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汾上驚秋

嘯天說詩二:江畔何人初見月 作者:周嘯天 著


汾上驚秋

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汾上”指汾陽縣(今山西萬榮南)。汾水流經(jīng)其地,為黃河第二大支流。相傳漢武帝獲黃帝所鑄寶鼎于此,因祀后土,渡汾河,飲宴賦詩作《秋風辭》。開元十年(722),唐玄宗重修漢祠,恢復祭祀。次年正月駕幸潞州晉州,詩人為禮部侍郎隨行,有詩。二月在汾陰祀后土,詩人從行,有詩。冬,出為益州大都督長史。到開元十三年(725)始回長安。外放的兩年,是蘇颋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時期,詩當作于此間。

“北風吹白云”二句引出秋聲,化用了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泛樓船兮濟河汾”等詩意。暗示當年漢武帝曾到汾陰祭后土,及唐玄宗行漢武故事。歷史劇重復上演,個中意味,并不點破。聯(lián)系到題面,首句“吹”字已含起可“驚”之意,次句加以“萬里”,“渡河汾(黃河及汾水)”的似是秋風,又似是秋風中的行人。而詩中代指秋風的,不是常用的“西風”,而是“北風”,平添了許多寒意。

“心緒逢搖落”二句,以秋風搖落萬物引發(fā)心緒之不寧。“搖落”指樹葉凋零,既出自《秋風辭》之“草木黃落”云云,又遠紹宋玉《九辯》之“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既指蕭瑟天氣,又喻指自個兒暮年失意的境遇。清人黃叔燦點贊:“是秋聲搖落,偏言心緒搖落,相為感觸寫照?!保ā短圃姽{注》)說“心緒”而不說心緒怎樣,是其含蓄所在。而“秋聲不可聞”,正是“心緒使然”。前三句無一字說到“驚”,卻無一字不為“驚”字攝神,末句“不可聞”,正是“驚”字的轉(zhuǎn)語。

開元是盛世,“驚秋”近危言。而作者欲說還休,弦外之音何在,只能從漢武帝身上去找。漢武帝不失為一代雄主,也曾窮兵黷武,也曾迷信方士,也有負面情緒“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秋風辭》)的感傷。這些陰暗的東西,在開元時代的唐玄宗身上,雖沒有充分表現(xiàn),卻可能露出一些苗頭。詩人對此感觸很深,卻說不清道不明。而詩貴含吐不露,正好一氣呵成。此詩“急起急收,而含蘊不盡”(吳昌祺《刪定唐詩解》),堪稱五絕的經(jīng)典之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