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詩歌全編》序
——詩人莎士比亞,永不隕落的璀璨亮星!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劇作家和詩人。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三十九部戲劇作品。1623年由他的朋友編輯出版了他的戲劇作品集,收入他的三十六部劇作,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史稱“第一對開本”。然而,這部對后世影響巨大的作品中卻未收入莎士比亞的詩作,這不禁使人們產(chǎn)生困惑,對莎士比亞作為詩人的地位和身份產(chǎn)生疑慮。整個17、18世紀出版的莎士比亞作品全集中或未將他的詩作納入其中,或將他的詩作編在作品全集的最后一卷,或將其另編入補充卷中,或將其編入附錄。這樣的情形一直到18世紀中葉之后以及浪漫主義時期才有所扭轉,由于批評家柯爾律治等人的研究、評論和推崇,莎士比亞作為英國重要詩人的地位才真正得以在學界確立。
然而,莎士比亞在世時,他作為詩人的聲譽卻與此相反。莎士比亞在世期間,他的名聲并非由于他的劇作家身份而被人們認同,當時的讀者所看重的是作為詩人的莎士比亞。16世紀的英國,戲劇業(yè)十分繁榮,但是,如同今天的人們對電影業(yè)的喜好一般,劇團的演出、劇作家的編劇主要是為了商業(yè)上的盈利目的,觀眾去劇院觀看演出主要是為了娛樂。而詩歌的情形在當時不同于戲劇。詩人受到人們的尊崇,文人要獲得較高的地位,需作為詩人得到人們的認同。莎士比亞在他的戲劇業(yè)剛剛嶄露頭角之時便受到當時的“大學才子”文人的輕視,恰在這一時期,他的詩作卻成功地獲得了出版,他作為詩人的地位得到了普遍承認,這一事實充分表明了莎士比亞在世時作為英國第一位大詩人的重要地位。
莎士比亞的詩歌作品目前得到學界普遍認定的主要為一部由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組成的“十四行詩集”,兩部敘事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和《魯克麗絲失貞記》。其他被后來的人們認定為莎士比亞詩作的還有一篇敘事詩《戀女的怨訴》,一首充滿玄學風格的抒情詩《鳳凰與斑鳩》,以及由散篇雜詩構成的《熱情的朝圣者》。但這些詩作的作者歸屬權仍然存在一些爭議,仍有學者認為這些作品不一定出自莎士比亞之手。還有一部《哀歌》也被一些學者歸到莎士比亞名下,但存疑較多,本次出版的《莎士比亞詩歌全編》不收入這部作品。此外,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還有一些詩作,但因為不是他獨立創(chuàng)作的詩篇,本作品亦不予收錄。
四百多年來,莎士比亞的詩作從其影響的程度和范圍來說,應當首推他的十四行詩,尤其是新批評派推崇的詩歌批評對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影響廣泛。但從創(chuàng)作年代來講,兩部敘事長詩的創(chuàng)作和出版都早于他的十四行詩。從莎士比亞在世時的情況來看,兩部敘事長詩的影響也超過了他的十四行詩。近年來,由于學界對莎士比亞詩歌與古典文學影響的研究,特別是對其與奧維德作品關系的研究產(chǎn)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人們對莎士比亞詩歌中兩部長篇敘事詩的關注逐漸多了起來。
1592年,莎士比亞在戲劇創(chuàng)作上初露鋒芒引起了同行的注意,甚至是嫉妒和攻擊。劇作家格林曾在他的小冊子《千萬悔恨換來一點才智》中抨擊莎士比亞為“那只新抖起來的烏鴉……借我們的羽毛來打扮自己,在戲子的外衣下包藏一顆虎狼之心……妄想能獨自震撼這個國家的舞臺?!边@段抨擊從反面證實了莎士比亞當時戲劇創(chuàng)作的勢頭,而莎士比亞接下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卻出乎這些文人才子的料想。是年,倫敦爆發(fā)了嚴重的瘟疫,為防止疾病的傳播,從1592年6月至1594年5月,倫敦幾乎關閉了所有的劇院。這一時期,莎士比亞成功地創(chuàng)作出兩部長篇敘事詩。1593年春,他的《維納斯與阿多尼》面世。次年5月,《魯克麗絲失貞記》出版。兩部詩作均以華麗的獻詞獻給莎士比亞的庇護人、年輕的南安普頓伯爵。詩作的出版在年輕人中引起轟動,《維納斯與阿多尼》成為當時的搶手貨,倫敦和牛津、劍橋大學的時髦青年對其愛不釋手。這部詩作在莎士比亞在世時再版了九次,在他逝世后的二十年間,又再版了六次。到1640年之前,已知的《維納斯與阿多尼》共有十六版?!遏斂他惤z失貞記》在他生前再版了六次,他逝世后的二十年間再版了兩次,共有九版。兩部詩作均為莎士比亞親自精心校訂制作的精品,出版質量很高。他因這兩部作品在當時獲得了極高的聲譽,有力地回敬了瞧不起他的文人作家對他的譏諷?;蛟S因為這兩部敘事詩的成功,莎士比亞在這一時期也開始了十四行詩的創(chuàng)作,但是全部十四行詩一百五十四首的出版則要等到十幾年之后的1609年。就莎士比亞詩作后來的影響、質量及其思想內涵來說,他的十四行詩的價值大大超過了上述兩部敘事詩,成為與他的重要戲劇作品如《哈姆雷特》等并駕的力作。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思想深邃,語言精美,音韻和諧圓潤,既充滿激情,熱烈而奔放,又不乏深刻的哲理,給人以靈魂的震撼、美的享受,啟迪人對宇宙、時間、歷史、人生、友誼、愛情、藝術等的思考,集中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
《維納斯與阿多尼》根據(jù)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中的神話故事改編,全詩一千一百九十四行,寫愛神維納斯愛上了俊美的狩獵青年阿多尼,大膽而熱烈地追求他,但阿多尼一心想著打獵,始終不為所動,最后不幸被野豬的尖牙刺死。維納斯悲痛不已,懷揣從阿多尼的鮮血中開放的,象征美麗青春的鮮花返回仙境。該詩與馬洛的《希羅與利安德》一起開創(chuàng)了寫古典神話敘事詩的傳統(tǒng)。詩中對維納斯追求阿多尼的戀情描寫生動、大膽而率真,流露出天然的、不受約束的情欲。詩中的自然風景,田園風光都刻畫得十分出色,全詩充滿浪漫情調和戲劇化的場景,語言優(yōu)美華麗,講究辭藻。
《魯克麗絲失貞記》根據(jù)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烏斯記載的一個事件改編,奧維德的《變形記》中也寫到過這個故事。羅馬王政時期,羅馬將領柯拉廷的妻子,美麗貞潔的魯克麗絲遭王子塔昆強暴,她痛苦萬分,即刻派人召回了在外率軍征戰(zhàn)的丈夫和父親,說明事情的原委,并要求丈夫為她報仇雪恥,然后舉刀自盡。塔昆家族因此引起民忿,其王朝被推翻,從此建立了羅馬共和政體。全詩一千八百五十五行,以更為典雅華彩的語言細致地刻畫了魯克麗絲的美麗、純潔、善良、莊重和不畏強暴的勇氣,對淫棍塔昆作案時的陰暗、復雜的心理也有生動細致的描繪,其中還穿插了一些有關善惡觀的討論。全詩語言精致,用詞講究,具有古典風格。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雖不復雜,但十分感人,受到當時和后人們的喜愛。
莎士比亞最優(yōu)秀的詩作是他的組詩《十四行詩》,共一百五十四首,一般認為創(chuàng)作于1592年至1598年之間。自錫德尼1591年發(fā)表《愛星者與星》開創(chuàng)了十四行組詩的寫作風氣以來,英國涌現(xiàn)出一大批十四行組詩作品,到1596至1597年,這一時尚戛然而止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是在這股浪潮的沖擊下寫成的,但當時并未出版,直到1609年出版商托馬斯·索普鑒于莎士比亞在當時劇壇已有名望,才出版了這部組詩,被稱為“第一四開本”。它們在出版時也未引起轟動,直到18世紀中葉,人們才逐漸認識到它們不同凡響的思想與藝術價值。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在思想內容與語言及藝術風格方面與當時總的詩風有相似的一面,但就思想深度與藝術表現(xiàn)力來說,其藝術成就遠遠高于當時的大多數(shù)作品,堪與他的最佳劇作比美,并與他的戲劇作品一道,代表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高的文學成就。
與當時十四行組詩大多有較緊湊的情節(jié)線索,或只是寫給一位女性(或愛人或情人)的情況不同,莎士比亞十四行組詩的情節(jié)結構較為松散,也不單純是寫給一位女性愛人或情人的:第1首到第126首是寫給一位美貌的貴族男青年的;第127首到第152首講到一位“黑膚女郎”,最后兩首與整個“故事”無關。有人認為男青年就是南安普頓伯爵,而“黑膚女郎”是誰至今仍然是個未解的謎。在寫給男青年的詩中,詩人熱情地贊美他那俊美的容貌,并勸說男青年結婚,以使美的形體和形式得以在后裔身上傳承,克服時間摧毀一切的力量。詩中對美的禮贊充分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對人自身的肯定,以及對永恒的美的追求。同時,這種美不僅表現(xiàn)在人的外在形體上,也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寬容,尤其是真誠的友情之中。這種友情使詩人孤獨的心靈得到慰藉。正是這種真誠的友情升華了詩人對真善美的向往。在詩中,詩人與朋友之間的關系有時也出現(xiàn)波折,朋友對詩人也表現(xiàn)過冷淡,朋友也親近另一位詩人,甚至也勾引過詩人的女友。從這些詩作中可看出,詩人對人的復雜性,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不和諧感到困惑和焦慮。
愛情是組詩中關涉的另一主題,但它們不是膚淺的愛情的表白,而是滲透了詩人對愛情、人生和現(xiàn)實的深刻感受。它們有的表露出對純真美好愛情的渴望,有的表達了失去真愛的痛苦,有的嘲諷或批判自私的心和虛情假意。這些詩幾乎全都離不開詩人對社會、人生、生命的認識,離不開他對藝術、時間、美的理解,其中有對復雜人性的揭示,有對真善美的贊頌,有對人生痛苦經(jīng)歷的悲嘆,有對社會丑惡現(xiàn)實的批判,也有對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感慨。但詩人始終相信美是永恒的,藝術是永恒的。
在詩歌形式方面,莎士比亞十四行組詩也有其獨到的特點。詩人對意大利十四行詩的韻式進行了改造。他的詩可分為四個部分,前三部分可分為三個四行的詩節(jié)。詩人往往先點涉主題,然后進行分析,說理或抒情,其中常暗含著起、承、轉、合的內在變化和關系。最后兩行是一個雙行的結尾,起到點題、總結、升華的作用。其韻式為ababcdcdefefgg。這樣的詩歌形式和韻式,適于表現(xiàn)英語的音律與節(jié)奏,表達豐富而復雜的思想內容,增加了詩歌表現(xiàn)的深度和廣度,受到當時和后人的普遍喜愛,人們稱之為“英國型”或“莎士比亞型”十四行詩。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語言藝術也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英語語言的全面成熟。他的語匯豐富,語言表達清新自然流暢,比喻鮮明而富有時代特點,想象力活躍。它們透過時間的長河,仍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被視為英國詩歌中的珍寶。
《鳳凰與斑鳩》被認為是一首十分不同于莎士比亞其他詩歌風格的作品。1601年出版時附在另一詩人的一部詩作之后。該詩共六十七行,以莊嚴肅穆的調子寫群鳥來參加鳳凰與斑鳩的葬禮,表達了詩人對忠貞的愛情,對死亡和再生等問題的觀點。美麗的鳳凰活五百年自焚而死,又在滅燼中獲得新生,斑鳩是象征愛情的鳥,通過二者的結合、毀滅和升華,詩人思考了關于理智與情感,生與死,以及真善美等問題,其中既飽含真摯的情感,又滲透理性的思辨,達到哲思的高度。
《戀女的怨訴》1609年出版時附于《十四行詩》之后,有人懷疑它并非出自莎士比亞之手。作品寫一農(nóng)村姑娘哭訴被一浪蕩青年所騙而失身的經(jīng)過。其風格類似于當時的“女怨詩”。
《熱情的朝圣者》為一組雜詩,1599年出版(第二版),作者署名“莎士比亞”。經(jīng)后世學者認定,其中的若干首詩并非出自莎士比亞之手。但至今多數(shù)莎士比亞全集仍按當時的出版情形將這部雜詩集收入,本“詩歌全編”也照例收入。
此次收入本《莎士比亞詩歌全編》的十四行詩中譯本第一版由上海文化工作社于1950年出版。后經(jīng)多次再版,譯者反復修訂,至今已數(shù)次再版,印數(shù)達六十余萬冊,在讀者中產(chǎn)生廣泛影響?!遏斂他惤z失貞記》的中譯本完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收入方平先生主編,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亞全集》中?!毒S納斯與阿多尼》為此次全編的新譯作。
這部“全編”的下冊名為“長篇敘事詩”,但其中《鳳凰與斑鳩》及《熱情的朝圣者》并非敘事詩,特此說明。
感謝北方文藝出版社為此全編的辛勤工作。我們也衷心地希望廣大讀者對此《莎士比亞詩歌全編》提出誠懇的批評與建議。
屠岸 章燕
2016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