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張光斗傳(套裝共2冊) 作者:張美怡 著


前言

《張光斗傳》一書源于我的父親張光斗先生撰寫的《我的一生》電子版稿。張光斗先生自1998年6月起至2003年3月9日止,花費了近5年的時間,用計算機打字輸入了這份按年代經歷為序的自傳體文稿,記錄了他自己91年的主要經歷。2001年6月4日,張光斗先生寫道:

《我的一生》是按年月時程寫的,未分章節(jié),主要記述我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寫作時全憑記憶,所以前期較為簡略,后期較為詳細。我早年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度過的,雖愛國愛人民,但在列強侵略和反動政府腐敗統治之下,我報國無門。加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舊社會的影響,個人主義和家庭觀念較重,不敢革命,轉而埋頭讀書,力圖工業(yè)救國。讀書雖勤奮,但學習不得法,死記硬背,重應用技術,基礎科學理論不夠扎實,知識面較窄,創(chuàng)新能力較弱。至于工業(yè)救國,當時根本是不現實的,只是為反動政府服務。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國際地位蒸蒸日上,國家大力發(fā)展經濟建設。我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正是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好時機。我工作很努力,但由于科技水平不高,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再加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雖在黨的教育下進行改造,但共產主義覺悟不高,工作中失誤較多。

回顧過去,我總結教訓和經驗,如能重過一生,工作和思想可能會有所改進。我受之于國家和人民的多,為國家和人民工作得少,深感慚愧和不安。我愛國、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矢志不移。決心遵照敬愛的周總理的教導:“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薄?/p>

2013年9月,中國工程院吳曉東同志來函,說為弘揚院士的科學精神,記錄院士的豐功偉績,傳承院士的高尚品德,中國工程院決定組織出版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邀請我負責《張光斗傳》(《我的一生》修訂后改為此名)的編撰工作,并說已得到清華大學校長辦公室來函支持。父親的身影伴隨著1937年以來近代中國水利水電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伴隨著新中國成立后高等工程教育的發(fā)展歷程,《我的一生》是一份具有史料性的文字資料,幫助父親公開出版《我的一生》也是我多年的愿望,我感覺現在時機成熟,就欣然接下了這項工作。

父親張光斗先生進入古稀之年后,拿筆寫字手會顫抖,他就開始學習用計算機打字。他早年患有嚴重眼疾,動過數次手術,視力嚴重衰退,即使用特制放大鏡,有時也看不清漢字輸入法顯示的同音字的各種字形,只好憑記憶去選擇標識符以確定應該是哪個字。就是在這樣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憑著超強的記憶和堅強的毅力,在計算機上一個字、一個字地輸入,撰寫了這份60多萬字的電子版文稿。由于他年事已高,視力很差,計算機錄入的文字難免有誤,再加上時間跨度達91年之久,年代久遠,難免在時間順序,人員姓名和職務上,工程資料數據上,以及某些事情的過程等有不準確之處?!段业囊簧肺母逯?,1912年5月1日至2000年11月25日的內容曾于2002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內部發(fā)行),書名為《我的人生之路》。清華大學出版社在出版說明中指出,鑒于當時的條件所限,編輯出版人員無法對《我的人生之路》進行全面核對,“只是在文字和標點符號上做了些微小的修改”。鑒于以上情況,我認為很有必要對《我的一生》原書稿進行全面核對和做必要的修改,完善這份具有史料性的文字資料。

自2011年8月開始,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調研宣傳部委托,由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王光綸教授主持的張光斗院士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小組,先后組織42人次外出進行資料采集,采訪過的地方和單位包括:張光斗先生的出生地,從小學到大學讀書的學校,留學美國的學校,20世紀40年代在四川工作過的地方和單位,1949年以后工作過的單位和其他有工作關系的單位,共計16個單位,采集到各類史料近百件。采集小組還對十位曾經和張光斗先生一起工作過的領導,同行和學生做了面對面的錄音或錄像采訪。其中一些史料性資料的影印件被收錄在王光綸等人執(zhí)筆的《情系山河——張光斗傳》一書中,該書于2014年1月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我榮幸地應邀參加了這項采集工作。除了收集整理父親家中的各種稿件、工程筆記、信件、證書、照片以外,我還親自赴父親的出生地江蘇省常熟縣鹿苑鎮(zhèn)(現為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鎮(zhèn)鹿苑)及父親早年讀書的學校,江蘇省南通中學、上海交通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哈佛大學等,采集到一批很有史料性的寶貴資料。下面列舉的是我參與收集的三個典型資料:

資料一:20世紀60年代后期張光斗先生手書的個人經歷回憶追記,共500多頁。這份文稿是第一次被發(fā)現。

資料二:哈佛大學1937年5月27日校報上,校方公布了工學院1937—1938年度獎學金學生名單及獎學金金額,共22人,張光斗先生排名第三。這份資料是對張光斗先生1937年主動放棄優(yōu)厚待遇,中斷博士學業(yè),堅決回國參加抗日救國行動的有力印證。

資料三:《南京黨史》2002年第94期登載的施雅風院士的文章《1947—1949年南京科技界部分革命活動回憶》。施院士作為當時南京地下黨的負責人之一,在文中記錄了1948年張光斗先生在地下黨的幫助下,把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水力發(fā)電工程總處的過去20年水力資源普查資料和三峽工程有關的水文地質等重要資料保存下來,并團結中高級技術人員迎接解放的過程,是對張光斗先生這段歷史回憶的重要佐證。

基于張光斗院士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小組的采集資料、有關組織和機構的網頁資料、報刊雜志文獻、《張光斗院士文集》(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以及我的個人記錄,我對《我的一生》電子版書稿進行了全面核對,對書中記載的各種重要會議和重大事件及國際學術會議的時間和名稱,對書中記載的地名、水利工程名稱、學校和單位名稱、人名和職務等做了核對,對張光斗先生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的雜志名稱和文字也做了核對。其間查閱的各類資料文獻達數百份。由于我個人的專業(yè)知識所限,也由于工程資料來源所限,無法對工程資料進行一一查對。

父親張光斗先生于2013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無法對我修訂后的書稿進行審核。本著對父親負責的原則,修訂后的書稿改名為《張光斗傳》,全書由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基本上保留了《我的一生》電子版原稿的內容和文字、寫作風格和寫作格式,全書以年代為序,依照核對后的時間順序做了調整,對少量查證的記憶誤差做了訂正,對部分文字和標點符號做了一些修改;本著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對少數人名和文字做了刪節(jié)。為了便于廣大讀者閱讀,增加了章標題和文中小標題,添加了書中提及的一些人物的職務。

《張光斗傳》一書參考了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王光綸教授對于《我的一生》電子版書稿中2001—2003年部分的文字修改,以及清華大學出版社在《我的人生之路》一書中做的文字修改,在此對王光綸教授和清華大學出版社宋成斌編審表示感謝。中國工程院葛能全秘書長對《我的人生之路》進行了審閱,提出了寶貴的訂正意見,也在此向葛秘書長表示感謝。感謝中國工程院吳曉東同志在書稿編輯過程中給予的幫助和支持。

《張光斗傳》一書未能經張光斗先生本人審查,鑒于我個人的水平有限,希望了解情況的有關人士如對書中某些內容認為有不翔實之處,能夠給予補充或更正。

1992年4月,張光斗先生與王大珩、師昌緒、張維、侯祥麟、羅沛霖六位院士聯合起草了“關于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上書黨中央,受到黨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中國工程院于1993年正式籌建,1994年宣告成立。在中國工程院成立20周年之際,中國工程院組織出版《張光斗傳》一書,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張美怡

2015年7月

(張美怡,張光斗先生之女,1976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化學系,1990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從事新藥研發(fā)多年,退休前任某大型跨國生化醫(yī)藥公司主任科學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