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本稿撰寫于20世紀80年代最后一年的夏天。當時已留校任教,收入低微,難以自存;雖肄力從事全唐詩文之校補,迭有所獲,每對妻兒,則愧疚莫名。其時棄學從商者有之,奔走賣課者亦有之,心戚戚焉,未敢輕棄所學。師友間有知我者,每或小說之標點,辭書之編寫,能助學而增益家用者,亦分我若干,稍補涸竭。記得曾參點近代小說《七劍十三俠》《海上塵天影》《繡云閣》等;參與辭書條目撰寫近萬則,大端有《辭?!の膶W分冊》《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唐詩大辭典》《中國詩學大辭典》。當時年方強仕,精力昌盛,雖屬辭書編寫,亦不愿東抄西錄,應付成編,故旁搜遠紹,刻意求深,融會心得,時有創(chuàng)獲。如周祖譔教授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在已列條目外,信任由我增補,至全書之成,所補近二千則,于大量前人未曾述及之文人,清理生平出處之余,凡著作之存佚,遺文之孑留,皆有涉及,發(fā)明尤多。書成,幸未蒙惡評,無愧所委,自己也得學術進益之機緣,樂何如之。本書則為黃霖教授受云南人民出版社委托主編《中國歷代小說辭典》第二冊宋、元、明部分,派我為副主編,負責的宋元文言筆記部分。當時大約以北京大學袁行霈、侯忠義兩位教授所編《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已揭示者為目,以闡發(fā)各文言筆記所存小說內(nèi)容為主。除部分筆記由他人承擔,所余大約三分之二均由我執(zhí)筆。當時曾有志作宋人已佚筆記輯錄,涉及部分前述書目未列之著作,而于各書尤關心其成書過程、文獻價值和完殘真?zhèn)沃凶x,雖與全書關注重點稍有不同,然每亦能發(fā)揮幽隱,指示精彩。其中如述《太平廣記》改動唐人小說之若干類型,即為首發(fā)之論,曾為某前輩談唐人筆記時引用。是年春夏間極其躁煩,于苦熱間成稿,心情不暢,故于刊布之時,多數(shù)署筆名“吳奈”。倏忽已二十五年,友生告尚具價值,且至今未有類似之書,乃不能藏拙,將自撰部分錄以成編,凡五代1篇,宋140篇,元15篇,同時所撰明4篇,及為《五代史書匯編》《中華野史》所輯校數(shù)書之說明,及曾作考訂之二則,亦皆附入。當年學殖未豐,研究尚淺,行文率爾,錯訛自多,而今學術日新,宋人筆記之整理與研究成績尤豐,惜我近年全力治唐,難以周知。除稍為訂正明顯訛誤外,概存其舊。宋元筆記之重要者,或當時為他人分撰者,無力新寫,暫付闕如,讀者諒之。
2014年元月6日,陳尚君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