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筆下彩云如畫
馬雨農(nóng)
為校友余昌民文集作序,在我純屬意外。昌民兄本來是請一位我們都敬重的學長撰寫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清華校友中,這位學長無論學識膽識、為人為文都屬翹楚,當是眾望所歸。無奈學長因故而欲為不能,薦我代之。于是,昌民與我開始有了郵件往來。知情后,我甚感惶恐不安,擔心落差過大,于文集無益。但盛情難卻,重托難辭,只好勉為其難應承下來。好在昌民兄為人豁達,寫給我“人易朽,紙命長,就讓你我共同留下些許痕跡吧”這樣令人動情的話,我聊以寬心,寫上一點讀后隨感,就教于昌民和諸位校友,就教于廣大讀者。
我與昌民緣分不淺。我們是同齡人,都出生在一九四六年,他的生日僅晚我四天。我們經(jīng)歷了同樣的世事變遷,彼此有相同的人生體驗。我們是校友,同在一九六四年考入清華。他在電機工程系,我在土木建筑系,雖然原先并不相識,但由于一位共同的朋友,使我們有緣交集。
那位朋友在一九七一年三月寫給昌民的信文里,記述了我們?nèi)磺迦A畢業(yè)生被分配到鞍山冶金部第三冶金建設(shè)公司后,參加三冶文藝宣傳隊的一段往事。巧的是,那時昌民也在武漢冶金部第一冶金建設(shè)公司和冶金部武漢冶金機修廠操辦文藝宣傳隊。我們竟同在一個系統(tǒng),干上了同一個行當。
二○一六年五月,昌民在傳來文稿時附言:“那封信函中赫然寫著你的名字!我們‘相遇’,竟在45年前!”
確實,這就是緣分。那是昌民與我結(jié)緣的始點。當時或許未必在意,今日讀來感慨萬千。誰曾想到,命運讓我們又有了一次交集,四十五載前緣續(xù)成了后果。這是緣上有緣的一件幸事。
一
說幸事,還在于有幸先睹為快,通讀了昌民的文集。
如同寫電影鏡頭一樣,作者從藏經(jīng)閣下武昌三小的入學考試落筆,記述了他人生經(jīng)歷的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從《小皮球飛進了長春觀》到《六十年代清華生活瑣憶》,從《有一座山我登過》,到《公文與文學的緣分》,他記述由孩提時代到退休歲月的種種往事,實際上也構(gòu)成了獨特的自傳。讀這些作品,能看到他的人生軌跡,一路砥礪奮進的不凡歷程;看到他在歲月磨礪中顯露的心志氣度,在生活跌宕中表現(xiàn)的意志定力。由此,感受到一種觸景生情的激勵,領(lǐng)悟到為人處世的真諦。
昌民的作品,在記述自身經(jīng)歷的同時,也記錄了他與家人、同學、朋友、師長、同事等眾多人物的交情往來,描繪了這些人生旅伴的音容笑貌、坎坷人生,寫出了時代的眾生相。洋洋大觀,猶如一幅人物群像的長卷,展現(xiàn)了栩栩如生的多彩形象。他以詼諧的筆調(diào),敘說親歷的往事,穿插引用珍貴的信函筆記,還原了歷史原貌。那些富有畫面感的故事里有歡樂,也有苦澀,有讀來可以會心一笑的,也有讓人心頭一緊、凄然無語的。作者到古稀之年書寫這些往事,不僅留存了經(jīng)過歲月過濾的歷史真相,也寫出了觸類旁通的歷史感悟。作品涉及社會生活深透,蘊含內(nèi)涵哲理豐富,讓人品味再三,頻起共鳴,屢有共識,感觸良多。
歷史是無數(shù)人的經(jīng)歷組成的。無論《理想者袁庚》《相伴棋圣三家燈火》等篇章中的風云人物,還是《港商馬太同志》《巧匠蕭師傅》等故事里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角色,作者筆下人物的人生經(jīng)歷,無不折射著時代的進程。讀昌民此作,能讀出真實的歷史,讀出人物的心靈史。
《六十年代清華生活瑣憶》記下了大學時代校園生活的許多趣聞逸事。一個個讓人回味無窮的故事,寫出了清華學子入學之初的清純和質(zhì)樸,也寫出了“文革”狂潮下的盲從和偏激。其中《班會春秋》一節(jié),最典型不過地反映了時代變遷留下的印痕:“曾經(jīng)吃著瓜子雜果開聯(lián)歡會”的宿舍,轉(zhuǎn)眼間“在同樣的地點召開過批判會、斗私批修會、‘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劃清界線講用會、平反會……”這種歷史場景的急劇轉(zhuǎn)換,極具象征意義,真實地揭示了那一場場運動的荒誕,實在有太多的教訓值得思考和反省。
《人性的考驗》是人性扭曲年代的歷史記錄,故事雖短,入木三分。作者的兩次被“考”經(jīng)歷,其實也就是老父奉命搬家、妻子頭胎臨盆,需要請假出力、需要免于出差的應急家事。這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到。按人之常情,都應給予必要的關(guān)心和照顧。但在“文革”的特殊年代,卻都被冠以“考驗”之名而被拒絕。這種有違人性、不講人道的荒唐邏輯,竟如無形戒律,彌漫成風。極具諷刺意味的是,表面執(zhí)律森嚴、動輒考驗他人的當權(quán)者,自己卻經(jīng)不住色欲的考驗而“訇然跌倒”。作者固然至今心傷難愈,仍感愧對家嚴愛妻,但更為傷重可悲的該是那些人格分裂的人。透過這類戴著面具的人物典型,可對“文革”的禍害有更深的反思。
《有一座山我登過》記述了作者初入社會、寒窗茹苦的生活,以及身居陋室、盡享友情的滋潤,追憶了作者為報考研究生挑燈夜讀的一年艱辛,記錄了他奮發(fā)自強的足印。肖家灣不時斷電的夜晚,電石燈閃亮的不僅是適者生存的智慧之光,也是強者勝出的潛能之光。
《父子同讀清華園》是特定時代的奇葩,讓人深感“文革”的貽害,也讓人看到浩劫過后社會出現(xiàn)的新氣象。經(jīng)濟建設(shè)被確立為中心,知識不再越多越反動,人才開始廣受尊重,作者重返清華讀研究生,繼而出國研修,在特區(qū)建設(shè)中大顯身手。個人境遇的時來運轉(zhuǎn),是一代知識分子命運沉浮的真實寫照。那個解放思想、大舉變革的年代,至今仍讓人心潮難平?!丁案母镌嚬堋眻蟾妫何以谏呖诘母傔x經(jīng)歷》等篇章,詳盡記錄了撥亂反正時期國運復興、民心振奮的新風激蕩,記錄了許多事始料不及,甚至來不及感動的滄桑巨變。
《樓對樓,窗對窗》書寫了曾經(jīng)的同事、鄰居,離別多年后在博客上意外重逢的趣事。懷念擁有共同話語平臺的崢嶸歲月,傾訴由寂寞失落到活力重現(xiàn)的退休生活,交流網(wǎng)購新書的經(jīng)驗心得,延續(xù)心靈相通的不了情結(jié),富有詩意的故事里可見社會背景的急速更迭:“昔日把小女兒帶來蛇口,而今被女兒牽引著走向世界”。雖然遠隔重洋,有了博客卻依然似樓窗相對、圍爐傾談,“地球村”的感覺,展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社會生活的跨越式變遷。
本書收錄的五十余篇文章,長短有異,體例不盡相同。竊以為《理想者袁庚》《清華圍棋紀事(1964—1983)》《六十年代清華生活瑣憶》《恩師》等分量尤重,不僅篇幅較長,結(jié)構(gòu)完整,而且內(nèi)容豐富,更顯歷史內(nèi)涵。
《清華圍棋紀事(1964—1983)》以棋敘事,以棋說人,記述了清華七號樓圍棋小屋內(nèi)外的人情世事、悲歡故事,讀來如棋壇傳奇、“文革”逸史。
“文革”一年多后,狂潮稍落,亂象四起。在派戰(zhàn)武斗升級、校無寧日的清華園,一伙棋友將“一間宿舍張羅成圍棋圣地”,引來校園內(nèi)外的癡心棋迷,“得以逍遙于塵囂之外”?!捌逵讶找乖萍?,隨時快意手談”,“鬧騰得春意盎然”,“呈現(xiàn)‘盛世景象’”。這片弈棋樂土的出現(xiàn),真實地反映了曾經(jīng)熱情高漲的學子們很快陷入前途迷茫的境遇與心態(tài)。運動不知何去,學校復課無望,無力自主命運的學子,厭倦政治運動,不愿虛耗青春,開始尋找可以寄托心志的精神家園。
圍棋小屋開張之日,正是清華兩派爭斗白熱化之時。作者對當時所處環(huán)境背景的描述,尤其引錄小棋友們的書信,記錄了當時發(fā)生的重大事件,見證了清華“文革”由文斗到武斗、由冷兵器到熱武器一段近乎瘋狂的歷史。一些生動的細節(jié),寫出了那年月清華園的真實景象。
昌民真是有心人,留存了如此豐富的舊札原件。無論記事記人,信手拈來,引錄原文,讓事證說話,這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彰顯其嚴謹?shù)膶W者作風,也使作品真實生動、汁味醇厚。這些珍貴的信函,猶如歷史碎片,可拼接還原出歷史真相。清華“文革”史、中國圍棋史,由此均可見一斑。
圍棋小屋最精彩的華章,是一九六七年冬天泰斗級國手陳祖德的光臨。運動中一樣迷茫的國手們,應清華棋迷的邀請欣然而至,“開了圍棋國手與大學生交流之先河”。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寫出了此舉給棋迷們“帶來了狂歡節(jié)般的快樂”和輔導對弈時的獨特盛況:“三個雙層木床和三張課桌的‘迎賓大廳’”,“桌邊、身后、上層床鋪上堆滿了人,連窗戶也遮滿了人影,本來就不大的小屋只剩下兩張棋盤上方的空間”。鏖戰(zhàn)至深夜,一代國手就下榻在簡陋的學生宿舍。作者直接引用陳祖德著作的自述,道出了平易近人的國手與清華學子們一見如故的親熱情緣。此后他們親密往來,結(jié)下長久、深厚的友誼,尤為圍棋史上的佳話。如此珍聞,是修編中國圍棋史不可多得的素材。
《理想者袁庚》無疑是信史。作者聚焦蛇口作為改革開放最早試點的特定環(huán)境,聚焦袁庚作為改革開放第一人的特殊身份,見證了袁庚拓荒創(chuàng)業(yè)的驚世壯舉,見證了蛇口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一個縮影,是作者以平視角度、零距離觀察的記錄。成稿后又經(jīng)袁庚本人審閱核實,使之成為一篇傳記性的作品,具有無可替代的權(quán)威性和史料價值。與此相關(guān)的,還有《也曾南海學弄潮》一輯中記述袁庚與蛇口改革的篇章,猶如展示蛇口改革的歷史大綱,從宏觀戰(zhàn)略到微觀項目,全面陳述了激活企業(yè)、解放人性乃至民主體制建設(shè)等方面多項試驗的成果,其翔實內(nèi)容,無疑是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史、思想解放史一份難得的樣本記錄。
尤為難得的是,作品把袁庚放在一個凡人的位置來審視、評說,客觀地陳述事實本相,不做應景修飾、引申拔高,套上什么時尚的光環(huán)。作者的這個定位,讓我們看到的是本色的袁庚,真實的蛇口。作品不僅記述了先行者們的理念和功勛,也記述了他們走過的曲折之路,以及曾有的困擾和缺失。其中袁庚親筆改稿的若干段落,讓我們看到了當事人深思斟酌的關(guān)注點,以及它的閃光之處和牽制所在。這些都是非親歷者無法言說的珍貴史料。我們借助作者的眼睛,借助他的觀察和感悟,得以探視到袁庚的內(nèi)心深處,感受這位改革家開創(chuàng)蛇口奇跡的理想和追求,感受他“殺出一條血路來”的膽識和氣魄,感受他以民為本、為民造福的人格魅力,也感受蛇口歷史演進的復雜背景和艱難歷程,從而加深對改革開放歷史的認識和理解。
二
讀昌民的作品,能讀出熾熱如火的濃濃人情,讀出余溫尚存的人性暖意。
《岳母三十三年祭》《如風的兄長》,傾訴親情、友情,酣暢淋漓?!赌翘焯昧w圍棋,催伊匆匆去》,記述作者與陳祖德四十五載的深情厚誼,感人肺腑。如此歷久彌新的友情,都源于彼此的純樸和真誠。那病床前辭行的纏綿,透顯出彼此重友勝己的情義之深。一篇《陳公祖德行略》,傾注了作者對世間良友的深深懷念。這些濃墨重彩之筆,讓人感受心靈的撞擊;即使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jié),也同樣觸動心扉,令人感動不已。
一九六四年初夏,反修斗爭正熱,極左思潮風起。高中畢業(yè)“一顆紅心,兩種打算”尤顯得不夠“革命”,“放棄高考下農(nóng)村”倒成了時髦之舉。成績拔尖的作者,想報考大學卻受到譏嘲的壓力,在班會聲調(diào)激越的討論中,焦慮不安的他竟也有了“不考了”的念頭。班主任李健生老師把他留下談話,一番說理,把一時沖動的作者拉回到冷靜理智的常態(tài)。這一拉,把他拉到了通往清華園、通往此后成功之路。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難免有一時的迷茫。有《教師的天職》中李健生老師這樣指點迷津,是多么難得!對如此善良正直、不為潮流左右、信守良知和職責的教師,相信每位讀者都會心生敬意。贊美朋友的純真和善良,是貫穿本書所有作品的一條情感線。它讓人感到世間的人情之美,感到即便在喪失理智的年代,依舊激蕩在人們心頭的真情暖流,看到人性良知的不滅之光。
這種人情之美,在《生活的滋味》一輯多有實例可見?!兑荒樃袆印匪嬩浀膸讉€溫馨撩人的故事,讀來都會感動得心頭發(fā)熱。那些樂善好施的陌生人,似乎隨處可遇。《那一次我沒有去送站》的感人之處,就在于兩位陌路相逢的行善者。“文革”大串連中,作者的女友從武漢扒悶罐車闖到了清華園,是“一位毫無關(guān)系的高年級女生收留了她”,幫助驚喜中的作者解決了住宿難題。自稱“方向白癡”的女友,返程去車站迷了路,是“一位蹬平板三輪的大叔”,二話不說拉著她急奔車站趕上了火車,而且分文不取。北京的“板兒爺”就這樣仗義!還有《善良心靈》中醫(yī)院勤雜工小王,以及酒店員工小湛和小林,看似平常的助人之舉,凝聚著善解人意的純樸大愛。人生的好運,大多就是在偶有困難時,遇上了仗義向你伸出援手的善良人。
《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寥寥數(shù)言,生動有趣。考研那天清早,趕赴考場的路上,因一夜難眠、頭腦木然的作者焦躁不安,騎車同行的李老師見狀開導說:“你要這樣想:其他考生的把握還不如你呢!”一句話,使作者心竅大開,神情放松,自信頓升,以至于此后有了這樣換角度思考的習慣。作者心存感念,記下了這個“一言師”的故事。類似的情形還有不少,這類點滴之恩的故事,寄托著作者涌泉相報的誠意。
《大師本色是春風》《舞者印象》《韓美林的恢弘暢想曲》《最后的名士》《我與詩人李瑛的陳年往事》《堂堂丑角》等,記述了作者與一些文化名人的交往經(jīng)歷。其中有詩人、美術(shù)家、鋼琴家、舞蹈家、京劇名角、學者名士等,猶如洞開了一片彩云紛飛的瑰麗天地。作者登堂入室,高山流水般的相知之遇,自有他文藝涵養(yǎng)的功力為媒,更在于他真誠待友的君子之風,以及洞察世事的獨到之見。才情因真情而溢,自有質(zhì)樸儒雅之氣;見識隨誠意而發(fā),尤見心弦共鳴之緣。作者與詩人李瑛僅兩度書信往來,卻從詩歌應和中感覺到了“共同的心跳”,就源于彼此有著一樣的憂樂之心。
《理想者袁庚》最讓人感動的,是這位改革開放的先鋒闖將對人的充分尊重。
作者開篇所寫的“夜訪袁庚”,像一段鏡頭感十足的影片,引人入勝。這位時年65歲的招商局掌門人,招商之上更重招人,曾騎著自行車到清華大學招兵買馬。面對昌民這位剛從日本研修和考察企業(yè)管理回來,正在為擇業(yè)而逡巡探路的清華經(jīng)管系首屆畢業(yè)生,袁庚“像獵人面對一個找上門來的獵物一樣喜出望外”,“一直在微微地點頭”,然后“當即給蛇口打電話交代”要辦的事情。如此當機立斷,一錘定音,不只顯現(xiàn)出袁庚辦事作風的果斷,尤見其思才求賢之渴、愛才惜才之切。
在蛇口發(fā)展早期,袁庚就意識到人的素質(zhì)優(yōu)化以及進步觀念的樹立,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關(guān)鍵。為此,他把人的改變放在各項改革的首位,尊重獨立人格,鼓勵激發(fā)每個人的最大能力。他曾說:“所有這些,加上人才的合理流動、職業(yè)的雙向選擇,都是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充分發(fā)展自己的才華,受到社會的尊重,而不是違背自己的良知,扭曲自己的個性?!边@大概就是袁庚為蛇口成功開啟的活水之源,由此引來八方人才如浪滾潮涌而至,添翼之虎振翅騰飛。
圍棋小屋里棋友們對弈中的戲笑百態(tài),友善開朗,百無禁忌。融洽的關(guān)系,讓人忘卻了“文革”的喧囂。大家一邊感受紛紜棋局帶來的至妙樂趣,一邊結(jié)識“人品和才華都十分優(yōu)秀的朋友”,收獲豐厚的友情。圍棋不僅給他們帶來人生的快樂和生活的勇氣,以棋會友,在切磋棋藝中,收獲友情,修煉德性,領(lǐng)悟圍棋國粹的文化和精神,也積蓄了日后登攀高峰的寶貴能量。君不見從那小屋里走出了多少博士、教授、企業(yè)家,走出了多少英才!作者飽含深情,書寫了他“下棋之外的接觸到的心靈”,寫出了棋友們促膝手談、長久交往的深厚友誼。他像點將一樣,書寫了一位位棋友的風貌特征、棋風趣事,也寫出了幾十年情意綿延的思念和牽掛。有多少位棋友,就有多少個精彩的故事。其中最感人的當是作者與常振明的師徒情。
一個21歲的大學生,一個11歲的小五生,因圍棋作緣,結(jié)為師徒。從那時起,經(jīng)年累月,他盡心盡責,呵護有加,亦師亦友,情同手足。他融入了常教授一家,似為家中的一員,為振明的進步而高興,為之迷茫而擔憂,為之出路而操心,為之排難而盡力,有時甚至起到了父母所不能的作用。就是在畢業(yè)離校以后,還牽腸掛肚,為振明學棋拜師,專門寫信托付陳祖德等人。拳拳之心,如其自述:“我被分往武漢的工廠……同時我與清華依然保持著割不斷的聯(lián)系,主要是牽掛常振明——他的成長,以及與他的命運神秘相關(guān)的圍棋?!?/p>
而常振明對昌民同樣有著勝似親情的依戀。親熱時如小鳥依人,調(diào)皮時會爬上脊背。當七號樓棋局散后,他在孤獨中含淚寫下的書信,以孩童般的天真幻想,追憶圍棋小屋的情景,訴說對離別的傷感、對重逢的期盼,讀來不禁淚濕雙眼。不僅是常振明,還有其兄常振工。他寫自太行山插隊小村的信,同樣沉浸在七號樓的圍棋小屋里,懷念在那里感受到的親如手足的兄弟情誼。他甚至“做起了詩人般的夢”:“我十分懷念你們,沒事就假想我們將來相見的時候……甚至朝門外望了許久,盼望你能從大門飛進來……”童心稚言,道出了一片真情。昌民與常振明一家的友情延續(xù)至今,動人的故事足以構(gòu)成一部“棋為緣”的情感劇。
《不茍一生》,細致地記述了作者與日本友人金森利也歷時三十年的交往經(jīng)歷。共同的音樂愛好,以及對人品的欣賞,成為溝通心靈的橋梁。大多屬于生活瑣事的體貼關(guān)懷,更讓人感到情誼的細膩和溫馨。金森先生執(zhí)意用作者贈送的英雄金筆寫信簽名,并附以小照佐證,尤在細微處彰顯其情意的專注。晚年的金森先生固執(zhí)得可愛,縈繞于懷的是自制肥料,使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大增、滋味改善。他反復在電子郵件中詳細介紹,甚至告知配方、流程,寄來樣品,期盼作者“讓更多的人了解……給億萬人帶來幸?!?,期盼作者告訴朋友們,“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人類環(huán)境和健康”。他的濟世情懷和良苦用心,讓人驚奇:日本竟有這樣的人,為了向善睦鄰不惜燃盡自己。
“向善睦鄰”同樣是中華美德。普天之下有幾人不以此為愿?
作者正是出于同樣的心愿而踐行:“作為友好的回報”,盡力“為在蛇口人地生疏的日本人做點事,幫助他們早一天與當?shù)厝诤?,多一分便利、愉快和輕松”?!痘衾镆壬酚浭隽俗髡吲c蛇口三洋公司會計師堀江正美的友情往來。雖然純屬偶遇,作者一家與堀江先生及家人,卻建立了心靈相通的純樸友誼,而且持之以恒,延續(xù)到了下一代。這種民間百姓的真誠友誼,效果驚人。它讓人相信人性向善的力量,相信人民的世代友好,終究是歷史的潮流。
三
讀昌民的著作,能促發(fā)對人生的感悟與思考。
一輛自行車坐一家人,四口之家住九平米斗室,這是中國大多數(shù)家庭曾有的生活景象。作者細膩的描寫,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恍如隔世的生活,留下的教訓其實極其簡單:貧窮不值得炫耀,富裕絕不是罪惡,黑白不可能顛倒。告別饑餓,走向小康,也告別了荒謬,回歸了常識。
《憶念馬蘭士》說的是作者東瀛研修時與一套組合音響的故事,內(nèi)涵豐富,引發(fā)聯(lián)想,能讀出許多感悟來。作者第一次聽到立體聲就心醉入迷,省吃儉用從當鋪廉價淘來一套馬蘭士音響,由此述說的新奇體驗,道出了歷經(jīng)閉關(guān)鎖國、“文革”浩劫后,初出國門者的共同感受。豈止是從單聲道到立體聲的驚艷,目睹真實世界,曾讓無數(shù)國人幡然醒悟,驚嘆落差之大、反差之大,深為真?zhèn)文娑?。正如鄧小平一九七八年十月下旬訪問日本期間,在東京記者俱樂部面對世界著名新聞機構(gòu)的400多名記者談及觀感所坦言:“長得很丑卻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樣,那是不行的。”“首先承認我們的落后,老老實實承認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學習……相信本著這樣的態(tài)度、政策、方針,我們是有希望的?!保ā陡母镩_放前夕:鄧小平訪日學到了什么》,人民網(wǎng)黨史頻道)實踐證明:正視現(xiàn)實,就有希望。敢講真話,才有真理。隨后起步的改革開放,從此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作者是“當年鄧小平與岡崎嘉平太締結(jié)的‘青年管理者培養(yǎng)計劃’第一批研修生”,品味他憶念的往事,仍不乏現(xiàn)實感。這套二手音響的兩度返修經(jīng)歷,折射出社會萬象:商家始終無償?shù)闹艿椒?wù),店員真心實意的誠懇幫助,載著音響的自行車不備車鎖,隨意停放無需擔心丟失,作者所體驗到的“不擔心被人算計的”輕松環(huán)境和自如心境……至今仍是國人所向往的。社會的文明程度,非短期可以提升,而它恰恰是強國的一個重要標志。實現(xiàn)這個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飽含深情的《恩師》,是為紀念常迵教授百年誕辰而作。作者以直接交往的親身經(jīng)歷,記述常教授和悅寬厚的學者風范、令人唏噓的坎坷人生,留下了一曲英才挽歌。常教授是我們的前輩師長,是中國老一輩海歸精英的典型代表。當我等剛來到人世時,他已經(jīng)是學成無線電技術(shù)的哈佛大學博士。這在當年的中國是何等稀缺的拔尖人才!然而從一九四七年而立之年回國,到一九九一年八月因病離世,他的大半生卻在磨難中蹉跎。他戴過“右派”的帽子,受過“反動權(quán)威”的批判,被發(fā)配到農(nóng)場改造……他的命運奏鳴曲,充滿了悲愴的音符。
改革開放后終于時來運轉(zhuǎn),一首“枯枝新芽”的感懷詩作,道出了常教授去掉心上石頭的欣喜和老驥伏櫪的情懷。可惜壯志待酬,不幸早逝,真惋惜和感嘆命運對他何以如此不公,讓人痛感對人才的尊重和珍惜,是何等刻骨銘心的教訓:“人如草芥是悲劇的根源”,“常將噩夢作警鐘”,乃醒悟的標志。
常先生讓人感動的是,盡管身處逆境,依然淡定以對,內(nèi)心無比強大。文中一個細節(jié),讓人久久難忘:“文革”中的一天中午,常教授被拉到學生食堂列隊示眾,但當天晚上他依然神清氣朗,“一家人坐在燈下有說有笑……好像外間發(fā)生的混亂和瘋狂全都與他無關(guān)”。一位學界高人的形象,令人肅然起敬。
常先生以“不求收獲,只問耕耘”作為示兒家訓。這實際上也是他治學為人的信條。就在清華園校無寧日、躁亂動蕩的日子,他依然矚目日新月異發(fā)展的科技前沿,埋頭研究國外重量級的科技刊物,了解學術(shù)研究的思路趨向、最新成果,尋求發(fā)現(xiàn)可供選擇的重大選題。他說:“只有愚蠢的民族,才會對世界發(fā)展的潮流不聞不問。”學養(yǎng)深厚的常先生,正是在那時敏銳地發(fā)現(xiàn)信息科學不可估量的前景,為“文革”后開拓中國信息工程學科做了充分準備。這樣的遠見卓識,這樣的內(nèi)心定力,這樣的赤子情懷,怎不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之至!
在《理想者袁庚》中,作者生動記述了袁庚致力于防治腐敗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對于而今腐敗大案頻發(fā)的現(xiàn)實,人們不僅關(guān)注每個個案當事人的錯失罪責、演變經(jīng)歷和警示教訓,尤為關(guān)注與條件、環(huán)境、體制、制度等弊端密切相關(guān)的共性成因。鄧小平曾言:“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鄧小平:《黨和國家領(lǐng)導制度的改革》,《鄧小平文集》第2卷第293頁)由此思考,對照袁庚在蛇口的改革實踐,或許更能體會到從制度層面預防腐敗的重要性。
作為全國最早的開發(fā)區(qū),蛇口被稱為“改革開放的試管”。袁庚在這里曾創(chuàng)造了眾多的“全國第一”。不獨經(jīng)濟奇跡,還有觀念變革、制度創(chuàng)新、政改探路等,都為全面改革提供了經(jīng)驗。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是置權(quán)力于民眾監(jiān)督之下的改革嘗試。袁庚曾反復引用英國歷史學家、劍橋大學教授阿克頓勛爵的名言:“權(quán)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quán)力絕對導致腐敗”,告誡一定要鏟除腐敗之根。在他的力主下,蛇口推行領(lǐng)導班子的民主評議制度,十年間進行了兩屆管委會、三屆董事會的選舉與信任投票。與之相配套,還有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與公眾對話的新聞發(fā)布會等。
袁庚始終著眼于以民為本,讓“人民有權(quán)”,尊重人民的知情權(quán)、表達權(quán)。他一再強調(diào)在蛇口要敢于讓民眾說話。
袁庚鼓勵輿論監(jiān)督。他曾對原《蛇口通訊報》總編輯說,要“敢于刊登批評蛇口領(lǐng)導干部,包括批評我的文章,目的就是讓當官的敬畏百姓,而不能讓百姓怕官”?!渡呖谕ㄓ崍蟆返诙诰涂橇艘黄该佬张u他的文章。發(fā)表前,編輯部三次送審,袁庚三次拒審,明確表態(tài)“原文照發(fā)”,并寫了“以后不要送審”的批語,召開全體干部大會宣告此事。
在《會議風景:潤物細雨和獵獵戰(zhàn)旗》一節(jié),作者對袁庚主持蛇口管委會或“兩委”會議的現(xiàn)場描寫,可見其民主作風之一例?!坝袝r如潤物細雨,有時如獵獵戰(zhàn)旗”,“或陳述,或詰問,或應答,或插話,很是自由,氣氛如金秋天氣明爽可人”,“我經(jīng)歷過的開放、民主、高效的會議……怎能不令我永遠懷念呢?”
作者深情的懷念之嘆,是知遇之情的由衷表達。源自個人意見受到尊重,個人作用得以發(fā)揮,個人才能有了用武之地,個人尊嚴得到有效體現(xiàn)。這也是與會者的共同感受。在此氛圍下,暢所欲言,眾說紛紜,各抒己見,思想火花也就有了迸發(fā)的機會,集體智慧也就有了凝聚的條件,民主決策也就有了根本的保證。
通過這樣的改革試驗,蛇口的管理體制、干部結(jié)構(gòu)和行政作風有了很大改善,磨礪出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干部,成為工業(yè)區(qū)最寶貴的資本。袁庚曾不無自豪地說:“蛇口曾是一個沒有貪污,沒有腐敗,很干凈的地方。至少到我離任的時候止,沒有發(fā)生過攜款外逃之類的事情,也沒有發(fā)生過惡性刑事案件。”
這是否就是袁庚一直致力于建設(shè)的“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環(huán)境”?就是他的理想國?不只是自然生態(tài)、物質(zhì)生活,也包括人文環(huán)境、政治文明,一切都適合人類在此居住。
然而,理想與現(xiàn)實總有距離。作為理想者,袁庚在蛇口主政14年,進行全面改革試驗雖然初見成效,但隨著他一九九三年的退休,一些曾倡導的做法人走政息、“就此謝幕了”。
袁庚此后曾敞開心扉直言:理想永遠具有激蕩人心的力量。他舉出愛迪生一八七八年初次實驗白熾燈只點亮了八分鐘的事例說,正是這八分鐘的光明,宣告了時代的飛躍,“世界因而很快變得一片輝煌”。蛇口的實驗,是否會成為八分鐘的光明?作者此作可供深入研究參考。
讀《那一份平靜與高貴》,其中所引陶森老師的信文,同樣讓人深受感動。陶森老師的名字,我們這代清華人都十分熟悉。她是清華“文革”中受害最深的教師之一。書中寫她被逼跪在動農(nóng)系館臺階上的一幕,只是“文革”初期暴行的一個鏡頭。然而,在幾十年后回首往事,她絲毫不屑于言及自身的傷痛,倒是“慶幸我這個老師沒有給你什么傷害”。她三讀《綱鑒易知錄》,為的是想弄明白為何“縱橫四海由古到今多少事,在我們的歷史中都似曾相識”,為何“今天在重復那些過去的故事”。
如此人生感悟,給人啟迪至深: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歷史有無奈的曲折迂回,但即便是走過河套彎路,黃河最終也還是東流入海。
四
昌民的大作記事記人,大多與清華校園生活或校友身世有關(guān)。書中敘述的那段歷史,大多是我們共同經(jīng)歷過的,讀來格外親切,引發(fā)共鳴和深思。讓人在回望歷史時,識得一些當年身在其中而未識的“廬山真面目”,多了若干當年懵懂未解的歷史感悟。
隨著校園里的優(yōu)美歌聲被此起彼伏的政治口號所取代,曾經(jīng)一團和氣的同學被按照由紅到黑的出身色譜人為地分成三六九等。在響應號召揭發(fā)批判、“與人奮斗”的同時,又都“把自己擺進去”,進行“靈魂深處爆發(fā)革命”,“狠斗私字一閃念”。一個七斗八斗的“斗”字,引來同室操戈,鬧得國無寧日。如此荒誕的浩劫何以發(fā)生?怎樣避免?若不是真正吸取教訓,難保歷史不會重演。
令人欣慰的是,在人性被扭曲的時代,不乏有良知的覺醒者?!拔覀儼嗟耐瑢W們大都能心照不宣地把這些看作是虛假的表演,我才能在回首那段往事的時候內(nèi)心泛起的是欣慰?!弊髡叽搜?,道出了清華“文革”的一個歷史真相,也道出民心不可違的一個歷史教訓。當人們意識到被運動愚弄的真相時,盲從和偏激回歸到自主和理性,即便是再嚴酷高壓的政治運動,也可應付成逢場作戲,把它“看作是虛假的表演”。
正因為如此,清華學子對“文革”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近年來眾多校友寫出的諸如“走出‘文革’”“拷問良知”“拒絕遺忘”等回憶文集,就是反思中的重要成果。在北京高校中,清華的“文革”兩派,被公認是彌合最好的典范。大家從慘烈的惡斗結(jié)局中,找出了最值得記取的教訓,相逢一笑,捐棄前嫌,握手言歡。經(jīng)歷過風雨洗禮的清華學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頭腦清醒,看淡過去,樂觀未來,懂得觀云測雨,獨立思考;懂得珍惜友情,把握當今。這也就是近年來無論天南地北,無論是何派別,無論相識與否,校友們頻頻聚會、親如一家的緣由。細細想來,主導大家心智開竅、頓悟人生的,不就是陳寅恪先生當年概括的清華精神嗎?記得朱镕基學長當年在候選上海市長的講演時,開口第一句話說的就是:“我的信條是獨立思考?!豹毩⒅?,自由之思想,融入清華學風的這種精神,潛移默化滲透進了眾多清華學子的血脈,成為大家完善人格的思想基因。
人生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如同昌民一樣,我們一生最美好的回憶在清華園。讀他筆下那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仿佛又穿行在那些熟悉的校舍教室、書齋場館,找回了青春的激情。我真佩服作者有這樣過人的記憶力,寫得如此周詳、細致,連塑料涼鞋三元八角、方便面一毛四分的價格,都記得這般清楚。又見作者當年“往來的信件基本都在”,“大學時代的讀書筆記本里留下蹤跡的有128部”,“在這以外又回憶起62部”,不禁嘆服他讀書之認真,行事之嚴謹。在他文采飛揚、筆調(diào)浪漫的記述中,又有這樣事實準確、具象生動的細節(jié),彰顯他身上學者與詩人兩相兼?zhèn)涞臍赓|(zhì)。
昌民的這種氣質(zhì),大概來自從小所受的良好教育。他自幼生活在大學校園,有家學淵源,國學功底深厚,于琴棋書畫皆有故事。這種氣質(zhì)也使他有了多彩的人生。從清華求學,到蛇口創(chuàng)業(yè),他五十余年如一日,一路跋涉勤奮執(zhí)著,與人相處真誠大度,專業(yè)內(nèi)外博學多才。他原本學電機工程,回清華讀研究生,又學了當時尚屬拓荒性的學科經(jīng)濟管理。到改革開放的前哨蛇口,可謂如魚得水。在蛇口改革創(chuàng)業(yè)的史劇里,有他活躍的身影、不凡的業(yè)績。他的作品顯示,在蛇口工業(yè)區(qū),無論研究方案、制訂規(guī)劃,抑或設(shè)計紀念畫冊、編輯投資指南、舉辦回顧展覽等,幾乎所有的重要文案都出自他的手筆,可見他的才能和作用,可見掌門人袁庚對他的信賴和器重。
昌民勤于讀書筆耕,博客上隨筆雜感,已厚積千篇之多。尤為難得的是,他寫作不僅是愛好和興趣所致,更是出于一種責任和使命。書中有言:“我選擇在人生的冬季修補猶存的生命,取一種自然的、人性的活法,特別是要說直率的話,傾本真的情,了紛紜的債,還深藏的愿,否則,人生又怎能完美?”正是出于這樣的良知和擔當,他的作品無不具有厚重的歷史感:詩化語言的妙筆中,常有意涵深刻的哲理警句;親歷史實的陳述中,蘊含穿透時空的思辨研判;凝聚筆端的濃情中,飽含憂樂天下的家國情懷。“人易朽,紙命長”,但凡傾真情秉筆直書之作,終會經(jīng)得住歲月的蕩滌留存于世。
讀昌民的作品,也是一種文學享受。他行文走筆,居高望遠,氣度灑脫;敘事記人,簡約傳神;議事論世,啟迪心智。他不求故事前因后果、環(huán)境背景等的結(jié)構(gòu)完整,不拘泥于具體事件的演進過程、起承轉(zhuǎn)合,大多省略讀者可以意會的瑣碎枝蔓,擷取一個關(guān)鍵場面,著力于描寫在此節(jié)點上的人物風采。他文筆老辣、凝練,寫人物善抓特征,如素描速寫,幾筆就勾畫出個性形象,留給讀者可以想象和品味的空間?!肚迦A圍棋紀事(1964—1983)》的開篇《那金剛瞥我一眼》,就是這樣的精彩之筆。一個場景,幾句對話,幾個眼神和表情,猶如快節(jié)奏地切換鏡頭,把幾個人物展現(xiàn)得栩栩如生,過目難忘。
昌民為此文集起名為《人是天地間多彩的云》,極富詩意,也甚切題。他心中激情如火,筆下彩云如畫。書中眾多人物,何不如云似霞多姿多彩!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絢麗多彩。年逾古稀,琴棋書畫,全面開花。在家筆耕不輟,出門征戰(zhàn)棋壇,每見碩果累累。他活得瀟灑充實,盡享快樂人生。如今首部大著問世,更添豐收之喜。承他不棄,委以重任,勉力作此差強人意之序致賀。期待他佳作迭出,如泉噴涌。
2017年5月21日成稿于地中海郵輪
2018年12月8日修訂于西子湖濱
2019年3月15日再訂于萬泉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