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江月 井岡山

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 作者:吳正裕,李捷,陳晉 著


西江月 井岡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這首詞最早發(fā)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考辨】

這首詞作者留存手跡一件,詞前書有標題《西江月·井岡山》,詞末署名毛澤東。此詞首次正式發(fā)表在《詩刊》1957年1月號;在此之前,1948年7月1日東北解放區(qū)出版的《知識》雜志第七卷第六期曾傳抄發(fā)表,是在錫金文章《毛主席詩詞四首臆釋》中披露的,文字略有訛誤,如“早已”誤作“久已”,“黃洋界”誤作“望洋界”。

此詞“山下旌旗在望”,喻指山下的部分紅軍即袁文才、王佐領導的三十二團,以及井岡山一帶的赤衛(wèi)隊、暴動隊等地方武裝也在堅守井岡山,山下并沒有都被敵人占領?!吧筋^鼓角相聞”,喻指守衛(wèi)黃洋界的紅軍第三十一團第一營以不足一營的兵力,利用懸崖峭壁的地形頑強抵抗敵人的進攻。

此詞按詞律,上下兩闋第二、第三句押平聲韻,第四句押原韻的仄聲韻。此詞韻腳上闋為“聞、重、動”,下闋為“城、隆、遁”,沒有按詞韻押韻,而依湖南湘潭一帶方音押韻。湘潭一帶方音沒有詩韻、詞韻中的東韻和冬韻,即沒有韻母onɡ及ionɡ。毛澤東的部分詩詞以湖南方音押韻,是一大特色。這對辨認他的根據(jù)抄件刊印的《五律·張冠道中》和《五律·喜聞捷報》,是一個重要標識。

詩情畫意描戰(zhàn)場——《西江月·井岡山》賞析

李遠源

捧讀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眼前立即出現(xiàn)一幅如詩如畫的場面——

萬山叢中,雄峰高聳,一條羊腸小路,傍松沿溪,盤旋隱入云端,一面是深壑生煙,一面是峭壁逼人。山下紅旗在望,彈雨紛飛;山頭軍號齊鳴,炮聲隆隆。井岡山,黃洋界,這里正在經(jīng)歷著一場血與火的洗禮!穿過險隘堅壘,來到萬丈絕頂,只見那身軀偉岸的戰(zhàn)斗指揮者怡然佇立,俯視群峰,周圍則是人群歡擁,硝煙漸消,松濤長鳴,一片勝利后的洋洋喜氣。此時此地,毛澤東竟是那樣鎮(zhèn)定瀟灑,安詳自如,一步一詠地唱出了一首《西江月》。

其實,當時作為黨代表的他不在現(xiàn)場,但我們是在讀詩,我們以為他就在現(xiàn)場。實際上,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是在他的思想和策略指導下取得的。

1927年10月7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隊伍進駐井岡山,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轉移到井岡山會師,兵力得到加強。到6月底,根據(jù)地已擁有江西寧岡、永新、蓮花三個全縣,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湖南酃縣(今炎陵縣)東南部。根據(jù)地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引起國民黨當局極度恐慌,不斷前來進攻。“四月以后,湘贛邊界的割據(jù),正值南方統(tǒng)治勢力暫時穩(wěn)定的時候,湘贛兩省派來‘進剿’的反動軍隊,至少有八九個團,多的時候到過十八個團?!保ㄒ娒珴蓶|《井岡山的斗爭》)7月間,“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經(jīng)和省委派充邊界特委書記的楊開明,乘力持異議的毛澤東、宛希先諸人遠在永新的時候,不察當時的環(huán)境,不顧軍委、特委、永新縣委聯(lián)席會議不同意湖南省委主張的決議,只知形式地執(zhí)行湖南省委向湘南去的命令,附和紅軍第二十九團(成分是宜章農民)逃避斗爭欲回家鄉(xiāng)的情緒,因而招致邊界和湘南兩個方面的失敗”。(見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紅軍數(shù)量上約損失一半,第二十九團損失殆盡。消息傳來,毛澤東決定第三十一團第一營留守井岡山,自己率領第三營前往湖南桂東方向迎還大隊。8月23日,在桂東與第二十八團會合,決定重回井岡山,保衛(wèi)根據(jù)地?!鞍嗽氯諗诚孚M兩軍各一部乘我軍欲歸未歸之際,攻擊井岡山。我守軍不足一營,憑險抵抗,將敵擊潰,保存了這個根據(jù)地?!保ㄒ娒珴蓶|《井岡山的斗爭》)先是湘敵吳尚三個團,贛敵王均一個團,趁我主力在外,從酃縣直撲黃洋界。我第一營聞訊,于8月28日星夜兼程趕往前線,29日,到達黃洋界,加固工事,“以生死與共的決心堅守井岡山”。30日,敵發(fā)起四次進攻,都被我擊退,敵死傷百數(shù)十人,被打垮一個團。戰(zhàn)斗一晝夜,31日中午,我軍由茨坪調去迫擊炮一門增援,兩發(fā)命中,嚇得敵軍狼狽逃走。9月26日,毛澤東率主力歸來后,面對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滿懷熱情地填寫了這首《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遍_篇用一對仗單刀直入,立即展現(xiàn)了戰(zhàn)火紛飛的現(xiàn)場。旌旗和鼓角都是古代用來指揮戰(zhàn)斗、助揚軍威的器具,歷來詩人常借以表現(xiàn)行軍、列陣和戰(zhàn)斗場面,而又往往在一聯(lián)中排比連用,造成一種特殊的戰(zhàn)爭氣氛。如“旌旗蕩野塞云開,金鼓連天朔雁回”(明謝榛《塞上曲》),給人以悲壯之感;“陷敵金鼓,摧鋒揚旆旌”(南朝梁劉峻《邊塞》),則引人壯懷激烈;“苦霧沉旗影,飛霜濕鼓聲”(明林鴻《出塞曲》),則示人軍旅生活的艱辛;“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唐楊炯《從軍行》),讀來則油然有蒼涼之感。當代詩人毛澤東在“旌旗”“鼓角”前面分別冠以“山下”“山頭”兩個方位詞,立即點明眼前是一場山地保衛(wèi)戰(zhàn);句尾又分別續(xù)以“在望”和“相聞”兩個動詞,更令人放眼戰(zhàn)場,耳聞殺聲,有居高臨下之感,于威武雄壯之中透出幾分沉著鎮(zhèn)定,預示此戰(zhàn)是必勝無疑的了。

接著,“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補足了氣氛,完成了上闋。紅軍那氣吞強虜、屹如泰山的群體英雄風貌也就躍然而出。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過片也用了一個對仗,令人信服地認同“我自巋然不動”并非虛夸之筆。毛澤東早就估計到:“既有民眾擁護、地形又極險要的大小五井,不但在邊界此時是重要的軍事根據(jù)地,就是在湘鄂贛三省暴動發(fā)展的將來,亦將是重要的軍事根據(jù)地?!保ㄒ娒珴蓶|《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在四圍白色政權中間的紅色割據(jù),利用山險是必要的?!薄吧缴弦贾斯な??!保ㄒ娒珴蓶|《井岡山的斗爭》)黃洋界在井岡山西北部,是當年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其他為桐木嶺、朱砂沖、雙馬石、八面山),因常年煙霧彌漫,又稱汪洋界,地勢非常險要。毛澤東有詞贊揚:“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彼沁M入紅軍指揮中心茨坪的必經(jīng)之地,設防之嚴,自不待言。詞中將“壁壘森嚴”顛倒為“森嚴壁壘”,除平仄、對仗需要外,把形容詞變成動詞,更加突出了人的主觀意志的作用。這件事臨戰(zhàn)前就做好了,所以便自然貼切地冠以“早已”二字。但是,僅有堅壁固壘是不夠的,還要加上人的精神因素,所以特意接上一句“更加眾志成城”。于是,一座攻不進、打不破的銅墻鐵壁便巋然擺在敵人面前。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秉S洋界山路窄險,敵人兵力施展不開,只能成一字長蛇陣向上仰攻,紅軍則槍彈、手榴彈、滾石齊下。一天一夜激戰(zhàn)下來,敵兵尸橫山野,待我方炮聲一響,便嚇得連夜逃走了。一首動人心弦的詠嘆調,就這么輕松瀟灑地突然煞住。其中多少動人場面,多少豪情激慨?無須說,也不必說了。這“宵遁”是詩的語言,不必非得坐實夜晚。這“炮聲隆”字面給人以聽覺感,字底給人以嗅覺感。聯(lián)系上闋“旌旗在望”“鼓角相聞”,使你好像真的看到了紅旗招展,聽到了戰(zhàn)鼓聲聲,嗅到了火藥味濃。然而,當我們回過神來,方才領悟到這是詩人巧妙地用形象思維和特寫手法所造成的意象。那山下旌旗實際上是看不見的。作者說,其實沒有飄揚的旗子,都是卷起的。結尾,“報道敵軍宵遁”,既見豪情,又示輕蔑。古詩“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唐代王昌齡),“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唐代盧綸),“傳聲漠北單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唐代張仲素),寫的也是夜傳捷報,雖氣概略似,但意境有別。這里,“報道敵軍宵遁”隔片與“我自巋然不動”互相呼應,互為因果,將我之雄和敵之怯恰到好處地做了藝術表達,于中又透出幾分豪邁、幾分飄逸,更見境界高遠。而這勝利的消息是通過“炮聲”傳報的。陳毅說:“在戰(zhàn)爭中嘗有炮聲雷鳴而敵已開始逃跑。此敵之起身炮也,我之送行炮也。不可不知。”

掩卷回味,你不得不嘆服作者善于把“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的思想給以詩化;也會聯(lián)想到歷史上許多以弱克強、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獲得一次美的享受。

截至《毛澤東詩詞集》問世,在已公開發(fā)表的六十七首毛澤東詩詞中,有十八首是以軍旅生活和戰(zhàn)爭為題材的。其數(shù)量之多、意境之高、音律之美,都是罕見的。這固然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jīng)歷密切相關,但作者獨特的文化氣質和博大的胸懷,不能不起著春雨催花、流光溢彩的作用。作者“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的情志,在他的戰(zhàn)爭詩歌中自然難以掩抑,《西江月·井岡山》就是其中一首。

詩人毛澤東首先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畢生參加并且主導了中國人民的解放戰(zhàn)爭。他在“八七會議”上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深知正義的戰(zhàn)爭對于爭取人民幸福多么重要,因而在詩詞中付以深情的美學審視。在艱苦的行軍途中,他看到的是“風展紅旗如畫”;在秋風蕭瑟的戰(zhàn)場上,他感受到的是“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即使在被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者排擠之際來到大柏地舊戰(zhàn)場,也情調昂揚地給殘破的景象賦予了詩情畫意:“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江山,今朝更好看?!边@首《西江月·井岡山》同樣詩心別運,畫意盎然。若不是笑對戰(zhàn)爭,能夠如此妙筆生花嗎?

〔井岡山〕位于江西、湖南兩省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在江西省寧岡、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íng靈)縣(今炎陵)四縣交界的眾山叢中,周圍有五百多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在這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轉移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勝利會師。隨后,兩支軍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又根據(jù)中共中央指示改稱紅軍第四軍。1928年8月30日,湖南、江西兩省敵軍各一部,乘紅四軍主力還在贛西南欲歸未歸之際,向井岡山進犯。紅軍不足一營,憑借黃洋界(在井岡山西北部,是進入井岡山五個主要隘口之一)天險奮勇抵抗,激戰(zhàn)一天,擊退敵軍,勝利地保衛(wèi)了這個革命根據(jù)地。這首詞是作者在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勝利后所作。

〔旌旗在望〕喻指山下的部分紅軍和井岡山一帶的赤衛(wèi)隊、暴動隊等地方武裝。這里用“旌旗”是為了增加詩的鮮明的形象感。作者說,其實沒有飄揚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鼓角〕戰(zhàn)鼓和號角。古代軍隊用鼓角發(fā)號施令,指揮隊伍行動。這里指紅軍的軍號等聲音。

〔巋(kuī虧)然〕高踞屹立,形容紅軍在強敵圍困下穩(wěn)如泰山的氣概。

〔森嚴壁壘〕指防備嚴密,工事(壁壘)牢固,不可侵犯。

〔眾志成城〕《國語·周語》:“眾心成城?!毙稳蒈娒裢饠硱鳎f眾一心,成為牢不可破的城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