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人都應該具有文學的素養(yǎng) 葉嘉瑩

喚醒生命中的詩意:首屆“詩詞中國”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大賽獲獎作品選 作者:“詩詞中國”組委會 著


人人都應該具有文學的素養(yǎng)

葉嘉瑩


我很早就有這樣一個想法,覺得學科學的人,應該也跟文學結合起來。因為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可以得到證明:最好的天才,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家,像牛頓、瓦特,他們都是既有很銳敏的直覺感受,而且也具有很豐富的聯(lián)想能力。

在中國歷史上,東漢的張衡,他曾經創(chuàng)制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是關于天文學和預測地震的兩種很重要的科學上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而同時,他在文學上也留下了不朽的、偉大的成就。他在東漢時代,是五言詩的一個非常好的作者。他的《同聲歌》在早期的五言詩的作品之中,是很值得注意的一首詩。他不僅在五言詩的創(chuàng)作方面很有成就,而且對七言詩的創(chuàng)立也有很大影響。從他有名的《四愁詩》,“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甫艱。側身東望涕沾翰”,我們可以看到,他是把《楚辭》里有“兮”字的體式,跟沒有“兮”字的七言的句子結合起來了。他是從《楚辭》的有“兮”字的七言形式過渡到沒有“兮”字的單純的七言詩的一個重要作者。不但如此,張衡還寫有那長篇偉制的《兩京賦》,以及短小的抒情賦,可以說沒有一種體裁是他寫不好的。他是同時在科學上、文學上都有成就的一個人。我認為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

還不只是從中國和外國古代的科學家及藝術家可以得到這樣的證明。我在臺灣教過很多年書,歷代文選、詩選、詞選、曲選,還有各種詩人的專書,我除了教這些課以外,我還教過一門課——大學國文。那時的臺灣,他們在高考時也是舉行全臺灣的聯(lián)合招生考試,按成績來錄取的。那時候臺灣大學在臺灣省里是成績最好的一個學校,大家總是把第一志愿填上臺灣大學。到了臺灣大學以后,無論是文科、理科、工科、商科……所有的科系,必修大一國文。而在聯(lián)考招生時,學生的程度不整齊,有的高,有的低,要是把程度不一的學生放在一個課堂來教,老師就很傷腦筋。講快了,程度低的同學跟不上;講慢了,程度高的同學感到很無聊。所以,他們把各學科學生的大一國文、英文,按照入學考試的成績來分班。他們把國文成績最好的一班讓我來教。

而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我發(fā)現(xiàn)那些國文最好的學生,大部分不是文學院的學生,而是理學院的學生。因為我同時也教中文系的課程,所以二者一相比較,我就發(fā)現(xiàn)許多頗有文學天才的學生都去讀理學院了。因為他們覺得,比較起來,學中文沒有什么實用價值,所以他們雖然也很有文學的興趣,但是當他們填報大學志愿的時候,他們都填報了理學院的志愿。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我認為他們學理科是好的,他們可以作出更大、更多的科學方面的貢獻,但是我同時也就遺憾他們有那么好的文學天才,竟跟文學疏遠了、脫節(jié)了,把他們那么好的天才,白白地浪費了。我認為這是天下最可惜的一件事。所以,我是從一二十年以前,就有了這個念頭,我覺得理學院的同學們,他們學理科,這是好的,是應該鼓勵的,可是同時,他們如果有文學的興趣,我們也應該幫助他們發(fā)展這方面的興趣,使他們成為文理兼長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這樣的人,我相信:文學,他們可以有成就,而理學也可以從直覺的銳敏的感受和豐富的聯(lián)想,能夠有更好的科學上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

我學習的是古典文學,而我這幾十年沉浸在古典文學之中,我也研讀,我也寫作,我也教書,我就發(fā)現(xiàn),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最美好的一面,是保存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之中的。屈原、陶淵明、杜甫、李白、蘇東坡、辛稼軒……那些古代的詩人們,他們的作品里邊,所含蘊的那一份豐富的、美好的、崇高的品質,他們的理想,他們的品格,他們的志愿,他們的感情,他們的修養(yǎng),我覺得那是非常可寶貴的,我覺得應該讓我們的年輕人在這美好的文學里邊,汲取到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一份文化上的營養(yǎng)。我們應該把我們所知道的傳給我們下一輩的人,這是我們的責任。

我雖然是散木,但是我“難忘詩騷屈杜魂”,我沒有辦法忘記他們這些人的品格、感情,因為我真是被他們感動了。我的一個親戚寫信來開我的玩笑,他說:“我們大家都不理解,你這么大年歲了,還東奔西跑?!保ㄎ?945年畢業(yè),明年就畢業(yè)四十年了,畢業(yè)四十年了,也就是教書教了四十年。我從來沒有休息過,連暑假我還不休息,從外國跑回國教書)他們說:“我們不理解這個做人的態(tài)度……你這是苦行僧,還加了傳教士?!蔽艺f:“是的,如果說我傳的是詩教,而且是廣義的詩教,要把中國詩歌里邊這一份崇高、美好的思想、感情、品格、修養(yǎng)傳下來,那我真的是有這樣的理想,我也真的是有這樣的意愿和感情的?!?br />

(本文選自《葉嘉瑩說詩講稿》。內容為1984年作者在北京經濟學院所做的講演,由楊彬整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