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

鄧演達傳(雨花臺烈士傳叢書) 作者:張鵬斗 著


引子

南京中山陵園靈谷寺的東側(cè),有一座鄧演達烈士墓。此墓墓園宏偉寬敞,幽靜肅穆,總面積達5000余平方米。墓前豎有一塊花崗石墓碑,正面鐫刻“鄧演達烈士之墓”七個鎦金大字。來到墓前的游客不禁會贊嘆墓園的環(huán)境幽靜而整潔肅穆,卻不知此地安葬的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他在短暫的一生中曾為中國革命作出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鄧演達,字擇生(1895-1931),廣東省惠陽縣人,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lǐng)袖。少年時代,他受到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響。1909年,他才14歲就參加了同盟會。1919年,他畢業(yè)于保定軍官學校,此后即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事業(yè)。1924年,孫中山籌辦黃埔軍校時,他是七名籌委之一,軍校成立后他任訓練部副主任,后來又擔任軍校學生總隊長、教育長等職。北伐時,他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北伐軍打下武漢后,他任總司令部武漢行營主任。1927年3月,他在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鄧演達積極支持兩湖地區(qū)蓬勃發(fā)展的農(nóng)民運動,親自擔任武昌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所長、全國農(nóng)民協(xié)會宣傳部長。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鄧演達曾發(fā)出《討蔣通電》。大革命失敗后,他離開武漢,前往蘇聯(lián),繼續(xù)尋求中國革命的道路。

1930年鄧演達回國后,秘密聯(lián)絡鄭太樸、章伯鈞、黃琪翔、朱蘊山、季方等愛國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的前身),并聯(lián)絡各方面的反蔣力量,準備以武力推翻蔣介石的統(tǒng)治。1931年上半年,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的組織活動和起兵準備已有一定的規(guī)模,南京政府對鄧演達既恨又怕,于是,派王柏齡到上海,會同上海警備司令部,勾結(jié)上海租界當局,懸賞30萬元緝捕鄧演達。王柏齡還收買了行動委員會上海市干部會原負責人之一陳敬齋偵查鄧演達行蹤。

1931年8月17日,鄧演達在上海愚園路愚園坊20號出席臨時行動委員會舉辦的江西起義干部訓練班結(jié)業(yè)式,陳敬齋發(fā)現(xiàn)鄧演達已到會場,便借故離開會場迅速向警備司令部告密。正當鄧演達向訓練班學員作國內(nèi)外形勢報告時,一群特務闖入會場,當場把鄧演達及12名訓練班學員逮捕。

蔣介石獲悉上海已抓到了鄧演達,欣喜若狂,急令將鄧演達解往南京。8月21日,鄧演達在一大隊人馬的監(jiān)押下被解往南京,開始被關(guān)押在羊皮巷軍政部軍法司的“優(yōu)待室”里,后來,蔣介石得知行動委員會中央和黃埔革命學生準備武裝營救鄧演達,急忙把鄧秘密移到紫金山富貴山炮臺廢址中嚴密囚禁起來。在南京三個多月的囚禁期間,蔣介石深知在鄧演達身上撈不到任何有用的口實,所以始終未加審訊。

鄧演達被害前,蔣介石曾多次誘降鄧演達,要他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解散臨時行動委員會。當時正值寧粵分裂之際,陳濟棠、李宗仁、孫科等在廣州成立了反蔣的國民政府,蔣介石曾企圖誘請鄧演達出面調(diào)解,許以中央黨部秘書長或總參謀長等職,任其選擇,都被鄧演達拒絕。后來,戴季陶向蔣介石進言說:“今天可怕的敵人,不是汪精衛(wèi)、陳濟棠,真正能動搖政府根基,分散黃埔力量的,只有鄧演達一人。”何應欽、何健、何成浚等也聯(lián)名致電蔣介石,要求殺鄧演達,說:“此人不殺,不足以安天下、慰黨國。”至此,蔣介石最后下了殺鄧演達的決心。1931年11月24日,宋慶齡得知鄧演達被蔣介石秘密逮捕的消息,專程從上海趕來南京,探望鄧演達。不料,四五天以后,11月29日夜間,蔣介石就派他的衛(wèi)隊長王世和率領(lǐng)幾名衛(wèi)兵,把鄧演達押至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秘密殺害,鄧演達犧牲時年僅36歲。

鄧演達被害后,遺體由他的哥哥鄧演存及其生前好友和行動委員會的同志于殉難處尋獲,最初安葬在殉難附近的小營崗,堆墳立碑,碑文由同學陳銘樞題寫:“故友鄧擇生先生之墓”。1953年春,與鄧演達一起從事過愛國革命運動的當時已擔任江蘇省副省長的季方提議,在紫金山南麓選擇墓址,遷葬鄧演達。地點由年逾花甲的季老親自踏勘,最后擇定以靈谷寺東側(cè)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第二公墓作為鄧演達墓的墓址。這樣,鄧墓就能與廖仲愷墓以中山陵為中心,東西對稱。

鄧演達墓由麥保曾等設計,方案經(jīng)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中央審核批準,于1954年交南京市房產(chǎn)局投建施工。1957年11月29日,鄧演達烈士死難26周年紀念日時,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及江蘇省各界人士為烈士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公祭典禮。墓碑正面刻有何香凝的題名落款,墓碑的背面刻有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撰寫的碑文,上面簡要記述了烈士的生平事跡。

鄧演達是國民黨內(nèi)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國民黨左派的領(lǐng)導人。他一生共有20年的革命生涯,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31年為反對蔣介石專制政權(quán)而英勇就義。共產(chǎn)黨人對其充滿無限的懷念和崇敬。1944年3月,周恩來在延安中央黨校的報告中就多次提到鄧演達,稱他“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激進的代表,贊成土地革命,能與我們長期合作,是國民黨中的左派”。朱德為紀念鄧演達親筆寫下下列題詞:“擇生先生在大革命時期艱苦奮斗并最后為反對蔣介石反動集團而英勇犧牲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懷念的?!彼螒c齡在《紀念鄧演達》的文章中,稱他是“超群出眾”的革命家,贊揚他為了革命不僅不把“地位、權(quán)勢和財富”放在眼里,而且早就“置生死于度外”。

鄧演達是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黨外親密戰(zhàn)友”。他擁有的革命情懷和高尚人格受到后人的無限敬仰。1981年是鄧演達殉難50周年,國務院又撥款將鄧墓整修一新。各民主黨派領(lǐng)導人在全國政協(xié)禮堂和南京等地相繼舉行了莊嚴隆重的紀念會。人民出版社為其編輯出版了《鄧演達文集》,宋慶齡題寫書名。同一年代末,南京市雨花烈士陵園擴大烈士資料收集范圍,作為為新中國解放事業(yè)而犧牲的在南京地區(qū)的烈士,鄧演達雖然不是中共黨員,但他的事跡也被逐漸公開展出。1995年廣州黃埔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首次鄧演達研究的大型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此后編輯出版叢書。直至今日,我們還在不斷研究鄧演達的生平事跡與思想,不斷緬懷革命先烈的光輝業(yè)績和偉大理想,繼承和發(fā)揚鄧演達烈士的革命精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