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女往事
大半個世紀后,八十多歲高齡的傅秀蘭還能詳細地講述第一次見到她的小學同學蕭紅的情形,那是1925年初秋,她十五歲,剛升入高小一年級,班上轉(zhuǎn)來了一個高個同學,班主任果老師向大家介紹說她叫張乃瑩,傅秀蘭發(fā)現(xiàn)張乃瑩白凈的圓臉上閃著一雙大眼睛,左眼皮下還有一顆小痦子,她向大家微微一笑,點個頭,就走向老師給她安排的座位了。
傅秀蘭口述何宏整理的《女作家蕭紅少年時代二三事》一文,自從發(fā)表就是研究蕭紅小學生涯的重要史料。據(jù)傅秀蘭回憶,五卅慘案那年的7月,她曾應蕭紅之邀到呼蘭縣城最有錢的八大家去為上海工人募捐。五卅慘案發(fā)生在1925年,按照傅秀蘭的說法,直到那年初秋開學她才認識蕭紅,那么7月兩人怎么可能一起去募捐呢?
蕭紅具體在哪一年進入龍王廟小學讀初小,是1920年還是1921年,又在哪一年轉(zhuǎn)到縣立第一女子初高兩級小學?!簿褪歉敌闾m所在的學校讀高小,是1924年還是1925年,長期以來學界說法不一。傅秀蘭的口述雖有前后矛盾之處,卻正好可以為捋清這個問題提供了思路。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蕭紅是1926年6月末高小畢業(yè)的,此后她與父親抗爭一年,1927年秋才到哈爾濱繼續(xù)上中學。高小讀兩年,因此蕭紅應該是1924年秋從龍王廟小學轉(zhuǎn)到縣立第一女子初高兩級小學校,和傅秀蘭成為同學的,這樣一來,1925年五卅運動之后蕭紅與傅秀蘭一起去募捐也就合情合理了。再往前推,當時初小要讀四年,所以蕭紅進龍王廟小學讀書應為1920年。
除了第一次見面和一起募捐的往事,傅秀蘭的口述中還有不少值得注意的細節(jié):如蕭紅家境不錯,穿戴行事卻很樸素低調(diào),與一般同學并無二致;蕭紅的性格溫和恬靜平易近人但不太愛說話;時間久了,傅秀蘭還注意到蕭紅讀書很用功,聽課認真,在課堂上從不做其他事情,每天早來晚走,從不遲到,她的成績也很不錯,尤其是作文,經(jīng)常得到果老師的贊揚;一次呼蘭大雨,聽說一個農(nóng)民和他的孩子雙雙淹死在自家土炕后,教育局的董先生給小學生們出了一道《大雨記》的作文題,蕭紅直抒胸臆,寫得最生動最富有感情,得了高分和果老師的贊許,此事給傅秀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而另一件有關蕭紅的往事,也長久地留在了傅秀蘭的記憶中。那是在1926年6月底,傅秀蘭和蕭紅她們即將高小畢業(yè),畢業(yè)考試之后有消息說傅秀蘭考了第一吳鴻章考了第二,但成績榜遲遲沒有張貼,直到畢業(yè)典禮前十分鐘,紅榜才張貼出來,出人意料的是上面寫著蕭紅第一傅秀蘭和吳鴻章分列二三,同學們議論紛紛,蕭紅也顯得很尷尬,她成績不錯也很用功,但向來是在十名左右,從來沒有拿到過前三名。傅秀蘭認為,是因為當時蕭紅的父親張廷舉已經(jīng)調(diào)任教育局局長,并且要參加蕭紅的畢業(yè)典禮,校長田蘊英為討好上司,才弄虛作假臨時把蕭紅排到第一名的,傅秀蘭說這件事不怨蕭紅,蕭紅也可以說是個受害者,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但傅秀蘭的回憶再次出現(xiàn)了偏差,張廷舉是1928年也就是蕭紅到哈爾濱去讀中學之后,才上任呼蘭縣教育局局長的。不過,張廷舉其時任職教育界是事實,即使他不是教育局局長,蕭紅也是有可能因為他而被校長格外“眷顧”的。
據(jù)傅秀蘭說,她與蕭紅并不親昵,一來蕭紅家境優(yōu)裕,她不愿結(jié)交富家學生,二來則是蕭紅個性比較孤僻不愛說話,所以高小畢業(yè)后兩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傅秀蘭和另外六名同學去了齊齊哈爾女子師范上學,蕭紅則因父親反對她升學而休學在家,兩人僅有的交集便是傅秀蘭去探望因不肯給官僚做小而當了修女的漂亮班長田慎如時,得知蕭紅也曾到教堂看望,她們的另一位同學陳瑞玉輟學后嫁了一個紈绔子弟,生活很不如意,傅秀蘭和同學去看她時聽說蕭紅也去看過她。
- 傅秀蘭口述、何宏整理《女作家蕭紅少年時代二三事》,原載《蕭紅研究》第一輯,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9月。
- 后改名為南關小學,現(xiàn)為蕭紅小學。
- 傅秀蘭口述、何宏整理《女作家蕭紅少年時代二三事》,原載《蕭紅研究》第一輯,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