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國古典詩格律化的完成

中國詩歌發(fā)展史(套裝3冊) 作者:張國偉


第二章 中國古典詩格律化的完成

唐詩的發(fā)展是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進行的,武德、貞觀年間,在內容上給予較多關注,想扭轉南北朝不合“雅正”的詩風,“變從前纖靡之習”。在形式上,雖然已有“四聲”、“八病”之說,詞句也漸趨整飭,王績還寫出了符合唐律的《野望》,但這只是一種自發(fā)行為,偶一為之,缺乏自覺性與理論指導。詩歌格律化任務的完成,落到了貞觀以后的詩人身上,主要由上官儀、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等人來完成。

第一節(jié) 文章四友

一、上官儀

上官儀(約605—665),字游韶,陜縣(今河南陜縣)人。貞觀進士,官弘文館直學士、西臺侍郎等職。高宗時,為秘書少監(jiān),頗受寵幸,宮中每有宴會,他都得以參加并應詔賦詩。他的詩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寫成,故綺錯婉媚、華麗精工,時稱“上官體”。有人以上官儀的《八詠應制》為例,說明太宗之世詩風仍然“淫靡浮艷”。其實上官儀顯貴是在龍朔二年(662),“上官體”的流行更在這以后,而唐太宗是在649年去世的,其間相隔十多年,怎么能把這算在十多年前已經(jīng)去世了的唐太宗賬上?其實上官儀對詩歌的發(fā)展是有一定貢獻的,他總結歸納了六朝以來詩中運用對仗的寫作技巧,提出了“六對”與“八對”之說,在探討律詩的形式與豐富對仗的表現(xiàn)手法上做出了貢獻?!度圃姟反嫫湓?0首,大多數(shù)為應制、應詔、奉和侍宴等應酬之作。他的詩“文辭婉麗,屬對工穩(wěn)”,如“曉樹流鶯滿,春堤芳草積”(《早春桂林殿應詔》)、“密樹風煙積,回塘荷芰新”(《安德山池宴集》)、“云飛送斷雁,月上凈疏林”(《奉和山夜臨秋》)、“晚云含朔氣,斜照蕩秋光。落葉飄蟬影,平流寫雁行”(《奉和秋日即目應制》)、“殘紅艷粉映簾中,戲蝶流鶯聚窗外。洛濱春雪回,巫峽暮云來”(《八詠應制》)、“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鉤。新妝漏影浮輕扇,冶袖飄香入淺流”(《詠畫障》)等。盡管“上官體”在當時有不少人效法,但在他現(xiàn)存的20首詩中,為后人傳詠的卻是一首五言絕句《入朝洛堤步月》,這是一首即興詩,并無太多修飾,語言較平實,不像一般“上官體”那樣“文辭婉麗”,然這首詩“音韻清亮”,善于用事,寫景如畫,情寓景中,情景交融: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二、杜審言

杜審言(約645—約708),字必簡,原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后其祖父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定居于此,其子孫遂為鞏縣人。高宗咸亨元年(670)登進士第,歷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武則天時,授著作郎,遷膳部員外郎。中宗神龍初(705),因依附張易之兄弟,被流放峰州(今為越南河西省一帶,唐代在大唐帝國版圖內,屬嶺南道),不久又召還,授國子監(jiān)主簿,遷修文館直學士。他與李嶠、蘇味道、崔融合稱“文章四友”,四人中他的成就最高,但官最小,蘇、李二人都官至宰相。他善詩文,但過于自負,以至于狂妄,曾有“吾文章當?shù)们巫餮霉佟钡目裱?。今存?0余首,其中律體居多數(shù),五律已達到成熟境地,七律還未完全諧調。他的主要貢獻在于推進律詩格律化,特別是五律的定型。他的五言律詩如《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這首詩中間兩聯(lián)對仗工整,全詩音韻和諧,風格清麗,明人胡應麟在《詩藪》中稱贊這首詩說:“初唐五言律‘獨有宦游人’第一?!鼻迦送醴蛑凇督S詩話》中說:“近體,梁、陳已有,至杜審言始葉于度。”其他如五律《登襄陽城》,人們對他的頷聯(lián)“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頗為欣賞。另外,他的七絕《渡湘江》也歷來為人們贊賞: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這首詩是杜審言流放峰州時寫,通首運用反襯、對比的手法,很有特色,標志著七言絕句已走向成熟。胡應麟在《詩藪·內編》中說,初唐七絕“變梁、陳,音律未諧,韻度尚乏。唯杜審言《渡湘江》、《贈蘇綰》二首,結皆作對,而工致天然,風味可掬”。他的七言律詩如《守歲侍宴應制》、《大輔》兩首也已完全符合唐七律的規(guī)格,比上官儀的七律明顯進了一步。

杜審言的另一個貢獻就是改變了梁、陳以來華艷靡麗的詩風,變得或剛健渾厚,或清麗華美,用聞一多的話來說,他的詩“已轉變?yōu)榧兇獾奶拼婏L”。清麗華美的如我們上邊舉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即是;剛健渾厚的如我們在前邊舉過的《登襄陽城》的頷聯(lián),境界開闊,筆力勁健,已屬唐代詩風。

三、蘇味道和李嶠

“文章四友”中的蘇味道(648—705),雖曾高居相位,但只知媚附武則天的弄臣張易之兄弟,處事圓滑,無政績可談,詩作大多平平,只有一首《正月十五夜》,頗為人傳誦,為詠燈節(jié)的名篇,是初唐較好的五律: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李嶠(644—713),四友之一,也曾高居相位,早年尚稱正直,后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為人所鄙夷。有文才,與蘇味道齊名,并稱“蘇李”,為御用文人。他曾有詠物五律120首,刻畫雖工細,但了無生氣,只是在初唐五律尚未定型,寫律詩還不很普遍,他以宰相之尊,寫了160多首五律,對律詩的發(fā)展無疑起了推動作用。

四、崔融

崔融(653—706),四友之一,曾任崇文館學士,太子侍讀,官至鳳閣舍人(為皇帝擬寫詔誥),也因依附張易之兄弟而被貶,嗣后又召回,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他擅長寫文章,存詩不多,僅18首。但他的邊塞詩很有特色,如《關山月》、《擬古》、《西征軍行遇風》、《塞垣行》、《從軍行》、《塞上寄內》等,這些詩或氣勢宏大,筆力勁?。换驙顚懭饩吧?,生動真切;或寫征夫懷鄉(xiāng)思親之情,真摯感人。這些詩是盛唐邊塞詩的先聲。在這里,讓我們來讀一讀他的《關山月》吧:

月生西海上,氣逐邊風壯。

萬里度關山,蒼茫非一狀。

漢兵開郡國,胡馬窺亭障。

夜夜聞悲笳,征人起南望。

上官儀與“文章四友”在律詩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真正使律詩定型的是沈佺期與宋之問,并稱“沈宋”。

第二節(jié) 另一類“四杰”

一、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約713),一名少連,字延清,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一說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上元二年(675)進士,與楊炯分直習藝館,并與沈佺期、楊炯一起預修《三教珠英》,歷任虢州參軍、尚方監(jiān)丞,也因媚附張易之兄弟,貶瀧州,后逃歸。時武三思用事,太平公主受寵,他又諛媚太平公主,起為鴻臚丞,轉考功員外郎,轉越州長史。太平公主敗亡,他坐徙欽州(今廣西欽州),不久賜死。他在當文學侍臣時的詩大體上與沈佺期相仿,多為歌功頌德,點綴升平,辭采華麗綺靡,有濃重的南朝遺風。但他幾度貶斥、流放,閱歷豐富,感受也深,因此寫了不少有真情實感、藝術成就較高的詩篇,膾炙人口。《舊唐書·文苑中》本傳稱“之問再被竄謫,經(jīng)途江、嶺,所有篇詠,傳布遠近”。宋之問的詩作中,“傳布遠近”的有: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

鄉(xiāng)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新年作》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送杜審言》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見隴頭梅。

——《題大庾嶺北驛》

逍遙樓上望鄉(xiāng)關,綠水泓澄云霧間。

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還。

——《登逍遙樓》

宋之問的詩不僅韻律和順,而且在遣詞造句上也頗見功力。他善于錘字煉句,因此詩中有不少名句,如“寒露衰北阜,夕陽破東山”(《初到陸渾山莊》)、“泉晚更幽咽,云秋尚嵯峨。藥欄聽蟬噪,書幌見禽過”(《別之望后獨宿藍田山莊》)、“氣沖落日紅,影入春潭碧”(《初至崖口》)、“風恬魚自躍,云夕雁相呼”(《洞庭湖》)、“地闊八荒近,天回百川澍”(《景龍四年春祠?!罚ⅰ鞍自七b入懷,青靄近可掬”(《游陸渾南山自歇馬嶺到楓香林以詩代書答李舍人適》)、“草樹饒野意,山川多古情”(《奉使嵩山途經(jīng)緱嶺》)、“野含時雨潤,山雜夏云多”(《夏日仙萼亭應制》)、“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江亭晚望》)、“去國夏云斷,還鄉(xiāng)秋雁飛”(《送李侍御》)、“路逐鵬南轉,心依雁北還”(《晚泊湘江》)、“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靈隱寺》)等,寫景狀物,細膩逼真;抒情達意,委婉真切??此茖こ?谡Z,情意蘊含其中,耐人尋味。

二、沈佺期

沈佺期(約656-713),字云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人。與宋之問為同年進士,歷任通事舍人、考功員外郎、給事中。因諂附張易之兄弟,流州(今越南榮市一帶)。后遇赦還京,歷任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他是宮廷文學侍臣,詩的內容多為歌功頌德,點綴升平;辭采華麗綺靡,未掙脫六朝詩風的影響。沈佺期詩較宋之問少,但也有一些為人稱贊的詩,如: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雜詩三首》之三

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

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guī)啼。

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夜宿七盤嶺》

盧家少婦郁金香,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獨不見》

這些詩都格律嚴密,屬對工穩(wěn),文氣流暢,為初唐律詩的佼佼者。從上面三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沈佺期遣詞造句的功力和屬對工穩(wěn),像“九月”、“十年”和“白狼”、“丹鳳”,在自然中頗見功力。其他如“遠望河流緩,周看原野綠”(《臨高臺》)、“秋變銅池色,晴添銀樹光”(《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月明三峽曙,潮滿九江春”(《巫山高》)、“燕來紅壁語,鶯向綠窗啼”(《雜詩三首》之二)、“樹接前山暗,溪承瀑水涼”(《樂城白鶴寺》)、“樹悉江中見,猿多天外聞”(《十三四時嘗從巫峽過他日偶然有思》)、“漢家宮闕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鏡中”(《從幸香山寺應制》)等等。

沈、宋的貢獻并不在于寫了幾首較好的詩,而是作為初唐律詩奠基人載入史冊的。自齊梁以來,經(jīng)過不少詩人的探索、改進,經(jīng)過沈、宋的努力,五言律詩終于完全成熟,《新唐書·宋之問傳》說:“魏建安后,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轉引自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五)

在沈、宋同時,對律詩的成熟做出過重大貢獻的,還有兩人,那就是王勃與楊炯。他們二人與盧照鄰、駱賓王合稱“王、楊、盧、駱”,為初唐“四杰”。據(jù)聞一多先生在《四杰》中說:“詩中的四杰是唐詩開創(chuàng)期中負起了時代使命的四位作家……詩中的四杰并非一個單純的、統(tǒng)一的宗派,而是一個大宗派中包孕著兩個小宗派。而兩個小宗派之間,同點恐怕還不如異點多?!薄笆紫龋R、駱擅長七言歌行,王、楊專工五律,這是兩派選擇形式的不同……盧、駱與王、楊選擇形式的不同,是由于他們兩派的使命不同……宮體詩在盧、駱手里是由宮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楊的時代是從臺閣移至江山與塞漠……五言八句的五律,到王、楊才正式成為定型,同時完整的真正唐音的抒情詩也是這時才出現(xiàn)的。”“王、楊與沈、宋也是一脈相承,李商隱早無意地道著了秘密:‘沈宋裁辭矜變律,王楊落筆得良朋……’(《漫成章》)以沈、宋與王、楊并舉,實在是最自然最合理的看法……就奠定五律基礎的觀點看,王、楊與沈、宋未嘗不可視為一個集團,因此也有資格承受‘四杰’的徽號……”我贊同聞一多先生的意見,因此把“王楊盧駱”分開來說,而“王楊”與“沈宋”合在一起,作為“奠定五律基礎”的“四杰”(即沈宋王楊)來論述。

三、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王績的哥哥王通的孫子。他自幼聰敏過人,15歲時,曾上書右相劉祥,暢論國家利害、帝王綱紀,并對當時的大政提出三項建議。劉祥讀后,嘆為“神童”,立即上表推薦。翌年,即乾封元年(666),對策及第,授朝散郎,因獻《宸游東岳頌》和《乾元殿頌》而文名大顯,為沛王李賢所知,召入王府為編修。不久因一篇戲作《檄英王雞》,惹怒高宗李治,被逐出王府,對他打擊不小。后經(jīng)朋友陸季友舉薦,任虢州(今河南靈寶)參軍,因擅殺官奴,被免職;其父也受牽連,被貶為交趾(今越南河內,唐代也在版圖內,屬嶺南道)令。上元三年(676),王勃往交趾探望父親,渡海時墮水驚悸而死,時僅27歲。他是一位才高學富的青年詩人,還寫過大量學術著作,可惜天不假年。他現(xiàn)存詩90馀首,五、七言小詩較多,而其五律尤為精湛,其中最為人傳誦的無疑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屬于初唐律詩,韻律尚未完全精工,但從內容上看,已從臺閣中走了出來,顯示了唐音抒情詩的特色。其他比較著名的詩有:

明月沉珠浦,風飄濯錦川。

樓臺臨絕岸,洲渚亙長天。

飄泊成千里,棲遑共百年。

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

——《重別薛華》

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

物色連三月,風光繞四鄰。

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

——《仲春郊外》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山中》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一

四、楊炯

楊炯(650—?),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幼聰敏博學,善屬文。11歲時,舉神童,授校書郎,為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恃才倨傲,不容于人,一直沉于下僚,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前后,卒于盈川縣令任所?,F(xiàn)存詩33首,數(shù)量與質量雖都遠不及王勃,但他的五律已較成熟,如: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

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騮。

蛇弓白羽箭,鶴轡赤茸鞦。

發(fā)跡來南海,長鳴向北州。

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侯。

——《紫騮馬》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zhàn)苦辛。

幡旗如鳥翼,甲胄似魚鱗。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黃塵。

——《戰(zhàn)城南》

從上述王勃與楊炯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五律詩已完全成熟,他們所寫的五律跟沈宋一樣,已有固定的格式,在聲調上平仄相間相對,已有一定法度;在寫法上,中間四句嚴格對仗;在內容上,已從應制、奉詔等臺閣中的呆板應酬之作,移至江山與邊塞,真正抒發(fā)自身情感,“才有低回與悵惘,嚴肅與激昂”,成為“完整的真正唐音的抒情詩”(聞一多語)。王、楊這樣做,并不是自發(fā)現(xiàn)象,而是自覺地、有意識地要改革當時宮廷文學的風氣,王勃以“開辟翰藻,掃蕩文場”(《山亭思友人序》)自命,楊炯在《王勃集序》中說:“嘗以龍朔初載,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yè)?!泵^直指當時的宮廷文學,掃蕩其沒有骨氣的纖弱文風。七律詩在這時雖然還未完全成熟,但已有定型的五律作參照,也正逐步走向成熟,沈佺期的《獨不見》雖還未完全符合成熟后的唐人七律的規(guī)律,但已十分接近,可以說七律的完全成熟定型,為時已經(jīng)不遠了。在中國古典詩格律化的進程中,“宋、沈、王、楊”在吸取總結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終于完成了五律最后定型的工作,為建造中國古典五言格律詩的宮殿蓋上了最后一片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