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民俗
一
“酒與民俗”或“民俗與酒”都可以作為一個題目,寫成一篇文章。
但嚴格分析起來,這二者并不完全一樣。
“酒與民俗”,以酒為前題,即酒在民俗中的反映與影響等。如果改為“民俗與酒”,那將是以民俗為前題,只是論述其中酒的方方面面了。
既是以“酒文化”為前題的討論,自然題目也是前者而非后者了。
討論題目明確以后,還要把“民俗”一詞作一解釋。
目前“民俗學”很流行,在世界學術領域,“民俗學”(Folklore)被認為是人類人文學科的顯學。
日本人將這一名稱譯為“民俗”,傳到中國來,就直接用了這一學名。
“民俗學”的歷史并不長,或者說是很短的。
這一英文名稱(Folklore),是一八四六年英國人托馬斯(N.G.Thoms)所創(chuàng),迄今還不到一百五十年。
它所注重研究的是歌謠、民間故事、民間習俗等比較原始民族的東西,當時正是英、法等國殖民地政策變換時期,即將武力奴役掠奪財富,轉變?yōu)閷⒅趁竦刈鳛樵腺Y源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目的是要研究殖民地中各種較為落后的民族習俗,所以民俗學流行起來。
因不少地方的土著民族比較閉塞,奇風異俗很多,卻又文化較為落后,沒有較多的文獻可征,因而便從采集民間歌謠、民間故事、民間習俗入手,以了解其民族特征。
七十多年前,這門學問傳入中國來,因其特征,有人譯為“謠俗學”,從事歌謠和民間故事的收集工作,后來又有人直接用了日本的譯名“民俗學”。
這樣“謠俗學”這一名稱未流傳開來,而民俗學卻叫開了。但卻因此引起某種程度的混淆和實質上的這一學科的內容或者叫“內涵”上的變化。這就使具體的、內容狹隘的“民俗學”與中國人常說的“民間風俗”這一概念混淆甚至等同起來了。
這自然是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是中國幅原遼闊、歷史悠久,民間風俗的內容極為豐富多彩,民眾對此極感興趣;
原因之二,是中國幾千年來,早就有重視民間風俗習慣的傳統(tǒng),源遠流長,歷久不衰,而且是一貫的,從未間斷過;
原因之三,是文獻歷史資料十分豐富,人們一提到“民俗”,自然想到本國的風俗人情和傳統(tǒng)習俗,想到常說的風俗,而忽略了西方民俗學的特定含義。
這樣,中國人所說的“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很自然地便是民間風俗、傳統(tǒng)習俗,而不可能是單純的民間歌謠、民間故事等等了。
在中國,“民俗”的內容有大量的生活傳統(tǒng)現象、豐富的歷史史料,文字的和實物的均可供研究。
世界上某些文化落后的區(qū)域,長期缺乏文獻史料,研究者只能靠深入土著,收集民間歌謠、諺語、故事等口頭資料及觀察其非宗教的習俗來研究其民族習俗傳統(tǒng)。
在中國,說到民俗這一外來語時,自然會和“民間風俗”、“風俗”等詞匯等同起來研究。這不是有意或無意的混淆,而是自然和必定的融匯。
談到“酒與民俗”,也是中國民間風俗的大概念,而非西方“民俗學”的狹隘概念,或者叫“酒與中國風俗”也可以。
在論述正文之前,先說清楚題目的特定內涵,是十分必要的。
二
酒在我國歷史悠久,風俗在我國源遠流長,民俗如果可以——自然也應該——說成是民間風俗,那酒與民間風俗的關系,如加以論述,自然也必須從古老的歷史說起了。
在仰韶文化、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古陶器中的酒器,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制酒器和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制酒器,這些年代久遠的出土文物,均將酒與民眾生活關系的原始狀態(tài)表現了出來。
這些五六千年前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在今天要細致而具體地說明其習俗狀況已經很困難了。用句古話說:因年代久遠,文獻不足征也。但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中國文化經歷了夏、商的上千年的孕育成熟,突放異彩。春秋時代,經典著述,從無到有,中國文化有了系統(tǒng)的文字記錄。
酒與民俗的關系,關于酒的種種風俗習慣,規(guī)則制度,不但在生活中已經全部形成,而且文字記載也已十分詳盡完備了。
民間風俗在我國傳統(tǒng)上習慣叫“風俗”,而不叫“民俗”,其所指實際也就是各地民眾生活中一些傳統(tǒng)的習慣、習俗,小至吃飯使筷子,大至歲時節(jié)令種種故事,婚喪嫁娶種種禮儀。
雖然各個地方、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變化,但其本質卻又有久遠的歷史傳統(tǒng)。
中國早在二三千年前對此就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就有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解釋。
早在周代,就有每年八月采詩觀風的制度?!对娊洝分胁坏笆鍑L”是采集的各地歌謠,反映了當時各地的風俗,即《大雅》、《小雅》也同樣記錄了當時不少風俗資料,說明人們很早就知道了解不同風俗是了解不同社會的重要手段。
《荀子·強國》篇中說:“入境,觀其風俗?!?/p>
《史記》中說:“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協(xié)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p>
荀子說明重視不同習俗的傳統(tǒng),而太史公則說清楚了博采“風俗”——亦即博采反映民間習俗的詩歌之重要意義。
這些與西方民俗學研究者比較,其本質完全相同,而內容更為廣泛,其在歷史時代上,也早了二千多年,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漢書》中具體解釋“風俗”的意義說:“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p>
漢代應劭《風俗通義》序中也說:
風者,天氣有寒暖,地形有險易,水泉有美惡,草木有剛柔也。俗者,含血之類,像之而生,故言語歌謳異聲,鼓舞動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
這兩條文獻,都對風俗這一概念,作了比較清楚的說明,大體概括地說:風是偏重于自然界的影響,俗是偏重于人事的影響,而人類社會各地、各個時代不同習俗的形成,總是受到自然和人事的影響的。
說到酒,同樣也是在二者的影響下形成的。客觀上因自然因素給酒的出現和不斷生產,為人類所利用準備了條件;在人事上,又因各地、各個時期人為的因素給酒的發(fā)現、生產、改良、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更完善的條件。酒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不但很早就已出現,而且與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習俗也發(fā)生密切關系,造成很大影響。
在中國古代文獻的先秦群經、諸子中,大部分書中都有關于酒的記載。如從歷史傳統(tǒng)上研討酒與民俗的關系,那先秦諸子經典中關于酒的記載,就是最好的文獻資料可供征引了。其中尤以《詩經》和《禮記》二書,把酒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習俗,作了大量的記載,詳盡而生動,是關于酒的十分可貴的民俗材料。
人們生活中,喜歡喝酒的人,喝點酒是最大的樂趣,兄弟和睦,家人團聚,喝點酒,那就更是其樂融融。《詩經·小雅》中《棠棣》云:
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這不是一幅很好的兄弟對酌風俗畫嗎?
《國風·七月》寫道: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
也都是當時農民秋收以后歡樂飲酒的風俗詩。
在人們互相交往中,接待賓客是十分重要的。而酒又是接待賓客的重要飲料。
《詩經》中一說到賓客,就說到酒。
《小雅·南有嘉魚》章云“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句,反復四章,都誦到同樣“有酒”和“嘉賓”。
《賓之初筵》章,也是反復誦唱“酒既和旨”、“飲酒孔偕”、“其未醉止”、“其曰醉止”等等。
其他誦到“旨酒”、“嘉賓”的章句還很多。
《禮記·少儀》中還細寫了待客禮貌規(guī)矩,如云:
客爵居左,其飲居右。介爵、酢爵、僎爵皆居右。
凡飲酒,為獻主者,執(zhí)燭抱燋。客作而辭,然后以授人。執(zhí)燭不讓、不辭、不歌。
《曲禮》中記明“侍長者飲酒”的禮貌?!队裨濉菲羞€記明飲酒之后,如何轉過身來告辭穿鞋起立的規(guī)則??梢娨跃拼瓦@一習俗之源遠流長,早在三千年前就十分普遍,講究禮數了。
周秦以前先民,去遠古蒙荒時代未遠,但文化已逐漸發(fā)達。在春秋時代前后,中華文化突發(fā)異彩,各種典籍,六經諸子斐然問世,這是文化典籍從無到有的第一批成果,也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根。
那時,雖然沒有現代科學知識認識自然現象,但已初步具備了宇宙觀、生死觀、社會觀等等認識。
在此思想狀態(tài)下,有兩種認識特別注重,即對自然天地的崇拜和對宗親的慎終追遠。
因而對祭天地山河和祭宗廟祖先,由國家王侯到庶民百姓,一樣重視。
而祭祀時最重要的就是酒。
在《禮記》《郊特牲》篇中、《月令》篇中都詳細地記載了各種祭祀時獻酒、用酒的情況。
先秦典籍中除此之外,各種經、子書中,寫到祭祀的還不少,而每寫到祭祀,總會聯(lián)系到酒。
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和殷商周鐘鼎銅器,大小祭器酒具是最多的,均可說明酒在祭祀中的重要性。其習俗很古已形成,在先秦典籍中有大量記載。
婚喪嫁娶各種典禮,也都離不開酒,這在三千年前的周代,亦形成風俗?!抖Y記》中記云:
婦至……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禮同尊卑以親之也。
陳皓注疏:
合巹而酳者,酳,演也。謂食畢飲酒演安其氣。巹謂半瓢,以一瓠分為兩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zhí)一片以酳。
說明合巹的具體飲酒情況,似乎還帶有表演性。
娛樂性的賭酒、飲酒的風尚,在三千年前的周代,也已形成?!抖Y記·投壺》記云:
投壺之禮……請賓,曰:順投為入,比投不釋,勝飲……命酌,曰:請行觴。酌者曰:諾。當飲者皆跪奉觴,曰:賜灌。勝者跪,曰:敬養(yǎng)。
投壺的游戲雖然早已失傳,但這投壺賭酒飲酒的習俗卻留下了生動的文獻記載。
另外《禮記·鄉(xiāng)飲酒義》篇中,還詳細記載了鄉(xiāng)人以時聚會飲酒取樂的習俗。什么“鄉(xiāng)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飲酒之節(jié),朝不廢朝,莫不廢夕。賓出主人拜送”等等習俗禮數,都寫得十分清楚。
綜上所述及征引文獻,可見飲酒在三千多年前,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已形成風俗習慣,都已有了明文記載。在此基礎上,隨著歷史發(fā)展演變,酒的生產、飲用,愈演愈繁,成為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重要物質,形成更多更繁雜的與酒有關的風俗習慣。
直到今天,以及未來。
三
寫學術性的文章,有幾種不同情況:
一是要論證一個結果,這樣便要論點、論據、論證,按邏輯順序寫出結論。
二是歷史考證性的,也要有疑點、有問題,假設結論,求索證據,證實假設。
三是調查性的,通過實地調查,取得第一手材料,最后分析、歸納出結論……不過還要看不同的題目、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條件。
“酒與民俗”這個題目,如論述其重要性,自然也可得出結論,但這不必要,因為大家都知道酒在民間風俗習慣、日常生活中的是少不了的,其重要性人皆知之,又何必繁瑣地論證呢?
如從考證方面來寫,考證其最早的產生或考證其他結論的錯誤等等,在此題目下,都沒有考證的條件或必要。
因為第一酒的出現,幾乎是與中國文化史、中國先民生活習俗的形成同時開始的,現在出土文物都證實了這點。
《周書·酒誥》中說:
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
根據文獻,只知其古老,但也并無明確結論,說明其產生的時代、與民俗關系的原始等等,所以也很難考證其是非,辨明其真?zhèn)巍?/p>
這個題目,如果到各地、各個民族做一番“酒與民俗”的調查,倒是很有意義,一定會收集到很多關于酒的風俗習慣材料,可以編寫一本有價值的大書,但是沒有這個條件,說來也是枉然。
那么我在前面一節(jié)介紹了先秦酒與民俗的情況之后,下面如何寫呢?
我想就民間風俗有關方面分類闡述一下酒在這些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歷史演變,這雖非重要發(fā)現、發(fā)明,不能得出重要結論,但在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民間風俗劇烈變化的情況下,回顧一下酒與民俗的歷史演變加以闡述介紹,想來也還是有一定意義的吧。
民間風俗的可愛之處,首先在于從先民以來,重視節(jié)令,點綴生活,使生活更富有情趣,酒在其間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西方社會,也有類似習俗,但沒有中國民間那么重視,那么講究。逢年過節(jié)不但要飲酒,而且要飲不同酒的風俗傳統(tǒng)。如過年飲屠蘇酒,端午飲雄黃酒,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等等,這是酒民俗中十分有趣味的傳統(tǒng)。
現在人們過春節(jié),家家戶戶總要吃酒,如寫詩文用典故,也可說是飲屠蘇酒,自然實際并不是屠蘇酒,只是傳統(tǒng)習慣叫法而已。按歷史上元日飲椒酒、屠蘇酒。
《四民月令》云:
正月之旦……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小無大,以次列坐于先祖之前;子、婦、孫、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后來宗懔《荊楚歲時記》中也記云:
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
椒酒是把花椒放在酒中,屠蘇酒當是把屠蘇草浸在酒中。
《通雅》植物門記有孫思邈“屠蘇酒方”。可是究竟什么是“屠蘇酒”,唐宋以來已說不清了。
元旦酒是肯定喝的,而不管什么酒,總是要借個“屠蘇”名,蘇東坡詩云:“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边@樣,屠蘇便成了元旦一切酒的代名詞了。
過年還有飲柏酒的習俗,周處《風土記》云:“元旦進柏葉酒?!彼匀藗儼堰^年飲的酒,也可叫做“柏酒”。
只是舊歷年吃的酒,就有這樣多的不同名稱,可見傳統(tǒng)習慣是多么豐富了。宋僧人道世《法苑珠林》記道:
唐長安風俗,每至元旦以后,遞飲相邀迎,號傳坐酒。
正月里親朋好友,排日請吃春酒,這一風俗習慣源遠流長,一二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酒與民俗”,只此一點,亦可見其關系之重要了。
五月端午節(jié),吃雄黃酒。用酒浸雄黃抹在小孩耳朵眼上、鼻孔上,在男孩額上用雄黃酒寫一個“王”字,這些風俗,直到今天,不少鄉(xiāng)村還保留著,兒童們都感到十分有趣。
這是古代家居生活夏日來臨,預防病蟲害的習慣。
早在孫思邈《千金月令》中就有記載云:
端五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
所用材料雖然不同,但其辟解毒蟲的作用是一樣的。也有用艾酒的。
《玉燭寶典》即記云:
洛陽人家,端五造術羹艾酒。
但到明清而后,各地端五多飲雄黃酒。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白蛇”故事。許仙被惡僧法海教唆在五月端五,用雄黃酒醉倒白素珍,使她現了原形。舊時鄉(xiāng)間人經常看戲,十分熟悉這一故事,幾乎人人都知道端五喝雄黃酒。我小時候生活在北方山鄉(xiāng),這一習俗從兒童時就知道。后來知道江南也是一樣的。
清代顧祿《清嘉錄》“雄黃酒”條記道:
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墻壁間,以祛毒蟲。
蔡云《吳歈》云:“稱槌粽子滿盤堆,好侑雄黃入酒杯。余瀝尚堪祛五毒,亂涂兒額巽墻隈?!?/p>
后面并引《江鄉(xiāng)節(jié)物詞》、《九縣志》、《昆新合志》等書記載作為旁證。杭州風俗同樣如此??梢娦埸S酒這一習慣是十分普遍的。
除此以外,尚有重陽節(jié)的菊花酒也十分著名。葛洪《西京雜記》記云:
戚夫人侍兒賈佩蘭云: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另外周處《風土記》也有同樣記載,說明這風俗在六朝時十分講究。不過這畢竟是文人雅士的事,對于一般民眾,則遠沒有雄黃酒那么普遍了。
歲時節(jié)令飲酒的習俗,迄今仍十分普遍。但是據說這是從古代先民歲時祭祀而演變成的習俗,遠古祭祀之后再飲酒,后世祭禮廢而飲酒如故,成為歲時節(jié)令習俗了。清康熙時張爾岐《蒿庵閑話》中分析這一現象道:
俗節(jié)飲酒,皆古人祭祀之期也?!毒普a》云:“祀茲酒?!惫湃藷o泛然飲酒者,率皆祭畢而后飲,祭有常期,故飲亦常時。后世祭禮廢而飲酒如故,遂成俗節(jié)。如元宵始于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乙甘泉,以昏時祠到明,后世仿以為燈節(jié)……古人因祭而飲酒,后人崇飲而忘祭,不勝三代未逮之感。
張爾岐舉了許多古代祭祀節(jié)日的例子,除元宵而外,什么中和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元節(jié)等等,大發(fā)思古之幽情,這且不去管他,但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中祭祀酹酒卻是普遍存在的。
半個多世紀以前在北國山村中,后來在北京長期生活中,逢年過節(jié),祭神供祖,供桌上總要放上酒壺、酒杯,在酒杯中總要斟上半杯酒,放在供桌邊上。然后焚香下跪,接著就燒紙。
如是祭神,不管是佛堂觀音大士,還是財神龕財神菩薩、天地桌天官之仙、灶王、井臺……或是祠堂祖宗神主前,都要燒,所不同者,祭神焚黃表(是道教習慣,黃色薄紙折成三折,高八九寸,寬三四寸),供祖給鬼焚白紙(折法大小同黃表一樣)。主祭者在焚香下跪之后,從供桌上取一張燒紙,將一角在蠟燭上點燃,雙手高捧,挺身直跪,俟紙焚燒至三分之二,下余無多時,扔在燒紙盆中,取案上酒,往火焰中一傾,一縷蘭火并青煙隨之而起,這是祭祀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儀式,俗稱“奠酒”。奠酒之后再叩首,這樣才算禮成。
奠酒正式名稱為“酹祭”。蘇軾《大江東去》詞中最后一句:“一樽還酹江月。”就是說用一杯酒灑在江中祭祀明月。
按,“酹”字見《說文》,段玉裁注曰:
《廣韻》曰:“以酒沃地?!薄妒酚洝罚骸捌湎滤姆降貫猷ㄊ??!鄙w啜、酹皆于地。啜謂肉,故《漢書》作啜。酹謂酒,故從酉。
所以在傳統(tǒng)習俗中,自周秦以來,從《禮記》所載的酒與祭祀關系密切的文獻,直到近代,酒在祭祀中,總是不可少的。
這是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習俗。
祭祀之外,就是酒在婚喪嫁娶中的重要地位。
這種風俗也是從周秦以來一直沿襲到今天。
這些禮儀中,飲酒的規(guī)矩,在《禮記》的《喪大記》及《少儀》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在前面說到古代酒與民俗的關系時,曾引用了一些文獻,現不多贅。只是簡單地作些闡述。
中國歷史上從古以來就把婚喪嫁娶以及過生日祝壽當作生活中的大事,北京俗稱“紅白喜事”,把壽終正寢的老喪,即子孫滿堂的老人去世,都當作“喜事”來辦。
所有的喜事都以“酒”字來代替稱之。娶婦、嫁女等叫“喜酒”,過生日祝壽叫“壽酒”,過滿月叫“滿月酒”,其他建房、開業(yè)、遷居等,無一不以飲酒為祝賀方式。
這一習俗,從古至今,似乎未來也還會這樣。
古今在具體禮儀上或有差異,但酒總是要喝的。所以在傳統(tǒng)習俗中,酒與各種喜慶事項是牢不可分的。人們常常為此做大量工作,做長期準備。紹興的“女兒酒”是十分著名的。此事來源甚古。
晉稽含《南方草木狀》云:
南人有女數歲,即大釀酒,既漉,候冬陂池竭時,置酒甕中,密固其上瘞陂中,至春潴水滿,亦不復發(fā)矣。女將嫁,乃發(fā)陂取酒以供賀客,謂之女酒,其味絕美。
“女酒”就是女兒酒。因酒壇均施彩繪,又名“花雕”。這是民俗中有悠久傳統(tǒng)的有趣風俗,卻是與嫁娶宴飲有密切關系的。
徐珂《清稗類鈔》中引有“吟女兒酒”的長歌云:
越女作酒酒如雨,不重生男重生女。
女兒家住東湖東,春槽夜滴真珠紅。
舊說越女天下白,玉缸忽作桃花色。
……
詩句把女兒酒寫的極美。原詩較長,略引數句,聊供吟賞吧。
說到“女兒酒”,這里不妨再說一下傳統(tǒng)釀酒的風俗。從古以來,人們飲酒,分家釀、沽酒。另外還有宮廷及達官貴人制造各種名酒供帝王貴戚飲用者,那不在“民間風俗”范圍之內,可以不說,這里只說民間沽酒和家釀的習俗。
我國從古以農立國,一般農產品副食品在鄉(xiāng)間大多自己生產、自己制造、自己使用。只有少數是市上去買,第一是食鹽,必須去買;第二是油、酒、醋等,有的自己家中做,有的則市上去買。
買酒賣酒均謂之酤(或作沽)酒,是很古老的事了。
《史記·高祖本紀》記云:
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
按《索隱》解釋說:
借讎為售……今亦依字讀。蓋高祖大度,既貰飲,且讎其數倍價也。
這是劉邦做皇帝以前的事,可見最晚戰(zhàn)國到秦代這一時期,賣酒的商人已是很普通的事了。
司馬相如娶了卓文君,夫妻二人當壚賣酒,這是最古老的關于賣酒的浪漫故事。
其后不妨引用著名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來證明賣酒的古老風俗。
因為賣酒,所以古代就有酒稅,有管酒稅的官。
又因造酒要用糧食,在災荒之年,不免要影響民生,這樣歷史上就常有禁酤的命令。
《漢書·景帝紀》云:“夏旱禁酤酒?!本褪墙官u酒。
顧炎武《日知錄》中,特別寫了《酒禁》篇。
中國從遠古直至唐宋時代,一直是用曲、用米、用麥等糧食、蒸煮發(fā)酵,壓榨過濾而制成的酒,水份多,酒精濃度小。
直到元代,才出現了用蒸餾法生產的燒酒。
李時珍《本草綱目》“燒酒”條集釋云: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自從有了燒酒,民間便叫它作“白酒”、“白干”、“曲酒”,而管榨出來的酒,習慣叫做“黃酒”、“米酒”等等。生產燒酒比較復雜,都是酒商生產。北方叫缸房、燒缸,南方叫糟房。而黃酒、米酒制法較簡單,除去商人生產,南北農村中不少都在家中制造,文言文中謂之“家釀”?!芭畠壕啤本褪羌裔劦囊环N。在古老的傳統(tǒng)風俗中,沽酒而飲和家釀“甕頭壽”,都是因酒給人們生活帶來善美而醇厚的歡樂。酒與民俗的可愛處也正在于此。
清人顧祿《清嘉錄》“冬釀酒”條記云:
鄉(xiāng)田人家以草藥釀酒,謂之“冬釀酒”。有秋露白、杜茅柴、靠壁清、竹葉清諸名。十月造者,名“十月白”。以白面造曲,用泉水浸白米釀成者,名“三白酒”。其釀而未煮,旋即可飲者,名“生泔酒”。
蔡云《吳歈》云:
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檐。
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
這是江南人家中造酒的記載。至于北方,大體也是這樣。農村中黃酒大都是家中自釀的,市沽則只有燒酒。酒的家釀與市沽,在南北各地風俗中,也多有相似之處。
在中國傳統(tǒng)風俗中,酒與游戲,亦大有可述者,外國風俗也有類似者,但不多。在風俗中酒與游戲的關系大約有三:一是游戲以酒為處罰;二是以游戲助酒興;三是游戲與罰酒相結合。
《禮記》中所記投壺飲酒的罰則,那是最古老的。后來進一步演變?yōu)槲娜俗髟姷牧P則。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說:
如詩不成,罰以金谷詩數。
便是以酒為罰則的最有名的故事。
以游戲助酒興,最有名的當是“曲水流觴”的故事,大家坐在水邊,淺淺的酒杯在水中漂浮,漂到誰面前,誰就喝酒。這是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記載的飲酒游戲,直到今天好事者還模仿進行。
民間傳說中飲酒游戲的故事,在此不多贅了。
第三種酒與游戲和罰酒相結合的習俗流傳最久、最廣。
文雅一點的就是酒令,通俗一點就劃拳,文言叫“拇戰(zhàn)”。這一風俗,遍及南北各地,遠及海外華人生活聚集的地方,好喝酒的人,沒有一個不會劃拳的。
據說高聲喊叫,可以抒發(fā)心肺,增加酒量,而輸了拳要被罰酒,這就要吃更多的酒。
“劃拳”和行酒令,文人雅士稱之為“觴政”,有人為此寫了不少專門文章和書,如明代袁宏道的《觴政》、清蔡祖庚的《嫩園觴政》、黃周星的《酒社芻言》等。
《紅樓夢》中《鴛鴦女三宣牙牌令》和《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二回中寫酒令最熱鬧,但這中間也寫了湘云劃拳的豪情,臂上鐲子碰的玎珰亂響,想見其興高采烈。這是寫吃酒劃拳最生動著名的文章,可見其雅俗共賞了。
“劃拳”的飲酒游戲,可以說是中國人喝酒風俗中最有風趣的創(chuàng)造。
酒是交際的工具,這在中西風俗上似乎是一樣的,什么重大的爭端,在正式場合中爭的面紅耳赤,甚至揮拳動武,大到釀成戰(zhàn)爭。而在觥籌交錯之際,卻可談笑風生,化干戈為玉帛,這是酒的力量。
有名的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便是靠了酒的力量,和平地解除他手下大將的武裝。
在民眾中間,大小爭端,也常常用酒來調解。俗話說:“酒后吐真言?!庇终f:“喝酒交情越喝越厚?!笨梢娫趥鹘y(tǒng)風俗中酒對人際關系多么重要。
遠道客人來了,接風用酒。送人出行,餞行用酒。
客人來了,總要以酒招待。“深夜客來茶當酒”,因無酒而表示無限歉意,說明在人際關系中,酒比茶要重要得多,敬意主要在靠酒來表現。
敬酒的風俗自然要比敬茶早上千年。
所以從“酒與民俗”的角度講,酒文化遠比茶文化歷史悠久得多,地域廣泛得多,可以說從人類有文化開始,形成“民間習俗”開始,就與酒有密切的關系了。
酒在中國民間習俗中,宴飲時勸酒、敬酒、賭酒和罰酒種種習慣,有時敬酒、勸飲,要你非喝不可。北方有些鄉(xiāng)間宴客,敬酒者會捧著酒杯跪在你面前,非讓你喝下去不可。
清人黃周星《酒社芻言》說:
世俗之行苛令,無非為勸飲計耳。而不知飲酒之人有三種:其善飲者不待勸。其絕飲者不能勸。唯有一種能飲而故不飲者宜用勸……
酒中含有酒精,對人身體有反應,喝多了可以醉。
而每個人的天生稟賦又不一樣,有的人滴酒不飲,有的人少飲即醉,有的喝很多也不醉。
這樣習慣上叫有酒量或無酒量,酒量大的稱作海量。
有人量小卻愛喝,有大量的卻不愛喝,因之有量無量與愛喝不愛喝以及嗜酒如命并不完全一致。
這樣就有借酒澆愁者,有因酒誤事者,甚至因酒送命者都有。
在傳統(tǒng)習俗上,人們對于酒,也有時列為嗜好,甚至和不良嗜好混在一起。
歷史上有不少著名戒酒、止酒、禁酒的故事,最有名的是劉伶的妻子勸劉伶戒酒的故事。
陶潛也寫過著名詩篇《止酒》,說什么“平生不止酒,止酒情不喜,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等等。后面雖然說什么“今朝真止矣”,恐怕也還是沒有止的。
為什么呢?
因為“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酒能夠給人生活、心身兩方面帶來很大的歡樂。
固然酒精過量,也能中毒死人,但那是極少見的。因為從醫(yī)學觀點上,適量的酒,對人身體是有益的。
四
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桂海酒志》中說:
余性不能酒,士友之飲少者,莫余若,而能知酒者,亦莫余若也。頃數仕于朝,游王公貴人家,未始得見名酒。使虜,至燕山,得其宮中酒,號金蘭者,乃大佳……及來桂林,而飲瑞露,乃盡酒之妙。
范成大說是“不能酒”,而自謂知酒,看來多少是喝一點的,不過看來總非酒人了。不能酒而知酒、談酒者,古今除范石湖外,尚不乏其人。我也不會喝酒,于今卻寫了一篇《酒與民俗》的長文章,雖不敢妄比古人,自思亦是十分滑稽的了。
實際這篇《酒與民俗》所談的也都是酒與中國傳統(tǒng)民間風俗習慣的事。
但酒是世界性的,歐、美、亞、非各大洲的人都愛喝酒,因而“酒與民俗”這個題目,除去說中國的外,也應談談外國的。但所知有限,甚至可以說是無知,因而外國的酒與民俗的情況,我是不能談的。這里只就中西酒與民俗的不同點,略作比較,作為本文的結束吧:
一是中國傳統(tǒng)上有熱飲的習慣?!抖Y記·月令》中說“乃命大酋”,“酋”字在注釋中就解釋為熱酒,現在講究喝黃酒的人,還要喝熱酒的?!都t樓夢》中薛寶釵就對寶玉大講要喝熱酒的道理,是很美的故事情節(jié)。中國人,尤其北方人喝白酒也要熱飲。這種習慣在西洋人似乎是沒有的。
二是西方人喝酒,只是干喝,并不要下酒菜。而中國人從古代就講究“旨酒佳肴”,一定要有點下酒菜。孔乙己再窮,還要吃幾粒茴香豆下酒呢!
傳統(tǒng)上有“漢書下酒”的故事,等于沒有菜。但還是強調下酒物,似乎從不空口喝酒。而西方人喝酒,單是喝酒,從不強調下酒菜。迄今海內外華人乃多保持此習慣。
另外中國傳統(tǒng)是祭祀飲酒,傳統(tǒng)的酒是米、麥等糧食釀的。這似乎也與西方以葡萄等果品為原料釀的酒不同。
以上一些不同之處,如多收集一些資料,在酒與民俗的傳統(tǒng)習慣上,作一些細致的比較,追本求源,明確其原因,也可寫出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可惜在我來說,力有未逮,只能有待于學貫中西的專家了。
本文中對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許許多多與酒有關的民俗也未說到,這也是限于條件和學識,只好俟諸異日,或用幾年功夫再寫一篇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