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在《永樂大典》里發(fā)現(xiàn)馬可波羅足跡
吳裕成
楊志玖,元史專家,南開大學教授,兼任《中國歷史大辭典》主編。他還是中外馬可波羅研究領(lǐng)域的哥倫布,曾在《永樂大典》里發(fā)現(xiàn)“新大陸”。
那卷帙浩繁的古代類書,明朝永樂皇帝下令編輯。朝代更迭,兵燹之災,所剩僅數(shù)百卷。巧得很,第一萬九千四百一十八卷保留下來。巧得很,治學纖細入微的楊志玖讀到這一卷。元代至元二十七年的一段奏章,波斯使臣兀魯、阿必失呵、火者,三個難記的音譯名字,被好多中外學者等閑視之,楊志玖卻敏感地看到其巨大的史學價值?!恶R可波羅游記》里寫道,波斯君主派遣使臣向元世祖忽必烈求親,馬可波羅陪同三位使臣和蒙古公主,由泉州返波斯,從而結(jié)束了旅居中國的生活?!队斡洝匪d波斯三使臣的名字,在《永樂大典》載錄的元朝公文中得到了印證。1941年,楊志玖發(fā)表了《關(guān)于馬可波羅離華的一段漢文記載》。
我問,對這條史料為何只有您能獨具慧眼?楊教授平靜地說:那部書,人們只是當資料,翻翻而已;我因研究元代回族史,凡有關(guān)人物均作資料卡片,書讀得比較細,不然,也可能交臂失之。
這一發(fā)現(xiàn),非同小可。原來,盡管《馬可波羅游記》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史開創(chuàng)了一門學問——馬可波羅學,然而,如同曹雪芹身世的謎團給“紅學”添奇趣,馬可是否到過中國,竟也有幾分撲朔迷離。在楊志玖的發(fā)現(xiàn)以前,懷疑論者的疑點之一是,既然《游記》講馬可受到元代皇帝忽必烈的器重,為什么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找不到蹤跡?
馬可波羅是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溯“絲綢之路”東來,寓華17年。馬可的游記,向西方展現(xiàn)東方的文明和物產(chǎn),被譽為“世界第一奇書”。只緣這種介紹,盧溝橋又稱“馬可波羅橋”,中國面條演變?yōu)橥崴挂坏烂耍小榜R可波羅面條”。也只緣這種介紹,在《游記》上寫滿批注的哥倫布,帶著西班牙國王致中國皇帝的信,揚帆遠航,陰錯陽差地發(fā)現(xiàn)了美洲大陸。
可是,馬可波羅所記,是親歷目睹還是道聽途說,一直是個話題。在威尼斯,有人叫他“百萬馬可”,意思是吹牛大王;英國學生則用“這簡直是馬可波羅”來比喻騙局。研究者的疑點,一是馬可波羅書中沒提及茶葉、漢字、印刷術(shù)等,二是書中有些記載夸大或失實。近年北京舉行馬可波羅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楊志玖先生提交的論文,對此一一考辨,令人信服地論證《馬可波羅游記》不是假冒偽劣。
楊教授稱他在馬可波羅研究方面的發(fā)現(xiàn)是“一件副產(chǎn)品”。因為,當時他正專注于元代回族史。楊志玖生在回族家庭,而立志研究中國回族史。選擇元史,是因元朝材料豐富。水滴石穿,碩果累累,包括他在隋唐史、土地制度史領(lǐng)域的建樹。
現(xiàn)在,年近八旬的楊志玖要將自己的研究作個總結(jié)。一部《元代回族史》計劃30萬字,已完成十余萬字。他寫得很慢。視力不好,要舉著放大鏡看書。多年的資料卡片在“文革”中散失了,好在看過的東西能記起在哪本書里。他遞過稿子,通篇一筆一畫,絕對的正楷。寫成的稿子,復印件寄《回族研究》雜志逐期刊發(fā)。他說,手稿留下,征求意見再修改。
從摘錄《永樂大典》作卡片的當年,到撰寫長篇論著的今天,一絲不茍是他的永遠。
(原載1994年9月18日《今晚報》,作者為該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