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代農(nóng)家,貧寒卻不墜青云之志
“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公卿”。
張全收家族的故事,要從他的老祖爺爺說起。
張全收的老祖爺爺(書面語叫“天祖”),家是河南省上蔡縣東岸鄉(xiāng)的。老祖爺爺?shù)睦牙鸭?,在上蔡縣朱里鎮(zhèn)拐子楊村。
上蔡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于西周初年,距今約3000年。人類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畫卦于蔡河之濱,遂名其地為蔡。秦于此置上蔡縣。民國初,屬汝陽道。新中國成立后,屬信陽專區(qū),1965年改屬駐馬店專區(qū)。
李斯(前284年——前208年),字通古,就是河南上蔡人,官至秦朝丞相。魯迅曾稱贊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敝两瘢谏喜痰谝恢袑W教學樓前有“李斯井”碑。
上蔡縣古跡名勝遍布,位于古城西城墻之上的蔡侯玩河樓,樓臺之上建有玉皇廟,神殿及拜殿臺,是歷代文人雅士聚會之地,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蔡河之濱的白龜廟,蓍草蔥郁,白龜浮游。八大古景更是名不虛傳:即“蘆崗擁翠”“云護蓍臺”“蔡河沉月”“鴻隙現(xiàn)蓮”“斯井雞鳴”“景賢書聲”“洪河夜雨”“白云深處”。其中,“斯井雞鳴”就和李斯有關(guān)。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shù),在秦滅六國事業(yè)中發(fā)揮重大作用。秦統(tǒng)一天下后,聯(lián)合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禮儀制度,拜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度,堅持郡縣制;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諸子學說,禁止私學,以加強思想統(tǒng)治。參與制定法律,統(tǒng)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結(jié)內(nèi)官趙高偽造遺詔,迫令公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斬于咸陽,夷滅三族。斯井,即為李斯故宅花園水井。傳說李斯死后,井上夜半常有雞鳴,其聲凄厲,好像是向人們訴說李斯之冤。一說李斯生于酉年、酉月、酉時,死后,又化作雄雞,引頸哀鳴!后人追念李斯,遂將水井保護傳世。
拐子楊村,位于河南省周口、漯河、駐馬店三市交界處,在上蔡縣城的東北方向,距上蔡縣城22公里,距朱里鎮(zhèn)4公里。之所以叫拐子楊,就是一個七拐八拐不好找的地方,也是一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貧窮落后的地方。
過去,在拐子楊村,老年人因為沒有錢,得了病就是一個字“熬”,有的甚至到死也沒去過醫(yī)院;許多孩子因為交不起學費而輟學;“有男不進寡漢村、有女不嫁拐子楊”。這就是拐子楊村當時的真實寫照。后來,許多父母外出務(wù)工,有的為了省下往返的車費,幾年都不回家過年;每年春節(jié)過后,父母外出打工出發(fā)時,孩子在后邊追著跑著,那種撕心裂肺、生死離別的場景,很多年后回想,依舊讓張全收心里酸痛。
拐子楊村所在的朱里鎮(zhèn)離東岸鄉(xiāng)有12公里。這在張全收老祖爺爺?shù)哪甏?,是一個不短的距離。后來,張全收老祖爺爺?shù)嚼牙鸭衣鋺?,就定居拐子楊村。全村,只有他家一戶姓張?/p>
西方《圣經(jīng)》里的“馬太效應(yīng)”,在東方中部的偏遠村落里同樣發(fā)揮作用。馬太效應(yīng)(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xiàn)象,廣泛應(yīng)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lǐng)域。馬太效應(yīng),是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家們常用的術(shù)語,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出自圣經(jīng)《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痹诤幽限r(nóng)村,大姓往往占據(jù)優(yōu)勢。大姓人多勢眾,選干部、分田地,大姓往往說了算。在村里,小姓往往不占有優(yōu)勢。長此以往,大姓強者恒強,小姓弱者恒弱。
從張全收老祖爺爺?shù)哪且惠叄綇埲諣敔數(shù)臓敔敚◤埲崭咦妫?,到他太爺爺(張全收曾祖),已?jīng)是三代單傳。張全收太爺爺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姑娘。張全收爺爺(張全收祖父)排老大。張全收爺爺下面又有三個姑娘,一個兒子。張全收大姑媽叫張桂仙,二姑媽叫張桂范,三姑媽叫張桂娥。張全收的父親最小,叫張國喜,是1944年生人。
張全收的爺爺去世之前,他的大姑媽、二姑媽已經(jīng)出嫁,三姑媽、父親還小。張全收的奶奶獨自帶著兩個孩子,艱難度日。
即便是過去很多年,張全收已經(jīng)帶領(lǐng)家族來到改革開放最成功的城市之一——深圳,并且在事業(yè)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提起奶奶,張全收依舊有著無限追思,眼中閃爍著淚花。
張全收的奶奶,辛苦操勞著一家。雖然生活貧苦,但通過不斷努力,還在村上當過會計。張全收的父親有四個孩子。張全收是老大,下面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大妹妹叫張翠霞,1969年生;張來收是二弟,1974年生;三妹妹叫張月霞,1981年生。
1966年8月,隨著拐子楊村一戶姓張的孩子啼哭,張全收來到這個世界上。當時,村里的大姓——包括楊姓、吳姓等無論如何也沒有料到,這個來自小姓的瘦弱男孩,會改變這個村很多人,甚至中國千千萬萬個村落中無數(shù)人的命運。
剛出生不久,張全收就得了腦膜炎。
“孩子咋會得上這種病?”張全收奶奶一遍又一遍問醫(yī)生。
被問得實在不耐煩了,醫(yī)生反問她:“孩子打過疫苗嗎?”
張全收奶奶搖搖頭。
“常規(guī)免疫接種可以防止感染流感嗜血桿菌。”醫(yī)生說。
看張全收奶奶還是一臉茫然。他解釋道:“孩子得的是細菌性腦膜炎,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性腦膜炎的癥狀非常輕微,然而細菌性腦膜炎的癥狀就可能會危及生命。5歲以下的孩子最容易得這種病。通俗地說,就是你家孩子抵抗力差,感染了腦膜炎?!?/p>
“那什么時候能好?”奶奶問。
“你應(yīng)該問:能不能治好?”醫(yī)生說。
張全收被安排住院了。醫(yī)院病房不大,一個房間有仨小孩,全部是腦膜炎。
幼小的張全收剛開始特別愛睡覺。有時候還會在半夜大喊大叫。奶奶被嚇得魂不附體,怎么也安撫不住。在病房里,有的小孩比較嚴重,出現(xiàn)特殊的皮疹,呈粉紅或紫紅色,扁平狀,護士用手指頭摁壓,皮疹也不褪色。
讓張全收奶奶感到事態(tài)緊急的是,同一病房里另外兩個先送來的孩子情況很不好,最后醫(yī)院也不治療了。奶奶不分白天黑夜守在張全收身邊,她最害怕的事情,莫過于一眨眼的工夫,孩子沒了。奶奶甚至虔誠地向各路神仙祈禱,寧愿自己受苦,也要讓自己的孫子好起來。
資料顯示:20世紀60年代初期,氯霉素(加磺胺嘧啶)將流感嗜血桿菌性腦膜炎的病死率進一步降至5%——10%,使用抗血清治療從此成為了歷史。但磺胺對肺炎球菌性腦膜炎的療效較差,病死率波動于45%——95%之間。
換言之,腦膜炎,是那個時代孩子的殺手之一。對腦膜炎的恐懼,像被通紅烙鐵燙過后留下的傷疤一樣,根植于那個年代人們的心中。
幸運的是,奶奶的祈禱如愿了。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張全收的腦膜炎治好了。不幸的是,同病房的另外兩個孩子,則變傻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十年的光陰一閃而過。
十年后一個夏天的早上,張全收一家的命運,改變了。
那是1976年,張全收10歲。
那是一個豫南夏天的早上,菜地里油麥菜綠油油的大葉子上,爬滿青蟲和露珠。
“來,快看我昨晚抓的爬叉,變知了了沒?”張全收7歲的大妹妹張翠霞喊哥哥圍觀。
所謂爬叉,是蟬面臨蛻變的幼蟲(又稱為若蟲),又名蟬猴,黃褐色或淡紅色,善攀爬。蟬的幼蟲由土中出來爬到樹上蛻變?yōu)橄s,其過程如猴上樹,故得蟬猴之名。蟬分布地區(qū)較廣,每個地方名字不同,河南很多地方叫爬叉(爬蟬),有的地方叫姐溜龜、爬叉猴、知了龜、知了猴、爬蚱、喋拉猴。
那時候,捉爬叉是夏季農(nóng)村小朋友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和現(xiàn)在城市里小孩約著打籃球的隆重程度差不多,誰捉的爬叉多,實打?qū)崟吲d一整天。
張全收和小伙伴們經(jīng)常下午去抓爬叉。因為下午傍晚時分是爬叉出土的時候。如果是雨后,就更好了。土地濕潤,天氣炎熱,正是爬叉?zhèn)兂鰶]的高峰期。在農(nóng)村的泥土地上,尤其是老榆樹下面,會看到地上有很多小洞洞。倘若是洞洞如同手指頭那么粗,那就糟糕了,意味著爬叉已經(jīng)出洞了。假如是發(fā)現(xiàn)綠豆大小的洞,小孩兒們會迫不及待用小指頭往里摳,把小洞挑開,里面是大洞,再往下伸,就能感到有幾個小鉤子在抓你的手指頭。順勢把手指頭往上一提,一個兩節(jié)拇指大的爬叉就被拉出了洞穴。有的爬叉很勤奮,洞穴挖得深,手指頭伸不到底部。這難不住農(nóng)村的小伙伴們,用水淹、用樹枝挑,甚至拿起小鏟子掘地三尺,把爬叉的洞鏟平,這都是小孩兒們心照不宣的絕技。
晚上去抓爬叉,就更有意思了。拿著手電筒,在漆黑的農(nóng)村夜空中照出一道道清晰微弱的光,直接在附近的樹上找爬叉。有經(jīng)驗的孩子還會隨身帶著長竹竿,爬得高的爬叉,可以用長竹竿把它打下來。
張全收“哎”了一聲,抱起了2歲的張來收,來到院子里豬圈旁。
張翠霞的臉曬得黑黑的,手上還有不少泥土,眼睛明亮而澄澈。她跪在地上,眼睛直直盯著一個磕了好大一個豁口的搪瓷碗。
“快點掀開碗??!”張全收有點不耐煩。
“不敢,”張翠霞小聲說,“怕知了飛了。”
張全收把弟弟往地上一放,用瘦長的右手快速掀開搪瓷碗。一個小孩兒食指長的知了,像新娘子被掀開蓋頭一樣,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
知了褪下的皮就在旁邊,皮的背上有一個長長的口子——像被人用柳葉刀輕輕切了一下。知了一動不動。張全收用手使勁一戳,知了猛然張開雙翼,輕輕舒展,又慢慢合上——雙翼透明得像湖面上的薄冰。知了接連晃動了幾下身子,突然又展開雙翼,像巨大的馬蜂一般,“騰”地一聲飛走了。
妹妹張翠霞哇的一聲就哭了?!百r我知了!”妹妹不斷哭號,弟弟張來收也跟著哭,這下院子可熱鬧了。
張全收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往屋子里瞄了一眼——還好,奶奶沒有出來。奶奶平素親近張全收,但是也很嚴厲。他可不想受到奶奶的責備。
過了好大一會兒,他才把弟弟妹妹哄住。
不過,張全收的耳畔,又傳來哭泣的聲音。他快步跑到堂屋門口,哭聲越發(fā)清晰。他發(fā)誓,從來沒聽過這么凄慘的哭聲。這哭聲太過于悲傷,以至于張全收還沒有弄明白什么事情,眼睛就微微紅了。
堂屋門“吱”地一聲被推開了,只見自己的奶奶匍匐在地上,號啕大哭。
張全收的腦子一下子短路了,一片空白。
“怎么了?”回過神來的張全收問奶奶。
“你舅爺去世了?!睆埲盏哪棠萄劬t腫,淚不斷流下來。
這時,張全收的父親母親帶著弟弟妹妹們進來了。他父親一聽到這個消息就癱軟下來了。
那一刻,是張全收童年記憶中最悲慘的時刻之一:舅爺去世了,全家人抱著痛哭。
一家人哭了好大一會兒,眼看著太陽爬到樹梢上了,才漸漸停了下來。
“今后沒有人給咱撐腰了。”張全收媽媽不住掉著眼淚:“這么好的一個人,才49歲?!?/p>
第二天張全收父親就去了新鄉(xiāng),參與料理舅爺?shù)暮笫隆?/p>
這幾天,讓張全收印象深刻的是,奶奶時不時就會哭泣,或捶胸痛哭,或掩面而泣。那一段時間,張奶奶流了她大半生的淚水。
過了大概三五天吧。張全收放學后背著很臟的小布袋進了院子。院子不大,由小土院墻圍著,幾只雞在院子里亂跑,還有羊在咩咩亂叫。張全收的媽媽和奶奶一個在燒鍋,一個在做飯。
這是豫南農(nóng)村傳統(tǒng)的鍋臺。鍋臺有三四十公分高,用磚搭了框架,然后用摻著麥秸稈的黏稠泥漿抹上去定型。從上面看,有兩個大洞,一個煙囪,每個大洞都可以放一口鍋,煙囪自然是用來排煙的,有一米多高,用磚壘著。從正面看,這個鍋臺分兩層。上層是送燃料的,把麥秸稈、玉米稈點燃,從上層的口里放進去,然后不斷續(xù)柴。下層存放不充分燃燒后的肥料(農(nóng)村人叫“鍋灰”)。因為燒鍋在做飯的過程中至關(guān)重要,所以當時農(nóng)村做飯時往往需要兩個人:一個人燒鍋,一個人做飯。
張全收瞄了一眼鍋臺:前面的大鍋里是蘿卜茶,后面大鍋里是蒸紅薯。等到日漸西山之時,一家人便圍著鍋臺,喝著蘿卜茶,吃著蒸紅薯。
門口的狗汪汪叫了兩聲。遠遠便聽到父親輕罵道:“畜生!”那狗便哼唧哼唧地跑到狗窩里去了,趴著不動。
張全收母親連忙迎上去:“國喜,你回來了。”
張全收父親臉色蠟黃,嘴唇干得發(fā)白,嘴皮卷了起來。他拿起一碗蘿卜茶,咕咚咕咚一飲而盡。
“葬禮很隆重!”張全收父親對著他的母親說,“全收的舅爺個子長得高,就像領(lǐng)導人一樣,躺在水晶棺里。有很多人吊唁?!?/p>
奶奶伸長了脖子聽著,盯著父親的眼睛不放。
正說著,張全收的父親起身拿起一塊紅薯扔到狗窩里。這只狗是純種大狼狗,有半米多高,全身發(fā)黃,尾巴像冰激凌一樣向上翻卷。見到紅薯,狗猛然躥起,興奮地咬住主人的賞賜。狗仿佛是感覺自己重新受寵了一般,殷勤地跑到張全收父親面前。張全收父親用手撫摸著這只狗毛茸茸的腦袋,然后拍了拍它的背。狗瘦,輕輕一拍,手掌能感覺到凸起的、帶著關(guān)節(jié)的脊梁骨。這次,狗知趣多了,搖搖尾巴回到狗窩繼續(xù)趴著,遠遠望著張全收父親,像是等待主人繼續(xù)發(fā)號指令。
張全收父親嘆了口氣,繼續(xù)說下去。
“我給全收舅爺家的人都說了。這些年多虧他舅爺接濟我們,我們的日子才不會那么艱難?!睆埲崭赣H低聲說:“我聽了這樣一個說法,全收的舅爺本來是高血壓,都治好了。后來在醫(yī)院打了一針,打毀了,人就過世了?!?/p>
奶奶嘆了口氣,又搖了搖頭,不發(fā)一言。
很多年后,張全收才聽父親提起:“當年,你舅爺是我們家親戚中唯一一個有本事的人。當時家里窮,每天吃的是紅薯干、玉米面饃。你舅爺當過法院院長,時常救濟我們。他過年過節(jié)都來家。方圓多少里的鄉(xiāng)親們知道了,至少也不會小瞧我們家,更不會欺負我們家?!?/p>
張全收的舅爺去世后,霉運接踵而至。
還是1976年,張全收舅爺去世沒多久。村里后街有人辦喪事,叫張全收奶奶去幫忙。嗩吶、鑼鼓響起來的時候,那家豬圈里的豬受了驚嚇,飛奔沖出豬圈,撞到了墻邊的奶奶。奶奶猝不及防,胯被狠狠撞了一下,感覺像是被一堵墻拍了一下。
“壞事兒啦?!睆埲漳棠毯暗溃拔业目钄嗔?!”
張全收父母非常著急。他們找遍了附近的大夫,貼膏藥、抹藥酒……很多方子都試了,不起效果。自此,張全收73歲的奶奶拄著凳子,走過了接下來生命里的11年。
奶奶很自責,對張全收的父母說:“我要是不參加那白事兒就好了。這下,家里又多了一個不中用的人。全收還小,你說他今后該怎么辦呢?”
奶奶一生病,張全收家里更貧困了。
家里接連養(yǎng)豬、養(yǎng)雞。但豬和雞都生了病。張全收奶奶常嘮叨:“背靠大樹好乘涼。在農(nóng)村,一個家族有個背靠,就有支撐,有支柱。失去這個背靠,霉運就一個接一個?!?/p>
家庭條件變差,給幼小的張全收帶來的,不只是物質(zhì)上的貧瘠。
1977年,12歲的張全收上了小學5年級。那年,他被留級了。
拐子楊村小學的下課鈴響了。老師們也都走了。
“全收,站住別走?!蓖瑢W白國強站在教室門口,臉上半是戲謔,半是嚴肅的表情。
12歲的張全收時常營養(yǎng)不良,身體略顯瘦弱。他心里一驚,拔腿就跑。
白國強個子不高,但是胳膊卻粗壯有力,一把抓住他。
“你說你長大后一定會有出息,你憑啥?”白國強問他。
“就是會有。”張全收梗著脖子說。
“你瞎說!”白國強不依不饒:“快說,你是騙人的。”
張全收咬著牙齒,就不改口。
白國強二話不說,摁住張全收就噼里啪啦一頓胖揍。
張全收哭著跑回家。回家的路,變得漫長而心酸。
有的村民問:“全收,咋了,誰欺負你了?”
有的村民說:“這孩子凈不學好。天天跟別人打架?!?/p>
……
一路上,村里人投來的異樣眼光,像麥芒一樣,刺得少年張全收背上又癢又燙。
一推門,院子里,奶奶正坐在小板凳上烙單饃??吹綄O子哭著回來,奶奶心里明白了大半。她故意不問,等張全收自己說。
“白國強打我了?!睆埲諑е耷徽f。他張望了一下,爸媽不在家。
“走,上他家尋(土話,就是找的意思)他去?!?/p>
張全收的奶奶拎著書包,帶著他直奔白家。
奶奶走在前頭,張全收跟在后頭。奶奶瘦,個子不高,還小腳。張全收心里犯嘀咕:“這能行嗎?萬一人家再打我一頓咋辦?早知道讓爸媽一起來了?!?/p>
村南頭,是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果園。白國強,就在果園里住。白家也是土坯房,房子附近盡是梨樹、蘋果樹、李子樹、柿子樹,有兩三畝。
奶奶站院子里,面無懼色,大聲喊:“你家孩子也不管管!盡欺負我們家孩子?!?/p>
白國強憋到屋子里不敢出來。白國強奶奶、母親出來了。
白國強奶奶面露歉意,說:“我們會好好說他,以后不再打了?!?/p>
奶奶不依不饒,又說了他們幾句,余怒未消。
白家兩位大人站在自家院子里,悻悻的賠著笑臉。
說了一會兒,張奶奶帶著孫子回家。回來的路上,還是奶奶走在前面。
張全收從后面望著奶奶,覺得奶奶的形象是那么的高大。
“小兒子大孫子,老奶奶的命根子?!弊鳛榇髮O子,張全收對奶奶感情很深。2018年,在深圳,張全收回憶起奶奶,感覺過去幾十年的事情歷歷在目:“奶奶做農(nóng)活、干家務(wù),在家里當家。媽媽不認字、不當家。我小時候哭了一天,帶到醫(yī)院看,原來是手指頭窩到衣服里了。后來,奶奶再不讓媽媽給我穿衣服。冬天,我就抱著奶奶的腳給她暖腳,也不嫌棄她腳臭。還有一件事兒,我是不吃蔥的。媽媽做了一鍋飯,放了蔥。奶奶因為這個事情,還專門吵了母親一頓。”
蒿草之下,或有蘭香。奶奶,是張全收小時候的精神寄托,也是他面對不公時的守護人。在幼小的張全收看來,奶奶是正義、慈祥、勤勞的化身??梢哉f,奶奶對他一生的性格塑造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而這種堅定不移、剛強果斷、百折不撓的性格,又決定了張全收面臨命運的殘酷考驗時,做出每一個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是深思熟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