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青山 浩氣長存
1941年冬,是我山東敵后抗日最困難的時期。11月初,侵華日軍糾集5萬余人的兵力,向我魯中沂蒙山區(qū)進行了歷時70多天的“鐵壁合圍”和“梳篦式”拉網(wǎng)大“掃蕩”,妄圖一舉消滅八路軍115師和山東縱隊指揮機關,摧毀沂蒙山區(qū)中心抗日根據(jù)地。
為對付敵人的殘酷“掃蕩”,新華社山東分社和大眾日報的同志們組成戰(zhàn)時新聞小組,在敵人的包圍中,一手拿槍,一手握筆,堅持斗爭,堅持出油印的《大眾日報》和《大眾電訊》。
11月7日,李竹如負責的戰(zhàn)時第一新聞小組,隨山東分局魯南巡視團奔赴魯南后,由郁永言、孫聘之率領的新華社山東分社和大眾日報通訊部為主的戰(zhàn)時第二新聞小組約28人,攜帶收發(fā)報機隨八路軍115師和中共山東分局領導機關行動,負責向延安新華總社報道山東抗日軍民反“掃蕩”斗爭情況,堅持抄收延安新華總社的廣播,出油印的《大眾電訊》。對外名義是“新華社山東分社”。
這年冬天,沂蒙山區(qū)特別寒冷,接連下了幾場大雪,氣溫降到零下十幾度。許多人沒有棉衣穿,郁永言也沒有穿棉褲,腳被凍傷,走路艱難,但行軍時他仍然自己背著沉重的背包,爬山過溝,沖過敵人一道道封鎖線,還要跑步急行軍。當?shù)竭_目的地后,大家的第一件事是投入緊張的工作,電臺人員迅速架起天線,編輯與刻蠟版和油印的同志,沒有桌子,隨便找個地方,什么鍋臺、灶邊就干起來,郁永言和大家一樣,就地找個地方或在自己的膝蓋上處理稿件,一點也不例外。寒冷的天氣,蘸水筆尖上的墨水結冰了,他就用嘴里的熱氣哈哈,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實在凍得堅持不住,便站起來跺跺腳、搓搓手,活動活動身子再繼續(xù)干。戰(zhàn)時新聞小組的同志們,就是在天上敵人飛機盤旋;地上敵炮聲隆隆的情況下,硬是在敵人的眼皮下神出鬼沒地收報、發(fā)報,編稿寫稿,出《大眾電訊》。
一次電臺收到偽中華社消息,說德軍很快攻下莫斯科,希特勒要在那過圣誕節(jié)。這條消息使大家心情十分沉重。11月7日,當電臺收到新華社延安播發(fā)的蘇聯(lián)紀念十月革命節(jié),斯大林在紅場閱兵、講話的消息后,郁永言當即組織新聞小組出了紅色油印《大眾電訊》“號外”。當我軍民讀了這條新聞后,無不歡欣鼓舞,增強了反“掃蕩”的信心和決心。有一次,我115師特務營在羅榮桓和朱瑞的親自指揮下,冒雨埋伏在蒙山南北大道附近。黃昏敵人1700余人由北向南魚貫而進,當進入我伏擊圈后,我發(fā)起突襲,打得敵人首尾不顧,亂作一團,丟下300余具尸體和大批彈藥物資逃竄。郁永言率領的新聞小組迅速向延安播發(fā)了這一消息,并刊登在《大眾電訊》上。這期間,新華社山東分社播發(fā)的大量新聞,被《大眾電訊》采用,僅六期油印《大眾電訊》采用分社電訊就有12條。11月27日的一期就采用了5條電訊。
據(jù)有關方面調查證實,僅1939年9月至1941年11月,《大眾日報》采用國內外時事報道近萬條,而在這近萬條的報道中,字字句句都傾注了郁永言的心血和才智。
敵人的“掃蕩”是非常殘酷的。11月29日傍晚,郁永言率領的新聞小組隨山東分局機關非戰(zhàn)斗人員向西南蒙山轉移。30日拂曉,隊伍行至盆泉村準備住下休息時,忽然東面石門山頂槍聲大作。村南5里是大青山,北坡有5道大深溝,隊伍迅速集合向西南轉移,但剛到山下柳樹溝,東山敵人就沖下來,北山敵人壓下來,南山敵人也沖過來,槍聲四面響起,我軍指戰(zhàn)員和有槍的同志們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zhàn)。新聞小組的同志們迅速銷毀文件,分散突圍。直到中午槍聲才漸漸稀落,但敵人并沒收兵,而是開始了滿山大搜捕。在這次突圍中,有的同志中彈犧牲,有的同志被刺身亡,有的同志被俘,只有一小部分沖出包圍或鉆進山洞隱蔽幸存。郁永言和新華社山東分社的10多位同志在這次突圍中壯烈犧牲。
傍晚敵人撤退后,我打掃戰(zhàn)場的同志們在山坡上發(fā)現(xiàn),郁永言倒在血泊中。在他的遺體旁,有他帶血的日記本,還有他那副已經(jīng)沒有白銀腿,而用線繩做腿的眼鏡。這次山東分社人員傷亡慘重,分社電臺設備幾乎損失殆盡,這是新華社山東分社成立不到半年遭受的最慘重的一次損失。
郁永言為我黨早期的新聞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的犧牲,無疑是我黨新聞戰(zhàn)線的重大損失。他是我們黨、我們無產(chǎn)階級新聞戰(zhàn)線、新華社編輯記者隊伍中一位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較高,才華橫溢,作風正派,文風優(yōu)良的新聞工作者和領導者,他為新華社山東分社和大眾日報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短短兩年半的新聞崗位上,顯示了他非凡的領導才干和工作能力,也嶄露了他在新聞理論研究和探討方面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