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慢 中呂宮
淳熙丙申至日[1],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2]。
淮左名都[3],竹西佳處[4],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5],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6],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7],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8],青樓夢好[9],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10],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11],年年知為誰生。
【解讀】
《揚州慢》一詞,解釋者歷來視為姜夔之代表作,殊不知,姜夔作此詞時乃一青年!因為詞前小序中已然有“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的話語,無形中已為后人閱讀作了提示。依夏承燾先生說,姜夔詞序多有后增文句,而揣摩其所以后來增加相關內(nèi)容,當出于對這一內(nèi)容的重視。比如這首詞,將蕭德藻評說附加于序文中間,就證明他自己頗以此評為重。這種于序文中點明作品主旨的現(xiàn)象,使類似作品具備了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批評彼此照應的特點,這也是姜夔詞作的一大景觀。
結(jié)合著小序提示來讀,自然以“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最為沉痛,真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已是以物擬人而寄托傷痛,到白石這里,看似直白,實則深婉,試想:既然說“言兵”,就有一個向誰訴說的問題,而此時此地,能夠充當傾訴對象的,不正是詞人自己嗎?詞人想有一位當年的當事人向自己訴說真實情形,而竟不能得,居然只能問訊于草木池水,足見揚州毀于兵火者非常人所能想象,而即便草木池水有靈,也不堪重提往事,因為回憶和訴說也如同身受?。〔粌H如此,一個“厭”字,又或有厭倦之意,如果是這樣,則又有一番意味生出:年去歲來,凡到此地者總不免傷懷感喟,然而一遍遍地訴說,豈不是一次次地經(jīng)受精神的折磨嗎?總之,姜夔以青年的身心,于感觸真切處,并不作痛切呼號之語,而用看似直白的語言,曲折傳達意旨,確實有“看似尋常最奇崛”的藝術效果。尤其值得品味的是,此詞構(gòu)思之際,似將樂府古詩每借問答以敘事抒情的模式融化其中,那“猶厭言兵”,不也有“棄置無復陳,言之令心傷”的意味嗎?詩有詩眼,詞有詞眼,此詞若求其眼目,自當在這里。有了這一眼目,其他無論實寫荒涼,還是借杜牧故事反襯,就都是渲染功夫了。當然,最后還需要指出,本詞構(gòu)思及表現(xiàn)的入與出之處,是需要細心體會的,“廢池喬木,猶厭言兵”處是入,“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是出,也就是由托意于物的寄托法回歸到現(xiàn)實的人生感喟,從而增加了情景的層次,使作品顯得豐滿而厚重。
[1] 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這時姜夔告別客居的漢陽,沿江東下,過揚州。
[2] 千巖老人:蕭德藻,字東夫,南宋詩人,閩清(今屬福建)人,晚年居住湖州(今屬浙江),因喜愛當?shù)刿蜕角r風景秀麗,自號千巖老人。著書名《千巖擇稿》。愛白石才華,將侄女許配之。本詞小序末句,是后來增加上的。姜夔詞之詞序類似情況很多,諸如《翠樓吟》、《滿江紅》、《凄涼犯》皆如此。《黍離》之悲:《詩經(jīng)》有《黍離》篇,寫周朝志士看到故都宮里遭犬戎焚燒掠奪后的凄涼景象,遺址殘破,長滿禾黍,以悼念國家的傾覆,有感而發(fā)。首句為“彼黍離離”,成為名篇,廣泛傳誦。南宋詞人以詞寫揚州兵后殘破景象的很多,如趙希邁《八聲甘州·竹西懷古》有“向隋堤躍馬,前時柳色,今度蒿萊。錦纜殘香在否,枉被白鷗猜。千古揚州夢,一覺庭槐”之句。
[3] 淮左:淮揚一帶,宋時揚州屬淮南東路,也稱淮左。
[4] 竹西:竹西亭,揚州名勝,景色清幽,位于揚州城東。[唐]杜牧《題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p>
[5] 春風十里:借指昔日揚州最繁華的地方。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p>
[6] 胡馬窺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兩次南下,揚州都遭慘重破壞。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人初犯揚州,[宋]無名氏有《建炎維揚遺錄》一卷,詳細記錄了揚州遭受劫掠的情狀,四十多年后,姜夔創(chuàng)作了這首《揚州慢》。
[7] 杜郎:唐朝詩人杜牧,以在揚州詩酒清狂著稱,曾于揚州游賞,并創(chuàng)作不少詩歌名篇??≠p:風流地游賞。
[8] 豆蔻詞:指杜牧《贈別》詩,見注5。
[9] 青樓夢:青樓的風流游冶生活,如同夢境一般。杜牧《遺懷》:“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p>
[10] 二十四橋:在揚州西郊,傳說有二十四美人在此地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云:“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宋]沈括《補筆談》載:“唐時揚州有二十四橋,宋時只有一部分尚保留?!?/p>
[11] 橋邊紅藥:[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橋邊盛產(chǎn)紅芍藥。[清]陳思《白石道人歌曲疏證》引《一統(tǒng)志》稱:“揚州府開明橋,在甘泉縣東北,舊傳橋左右春月芍藥花市甚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