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斷占辭思維方式的原創(chuàng)性——兼談早期儒、道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
《易經(jīng)》卦爻辭,尤其是指示吉兇休咎的斷占辭中,蘊含著朦朧地探索客觀的因果聯(lián)系的傾向,表現(xiàn)了抽象思維的水平。盡管它還不能說是哲學,但它是早期儒道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以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維。
上世紀初,許地山即指出:“道家思想的淵源也與儒家一樣同出于《易》?!?sup>然而,以往因為受疑古思潮的影響,認為《易》晚出,對《易經(jīng)》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不夠重視。近來的研究,又過分夸大其價值。因此有重新研究和估價的必要。
一、斷占辭的重要性
《周易》原是卜筮之書,其卦辭和爻辭,成于眾手。據(jù)顧頡剛、高亨、李鏡池及李學勤等晚近學者的研究,《周易》經(jīng)文部分(即卦爻辭)的初步編定,當在商末周初時,由巫史之流總結(jié)歷次卜筮的記錄完成。
《周易》卦爻辭一般由取象之辭、說事之辭、斷占之辭三部分組成?!兑住は缔o上》說:“系辭焉以斷其吉兇?!庇终f:“辨吉兇者存乎辭?!弊钤绲摹稗o”就是斷占辭?!墩f文》云:“辭,訟也……猶理辜也。”“辭”的本義是爭訟的“斷語”“判辭”?!兑捉?jīng)》的“辭”都含有“斷”字“辨”字之義。所以胡適認為,從名學上講,《易傳》所謂象,即具體事物,只是概念(concept),而所謂辭,則是“判斷”(judgment)。例如“謙亨”一句,謙是“所謂”,亨是“所以謂”,合起來成為一辭。用“所以謂”來判定“所謂”,故叫作辭。從這個意義來說,卦爻辭中最能體現(xiàn)卜筮者思維特點的是斷占之辭。
斷占之辭一般由貞辭和兆辭兩部分組成。《系辭》以元、亨、利、貞為“彖”,是斷占辭略同于一卦之“彖”。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劉獻曰:“彖者,斷也?!笨追f達《周易正義》引褚氏、莊氏云:“彖,斷也,斷定一卦之義,所以名彖也?!薄堵肥贰ぐl(fā)揮》:“彖者茅犀之名,彖神是已,犀形獨角,知禨知祥?!笔清铻樯瘾F,能預知休咎禍福。故以為斷占辭之名。
占卜是測問天意,以斷吉兇的。斷占之辭在《周易》卦爻辭中的作用,主要用于表明占卜的結(jié)果,開物成務,指導人的行動。斷占之辭中的貞辭兆辭配合使用,如“貞吉”“貞兇”,“貞×吉”“×貞吉”等,有時兆辭也可單獨使用。對卦爻辭中所說之事,或者“天啟”之象進行判別,以示吉兇。它對占卜的人來講,起著指導行動的作用,因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它在卦爻辭的語句中又常常處在句子的末端,作為表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也是卦爻辭語句的重心所在。這個表語往往是對句中主語所反映的具體事物的抽象或概括。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語言表達方式的特點,代表著思維方式的特點。從這兩方面說,研究《周易》的思想,首先要從斷占之辭入手。
概略來說,斷占之辭蘊含了《周易》初創(chuàng)時代人們特殊的思維方式,反映了人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在迷信和占卜的觀念之中,隱含著人們認識世界的正確性,如二分的思想方法、折中的思想方法、發(fā)展地看待事物的方法等,它們雖然還不是哲學思想,但已經(jīng)接近了哲學思維的水平,蘊含著哲學范疇的萌芽。它們不僅是《周易》卦爻辭中發(fā)展觀、辯證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國哲學的源頭。其中蘊含的思維方式對后世各家思想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
二、“二分”思維
斷占辭中或吉或兇、吉兇對立,與卦爻辭所反映的“二分”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了占卜者以人類為出發(fā)點,對客觀世界的價值判斷,隱含著對主客關(guān)系的初步探索意識。卜筮者把他所積累的人生經(jīng)驗教訓,通過卦爻的“象”,觸發(fā)出來,隨機地加入到“辭”中,以示人吉兇,指導人的行動。卜筮的斷占辭本身,是無哲學意味的,但它在實踐和反省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當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主客關(guān)系的命題。因為這一思想萌芽出現(xiàn)在儒家和道家學派之前,所以對他們的“天人關(guān)系”論等,是具有啟發(fā)意義的。而賦予卜筮的斷占辭思維以哲學意味的儒道哲學,又反過來影響到混雜儒道思想傾向的《易傳》哲學體系。
《周易》斷占辭多可歸納為相互對立的組合。表示好的結(jié)果的有:吉,大吉,元吉;亨,元亨,利,得,有終,無咎,有成,譽,臧,勿恤,休,有功,喜。表示壞的結(jié)果的有:兇,大兇,厲,悔吝,小吝,有悔,喪,否,無成,咎,憂,有災,眚,有眚,迷,有言(愆),小有言(愆)等。
表示好的結(jié)果的斷占辭如“吉”字,在《易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是二百七十次,“利”二百零九次,“得”一百零一次,“亨”九十六次,出現(xiàn)頻率很高;而如“譽”“臧”“勿恤”“休”“有功”“喜”加在一起才僅數(shù)十次,則出現(xiàn)較少。表示壞結(jié)果的斷占辭,也是一部分出現(xiàn)次數(shù)多,如“兇”字共出現(xiàn)一百一十五次,“咎”字一百五十六次,“悔”五十七次,“厲”四十二次,“失”四十五次,“喪”二十次。
“吉”“兇”,“利”“咎”等出現(xiàn)次數(shù)多者,構(gòu)成卦爻辭成語。前文說過斷占辭是對卦爻辭文句中敘述的具體的“事”和“象”的抽象或判斷。因此,斷占辭成語體現(xiàn)著《易》卦爻辭編者的思想意識的主流。
歸納卦爻辭成語,大多數(shù)是兩兩相對,相對的雙方是非此即彼的關(guān)系。這些彼此對立的斷占辭成語有:“吉—兇”“其每(悔)—弗每(悔)”“有得—無得”“利—不利”“克—弗克”。據(jù)前人的研究,《周易》卦爻辭中的斷占之辭,大多是從殷商卜辭中繼承而來。它們體現(xiàn)了人與客觀存在的五種不同的關(guān)系狀態(tài),以及人在面對這些狀態(tài)時的思維方式。
它們的價值在于,第一,二分思維揭示出客觀事物是兩兩相對的,同一事物存在著相對、相合的正反兩種屬性,這是中國古代辯證思想的基礎,也是認識論的起點?!独献印芬粫刑岢隽撕芏鄬α⒔y(tǒng)一的概念,如牝牡、雌雄、剛?cè)?、善惡、美丑、禍福、利害、曲直、盈洼、虛實、強弱、興廢、與奪、厚薄、進退、智愚、貴賤、生死、大小等等。在這個基礎上《老子》又論述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二章);又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四十二章);“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五十八章)。老子認為事物是在對立關(guān)系中形成的,認識事物要兼顧其正反兩種屬性。孔子也有相同的思想?!墩撜Z·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康有為《論語注》解釋“兩端”說:“兩端者,有無,陰陽、上下、精粗、終始、本末。凡物必有對待,故兩端盡之?!笨芍^得其本心。宋代朱熹以儒名家,泛覽釋老,綜合眾說,創(chuàng)為“有對”之學(即“自是他合下來如此,一便對二,形而上便對形而下。然就一言也,一中又自有對。且如眼前一物,便有對有面,有上有下,有內(nèi)有外。二又各自為對。雖說‘無獨必有對’,然獨中又自有對”),張載的“一物兩體”、邵雍的“一分為二”等說,都與《周易》的二分思維有關(guān)。
第二,這種對立的劃分,作為認識世界的方式,以及一種思維的方式,所指向的焦點是由世界萬物而及于人自身的。當然這種思維方式溝通天人的中介是巫祝的卜筮(不過比起殷商時代以祭祀溝通天人的方式,《周易》通過相對來說較有客觀色彩的“筮”“數(shù)”方式,已是一種進步),《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笨梢姟吨芤住分械摹疤臁保€沒有脫離至上神的屬性??鬃訌娬{(diào)人的德行對實踐結(jié)果的影響,但并不否認存在一個有意志的“主宰之天”。他曾說:“獲罪于天,無所祝禱也?!保ā墩撜Z·八佾》);又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保ā墩撜Z·季氏》)可見其天人關(guān)系,仍是帶有神學色彩的。這一點,是對《周易》二分思維的揚棄。
卦爻辭的編者,在襲用卜辭成語的同時,也接受了殷商卜辭中二分的、對立的思維。這種思維經(jīng)由《易傳》闡發(fā),發(fā)展成為后世荀子一派天人相分觀念。由此可見,這些思想萌芽的原創(chuàng)性。
三、折中思維
斷占辭中一些意思相對或相反的組合,在卦爻辭中,表示所要占問的事不好不壞、不吉不兇,處在中間狀態(tài)。這樣的結(jié)果,占卜者也認為是吉利的。從中隱約地表示一種知足和節(jié)制的立身行事的人生態(tài)度,包含一種折中思維。前者似乎開了早期道家隱逸思想的先河,后者則是儒家中庸哲學的源頭。這種思維方式從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兩個層面影響到后世。以下試從意思最明顯的例子入手,闡明上述觀點。
第一,無喪無得。這是說所從事的活動既沒有損失,也沒有收獲。如《井》卦說:“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粘井,羸其瓶。兇?!边w邑是大事,遷至他邑而“不改井”,一切仍其舊,無甚影響。
第二,無咎無譽?!熬獭保褐肛?。“譽”:稱譽?!盁o譽無咎”蓋指“小人”為“君子”效力,或“君子”自己去辦事,其結(jié)果是既不受指責也不被稱譽。如《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薄洞筮^·九五》:“枯楊生華,老夫得其士夫,無咎,無譽?!本腕w現(xiàn)了折中的結(jié)果?!白u”即聲譽,“咎”即譴責。這也體現(xiàn)出人的實踐活動與社群輿論的關(guān)聯(lián)。同時,“無喪無得”和“無咎無譽”作為一種人生態(tài)度,還極易成為隱逸思想的源頭。
第三,“小有悔,無大咎”(如《盅·九三》)、“無咎,小吝”(《萃·六三》)、“厲,無咎”(《乾·九三》)、“無喪有事”(《震·六五》)等,也都表現(xiàn)出《易》卦爻辭編者自發(fā)的折中思想。這種思想多是針對具體事情而說的,但是它已經(jīng)打破了對世界的“二分”的認知格局,不能不說是《周易》的創(chuàng)新。
折中思維方式的特點是叩其兩端,不走極端,作事不偏不倚,這正是后世儒家中庸哲學的特點。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墩撜Z·雍也》)孔子認為人的品德修養(yǎng)的理想境界是“中”,用中是最高的價值原則。他教育學生說為人處事,“過猶不及”(《論語·先進》);所以,“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上),或過或不及,都應加以糾正。大力提倡“允執(zhí)其中”(《論語·堯曰》)、“叩其兩端”(《論語·子罕》)的思想方法。這樣就能達到“溫而厲,威而不猛”(《論語·述而》)、“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論語·堯曰》)、“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貞而不諒”(《論語·衛(wèi)靈公》)的理想人格——君子??鬃诱J為,《易》“有古之遺言焉”,所以對于《易》,“不安其用(卜筮吉兇)而樂其辭,則是用倚于人也”(《馬王堆帛書·要》)。是說《周易》中保留了上古圣人關(guān)于立身行事的經(jīng)驗,所以不信“史巫之筮”,認為卜筮的吉兇倚于人的行為,因此而重點闡明“辭”中體現(xiàn)的“德義”。孔子的這一做法,有揚棄卜筮的迷信而闡發(fā)哲理的傾向,可以說開了后世義理一派解《易》的先河。由孔子晚年說《易》的記載來看,他所提倡的中庸之道蓋源于《周易》。
《尚書·洪范》說:“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本秃胁黄H、不私好,用折中原則處理政事的意思。又如《詩·商頌·長發(fā)》:“不競不絿,不剛不柔。敷政優(yōu)優(yōu)?!币彩钦f用折中的原則施政,不過分苛急,也不過分放任?!逗榉丁泛汀渡添灐冯m有春秋戰(zhàn)國人整理過的痕跡,但大體可證為商周文獻。由此可見,《周易》中的折中思維,在當時具有普遍性,而于《周易》斷占辭中有不自覺的總結(jié)。
四、變化思維與憂患意識
有些斷占辭在表述占卜結(jié)果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反映了人對事件進程的認識和干預,表現(xiàn)出人對事物變化過程的有意識的觀察和判斷,體現(xiàn)出一種以變化觀物的思維方式,一定程度地揭示了所卜之事的結(jié)果與人的行為方式的某種因果關(guān)系,暗示在特定條件下,吉兇休咎的結(jié)果也可以因人的行為的改變而向?qū)α⒚孓D(zhuǎn)化。具體的情況又有兩種類型:
首先,事物是變動不居的,所以要關(guān)注事物變化發(fā)展的過程,特別注意“初”“中”“終”三個階段?!凹薄皟础睍S著事物發(fā)展階段的變化而轉(zhuǎn)化。這樣的例子如: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
《坤》:“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咷,喪牛于易。兇?!?/p>
《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p>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p>
《否·上九》:“傾否,先否后喜?!?/p>
《巽·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p>
上引第一例,《訟》卦辭中的“窒惕,乃至易之借字也。至,甚也”,“中”對“終”言。筮遇此卦,得俘甚易,但事之中段是吉,事之末段是兇。其他各例都表示一種狀態(tài)向另一種狀態(tài)的變化。
占卜起源于前兆迷信,從認識論的角度說,它揭示的是事物之間的一種錯誤的因果關(guān)系。然而在上舉諸例中,對事物變化過程的“初”“中”“終”的劃分,表明人類用理性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努力,已經(jīng)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變化、漸變的思維在前兆迷信的僵硬土壤中萌芽。道家的早期代表人物老子,最善于在事物的變化過程中表述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比如《老子》第二十三章說:“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钡诹恼掠终f:“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边@也是主張在變化的過程中認識自然現(xiàn)象的本質(zhì)規(guī)律。
其次,在特定的條件下,積極努力和憂患意識可以改變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進程,使之逢兇化吉;反之則會招來禍患。如:
《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p>
《臨·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p>
《大有·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蠱·初六》:“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p>
“乾乾,進不倦也?!保ā秴问洗呵铩な咳荨犯哒T注)《乾·九三》意謂君子勉力行事,夕則惕懼,雖處危境,亦可無咎。強調(diào)主觀努力和憂患意識的重要性。后兩例中“既憂之,無咎”“艱則無咎”也是如此。又《家人·九三》云:“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薄皢蹎邸?,哀號之聲。家人哀號,是因為他們處于危險的境地;處境艱危,使他們存戒懼之心;存戒懼之心者,有奮勉之志,故處逆境而能吉祥也。反之,婦子嘻笑輕慢,不知戒懼,樂而忘憂,安不思危,存而忘亡,以其驕佚之度,終至招來禍患。另如《漸·初六》:“小子厲,有言(愆),無咎?!薄缎琛ど狭罚骸熬粗K吉?!币捕际钦f人處艱難之境,小受訶譴,庶知戒慎,而終能獲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儒家的修養(yǎng)論,強調(diào)為人處事要謹慎戒懼,不可輕慢放縱。與斷占辭中表現(xiàn)的思想如出一轍。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引《禮記·曲禮》“敖(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以為這就是約道。又引《易·象傳》“君子以儉德避難”來說明孔子思想的來源??鬃舆€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保ā墩撜Z·泰伯》)又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wèi)靈公》)都是強調(diào)行事要謹慎,不要驕傲自滿,還應多一些憂患意識。后來孟子發(fā)揮這種思想,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老子也提倡勤勉戒懼,反對驕傲放縱?!俺侄?,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保ā独献印返诰耪拢兑住ぬ罚骸盁o平不陂,無往不復?!泵鎸姺睆碗s,變化多端的世事,老子主張要透過現(xiàn)象世界直探本源。只有掌握其變化的規(guī)律,才能免其殃害;否則必兇?!叭f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保ā独献印返谑拢├献舆€主張“作事謀始”,因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保ā独献印返诹恼拢┱J識到事物的變化的特性,就要防患未然?!懊裰畯氖?,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边@是對《周易》變化思維的進一步發(fā)展。
再次,因為事物是“變化”的,所以不能只看見表面,要把目光放長遠,重其“終”:
《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p>
《謙》:“亨,君子有終?!?/p>
《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p>
《訟·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驈耐跏聼o成?!?/p>
《坤·六三》:“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困·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p>
《賁·六五》:“賁于兵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夬·上六》:“無號,終有兇?!?/p>
類似這樣的例子,實際上是體現(xiàn)出卜筮者對事物變化趨勢的預先判斷的意識。當然,這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還只是不自覺的,仍然是卜筮行為的一部分。但其中蘊藏著在實踐中探索客觀規(guī)律的意識。這種重視主體的體驗和經(jīng)驗,而缺少以自然為對象的分析與認知的方法,與儒家和道家認識論的特點完全相同。
上面所說的思想,都是從卦爻辭句例的斷占辭上自然表現(xiàn)出來的,生動地表達著那時人們面對生活時的心理與思想狀況。當然也還不能算作是成系統(tǒng)的“哲學”。但正是這些觀念啟發(fā)了古代哲學家對世界的思索,并形成了自己的哲學體系。
(《甘肅理論學刊》2008年第3期)
- 許地山《道家思想與道教》,《燕京學報》,1927年第2期。
-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頁。
- 據(jù)顧頡剛、李學勤等學者的研究,《周易》經(jīng)文部分產(chǎn)生于商周之際;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等則以為《老子》產(chǎn)生于《論語》之前,而《易傳》的時代,則在《孟子》和《荀子》之間。
- 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435頁。
- 陳松長、廖名春《帛書〈二三子問〉、〈易之義〉、〈要〉釋文》,《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 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