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奇特的工具:藝術與人性 作者:[美] 里昂納多迪格拉夫 著


前言

幾年前的某天我正和一位藝術家聊天,他問起我關于視覺科學的問題。我跟他講到,視覺科學家正試圖弄明白,為什么我們會看到這么多——我們看到周圍的物質世界豐富多彩,而留在我們眼睛里的明明是一些渺小、扭曲且顛倒的影像。在如此薄弱的基礎之上,我們卻看到了這么多,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藝術家的回答卻大出我的意外:胡扯!他鄙夷地一笑置之。他們怎么能問出這等問題?我們倒是該這樣問:為什么我們對周圍的世界如此漠視?世界如此豐富,有太多的東西等待我們去發(fā)現(xiàn),為什么我們卻只看見這么一點點?

這段對話發(fā)生時我還在讀研究生,藝術家的話卻長留在了我的心底。關于視覺體驗,它讓我清晰地看到人們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科學家的觀點:“看見”這一過程發(fā)生于大腦,因為是大腦把視網膜上獲得的信息變得有意義。

另一種是藝術家的觀點:“看見”并非是一種自然而然、自行發(fā)生的過程;我們太容易忽視本來存在的東西??匆娛且环N收獲,我們的收獲,我們與存在的東西交流才會有的收獲,而我們常常會視而不見。

這二十年來我一直在研究知覺和知覺意識,我試圖創(chuàng)立一種新的方法來解讀知覺,最終形成了知覺的行為生成觀。據此來看,“看見”并非是發(fā)生在我們大腦或其他任何地方的東西;它是我們要去做、去達到或獲得的東西。正如我們所能獲得的其他任何東西一樣,只有依賴我們的技能、知識、條件和環(huán)境,包括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才能獲得這樣東西。

直到前不久我才突然意識到,近年來我的研究恰恰都是為了證明我講到的那位藝術家的觀點,他說的一直都很對。體驗離不開大腦,這點非常確定,但大腦不能解釋故事全部??茖W家的理念非常貧乏,它妨礙了我們的體會:真正去感知的不是大腦,而是具有行為能力的動物和人。我開始認識到,且在我的文章中極力主張:與其說“看見”像是在消化吃下去的東西,不如說它更像是在爬樹或是閱讀一本書。

但這故事還讓我想到更多,藝術家說得對??茖W與哲學,要說關注藝術,它們都傾向于居高臨下地俯瞰。它們試圖解釋藝術,把藝術當作一種需要分析的現(xiàn)象來看待?;蛟S我們早已忽略了一種可能:藝術本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至少是我們的合作伙伴,并非因為藝術是一門神秘的學科,而是因為它本身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式,也是自己真實的知識來源?;叵肱c藝術家的對話,我便想到了這些。

這種可能性既令人興奮又令人迷惑。說它令人興奮,因為它立刻就讓我們看到了藝術的重要性;但同時它也令人迷惑,因為藝術與科學不同,科學很明確地關注知識的產出和理解,而藝術所關注的知識又該是什么特點呢?

這里提供了部分答案:藝術給我們機會,讓我們看到自己怎樣達成自覺的生命,怎樣把世界變成知覺(或其他形式的)意識的焦點。因此,在藝術這個領域里,我們可以認真地思考上面藝術家所提到的問題:不是“我們怎么看到了這么多?”而是“為什么我們只看到這么一點點?”當然,事實是,藝術讓我們從無視到看見,從看見到看見更多或看見不同。

三個觀點是本書的動因。

首先,藝術不是一種技術實踐,但技術實踐是它的先決條件;藝術作品是奇特的工具。技術不僅僅是我們?yōu)榱诉_到目標而加以利用的東西,盡管這樣說也差不甚遠:技術組織了我們的生活;沒有技術我們的生活將難以想象;技術成就了我們現(xiàn)在的樣子。而藝術實際上參與了實踐、技巧、技術對我們的組織,最終,它將成為我們了解自己的方式,必然也會成為重組我們自己的方式。

藝術工作,它的真正作用,是富于哲學意義的,這是第二個富有生機的觀點。藝術是一種哲學實踐,而哲學是一種藝術實踐——這是藝術家的所愛,是否哲學家所愛我卻不敢擔保。這是因為藝術與哲學——雖然表面差別很大——實屬同一類型,它們孜孜以求的共同問題都是我們組織自己的方式和重組自己的可能性。我并不是說藝術家這么認為(盡管有人這么想);我的意思是,這是他們的一直所為,而哲學家所為的恰恰也是如此。

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生機勃勃的觀點,這要等我們取得足夠進展后它的意義才能被理解:如我所說,藝術與哲學都是傾力于創(chuàng)作書寫的實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