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最是元曲銷魂 作者:文舒


身陷七情六欲的人不能自拔,自然身處欲界,被世事的煩惱所叨擾。如何欲令自己走出迷亂的人生,唯有出入隨緣。入則在人世好好地活著,出則到山野中尋找意趣,人生的路總是由自己來走,不必為了追求“得不到”而太匆匆。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白樸,一個撲朔迷離的傳奇文人。作為“元雜劇四大家”之一的他,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悲情人生,而在離開人世時,也有別于蕓蕓眾生。看他的《墻頭馬上》一劇,里面充滿了對人世美好的堅定信念;再看他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一劇,卻折射出他多情憫世的一面,究竟哪一個是真實的他,也許兩者都有吧。

出身官宦世家的白樸,其父白華是金宣宗時期的樞密院判,后來改投宋氏,蒙古人統(tǒng)一全國之后,父親又做了元朝的官。古有“臣節(jié)”一說,忠臣不事二主,白華被逼無奈在幾個王朝的士林中搖擺,卻也被士林所不齒,加之他又不被朝廷倚重,因此總是自怨自責,心理壓力極大。白樸就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出生的,自幼齡時,終日對著愁思滿面的父親,他的心靈落下了濃重的陰影。

白家是元初文壇上享有盛名的文學世家,白樸的仲父白賁雖早夭,卻已有詩名在外,而多才多藝的元好問更是白華的好朋友,對白樸格外喜愛。金滅亡時,汴京城破,白華與妻兒失散,蒙古兵進城大肆劫掠,導(dǎo)致白樸和姐姐與母親分離,幸而元好問及時趕到,救下白樸姐弟二人,帶著他們四處奔逃,生活極為艱辛。

元好問對白家姐弟視如己出,在白樸身染瘟疫、生命垂危之際,元好問抱著他數(shù)夜未眠,直至他渾身發(fā)汗病愈,元好問才昏倒在地。對于這個無親無故的“父親”,白樸始終銘記于心,無論從品行還是文學上,均極力向元好問學習??吹桨讟闳绱寺敺f靈秀,元好問亦同樣對他悉心栽培,在讀書、為人處世方面格外用心地去培養(yǎng)他。

元太宗九年(1237年),12歲的白樸被元好問送回了父親白華身邊。白華欣喜若狂,感到十年恍如一夢,沒想到有朝一日還能見到失散多年的兒女,漂泊多年也是值得。白樸就此在北方真定城安居了下來,成為當?shù)睾苡忻麣獾纳倌瓴抛樱茉缇捅怀⒂?。他剛一做官就萌生退意,因為當年蒙古兵奪他家產(chǎn),傷害他的親人,這使他對元統(tǒng)治者深惡痛絕,他更不解的是為何父親仍甘愿屈于元朝的淫威之下。面對這滿目蒼涼的山河,他傷心欲絕,只想甩手離去。

知榮知辱牢緘口,誰是誰非暗點頭。詩書叢里且淹留。閑袖手,貧煞也風流。

——白樸《陽春曲·知幾》

半生榮辱,早已看得清楚,只不過不想說罷了,誰是誰非暗自琢磨,即便能辨別出對錯又怎樣,他改變得了現(xiàn)實嗎?父親的一生命途多舛,亦父亦師的元好問同樣坎坷頗多。雖然白樸年紀輕輕,卻在《陽春曲》中早早地顯露出看破紅塵的絕望。對一切徹底地看透,毫無期望可言,白樸當是怎樣沉重的心思。此曲的風格亦如他的字“太素”一樣,充滿了滄桑的意味。

白樸原本名恒,字仁甫,父親大概是想讓他的品格保持如一,人生和仕途皆能順利。但他卻自改名“樸”,并起字為“太素”。人心如字,簡單可見,白樸不希望塵世的俗氣玷污了自己的人格。

他深知身在官場,不能道破仕途的潛規(guī)則,只能放開名利,去讀書寫詩,與經(jīng)史做伴,在文叢中討口飯吃。于是,他毅然放棄了官位,回到家中告別了父親,四處游歷,偶爾為梨園的名角寫些劇本,為自己換得口糧。

在民間游歷得多了,對社會便了解得更加深刻,使白樸的學問日漸增長,因此,他成為當世不可多得的名士。此時正逢元世祖欲廣納人才之際,有很多人都舉薦白樸入朝為官。就在這時,元好問的死訊陡然傳到白樸那里,令他更加感到世事無常,抽身官場是多么明智的決定。再說這些年來,他之所以如此極力避開仕途、緘口不語,其實也是為自己免禍,不想因為做官之后受到他人的誹謗和非議,落得身敗名裂,不如帶著好名聲縱橫江湖,還樂得逍遙。

張良辭漢全身計,范蠡歸湖遠害機。樂山樂水總相宜,君細推,今古幾人知。

——白樸《陽春曲·知幾》

白樸產(chǎn)生退卻的想法,皆有前人的例子給他做榜樣。漢時的張良輔佐劉邦平定天下之后,立刻全身而退;范蠡助越王滅吳之后遠離江湖。二人皆知縱使是再大的功臣,一旦遭到主上的猜忌,足以叫他們跌入萬劫不復(fù)之地。聰明的人就應(yīng)該識時務(wù),趁早隱退,樂山樂水總比看惡人惡相得好?!敖仆盟溃吖放??!比绱藴\顯的道理,仍是有許多人無法參破,但白樸再不想犧牲在此規(guī)則當中。《陽春曲》所寫的字句,便是白樸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

在白樸屢次推脫不入朝之后,擔任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仍極力推薦他,白樸深感不妙,于是立刻離開真定城,棄家南游,從此過上了放浪形骸、寄身山水的生活。但他一想到家中的妻子,便覺肝腸寸斷,想轉(zhuǎn)身回到家中,可是邁出第一步時,卻遲遲不敢踏出第二步。在他還在躊躇與徘徊時,妻子卻因?qū)λ寄畛杉?,抑郁而亡?/p>

妻子身亡的消息乍一傳來,白樸心痛難當,跌跌撞撞地一路狂奔歸家,幾次都欲昏倒在路上。他不過離家十年而已,眼前依稀是夫妻二人在軒窗前甜言蜜語,而今卻與妻子天人永隔,為什么老天要這樣捉弄他?

白樸天生本就是多情之人,身邊的人總是遭逢變故,使得他一生都在苦痛中度過,能給他慰藉的就只剩下云游四海,看遍無關(guān)情愛的山水風月,但他在自然中并不能真正找到安慰。他每到一處,所見的大部分都是被蒙古兵洗劫的荒地,這又會激起他幼年時慘痛的記憶,陰霾始終籠罩心間。一生九患,不是別離就是死難,他數(shù)次到山間去擷忘憂草與含笑花,希冀通過植物的撫慰來忘卻命途多舛,尋得片刻逍遙,卻從沒有一刻得意安寧。

妻子亡故之后,白樸的詩文詞曲再沒有溫馨和希望存在,所剩的只有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他從真定匆匆逃回江南,在揚州、蘇州、杭州之地往來,偶爾覓一處小橋流水人家住上一段時日,就這樣漫無目的地過了數(shù)十年。

多情的人本應(yīng)不長命,因為往往會由于心思沉重而累病,積郁而亡。但白樸恰恰相反,天意弄人在他的身上一一應(yīng)驗,叫他活到耄耋之年仍不肯放過他。也許他和陸游的命運一樣,在坎坷的人生中憤懣,在愛情被撕裂后悲傷,道一句“莫、莫、莫”,一切都說不清楚,也不想多說。

于是,在白樸八十一歲那年,他覺得生命已無可眷戀,便挑了一個吉日,走向家門外的一處深山,一面唱著憂傷的曲調(diào),一面向樹林深處走去。那天的霧氣格外大,樹木、人影皆不可見,隱約只能聽到如楚辭般悠揚淡定的曲調(diào)從霧中傳來。一陣狂風吹過,云霧散去,哪還有人影在,徒留余音在山間飄蕩,原來是風聲于罅隙間呼嘯,造就了哽咽的山語。白樸,就如此消失在人間。

不顯達時笑汲汲營營者太輕淺,該隱退時道自己太多情。顯達、退隱,兩廂里皆不要,說歸去當真歸去,悲情的白樸,半刻不愿在人間停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