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何處去
[波蘭]亨利克·顯克微支
亨利克·顯克微支(1846~1916),波蘭著名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早在中學(xué)時代就寫過不少優(yōu)美動人的短篇習(xí)作。在大學(xué)學(xué)習(xí)期間,他開始給報刊寫文學(xué)評論,同時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人物性格鮮明,情節(jié)引人入勝,語言優(yōu)美流暢,深受人們歡迎,因而也素有“波蘭語言大師”的稱號。顯克微支的代表作有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這些小說描寫的是波蘭和立陶宛反對十字軍騎士團入侵的故事。除此之外,他最著名的作品當屬歌頌人民同仇敵愾、英勇戰(zhàn)斗的歷史小說《十字軍騎士》。在這些作品中,顯克微支彰顯了民族文學(xué)所特有的痛苦的呼號、憤怒的控訴和抗爭的吶喊,卻從來沒有透露半點對占領(lǐng)者的諂媚和對亡國者的絕望哀鳴。百折不撓、寧死不屈,是顯克微支作品內(nèi)容的一大特色,他的小說因此還受到中國作家魯迅的喜愛。1896年,顯克微支完成了反映古羅馬暴君尼祿覆滅的充滿異國情調(diào)的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并因這部作品榮獲1905年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
《你往何處去》被公認是顯克微支的巔峰之作,它使顯克微支獲得國際聲譽。小說出版以后的兩年時間內(nèi)便銷售了大約兩百萬冊,獲得了罕見的成功。小說通過羅馬貴族青年維尼裘斯和基督徒少女黎吉亞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反映了羅馬帝國暴君尼祿荒淫驕奢的生活、慘無人道的暴政以及對早期基督徒的無情迫害,同時描寫了尼祿焚燒羅馬城直至最后滅亡的故事。作者試圖以早期基督教運動的悲壯斗爭來啟示人們,人性必將戰(zhàn)勝“獸性”,仁愛定能制服暴政的信念,他借助歷史事實和文學(xué)虛構(gòu)的手法,把當時的時代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贊揚了人性美好的一面。
將近中午的時候,有著“風(fēng)雅裁判官”之稱的裴特洛紐斯從夢中醒來,他像往常一樣感到渾身無力。因為他頭天晚上參加了羅馬帝國皇帝尼祿的宴會,一直熬到深夜。最近這一段時間,身體每況愈下的裴特洛紐斯多少感到有些萎靡不振。不過,晨浴后,仆人們?yōu)樗戆茨α艘环?,使他的血液加速了循環(huán),他又變得生機勃發(fā)、精神振作,身體也舒服多了。兩個健壯的奴隸將他抬到一張按摩臺上,上面鋪著白色的埃及麻紗。奴隸們用涂滿了橄欖油的雙手,在他那健美的身體上來回按摩著。他閉著眼睛,享受著襲滿全身的蒸汽和按撫,疲乏逐漸消退了。就在這個時候,有個仆人走上前來通報,年輕的馬庫斯·維尼裘斯求見,他剛從小亞細亞歸來。
維尼裘斯是他姐姐的兒子,裴特洛紐斯非常喜歡他,達到近乎溺愛的程度,因為他的這位外甥不僅是一個俊美的青年,還是一個競技的能手,在放蕩的生活中仍舊知道怎樣保持美感,這是裴特洛紐斯最為重視的美德。他們閑聊著,談到了城中的一些見聞,舅甥二人相處甚歡。在他們的閑聊中,維尼裘斯告訴舅舅,他魂不守舍地愛上了一個被留在羅馬當作人質(zhì)的姑娘。她的名字叫黎吉亞,是一位被稱為蠻族的黎吉亞軍團統(tǒng)帥的女兒,現(xiàn)在寄居在奧魯斯家里。這位女神般的女子已經(jīng)牢牢地占據(jù)了維尼裘斯的整個心靈,讓他整日整夜地思念,魂不守舍。聽到這些,裴特洛紐斯也想為維尼裘斯做點什么。他想起自己和奧魯斯多少有一些舊交,似乎可以從這個方面來幫助外甥。為此,他們準備專程去拜訪一下奧魯斯。
他們來到城中,這里每天都有禁衛(wèi)軍或巡邏隊,他們踏著整齊的腳步穿過人群,負責(zé)城市的治安。維尼裘斯新奇地觀望著這座久別的城市,這里既是統(tǒng)治世界的海洋,同時又遭受著外來人口洪流的入侵,因而這里也被稱為“沒有羅馬的羅馬公民的巢穴”。事實上,在這個由許多種族組成的社會中,地域特點早已沒有了蹤跡。這里居住著黝黑的埃塞俄比亞人,身材魁梧、頭發(fā)淺黃的不列顛人、高盧人、日耳曼人等,斜眼的塞爾維亞人,褐色胡子的歐拉夫底人或印度人,還有敘利亞人、阿拉伯人、猶太人、埃及人、非洲人和希臘人。這些各色人等聚集在此,與羅馬人共同執(zhí)政。
城里幾乎所有的人都認識裴特洛紐斯,因為他的仁慈善良,人們都很敬重他,尤其是他還曾經(jīng)為了營救一個受謀殺指控的奴隸而在皇帝面前求情,更是在人們心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然而,在群眾中獲得威望是一回事,能不能有良好的結(jié)局卻是另外一回事。裴特洛紐斯深知皇帝尼祿的為人,他性格殘酷,和他在一起實在是一件非常兇險的事情。
裴特洛紐斯和維尼裘斯一道來到奧魯斯家,果然見到了寄養(yǎng)在此的姑娘黎吉亞。奧魯斯一家非常喜歡這個女孩。見到自己心愛的女人,維尼裘斯內(nèi)心的欲望更加強烈了,他對裴特洛紐斯叫嚷著自己無論如何也要把她弄到手。裴特洛紐斯勸他冷靜些,畢竟要迎娶一個野蠻人的女兒還是一件比較棘手的事情,但好在他的心里已經(jīng)有了一個計劃,并承諾只需三四天的工夫就能讓外甥美人在懷,這一點令維尼裘斯無比開心?!坝H愛的舅舅啊,你簡直比皇帝還要偉大!”維尼裘斯興高采烈地叫起來。
裴特洛紐斯沒有違背諾言,為了解決外甥的心事,他同尼祿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求皇帝大人派人幫忙干預(yù)。果然,裴特洛紐斯的請求奏效了。就在第三天,一個小隊長率領(lǐng)著十多個禁衛(wèi)軍出現(xiàn)在奧魯斯的家門前,他們正是為黎吉亞而來。小隊長派人用錘子敲著奧魯斯的家門,很快大門打開,士兵們一擁而入,進了門道。這個時候,前庭總管不得不趕緊通報,而突如其來的消息無疑令全家人驚駭萬分。很快,他們明白了這群不速之客的來意,他們是奉羅馬皇帝的命令來帶黎吉亞離開的。迫于壓力的奧魯斯雖感到極為憤怒和痛苦,但也不得不依命令行事。因為統(tǒng)治這個世界的并不是神明,而是一個瘋狂而又兇惡的怪物,他的名字便是尼祿。
奧魯斯和他的妻子龐波妮雅不得不與黎吉亞分離,盡管離別的時候彼此都很不舍,但黎吉亞還是被士兵們帶到了皇宮之中。對此心有不甘的奧魯斯也曾試圖挑撥維尼裘斯和裴特洛紐斯之間的關(guān)系,他告訴維尼裘斯,說尼祿和裴特洛紐斯對黎吉亞其實另有所圖。激動的維尼裘斯迅速跑去質(zhì)問舅舅,在得知自己終將得到黎吉亞之后他又再次心花怒放。
在奢華而熱鬧的宮廷宴會上,維尼裘斯對黎吉亞極盡諂媚,然而他們彼此間早已有過的好感隨著黎吉亞處境的變化以及維尼裘斯失控的情欲而變得蕩然無存。在黎吉亞眼中,維尼裘斯不再是早先那個親切而陽光,并且值得她衷心依戀的男子了,而變成了皇宮糜爛的燈火中一個爛醉如泥的淫蕩之人,她對他僅有的一點兒好感也消失了,只感覺到一種恐怖萬分的氣氛。好在她的身邊還有幫手,正當維尼裘斯準備輕薄黎吉亞時,一位身體健壯的黎吉亞人阻止了他,這個人就是為保護黎吉亞而來的烏爾蘇斯。
在一番緊張的心理搏斗后,黎吉亞終究不愿順從命運的安排,去做維尼裘斯的妻子她決定和烏爾蘇斯一起逃走。她不愿做維尼裘斯的妻子去享受榮華富貴,而寧愿逃走;與其恥辱,寧可貧窮;與其享受宏偉的豪宅、華美的服飾和奢華的宴會,她寧可漂泊。這一切都是為了什么呢?她衷心相信這世界還有另一個天地,由此她也不禁對即將開始的沒有體驗過的漂泊生活感到由衷的喜悅。
黎吉亞先是來求皇后波佩雅開恩,希望她能向皇帝求情,恩準她回到奧魯斯家里去。然而皇后見到黎吉亞,第一想到的不是為她求情之類的事情,而是從這位年輕人美麗的臉龐上看到了自己年華老去的印記,她感到了一種深深的嫉妒,她生怕自己的丈夫會看上這位美人兒,因而想找個辦法把她解決掉。后來出現(xiàn)的一個變故,讓皇后波佩雅終于找到了理由。就在黎吉亞遇見皇后的那天晚上,小公主突然發(fā)病。廟堂祭祀,禱告和許愿,醫(yī)生的治療,以及最后在極端絕望之下采取的各種巫術(shù)手段,都全然無效。一個星期以后,那個孩子死掉了。哀傷籠罩了宮廷和羅馬。皇帝悶在自己屋里,已經(jīng)兩天不肯吃東西了,看見裴特洛紐斯,他猛然跳起來,顯然,在皇后的影響下,他將孩子病死的罪過算到了裴特洛紐斯和黎吉亞的頭上。面對巨大的麻煩,裴特洛紐斯只得離開了皇宮去找維尼裘斯,要他想方設(shè)法找到黎吉亞,把她藏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以免被當作巫女而受到迫害。
經(jīng)過一番周折,維尼裘斯在一個叫作基羅的希臘人的幫助下,在一個基督徒集會的地方找到了黎吉亞。這令維尼裘斯萬分高興,他心中的愛情之火重新燃起,愈加迫切地想要見到自己心愛的女人。他吩咐隨從的大力士克洛托跟蹤到她的住處,以待時機馬上把她搶走。他們走進黎吉亞住的地方,克洛托猛地撲向烏爾蘇斯,維尼裘斯則用一只胳膊緊抱著那個姑娘。為了追求愛情,原本儒雅的維尼裘斯陷入了瘋狂的境地,黎吉亞一看到他這副模樣,看到這個曾經(jīng)熟悉而現(xiàn)在居然變得這么可怕的面容,不禁感到一絲害怕,甚至連血液都嚇得冰冷了。在搏斗的過程中,維尼裘斯的手下克洛托被烏爾蘇斯殺死,而維尼裘斯本人也受了傷。
受傷之后的維尼裘斯在一陣銳利的痛楚中蘇醒過來,令他驚異的是,他在床邊看見了自己心愛的黎吉亞。原來他們見維尼裘斯受傷,并沒有棄他而去,而是選擇帶上他一起逃亡。只見黎吉亞端著一個裝滿水的小銅甕,讓醫(yī)生把一塊海綿浸在水里,然后往維尼裘斯的頭上澆著水。維尼裘斯則一直含情脈脈地注視著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經(jīng)過好長一段時間之后,他才悄悄地喊出了自己心愛之人的名字。面對呼喊,黎吉亞那充滿哀怨的目光轉(zhuǎn)向他,既充滿憐憫,又感到無助。當黎吉亞第二次拿水來的時候,維尼裘斯雖然很想握握她的手,卻不敢貿(mào)然那么做,畢竟他傷害過她。正是那個維尼裘斯,他在皇帝的宴會上用暴力吻了她的唇,而且在她逃亡以后,還發(fā)誓要抓住她的頭發(fā)把她拖進寢室里,或是命令人鞭打她。讓維尼裘斯感到萬分詫異的是,這些他的“敵人”將他“俘獲”之后,居然對他的襲擊不實施報復(fù),反而如此體貼地給他包扎傷口,為他療傷。如此看來,這應(yīng)當歸功于他們所信奉的教義,而更大一部分則應(yīng)歸功于黎吉亞,這群以德報怨的基督徒,這位美麗善良的黎吉亞。正是他們悉心為維尼裘斯喂食,讓他感到難以自持的歡喜。每次黎吉亞斜下身子來照料他,維尼裘斯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她身上散發(fā)的熱氣,她那散開的頭發(fā)垂落在他的胸上,這些都令他心曠神怡。這次,他真的動了感情,如果說最初他對她的迷戀是出于肉欲的貪求,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他對她則滿懷熱愛。
黎吉亞和她的保護者們不僅寬恕了維尼裘斯,隨后他們又基于基督教的寬恕原則而饒恕了事件的幕后策劃者基羅。這令維尼裘斯無比感動,他甘愿放棄自己煊赫的身家,而跟著自己心愛的人一塊兒走。他和他們生活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起吃一起住。朝夕相處的熏陶之后,他不禁為這些基督徒的人生哲學(xué)所感染。經(jīng)過這段時間的相處,維尼裘斯和黎吉亞之間的感情終于得到了升華,他們之間產(chǎn)生了真正的愛情?;氐搅_馬后的維尼裘斯依然對黎吉亞念念不忘,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維尼裘斯和舅舅裴特洛紐斯之間已經(jīng)變得有些無法互相理解了,他們不斷地通信,但相互之間在思想上已經(jīng)拉開了距離。后來,維尼裘斯終于如愿以償?shù)睾屠杓獊営喠嘶?,接著,他又瞞著皇帝私自離開了安修姆。不僅如此,他還因為所愛的人而皈依了基督教,成了一名基督徒。
瘋狂淫蕩的羅馬皇帝尼祿對羅馬城非常厭倦,他嫌棄狹小的街道,雜亂無章的房屋,以及骯臟的小胡同,這些都令他感到憋悶。于是這個荒唐的皇帝居然瘋狂地希望來一次地震把羅馬毀掉,然后自己好在地震的廢墟上重新建造一座偉大的城市。另外,他還對《荷馬史詩》中關(guān)于特洛伊大火的描寫嗤之以鼻,認為荷馬筆下的那些火焰還不夠強,火力也不夠熱,自己完全可以超過他。為了超越荷馬,以期獲得大火描寫的真實性,他居然迫切地希望真正見到一座燃燒的城市。為了取悅皇帝,最近取代裴特洛紐斯而得到寵幸的近臣蒂杰里奴斯獻媚說,只要陛下下令,他便可燒掉安提姆,當然如果陛下舍不得這些莊園和宮殿,他也可下令叫人燒毀那些奧斯恰港的船只,或者在阿爾巴諾小山上建造一座木頭城市,讓陛下親自把火焰投過去??墒悄岬摰男乃几螅麑H僅燒毀一些木屋子興趣不大,并由此對蒂杰里奴斯投射出輕蔑的目光,嫌他的頭腦貧乏透頂。
終于有一天,尼祿的愿望實現(xiàn)了。這天,正當皇帝在行宮的前廳拿起月琴,揚起眼睛,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門道里突然傳來一陣喧囂的腳步聲。傳信人帶來一個不幸的消息,當然這個消息對皇帝來說也許是萬幸:羅馬城起了大火,都城的大部分都燃燒起來了。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令所有人都驚恐萬分,他們從座位上跳起來,一時間都被嚇得不知所措。然而他們的皇帝尼祿則興奮莫名,他為自己即將看到一座燃燒的城市,從而完成自己的《特洛伊之歌》而歡呼雀躍。整個都城已成一片火海:煙霧騰騰,市民們快要悶死了,人們或是昏倒,或是因發(fā)狂而投進火海之中,一言以蔽之,羅馬就要毀滅了。而尼祿卻雙手指向天空,極為興奮地高呼萬歲!
事后證明,這確實是一場嚴重的大火,火勢過后,羅馬城的十四個區(qū)只有四個區(qū)殘留了下來,外臺伯河區(qū)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區(qū)都在大火中被燒得一干二凈。等到那些冒著火星的焦炭全部化成灰燼之后,人們往日能夠望見的在臺伯河和埃斯奎里內(nèi)之間的繁華地帶,如今已經(jīng)變成一片灰蒙蒙的空曠之地。這片土地被茫茫的灰塵籠罩著,寂靜如死,猶如地獄一般陰森恐怖,一排排如墓碑一般的石柱煙囪指向天空,蒼涼而孤寂。在白天,那些成群結(jié)伴,或獨自一人的市民,都蓬頭垢面地在這些煙囪間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在廢墟之中苦苦尋找著值錢的物品和親人的尸骨。夜幕降臨之后,陣陣野狗的嚎叫聲便在這片廢墟中回蕩著,傳向四周的夜空。
大火之后的羅馬陷入極度混亂之中,有的人傷心絕望,流淚呻吟;有的人憤怒發(fā)威,開始醞釀一場肆無忌憚的造反。憤怒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在這如浪潮般瘋狂的人群上方,火焰怒吼著,直沖到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山頂,朝著旋轉(zhuǎn)不停的人群吹送著它那熾熱的氣息,它所散發(fā)的煙霧直沖云霄,又如烏云一般遮蔽了蔚藍的天空。遭受火災(zāi)的群眾將矛頭指向官方和貴族。這天,當維尼裘斯從城中路過時,被人群截住了。人們從維尼裘斯華麗的緊身上衣看出他是一個皇族,立刻圍住他大喊大叫,揚言要殺掉尼祿和他手下的放火兇手。幾百只手朝著維尼裘斯伸過來,就在這時,他那受了驚的馬把他馱走了。馬一邊跑一邊踐踏著人群,人們在后面一路追,同時一股黑煙滾滾而來,黑壓壓地遮蓋了街道。人們?nèi)枇R著皇帝、皇親國戚和禁衛(wèi)軍,城里時時刻刻都有騷動發(fā)生。
尼祿希望夜間到達羅馬城,以一飽眼福,眺望這個正在滅亡中的都市的全景。他開始思索最精彩的文句來描寫這一時刻的危險,但是看到他周圍的人全都露出蒼白的面容和驚惶的目光時,他也開始感到害怕起來了。人民的暴動馬上就要發(fā)生,大臣們開始絞盡腦汁考慮怎樣才能推卸火燒都城的責(zé)任,將矛盾轉(zhuǎn)移出去?;屎蠛涂偠匠藱C獻計,最好的辦法是嫁禍基督徒,誣陷他們是放火兇手?;屎笾?,在整個羅馬,只有黎吉亞能夠跟她媲美,甚至勝過了她,因此她發(fā)誓要把那個信基督教的姑娘弄死,并不斷教唆皇帝為他們夭折的孩子報仇。這場大火正好是嫁禍基督徒,同時置黎吉亞于死地的最好時機。
在皇帝、皇后以及大臣們的主導(dǎo)下,基督徒被視為大火的罪魁禍首。一時間,“把基督徒交給獅子吃掉”的喊聲,在城市的每個街區(qū)不停地喧騰著。誰都沒有懷疑羅馬皇帝所宣稱的說法,即基督徒是這場災(zāi)難的禍首,而且誰也不愿意懷疑,因為懲罰基督徒是市民們一場精彩的娛樂活動。迫害者們都陷入了瘋狂的境地:暴徒們從士兵的手里搶走了基督徒,親自動手把他們弄得粉身碎骨;婦女們被抓住頭發(fā)拉到監(jiān)獄里去;孩子們的腦袋被揪住往石頭上撞。羅馬大劇場在這場大火中幾乎全被焚毀了,尼祿下令新建一座巨大的能夠容納人和獸的競技場,用來迫害基督教徒。幾千個工匠不分晝夜地建造這座競技場,人們無休止地勞作著,圓柱里鑲嵌著青銅、琥珀、象牙、珍珠母和海外運來的玳瑁。競技場落成后,大批基督徒被丟進場中,聽憑兇惡的狼狗、獅子的撕咬和吞噬。群獸互相爭奪著他們血淋淋的四肢,血腥的氣味彌漫著整個競技場。皇帝尼祿、元老院議員們以及普通的觀眾都津津有味地觀賞著這血淋淋的場面。甚至有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還爭相離開自己的位子,從走道上向下?lián)?,拼命地向前擠。
在連續(xù)舉行的血腥屠殺中,角斗士們裝扮成野獸的形象凌辱臨死的少女,那種不要臉的摧殘使觀眾們大為開心。他們看到一些還沒有成熟的年輕姑娘被野馬分尸,人們不停地替尼祿的新節(jié)目鼓掌喝彩,而他也以此為榮,以此為樂。他注視著被鐵器弄碎的雪白的肉體和犧牲者抽搐的顫動,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居然都不肯把綠寶石眼鏡從他的鼻梁上取下來。
尼祿又想出新花樣,在一座巨大的畫院里豎起無數(shù)木樁,把基督徒釘在木樁上一個個活活燒死。叛徒基羅良心發(fā)現(xiàn),請求被綁在火刑柱上的保羅寬恕他的罪過,并當眾宣布羅馬大火的幕后元兇正是尼祿,而基督徒是無辜的。但沒有人聽他的話,而且很快他也被釘在了十字架上。
最后準備處決的是少女黎吉亞。她因為沒能來得及逃走而被尼祿的爪牙抓獲。維尼裘斯想盡一切辦法也沒能將自己心愛的女人救出。當時的場景十分驚險:一頭碩大的日耳曼野牛奔進了競技場,牛頭上負載著黎吉亞赤裸裸的身體。維尼裘斯悲苦地呼喊著心愛的女人的名字。烏爾蘇斯則憤怒地奔向那頭咆哮的畜生,撲向被激怒的野牛,抓住了它的犄角。這個人和這頭野獸就那么靜止地停在那里,在這種表面的寧靜里,兩股力量在進行著你死我活的較量。突然,場上猛然發(fā)出一聲像悲鳴般悶重的吼聲,人們以為是在做夢,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那頭野牛的大腦袋正在被那個野蠻人的鐵掌扭來扭去。又過了一陣子,坐得比較近的觀眾清楚地聽到像是某種折斷骨頭的噼啪聲,然后那頭野獸的脖子被擰斷了倒在地上,不久便死掉了??吹竭@一切,千萬人的吼聲震動得建筑物的墻壁都開始搖晃。自從有這種類型的演出以來,人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表演,不禁看得如癡如醉。對于迷戀身體和暴力的人民來說,這個大漢現(xiàn)在成了全民崇拜的對象,他是羅馬的第一人。烏爾蘇斯用雙臂托著那個姑娘,在場子里一圈一圈地走著,像是在進行某種儀式,替她祈禱。面對此景,維尼裘斯猛然從座位上跳起來,他跳過那隔開了一段距離的前排座席和場邊的欄桿,奔向黎吉亞,用寬大的袍子蓋住了她赤裸的身體。千千萬萬的觀眾都看著皇帝尼祿,他眼中射出憤怒的目光,而手里則緊緊握著拳頭。他們的皇帝因為畏懼而顯得猶豫不決。尼祿的殘酷性以及他那畸形的想象,在這樣的演出里找到了一種變態(tài)的快樂。而現(xiàn)在人民要把他的這種快樂搶走,因此他那浮腫的臉上顯現(xiàn)出一股怨氣。他的矜持讓他不肯對群眾的愿望讓步,可是出于天生的怯懦,他又不敢反抗。于是他做出了開恩的表示,決定放了烏爾蘇斯和黎吉亞。最后,維尼裘斯和烏爾蘇斯一起迅速將黎吉亞送往裴特洛紐斯的家里救治,而這位篤信基督的可憐女人最后也終于得救了。
羅馬在瘋狂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后,這個征服了世界的城市終于開始從內(nèi)部瓦解了。叛亂者的人數(shù)之多使皇帝大為恐慌,他在四面的城墻上都布置了許多士兵,極為警惕地把守著城市,并且不斷地派出自己的爪牙,給那些有嫌疑的人送去死刑狀。甚至連曾經(jīng)的親信裴特洛紐斯也被判了死刑。他這位“風(fēng)雅裁判官”泰然自若地聽完了這個消息,然后邀請皇親國戚和所有貴族到自己華麗的莊園赴宴。在宴席上,他揭露了尼祿縱火燒毀羅馬的罪行,說完這一切之后,他才從容死去。
惡貫滿盈的尼祿已經(jīng)是四面楚歌,他那瘋狂的喜劇也到了收場的時候。一切到了該了結(jié)的時候,混亂的滑稽戲劇即將終結(jié)。一天夜里,禁衛(wèi)軍的軍營里來了一位信使,他騎著快馬一路狂奔,帶來了一個緊迫的消息:駐守本城的士兵們已經(jīng)揭竿而起了。信使到達的時候,尼祿正在睡覺。當他從夢中醒來,呼喊那些本應(yīng)在夜間給他把守寢宮大門的衛(wèi)隊時,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無人回應(yīng),皇宮里空空如也。萬念俱灰的尼祿不得不拔出短刀對準自己的脖子,可他終究因為害怕而顫抖不已,顯然他已沒有勇氣自殺了。這個時候,他手下的一個奴隸出其不意地把他的手一推,短刀便奔向他那粗壯的脖子,直至沒過刀柄。涌出的一股黑血,傾注在花園的草地上。他的兩腳不停地踢著土地,掙扎了一會兒便死掉了。
尼祿像狂風(fēng),像暴雨,像烈火,像戰(zhàn)爭或疾病一樣消逝了。但是,彼得建立的教堂至今依然屹立在梵蒂岡的山上,支配著全世界。在卡丕那城門的附近,現(xiàn)在還有一個小教堂,上頭有一句很模糊但仍然可以看見的話:“主?。∧阃翁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