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漢廣 秦風(fēng)·蒹葭
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秦風(fēng)·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謝謝大家來配合完成傳播古典文學(xué)的任務(wù)。
我個人才疏學(xué)淺,好在我選擇的這種方式是擺龍門陣。如果說這個也算是實力的話,這不是硬實力,硬實力是課堂講課,我是擺龍門陣,算是軟實力。因此,哪怕才疏學(xué)淺,由于選擇了這種傳播方式,我都可以掩蓋一些自己的短處。
今天,我們就開始第二講。這個系列講座總的題目是“詩經(jīng)點醒”。所謂“點醒”,就是把一首詩究竟是怎么回事,把它打明叫響,究竟這首詩說的啥,叫“點醒”。因此這首詩的每個字我就用不著再詳細去講解了,書上有。這兩首詩,第一首在《周南》里面,叫《漢廣》;第二首在《秦風(fēng)》里面,叫《蒹葭》。
歷來傳播《詩經(jīng)》、研究《詩經(jīng)》的,從漢代的儒生起一直到現(xiàn)代,人們從來沒有把這兩首詩對照在一起講,是由于人們沒有意識到這兩首詩主題完全相同,內(nèi)涵也相同,所反映的當時的生活場景都屬于民俗活動,有極大的共同性。古人不認為有共同性,是因為從東漢的鄭玄給《詩經(jīng)》做箋注的時候就已經(jīng)下了結(jié)論。當時漢代的毛亨、毛萇,就是他們父子兩人傳播《詩經(jīng)》,鄭玄作為五經(jīng)博士加注解。
從那個時候起就認為《漢廣》里面所反映的內(nèi)容是“文王之德,傳播于南國”,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當時還在商朝的時候,周文王還不叫文王,叫“西伯昌”?!拔鞑笔羌q王給武王的父親封的一個諸侯,就說在西邊那一大片地方,你就算NO.1,所以叫西伯。他姓姬,名字叫昌,叫姬昌,又叫西伯昌。那么當時,他的這個領(lǐng)土沿著嘉陵江上游和漢水上游向長江中游擴張,所以孔子說文王當時三分天下有其二,就說他占了三分之二的面積。怎么會有這樣大?原來他是把蜀國、陜南和長江中游全部算進來,當然領(lǐng)土就很大了。但是這個大實際上也是一種很空的大,因為長江中游這一帶基本上還是少數(shù)民族,是楚國統(tǒng)治的。因為漢代的人要遵從文王、武王,就說的是文王的教化,他的德教影響非常廣泛,影響到長江中游,漢代的人就用這首詩作為榜樣,就說:你看,長江中游這些,最初都是野蠻人,是周文王這個西伯昌的文化傳播、教導(dǎo),使長江中游的野蠻人在婚姻上面都曉得要遵守周禮,就用這首詩做證明,怎么可以呢?
你看,漢代的這些儒生嘴巴非常油滑,就像我們今天有些搞宣傳的最會說。居然這首詩他就能夠說,你看嘛,人家這個男女戀愛,都是“不可求思”。什么是“不可求思”呢?就是不能夠當面去跟人家求愛,要按照周禮,各種禮儀,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夠?qū)崿F(xiàn)。這個上頭的,連人家普通的長江中游這一帶的百姓都曉得,“漢有游女,不可求思”,就是說你不能夠直接去追求她,這個就是他們的解釋。
你要知道古人有時候愚昧起來很嚇人,從漢代這樣子說了,而且這些說法從唐宋以來一直到清代。清代初年乾嘉學(xué)派的一些文史專家,有些就給《詩經(jīng)》重新做解釋了,有些就已經(jīng)不接受漢代那種說法,那么是怎樣說的呢?就說人家這首詩說的是男女戀愛。男女戀愛了,那么這個就算一大進步了。這樣子的解釋,直到20世紀50年代開始普及《詩經(jīng)》的時候,有余冠英先生,有山東大學(xué)的高亨先生,還有幾位先生先后來普及《詩經(jīng)》,出翻譯本,給加上一些注解的本子,都是這樣說。這個就是戀愛,戀愛又不成,反正就說勞動人民如何質(zhì)樸,男女戀愛如何真誠,從這個角度講。我發(fā)現(xiàn)它不是這么一回事。
而另一首《秦風(fēng)·蒹葭》,這個“秦”不是秦朝,不是秦始皇建立的那個朝代,這個是秦國。秦國是非常之古老的,當時這一個小小的秦國,是在陜南和甘肅,所以甘肅的天水都叫秦州,是古代秦國的首都。這個《秦風(fēng)》就是講的甘肅南部、陜南一帶,古老的秦國那個地方流傳的一首民歌叫《蒹葭》。
歷來,從漢代起解釋這一首《蒹葭》的詩,都是說隱士辭去朝廷的官不做了,到水邊去隱居,人們仰慕這些隱士,要來找他們,找不到?!八^伊人”,“伊人”,就是那個人;彼人,指的就是隱士。漢代以來就是這樣說的,說隱士道德很高尚,不同流俗,不和世間往來,所以人家仰慕他們的,就來找。“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說他隱居在水的那一方,古代的詞語有省略。“在水一方”就是在水的那一方,不在這里,要去找的人在那里,而且隔了水。所以你看,找來找去找不著,順著水去找,逆著水往上游找,一會兒看到他在這兒,一會兒又“宛在水中央”,所謂“宛”就是依稀仿佛,看來好像是。起初覺得他在上游,到上游去找,到了上游發(fā)現(xiàn)他又到下游去了,又到下游去找,下游又沒找到,再一找說在河的中間,在一個沙灘上。這個隱士很怪,當這個隱士如果這樣,就太累了,因為一會兒要往上游,一會兒要往下游,還要躲到水中間去,哪有那個體力去當個隱士呢?古人不考慮這些的,他認為就是這樣子。從漢以后直到現(xiàn)代,隱士的這種說法,又有了新的說法,男女戀愛。說是一男一女約會在河邊上,男子來找,結(jié)果那個女子,就是那個“伊人”,又不曉得躲到哪一個蘆葦叢中去了,找來找去都找不到,就很失望,現(xiàn)在就是這樣子講的,愛情詩。
我認為,這兩首詩都是寫民俗活動的。這個民俗活動概括起來就是古人給每條河都找到了神,每年民俗活動都定期到河邊聚會,向這個神致敬是祭祀,也用歌舞去娛樂,這就是民俗活動。
這件事情我是怎么想起的?那在十幾年前看錢塘江的潮水,在南岸,鹽官鎮(zhèn),那里每一年的八月十五過了,在陰歷八月十六、十七、十八這三天,有大潮!因為這個潮水跟滿月有關(guān)系,所以這三天的潮水最大,我就在潮水最大的那一天,大概是陰歷八月十八,到那兒去看的。那么多的人,外面要買票,十幾年前都要七十八塊錢一張票,現(xiàn)在據(jù)說要賣幾百塊,不然去不到那兒。這個錢塘江南岸,是比較高的地方,因為這不能低。低的地方,有一年就曾經(jīng)淹死一百多人,那些外地去的客人不曉得潮水會涌那樣高,就在江邊上。結(jié)果那個潮水,起初遠遠看到低,然后越來越高,最后一壓下來,兩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當場就卷起走了,水一退就卷起走了。所以我去看的那一回,他們已經(jīng)組織起來,在堤岸上面圍起來,里面還安了座位,不然怎么好收人家七十八塊錢呢?他們就是這樣賺的錢。
你來了就在這兒坐著等,差不多等了將近一個小時,就等那個潮水來。大家都坐著,在那兒吵吵鬧鬧的,吃方便面的,喝啥子可口可樂的,啥都有,噢,嘈雜不堪,我們中國人是這樣。突然一下,就有人吼一聲:“來了!”所有的人一下就不曉得發(fā)生什么事情了,都往凳凳上面站,一下人們都站起來。陪著我來的嘉興的一個(人),那個時候嘉興圖書館有一個(人)叫范笑我,他開了個秀州書局,很有名,說:“別理他們,老師,別理?!蔽铱慈思叶颊酒饋砹司鸵舱荆盐依。骸安灰フ尽!边@些人說“來了,來了”,就往上游那頭看。結(jié)果看了一陣,底下又笑起來了,那些人紛紛又落座。然后,范笑我才告訴我,每一次看錢塘江潮,都有兩次潮:第一次是人潮,剛才一下人就站起來,沒有水,要人潮過了,還有二十分鐘,大概真正的潮水它就要來了。我覺得這很笑人。當真,過了二十分鐘潮水來了,反而沒有人站起來,就是這個“來了,來了,來了”,一下大家都慌了。這個“來了”,突然在有很多人的場所,有一個人吼一聲“來了”就發(fā)生事情了。
鄭國有一個貴族叫伯有,是被冤枉給國王殺了。有一天,鄭國都城里面最繁華的街上,突然全城的人吼起來“來了,來了”,遍城的人都在跑。就說是被冤殺那個伯有的冤魂來了,史書叫“相驚伯有”,成都人說的扯地皮瘋。潮水這個也是,范笑我告訴我,每一次都是這樣。后來我又閱讀了一些唐宋以來的筆記,發(fā)現(xiàn)早就有這種現(xiàn)象,“來了”。過了好多年我一下就懂了“誰來了”,絕不是毫無根據(jù),因為古書上記得很清楚,伍子胥!伍子胥是被吳王冤枉殺了的,伍子胥被殺的時候很憤怒,就說:你不信我的話,還要殺我,我死了以后把我的眼睛挖下來掛到東門上,我要看見越國的軍隊進吳國的首都。
伍子胥是一個憤怒的冤魂,所以歷來把錢塘江的江潮與波濤叫胥濤,伍子胥那個胥,就是說他的憤怒卷起波濤來。民間傳說,每一次潮水來,遠遠的天邊那一線,看到那一線就說看到伍子胥來了,說伍子胥穿的白袍,騎的白馬,在那個最高的浪頭上,隨著浪頭,等到再攏一點就沒有了,就只看見白色的波濤滾滾來了。所以伍子胥是錢塘江的江神,江南那一帶,從前每一年的陰歷八月,有這個民俗活動,就是觀錢塘江的江潮,同時悼念伍子胥,說這是個冤魂,冤魂不散。白衣白袍,騎著白馬來,所以后人把這一切波濤都叫作子胥濤。
我1958年到崇慶縣一個鄉(xiāng),挨著山里面的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橋頭有個龍王廟,龍王廟的門口刻著一副石頭對聯(lián),顯然是清代、明代的了:“子胥歸來莫控銀鞍白馬,留侯安在空遺黃石素書?!庇昧藘蓚€典故來說水和橋,“子胥歸來”,就是伍子胥歸來的時候不要騎著銀鞍白馬,不要有大的波濤來,把這個橋沖毀了,所以橋頭龍王廟就立的這個。由一座橋就想起張良的典故,張良遇到一個黃石公,黃石公把鞋子脫了丟到橋的底下,喊“孺子,你給我撿起來”,所以“留侯安在空遺黃石素書”,就說張良那么偉大的人都沒有了,留下一部兵法書也沒有什么用了。這副對聯(lián)寫得相當好。我從那里經(jīng)過是1958年,正在拆這個龍王廟,我看了心想,這么好一副對聯(lián),我得把它記下來,拆了以后你們都忘記了,我得把它保留下來,“子胥歸來莫控銀鞍白馬,留侯安在空遺黃石素書”,好感慨,用典用得如此好。這些都是說“來了”的問題。
對了,現(xiàn)在我們應(yīng)該回到詩上面來了。
這一首《漢廣》,首先你注意到“周南”這兩個字,周南不是一個國家,是一個地理概念,是說早在周國還在岐山、陜南的時候,還沒有天下,沒有周朝,周文王西伯昌就已經(jīng)傳播文化到長江中游,到漢水!所以這一帶的詩歌用這一帶的地理名稱叫“周南”,“周南”就是周公所管理的南面的一大片國土。
《詩經(jīng)》中有兩個“南”,一個“周南”,一個“召南”。這是由于西周初年,周公要離開首都,到中原去經(jīng)營洛陽城,就把召公留在原來的都城鎬京。周公和召公分了工,說南方的那一大片從陜南、川北一直到湖北長江流域一帶都叫南,南國,其實有很多個小國,都叫南。那么周公就說:就管洛陽以南、長江中游,召公你就管嘉陵江流域和漢水的上游,所以有了周南、召南。
具體說來這首詩的背景是漢水,漢水從甘肅南部的潘中山發(fā)源,向東流,穿過陜南進入湖北,就叫漢水。再往東南流去,就是漢口,漢口、武昌、漢陽,三個地方后來叫武漢,最初是叫漢口。唐詩中間“漢口夕陽斜渡鳥,洞庭秋水遠連天”,叫漢口。這個漢江流域就是屬于周南,這一條漢水也有神,漢水流域的神究竟叫什么名字沒有記下來,我們只知道是一個女神,就是這首詩中寫的,知道她是神,就好講解了。漢代的經(jīng)師,他不曉得這是一個神,只曉得這是一個女子,于是說的這一個女子是賢淑之女,是很守規(guī)矩、懂禮教的,人家直接來求她的時候,她都不答應(yīng),所以“不可求思”。一個普通的女子有這樣大的本事?人家到這兒來找她,她又跑到那兒去了,找都找不到。古人就沒有想一下,這個怎么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呢?如果是人,你在這兒,人家來就把你找到,他沒有找到嘛,“不可求思”,找不到。
顯然,這是一個神,一個女神,而且這首詩一個關(guān)鍵的詞就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那個“游”,這個“游”早就被理解錯了。這個地方在漢代以后流傳了一個故事,假托到漢代以前,說“漢上游女遇鄭交甫”。有一個青年男子叫鄭交甫,在漢水邊上碰到一個游女,當然這樣說就是用在水邊游玩、在那兒旅游的“游”解釋這個“游”。這個鄭交甫就很喜歡她,想去和她說話,女子也喜歡他,就贈了他一個玉佩。鄭交甫拿到玉佩以后,欣賞玉的時候,抬頭再一看,女子不在了。歷來對這個鄭交甫遇漢上游女的民間傳說,都沒有搞清楚,這個“游”根本不是旅游的游、游玩的游,這個游是在水中、波濤之上,不是在岸上游玩的。實際上這首詩所寫的“漢有游女,不可求思”,一下你就懂了為什么求不到她:漢水是一條很大的江啊,漢江越往下游越是大,快要到武漢就相當寬了。她在波濤之上,由于她具有神性,所以她不像我們這些游泳健將是在里面游,她根本不是,她在水面飄,她是神,看著她從上游來了,這個漂亮女子——女神來了!“漢有游女,不可求思”,一下你就懂了,這個“不可求”不是有什么禮法不能夠違反,根本是人在岸上,她在那樣寬的水中,順著水飄下來了。
這是什么時候?一定是民俗活動,每一年夏天有特定的日期,那一天就是民間傳說漢水女神要出嫁,嫁給遠方某個神,老百姓就在江邊聚會送她,所以“之子于歸”。人家寫得清清楚楚的,“于歸”就是出嫁,女子以夫家為歸宿,所以離開娘家到夫家去是“歸”,是回到那里去,“之子”——那一個人,“于歸”是那個人出嫁,當然她就是一個女性了,而且是一個神,是因為人無法接近她,人和神中間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可接觸到,所以“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求不到的。前面是比喻,“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休”是路上走累了遮蔭去休息一會兒,但如果樹木是喬木的話,遮不到蔭,喬木太高了,太陽斜著能曬進來,樹木必須要矮,要濃密的蔭,橫著像黃桷樹一樣的,橫著展開才遮得到。所以“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樹高了,就沒有辦法在那兒休息?!皾h有游女,不可求思”,那一個游女是個女神,我們怎么能夠去接近她呢?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漢江是這樣寬,我們看見她在對岸,但沒有辦法游過去,波濤太大,還有人神的距離?!敖酪印保@個漢江是這樣這樣的長,“不可方思”,“方”就是用木頭、竹子扎一個筏,筏就叫“方”,木筏、竹筏都是長方形,你們?nèi)タ?,就叫“方”,“不可方思”就是說不能夠乘著筏子去追她,因為漢江是這樣長啊,你要追到什么地方?長江下去就是東海,無窮無盡,追不到她?!皾h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太長了,乘著筏子去都不行,這幾個“思”是什么意思?是虛詞,就是我們現(xiàn)在川東一帶都還有的。“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不可休sè”,你看“南有喬木,不可休sè。漢有游女,不可求sè”。你注意到,押的韻是“休”和“求”,這樣押韻就證明底下那個是虛詞,因為虛詞不能夠算到韻里面來,“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不可泳sè,不可方sè”,就是“sè”。
由于這個是唱的歌,第一段過了還有第二段。第二段“翹翹錯薪,言刈其楚”,“錯”,雜也,雜木林、樹林,有些全部是一種樹,比如柏木林、松林、青木樹林、竹林,都是一個,有的是雜的,雜的就叫“錯”,“錯”是說高低不齊、錯雜,這個“錯”跟工具用那個“銼”字是一回事,寫法不同,那個“銼”字也是各種齒不齊,所以就叫“銼”?!奥N翹錯薪”,長得很高。“言刈其楚”,這些雜木里面這樣多的樹木,但是我只砍一種樹子,這種樹子叫“楚”,“楚”是什么?“楚”又叫“荊”。哪一個“荊”?草頭一個刑,刑罰那個刑,楚國又稱為“荊”?!俺本褪怯幸环N樹子叫黃荊條樹,就是植物的這個荊。成都人說的打娃娃“不打不成人,黃荊條子出好人”,就是用那個“楚”。那個“楚”是一種很細的藤,割下來又是軟的又有彈性,正好打娃娃,它又不是棒棒,棒棒一會兒就打死了,會把骨頭打爛,它是軟的,打到那個屁股很痛。所以從前的人,老師處罰學(xué)生叫“夏楚”,那個“楚”也就是指的這種荊。
為什么他要去砍這個荊呢?古人也沒有解釋,古人說的:這個天下的女子那么多嘛,只愛這一個女子,所以就是像雜木林一樣,你有很多樹,但是我只砍黃荊條。不是這種意思,他們都不動腦筋,“之子于歸”,人家是說這個女子、這個女神要嫁給東海龍王,你們?nèi)ソo她賀婚,賀婚要砍柴。
古代的“婚”這個字,為什么叫“婚”?黃昏時候舉行儀式,所以叫“婚姻”。所有的婚姻都是在黃昏時候舉行,所以看得到天上的星宿?!对娊?jīng)》中間的“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就是新媳婦兒遇到新郎叫良人,良就我們現(xiàn)在的郎,情郎那個郎。
那么兩岸的這些百姓在這一天的民俗活動要給漢水女神賀新婚,送什么?要送柴。為什么要送柴?遠古時代的婚禮是黃昏時候舉行,客人去了都要帶著柴,柴蓬起點燃就叫篝火,篝就是蓬起點燃,如果這些柴是在庭院里面就叫“庭燎”,“庭燎”就是照明。所以砍這個柴,不是比喻這個世間女子我就是只愛你一個,那么多樹子我只砍這個黃荊條子,是你要去送禮。所以你看“翹翹錯薪,言刈其楚”,黃荊條子,我為什么要砍這一種,因為黃荊條子這種柴最熬火。各位都是新時代的,沒有燒過火,我們當小娃娃的時候,家中還是柴灶,要燒柴。這一種黃荊條子最熬火,所謂熬火就是經(jīng)得起燃。所以砍這些黃荊條子去,是為了送禮,去送漢水女神,去恭賀她的婚禮,把柴帶去點燃。
那么這個漢水女神是怎樣去的呢?在波濤上,總不會走著去。騎馬去的,因為波濤滾滾像千軍萬馬,波濤卷起來就像馬的頭,錢塘江的那個潮水正是這樣,你看后人形容都是說如萬馬奔騰。漢水女神在江面上是騎著馬的,騎著馬飄下去了?!把燥髌漶R”,“言”就是俺,就是我,這個言就是第一人稱的“俺”,一個人旁一個奄,《水滸》中的:俺不去哪里了,俺要去哪兒。這個“俺”直到現(xiàn)在他們陜北一帶說的“額”,“額們”,那個“額”就是“俺”,就是“言”?!把燥髌漶R”,就是我把馬料拿去給漢水女神喂她的馬,因為她還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她這回嫁得很遠,要把馬喂飽。所以,這些道理古人沒有看懂,古人說的這些都是比喻,說的砍柴,他不知道這個是真的、實實在在的事情,不是比喻!所以古人動不動就在前面說成“興也”,“興”就是“起興”,所謂起興就是看到一個什么隨便舉一個,在那兒唱一下就叫起興,說“翹翹錯薪,言刈其楚”,“興也”;或者“比也”,就比喻“我只選某個女子”。根本不是,所以古人沒有讀懂。人家真的寫的是現(xiàn)場,所有的在這一天的民俗活動,都要帶著柴,最好的柴,還要帶著草料,喂馬。這都是真實的民俗活動。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我砍“楚”那些柴;“之子于歸,言秣其馬”,你不是說不押韻的嘛?這就涉及古音。這個馬的古音讀“mǔ”。“翹翹錯薪,言秣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mǔ”:“秣”是馬料,飼養(yǎng)馬叫“秣”;“言秣其mǔ”,喂她的馬,我?guī)е萘蟻?。這樣就押韻了,馬的古音是讀“mǔ”。但是畢竟無法接近她,所以這三段反復(fù)詠嘆:“漢之廣矣,不可泳思?!睗h水是這樣廣哦,我不可能直接游到漢江中間去,把這些送給女神;“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漢水是這樣長,我不可能扎一個筏子一路就送她下去。真實狀況就是這樣的民俗活動。有人就會問帶的這些柴怎么辦呢?把漢水女神送起走了以后,各人又把一背柴背回去?點燃,把這些柴扎起,底下隔離起,點燃順著江漂流。
后世的,湖北到四川一帶,夏天夜晚有放河燈的習(xí)俗,就是從這兒來的。因為送給神的,必須點燃,不然始終都在人間,神收不到。就像在河面上,這么多人來參加,來給漢江的女神送行,帶好多柴來,扎成三角堆,底下隔離開,讓它浮起點燃,兩岸都放下去,這就是后來的放河燈。這種習(xí)俗到現(xiàn)在都還看得到,所以這首詩所寫的,實際上是一個古老的被我們遺忘了的民俗活動??上?,從東漢鄭玄起,都沒有弄懂,不曉得這兒在干什么,都還在說男女戀愛,遵守禮法,遵守周公之禮,說這些話實在迂腐。
這么有價值的民俗活動,到漢代已經(jīng)被人忘記,無法解釋了,所以詩三千首,被刪得只剩這三百〇五首,把這些留下來了,實在是功德無量,讓我們回頭看看先民的純樸、虔誠,對神的尊敬,對風(fēng)俗的傳承。
這一首詩非常優(yōu)美。那個漂亮的女神可望而不可即,人神之間永遠有一段距離,距離之間就有了神秘,有了美,有了追求,追求而又不可得,就是這首詩從古到今叫人反復(fù)吟詠,又說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以為是男女戀愛。重新來認識它,所以這些也是消失的文化遺產(chǎn),為什么會消失得那樣干凈?后來的這些儒生都不知道這一回事。不得不說到戰(zhàn)國末年,由于秦的統(tǒng)一,秦國建立了中央王朝——秦朝。秦始皇在位前二十六年還是秦王,從第二十六年起改稱皇帝,天下統(tǒng)一,焚詩書,燒的第一個是《詩經(jīng)》!為什么要燒它?秦國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認為這些東西浪費財力、物力、民間精力,不應(yīng)該有。這些風(fēng)俗,經(jīng)過秦朝短短的統(tǒng)治以后滅絕了!
與此同時,還有另外那一首《秦風(fēng)·蒹葭》?!肚仫L(fēng)·蒹葭》從漢代起直到現(xiàn)代都被認為是說隱士,要去找他,找隱士找不到,隱士又很高尚又很有道德,怎么都找不到。如果真正就是那么簡單,那么這一個隱士究竟有什么好?他能夠為我們做什么?也說不出來,那有什么意義可言呢?
好在漢代的毛亨、毛萇,父子兩人傳播《詩經(jīng)》,他們遵守傳統(tǒng),按照一代一代的老師傳下來的,告訴他們這首詩的背景,說“刺秦襄公也”,說秦國有一個國王秦襄公,這首詩是諷刺他的,究竟怎樣諷刺的也說不清楚。那么我們就必須了解所說的這首詩的主題究竟是什么,秦襄公是怎樣的人。因為秦國地處西部邊陲,混同于多種少數(shù)民族,是被中原文化邊緣化了的地方。秦國在秦襄公以前雖然也有好多代,但是周朝沒有封過他們諸侯,沒有讓他們建國,因此就不算國。一直到西周亡了,周平王東遷的時候避居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周平王把周朝首都遷到洛陽就叫東周,西面陜南這一片,平王給了秦襄公,說:封你做諸侯了,你可以建國,就在陜南這一帶。所以秦襄公成為秦國的第一代國君,又過了若干代,才有后來把蜀國滅了,然后又去滅六國,最后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
秦襄公是第一個,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他是一個開國領(lǐng)袖。秦襄公做了什么事情呢?會打仗,在陜西、甘肅這一片,在這么多的少數(shù)民族雜居的地方,秦襄公最強大。秦人崇尚武功就從這兒起,秦國這一片土地是從前周朝的根據(jù)地,是有周文化深厚的基礎(chǔ)的,是文王、武王、周公、召公他們曾經(jīng)傳播文教的一片土地,是有禮、有儀的一片土地,是有文化的土地。秦襄公是從戰(zhàn)爭中找到了治國之道。那些都不重要,就是要強大,就是要用武力稱霸,要會打仗,要會砍頭,要會殺人。所以從秦襄公起,雖然這一大片地方原來屬于周朝,受周朝的文化影響,是講究文明,講究制度,講究禮法的。但秦襄公給推翻了,所以秦襄公在搞軍國主義的時候,原有的他底下的大臣就起來反對他。
這樣的事情,在《史記·秦本紀》里面沒有記載,但是多虧傳播《詩經(jīng)》的毛亨、毛萇兩父子,他們記錄了這件事情,說是秦襄公違背了原有周朝文化的禮儀制度、文明制度,把它破壞了。搞軍國主義,就有大臣起來反對,那個書上記載為“民眾不服”,什么叫“不服”?抗議。民間起來鬧,還有大臣,說有賢者、賢臣,一定進行過斗爭,但失敗了,失敗了躲起來就叫隱士!
但是秦國留下舊文化的這個傳統(tǒng),要去找這個隱士,這個隱士是誰?沒有說,只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雖然沒有說,但是你注意,它給我們留下了線索,就是“白露”。白露,每一年的陰歷九月有兩個節(jié)氣,白露過了就是秋分,秋分是晝夜平分,秋分前半個月就是白露。杜甫的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寫的是陜南那一帶寒冷得早些,相比四川,到白露節(jié)的時候——黃昏時候你真的會看到所有的草木上都有露水珠。成都氣候熱,陰歷的八月上旬,就是中秋前,有時候還非常熱,沒有什么露水。白露,這二十四個節(jié)氣本來就是黃河流域的人設(shè)的,不是給四川人設(shè)的。這里就把時間暗示出來了,是白露節(jié),白露是在秋天。正是什么?中秋節(jié)的前后。
這一個民俗活動發(fā)生在中秋節(jié)的前后。這個民俗活動,就是秦地的這一些代表周文化的遺民,隨著秦襄公把國家暴力化以后,有些前代遺民,他們要追念當初與秦襄公斗爭過的一些大臣,失敗了,逃跑了,隱居了。說他們隱居了,隱居到水邊,所以要去找他(們)。
這就是作為一個民俗活動,就像端午節(jié)要到汨羅江、湘江去找屈原一樣,要悼念他,沒有說他是誰?!八^伊人”,那個人,我本人考證確有其人,即西晉干寶寫的《搜神記》中的馮夷?!端焉裼洝飞厦嬲f,馮夷“服八石,得水仙”,八石是八種礦物質(zhì)煉的藥,叫“八石散”,“得水仙”,成了仙,成的什么仙?水中的仙,就是這個“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