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禪林妙言集 作者:張培鋒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唐]懷海[1]

1.問:“如何是大乘入道頓悟法要?”師云:“你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并皆放卻,莫記莫憶,莫緣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xiàn),如云開日出。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凈情盡,對五欲八風(fēng)[2]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閡[3],不被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法,心無諍亂,不攝[4]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閡,名為道人。善惡是非,俱不運用,亦不愛一法,亦不舍一法,名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凈,有為無為,世出世間,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諸知解情盡,不能系縛,處處自在,名為初發(fā)心菩薩。便登佛地?!?/p>

【注釋】

[1]懷海(720~814):唐代著名禪僧,福州長樂縣人,馬祖道一禪師法嗣,我國禪宗叢林清規(guī)的制定者。百丈懷海禪師早年依潮陽西山慧照出家,從衡山法朗受具戒,后參學(xué)于馬祖道一禪師,侍奉道一十六年,得到印可。

[2]五欲八風(fēng):五欲,染著色、聲、香、味、觸五境而起的五種情欲。八風(fēng),又名八法。世有八法,為世間所愛憎,能煽動人心,所以叫八風(fēng),分別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3]閡(hé):阻礙,阻隔。陸機《文賦》:“恢萬里而無閡?!?/p>

[4]攝:收斂,收緊。

2.問:“對一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師云:“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凈,亦無心系縛人,但為人自生虛妄系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dāng)處解脫,一一諸法,當(dāng)處寂滅,當(dāng)處道場。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凈,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與諸染法[1]相應(yīng),名人天二乘界[2]。若垢凈心盡,不住系縛,不住解脫,無有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起于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3]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閡,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p>

【注釋】

[1]染法:染污法的簡稱,指煩惱,或源自煩惱的不善、有覆之法,因為其能染污善心、凈心,所以稱為染污法。

[2]人天二乘:人乘、天乘為佛教五乘中的二乘。五乘分別為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乘,運載眾生到善地的教化法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于人間者。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于天上者。

[3]迥(jiǒng)然:高遠(yuǎn)的樣子。

3.夫?qū)W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一切名聞利養(yǎng)衣食,不貪一切功德利益,不為世間諸法之所滯礙,無親無愛,苦樂平懷,粗衣遮寒,糲[1]食活命,兀兀[2]如愚,如聾如啞相似,稍有相應(yīng)分。若于心中,廣學(xué)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為益,卻被知解境風(fēng)之所飄溺[3],還歸生死海里。佛是無求,人求之理乖[4];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fù)同于有求;若著無為,復(fù)同于有為。故經(jīng)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盵5]又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亦無虛?!盵6]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陰界諸入五欲八風(fēng)之所飄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果所縛,不被有漏[7]所拘。他時還以無自縛為因,同事利益,以無著心,應(yīng)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亦云應(yīng)病施藥。

【注釋】

[1]糲(lì):粗米,粗糧,粗糙飯食。

[2]兀兀:昏昏沉沉。寒山《詩》:“兀兀過朝夕,都不別賢良。好惡總不識,猶如豬及羊?!?/p>

[3]飄溺:被洪水沖走淹沒。

[4]乖:背離,不一致。

[5]出自《楞嚴(yán)經(jīng)宗通》。

[6]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7]有漏:與無漏對應(yīng),指由于煩惱產(chǎn)生的苦果,使人在死生苦海中流轉(zhuǎn)不停。漏,煩惱?!毒闵嵴摗罚骸爸T境界中,流注相續(xù),泄過不絕,故名為漏?!?/p>

4.問:“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師云:“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凈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忻[1]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汝莫言有少分戒[2],身口意凈,便以為了,不知恒沙戒定慧[3]門,無漏[4]解脫,都未涉一毫毛。努力向前,須猛究取,莫待耳聾眼暗,面皺頭白,老苦及身,悲愛纏綿,眼中流淚,心里慞惶,一無所據(jù),不知去處。到恁時節(jié),整理手腳不得也,縱有福智名聞利養(yǎng),都不相救。為心慧未開,唯念諸境,不知返照,復(fù)不見佛道,一生所有善惡業(yè)緣,皆悉現(xiàn)前,或忻或怖,六道五陰[5],俱時現(xiàn)前,盡敷嚴(yán)[6]好,舍宅舟船車輿,光明顯赫,皆從自心貪愛所現(xiàn),一切惡境,皆悉變成殊勝[7]之境,但隨貪愛重處,業(yè)識[8]所引,隨著受生,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都總未定?!?/p>

【注釋】

[1]忻(xīn):喜悅,高興。

[2]少分戒:指在家男女信眾受三皈依已,受持二戒。

[3]戒定慧:并稱三學(xué)、三無漏學(xué),戒律、禪定和智慧。防非止惡為戒,息慮靜緣為定,破惡證真為慧。學(xué)這三法便可以達(dá)到無上涅槃。

[4]無漏:無煩惱、無染污的境界。

[5]六道五陰:六道,眾生因善惡業(yè)流轉(zhuǎn)輪回的道途,分別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五陰,即五蘊,指構(gòu)成一切有為法的五種要素,分別為色、受、想、行、識。

[6]敷嚴(yán):同“敷衍”,敘述并發(fā)揮。

[7]殊勝:超絕、稀有。

[8]業(yè)識:有情流轉(zhuǎn)的根本識?!镀鹦耪摗罚骸耙徽呙麨闃I(yè)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