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編》:古今穿越
“五四”時期,魯迅本想從古代與現(xiàn)代兩個方面取材創(chuàng)作小說,但由于啟蒙的迫切需求,而且一時不滿于自己第一篇古代題材小說中插入現(xiàn)實色彩的細節(jié)的“油滑”,截至1922年11月,所作白話小說多取現(xiàn)實題材,古代題材則只寫了《不周山》(收入《故事新編》時改題為《補天》)一篇。1926年到廈門以后,由于遠離熱鬧的新文學中心,教授古代文學,與古代題材又接近起來,加之與戀人許廣平遙遙相望,思念之情除了寄托于魚雁頻傳和回憶散文之外,還有古代題材的小說創(chuàng)作,《奔月》、《眉間尺》(始作于廈門,1927年4月3日在廣州完成,1932年編入《自選集》改題為《鑄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動筆的。本擬寫足八則《故事新編》,因奔向廣州而中止。1934年8月,有感于時局的逼促,作《非攻》。1935年9月,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巴金向魯迅約稿,希望魯迅作品納入他所主持的大型叢書《文學叢刊》第一輯中,魯迅爽快地允諾,于1935年11月29日至12月25日,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抱病完成《理水》《采薇》《出關》《起死》四篇,《故事新編》終遂夙愿,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此為魯迅第三部小說集,收1922~1935年所作小說八篇。
魯迅從小博覽群書,經史子集、野史筆記、小說傳說等盡收眼底,加之家鄉(xiāng)浙東學派史學意趣的熏陶,養(yǎng)成了濃厚的歷史興趣。整理鄉(xiāng)邦文獻、傳奇小說,撰述小說史文學史,雜文筆涉歷史,后期愈多,創(chuàng)作《故事新編》,等等,都是歷史興趣的流露。但無論是文獻整理,還是學術著述,抑或文學創(chuàng)作,并非通常所謂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是在興趣的深層寄寓著深邃的思想指歸,即早在《文化偏至論》所提出的“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故事新編》通過“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
等古代題材的描寫,一方面旨在刻畫“中國的脊梁”,另一方面著眼于澄清歷史精神。
1.刻畫“中國的脊梁”
《補天》之所以取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來作描寫古代題材的試筆,固然是緣于作者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受到啟發(fā)與刺激,意欲描寫性的發(fā)動和創(chuàng)造以至衰亡,但大概也緣于作者從女媧的覺醒與創(chuàng)造中發(fā)現(xiàn)了與“五四”精神的相通之處。女媧一覺醒來,便感到了苦悶與缺憾,于是她不管那天邊的日月是誰下去是誰上來,而是盡情地伸展自己的腰肢。當她舒展自我、熱血賁張時,天地與她融為一色,大海的波濤為她起舞,她情不自禁地沉浸于創(chuàng)造的詫異與快慰之中。長久的歡喜之后,就有了因疲乏而來的焦躁、隨意、困倦。從性覺醒到性高潮再到孕育這一生命歷程的含蓄描寫,多么像個性解放思潮乃至整個五四啟蒙運動的發(fā)生、發(fā)展直至衰歇的歷史過程。這篇小說的特出之處,不僅在于以典雅凝練的筆觸,出色地完成了文學史上要么竭力回避,要么恣意張揚的性描寫,以象征的手法出神入化地把生命歷程與歷史進程疊印在一起,而且在于作品沒有就此止步不前,而是進一步表現(xiàn)了女媧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襟和敢于同災難抗爭的無畏勇氣。她心地善良,拯救水中的生靈;她爽直務實,厭惡故弄玄虛的轉文;她急公好義,為了早日補上殘破了的天,消弭戰(zhàn)爭帶來的禍患,她打起精神來向各處拔蘆柴,日日夜夜堆蘆柴,柴堆高多少,她也就瘦多少,蘆柴堆到青天的裂口,又去尋覓各色石頭,煉石補天,等到終于將天補成一色青碧,她卻吐出了最后的呼吸。天邊那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另一邊生鐵一般冷且白的月亮,誰是下去,誰是上來,先前,她忙于發(fā)散生命的活力,無暇理會,現(xiàn)在,她已為天下獻出寶貴的生命,無法知曉。女媧從覺醒的亢奮到悲壯的獻身,猶如包在荒古的熔巖中的流動的金球,無論是噴發(fā)還是隕滅,都給世間留下永恒的輝煌。在這一神話中的巾幗英雄身上,分明看得見啟蒙先驅者的身影。同時,在民族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劇烈撞擊、顯露出種種罅漏的背景下,魯迅作為沖決傳統(tǒng)堡壘的驍將,也許會從女媧這位被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視為人類始祖的偉大母親身上獲得心理上的慰藉。
如果說《補天》正好與奮進中的吶喊相諧共振的話,那么,《奔月》里的羿則多少可以折射出啟蒙運動落潮后弄潮兒的落寞感。當年,羿上射九日,下射封豕長蛇,如何英雄了得;而今,卻錯把家雞當野鴿,豈不愧煞人也!但這篇作品的主旨在于譏諷極端自私的小人,末路英雄的落寞情緒并未怎樣渲染。對于魯迅這樣錚錚鐵骨的硬漢來說,他更樂于褒揚剛氣、豪氣、正氣,譏刺怯懦、狹隘、邪僻。完成于1927年4月3日的《鑄劍》,就是一曲為正義而復仇的壯歌。眉間尺的父親費了整三年的精神,為大王煉成稀世寶劍,可是,不僅沒有因功受賞,反而以血飼劍,身首異處。殺父之仇激起了本來性情優(yōu)柔的眉間尺的火性,他仿佛一夜之間長大成人,毅然踏上了復仇之路。為了復仇,眉間尺不惜獻頭。為了伸張正義,黑色人宴之敖者慨然相助。他不僅用計以利劍砍下了不義之王的頭,而且當其落在滾沸的水里垂死掙扎時,他從從容容地斬下自己的頭,與眉間尺的頭協(xié)力奮戰(zhàn),將惡王咬得一敗涂地、確死無疑,并且讓那不義之王無法享受哀榮。眉間尺與宴之敖者,以壯烈的殉身,達到了報仇雪恨、伸張正義的目的。其決絕的復仇精神與崇高的道義品格,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也讓人能夠窺見一點作者的人格世界。魯迅對人間充滿了愛心,但另一方面又疾惡如仇,對敵人決不手軟。1926年初,他發(fā)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主張對于咬人之狗,即便落水,也要痛打而不留情。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對手無寸鐵的請愿市民開槍射殺,死者47人,傷者150余人,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魯迅憤而寫道:“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1936年9月5日,他在病中寫的雜文《死》里擬定的遺囑的最后一條就是:“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對于自己的怨敵,他說“一個都不寬恕”
。十幾天后寫出的《女吊》,開篇即表示自己很認同明末王思任的兩句話——“會稽乃報仇雪恥之鄉(xiāng),非藏垢納污之地!”接著贊賞紹興戲劇中帶復仇性的女吊,稱之為“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
。在魯迅看來,在官家推崇的儒家恕道的對立面,民間還潛藏著脈息不絕的復仇精神,這是民族得以保存風骨、剔除贅疣的生命活力,《鑄劍》就是對這一生機的復蘇與禮贊,也隱含著魯迅要為三一八慘案犧牲者復仇的強烈意緒。
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子,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等差”說,主張“兼愛”“非攻”,并有“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實踐精神,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魯迅早在1917年就曾錄寫過《墨經正義》,后來在雜文中也多次提到墨子,他自身的務實精神與埋頭苦干就同墨子息息相通?!斗枪ァ愤x取墨子化解楚國攻宋危機的歷史故事,形象地展現(xiàn)了墨子的思想光彩、聰明才智與人格風范,也褒揚了宋國的墨家弟子不懼強國、屏棄玄虛、切實備戰(zhàn)的明智之舉。墨子是個仁者,聞聽楚國欲攻宋,慮及宋人遭殃,他自告奮勇,赴楚勸阻。他也是個智者,目光犀利,洞幽燭微,機敏過人,辯才出眾,能夠巧妙設局,引君入甕,讓對方沒有還手的余地,從前來挑釁的儒家門徒到心口不一的自家子弟,從狡黠的公輸般到魯直的楚王,無一不敗在他的手下。墨子更是個勤勉刻苦的實干家,既徒步遠行甘冒風險去說服攻伐者,又囑咐宋人做好應戰(zhàn)的準備,以防不測。待到危機解除,他才如釋重負,至于自己備嘗艱辛,則毫無怨言。《非攻》對墨子的塑造,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古代哲人的崇敬與認同,也寄予了對時局的深切關注。一方面,自九一八事變起,日本步步進逼,民族危機日益加重。1932年初,日本制造上海一·二八事變,挑起淞滬戰(zhàn)爭。1932年3月,偽“滿洲國”出籠。1933年1月3日,日軍攻占山海關。2月,進犯熱河。3月,侵占赤峰,并向長城各口推進。4月,侵占北戴河。5月,相繼占領唐山與灤縣、遵化、玉田、平谷、薊縣、三河等縣城。1934年3月1日,溥儀在日本扶持下由“執(zhí)政”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8月13日,駐山海關、秦皇島日軍舉行大規(guī)模軍事演習。故都北平,危在旦夕;神州大地,痛遭蠶食。另一方面,當局奉行“攘外須先安內”的方針,1933年9月,調集100萬兵力第五次圍剿紅軍。1933年5月26日成立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6月即被蔣介石電令取消,在三路兵馬逼迫下,8月抗日同盟軍總部被迫撤銷,原總司令馮玉祥離職賦閑,前敵總指揮吉鴻昌11月9日在天津被捕,24日在北平就義,前敵總司令方振武流亡香港。1933年11月20日在福建成立的抗日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僅堅持兩個月,即在當局部署的軍事進攻下失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憂國憂民的魯迅創(chuàng)作了《非攻》。
大禹是中國傳說中的治水英雄,中國傳統(tǒng)鏈條中光彩熠熠的一環(huán),據(jù)《莊子·天下》說,墨子稱頌“禹大圣”,若非躬行儉樸實干、為天下而操勞的“禹之道”,不足謂墨。紹興城東南會稽山麓有禹陵,魯迅自幼崇敬大禹,不僅自己的感情色調與行為方式上有大禹的投影,而且在《〈越鐸〉出世辭》等著述中多次表露對大禹的崇仰之心?!豆适滦戮帯凡怀蓵鴦t已,若要成書,大禹必在其中。1931年6月至8月,中國從東北到廣東福建發(fā)生大水災,尤以鄂、湘、皖、贛、蘇、浙等江淮流域省份受災最重,當局重心在于“剿共”,救災不力,哀鴻遍野,輿論沸騰。魯迅對水災的現(xiàn)實感受一定會使他更加欽敬大禹的明智與勤勉?!独硭肪募舨昧藥追粲啊婷埠谑?,足不穿襪,滿腳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行動風風火火,言語簡潔明快、直率坦誠;寧可冒著被視為不孝的罵名,也要堅持以導代湮的治水方法,因為這是通過實地踏查、汲取民意、總結經驗教訓才找到的有效方法——通過這些剪影生動地刻畫了大禹克己奉公、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英雄形象。大禹太太對丈夫過家門而不入惡咒式的抱怨,舜的評價與民眾的反應是側寫;作品的大部分篇幅用來描寫大員們的懶惰、保守與學者的無聊玄談等種種丑態(tài),則是為了反襯大禹的光彩人格。滔滔洪水,不僅見證了大禹的偉大人格,而且映照出官場、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的種種惡習流弊。對于百姓,作品在表現(xiàn)了他們的直率、執(zhí)著等可貴品格的同時,也諷刺了怕見官的怯懦與粉飾生活的作假。不過,最后,作者不忘幽默了一筆:“禹爺自從回京以后,態(tài)度也改變一點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來,是闊綽的;衣服很隨便,但上朝和拜客時候的穿著,是要漂亮的?!毕惹斑€為大禹的樸素與節(jié)儉而“大恐慌”的商家,不多久,“就又說禹爺?shù)男袨檎嬖搶W,皋爺?shù)男路钜埠懿诲e;終于太平到連百獸都會跳舞,鳳凰也飛來湊熱鬧了”。
1934年9月25日,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指出:“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薄豆适滦戮帯啡〔挠谑穼嵑驼凵涑雒褡寰衽c歷史進程的神話傳說,分明看得出刻畫“中國的脊梁”的意向及努力。
2.澄清歷史精神
社會腐惡、文化弊端與奴性人格,一直是魯迅的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的鋒芒所指,當他筆涉古代題材時,亦復如此。《補天》里,在女媧這面光輝奪目的鏡子的照耀下,丑類盡現(xiàn)原形:二王為爭王位大開殺戒,敗者觸不周山,折天柱,天崩地陷,殃及人間;學仙者求生時卑怯可鄙,愚忠者昏昧可憐;無聊的道學家,“那頂著長方板的卻偏站在女媧的兩腿之間向上看”,攻訐并警告天體自然的女媧“裸裎淫佚,失德蔑禮敗度,禽獸行。國有常刑,惟禁!”女媧“本已知道和這類東西扳談,照例是說不通的”,于是,不再理睬他的絮絮叨叨、嗚嗚咽咽及比芥子還小的眼淚,而是專心點火煉石補天?!帮L和火勢卷得伊的頭發(fā)都四散而且旋轉,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軀,使宇宙間現(xiàn)出最后的肉紅色?!碧焐匣謴偷揭簧啾虝r,她還伸手去摸,檢查補天的效果,覺出還有些參差不平,想著“養(yǎng)回了力氣,再來罷。……”可她已經用盡了自己的一切,躺倒不再呼吸。但是,當禁軍等候望不見火光和煙塵后躲躲閃閃地攻到時,竟然在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生靈又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拯救了眾生的始祖女神的肚皮上扎了寨,“因為這一處最膏腴”。“然而他們卻突然變了口風,說惟有他們是女媧的嫡派,同時也就改換了大纛旗上的科斗字,寫道‘女媧氏之腸’?!边@一筆真是寫出了自古以來攫取利益無所不用其極卻恬然標榜正統(tǒng)者的無恥之尤。
后羿是善射的英雄,但《奔月》的主旨不在于表現(xiàn)他的英雄了得以及英雄落寞的無奈,而是寫人的自私、狹隘與變臉。羿聲譽震天時,逢蒙常來走動,而一旦羿的聲譽跌落,他就編造謊言四處散播,貪天之功為己有,甚至半路截殺羿,幸而被智慧武功高超的羿反制,狺狺而退。羿太太嫦娥固然不同于忘恩負義、狂妄自大的勢利小人逢蒙,但由于環(huán)境的原因,英雄無有用武之地、打不到像樣的獵物時,她便暴露出只可同甘不能共苦的弱點,無論羿如何廢止朝食、辛苦奔波,她都是一味地失望、不滿與蔑視。當羿終于帶著一只因打獵心切、誤射得來的母雞回到家里,希望贏得太太的歡心時,太太卻不見了蹤影,原來她偷吃了道士送給羿的金丹飛升到月宮去了。當太太因菜里除了烏鴉沒有其他飛禽走獸而抱怨時,羿常常感到慚愧;為了帶回誤射的母雞給太太改善生活,羿把自己的干糧賠給母雞的主人,寧可自己餓著肚子;他本來可以早吃下金丹飛升天上,但一想到太太就萬分不舍。太太則忘掉了先前羿帶給她的榮耀與歡樂,獨吞金丹自顧自飛升,兩相比較,太太頓顯自私、健忘、庸俗。但小說饒有深意地寫道,最后羿對著月亮連發(fā)三箭,不料月亮只是抖了一抖,“還是安然地懸著,發(fā)出和悅的更大的光輝”。羿無奈地打算“明天再去找那道士要一服仙藥,吃了追上去”。那么,這里留下了一連串費人猜詳?shù)膯栴}:究竟羿是僅僅表達不甘心看嫦娥單飛、想要去與嫦娥理論一番的意向,還是真有可能再要來一服仙丹呢?既然能夠再要一服仙藥,為何不早想著與太太各吃一服一道飛升呢?是留戀地上的生活、曾經的榮耀,還是未曾想到與太太同享天上生活?若是后者,太太的行為倒有一點女權的反抗意味了。當然,在傳說里,羿并未能飛升上天,只能望月興嘆;而“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侗荚隆返娜烁衽欣镫[含著深刻的人性洞察與人格自省,這恐怕是作者自己也未必意識到的吧。
《鑄劍》在謳歌黑色人的仗義犧牲與眉間尺的舍身復仇的同時,也抨擊了大王的貪婪、易怒、善猜忌、極殘忍,譏刺了王后、王妃、大臣、太監(jiān)的愚忠與蠢笨,閑人們的無聊、刁鉆,對民眾的極權崇拜情結與圍觀癖也未放過:國王儀仗路過時,民眾跪伏路旁,然后,“滿城都議論著國王的游山,儀仗,威嚴,自己得見國王的榮耀,以及俯伏得有怎么低,應該采作國民的模范等等,很像蜜蜂的排衙”。待到七天之后落葬之日,“城里的人民,遠處的人民,都奔來瞻仰國王的‘大出喪’”。百姓照樣都跪下去,“幾個義民很忠憤,咽著淚,怕那兩個大逆不道的逆賊的魂靈,此時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禮,然而也無法可施”。靈車過去之后,百姓要看的是王后和許多王妃的車,至于那些裝著哀戚顏色的大臣、太監(jiān)、侏儒等輩,百姓對他們已經沒有了一看的興致。對于百姓毫無是非感的圍觀癖,魯迅一直痛心疾首,現(xiàn)實題材的《藥》《阿Q正傳》《示眾》里就有生動的描寫,古代題材的《鑄劍》與此同調,這也反映出魯迅文學中啟蒙的底色是一而貫之的。
《非攻》里,反對墨子非戰(zhàn)主張的儒家徒弟公孫高,號召以“我們都去死”來顯示“宋國的民氣”的墨家弟子曹公子,等等,均在譏刺婉諷之列。但較之《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的批判性特色主要還是在于對傳統(tǒng)文化精神源頭的澄清,創(chuàng)作于1935年12月的后三篇作品就是其集中的體現(xiàn)。伯夷叔齊互讓王位繼承權,且反對武王“以暴克暴”,寧死不食周粟,在歷史上頗有美名。《采薇》則采取了反傳統(tǒng)的視角,對這兩位儒家推重的賢人予以重新審視,揭示其性格中的喜劇性。伯夷叔齊的性格,一是僵化、迂闊,既然已經確知商王無道,卻又以所謂“仁”“孝”“先王之道”來阻擋討伐昏君的正義之師,被甲士推得踉蹌跌倒,正是其咎由自取。二是自欺欺人,明知天下大亂,卻不問世事,以自我封閉來保持內心平靜,但官民們都不肯給他們超然,不時傳來令其煩惱的消息,想要去華山吃些野果樹葉打發(fā)殘年,也被武王的“歸馬于華山之陽”與小窮奇的“敬老”剪徑踏壞了夢境。三是虛偽做作,既要與世無爭,又禁不住牢騷滿腹,言稱“不食周粟”,但仍以薇活命,一旦被他人點破,生計難以維持,上天派母鹿來給他們喂奶,一向以仁義自詡的賢人卻打起了鹿肉的主意,于是,老天爺發(fā)怒,餓死就成了他們的必然結局?!巴w矛盾”的揭示,消解了流傳幾千年的孤竹君二子的賢者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