境界之開闊清遠,陶詩所寫自不及此篇。
安石去位不久,失子之痛尚存,而詩中一片寧靜,臻于物我兩忘,令人稱奇。
半山春晚即事(1)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2)
翳翳陂路靜,(3)交交園屋深。(4)
床敷每小息,(5)杖屨亦幽尋。(6)
惟有北山鳥,(7)經過遺好音。(8)
【注釋】
(1)半山:即半山園,安石所營。據(jù)考,此園營作于元豐二年(1079)之春。園在“白下門外,去城七里,去蔣山亦七里”(《續(xù)建康志》),故曰“半山”,因自稱“半山居士”。故址在今南京市后宰門附近。元豐七年(1084),安石請以此園屋舍為僧寺,乞賜名額,曰半山“報寧禪院”。自己則離開半山,到金陵城中僦屋居住。
(2)酬:酬報。清陰:繁茂的樹蔭。
(3)翳翳:隱晦不明,形容樹木茂密。陂路:山坡小路。陂:山坡。
(4)交交:紛繁錯綜。
(5)床:坐臥之具。敷:鋪陳。唐代菩提流志等譯《寶積經》:“亦不求天玉女及諸衣食、床敷事?!毙∠ⅲ憾虝旱男菹ⅰ!对姟っ駝凇罚骸懊褚鄤谥?,迄可小息?!?/p>
(6)杖屨:扶杖著屨。屨:鞋子。幽尋:尋幽。
(7)北山:指鐘山。
(8)遺:送。好音:美妙動聽的鳥鳴聲。《詩·泮水》:“翩彼飛鶚,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
【鑒賞】
這首詩當作于半山園造成之后不久。詩寫周遭晚春景色。
首聯(lián)一“取”一“酬”,極見春風對待半山老人的友好之意,其中暗寓節(jié)物之變。頷聯(lián)描寫園林景色特點,樹蔭濃密,氣氛寧靜。而這“靜”正是園主所希望的。頸聯(lián)敘園主不時之游,此則詩人自由之寫照。尾聯(lián)寫飛鳥贈音,再證園林之靜,并呼應發(fā)端春風酬陰。
詩人求靜得靜,復于靜中小動。不過,這小動也是為了尋幽,幽亦靜也。因此,所謂動靜,只是主人公與自然之間的互動而已。而且,這種互動顯示出一種和諧與友好,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恬淡安寧而又欣然自樂的心境。
戲城中故人(1)
城郭山林路半分,(2)君家塵土我家云。(3)
莫吹塵土來污我,(4)我自有云持贈君。(5)
【注釋】
(1)城中:金陵城中。此篇當系營就半山園之初所作。
(2)路半分:地處從城郭到山林的道路的一半的位置。即指所營造的半山園,去城七里,去蔣山亦七里。
(3)塵土:市井的車馬之塵。
(4)塵土污我:語本《世說新語·輕詆》:“庾公(庾亮)權重,足傾王公。庾在石頭,王在冶城坐。大風揚塵。王以扇拂塵曰:‘元規(guī)塵污人!’”
(5)有云持贈:語本南朝梁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碧蘸刖?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齊梁時著名道士、醫(yī)藥學家、煉丹家。在齊,拜左衛(wèi)殿中將軍。永明十年(492),辭官隱居勾曲山。梁武帝早年即與交往,登位后屢聘之,不出。但朝廷大事,每咨詢之,世號“山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