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婚姻制度變遷
最近幾十年,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發(fā)生性革命以后,在戀愛、婚姻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現(xiàn)象、新的制度,這些新鮮事物即使在他們自己的傳統(tǒng)時代也是難以想象的。在這一講,我們來說說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婚戀觀有哪些最新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能夠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首先是西方出現(xiàn)了一些親密關系的新趨勢。從北歐一些國家開始,有很多人不再進入婚姻,然后這個趨勢慢慢擴展到了整個西歐北美,現(xiàn)在西方很多國家獨居人口都超過總人口半數(shù)了。剩下的人會有這么幾種情況:一種是同居;一種是周末夫妻;還有合約婚姻和傳統(tǒng)婚姻。
記得我有一次是去匈牙利社會科學院做學術交流,跟社會學所的所長交談。這位社會學所長就講到,匈牙利現(xiàn)在結婚的人才占人口的12%,剩下的人同居、單身或者叫LAT(live apart together),即分開居住的一對固定伴侶,有點兒像我們所說的周末夫妻:兩個人各有各的房子,各有各的工作,平常各過各的,到周末或者合適的時間就在一起生活,他們的關系很明確,是一對伴侶,有親密關系。
合約婚姻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最早是在法國出現(xiàn)的。法國當時頒布了一個合約婚姻法案,原意是為有結婚要求的同性戀者量身定做的婚姻形式。由于保守勢力認為同性戀人結婚違反了宗教教義——婚姻是上帝安排的一夫一妻的結合。于是法國為同性戀量身定做了一個合約婚姻,就是說對于同性戀者,你們可以結合,可以享有異性戀夫妻享有的所有福利,比如稅收的優(yōu)惠或者配偶福利。但它還不能算是正式的、由上帝來締結的婚姻,這樣就不會違反宗教教義了,只是一種雙方的約定,如果過了一段時間,一方不想再繼續(xù)過下去了,就自動分開,這個合約就算解除了。
萬萬沒想到,這個為同性戀者量身定做的合約婚姻實行了一段時間之后,異性戀者來注冊合約婚姻的人數(shù)超過了同性戀者,估計是人們覺得合約婚姻離婚比較方便,離婚成本特別低,就紛紛來注冊了。這應當說是他們創(chuàng)造的新式婚姻制度。
另外一種非常有趣的親密關系新形式叫作多邊戀,也是近些年在國外興起的,它是一種類似婚姻形式的親密關系,是三人以上或多人的組合,所以叫多邊戀。
一說多邊戀,中國人馬上就會聯(lián)想到一夫多妻制。其實二者大相徑庭,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它不是以男性為主的多妻制,而是所有成員身份平等、人格平等。有的時候是一男兩女,有的時候是一女兩男,還有兩男兩女的情況。他們這三個人、四個人或者更多人組成一個家庭,大家完全平等,既有愛又有性,是這樣的一種關系。這是一種新型的親密關系類型。
這些新鮮事物展示出人類婚姻發(fā)展的最新走向,展示出將來人們的親密關系會變成什么模樣。
除了親密關系的新形式,我們發(fā)現(xiàn)北歐出現(xiàn)了男性開始承擔傳統(tǒng)上由女性承擔的責任的情況,比如有的國家規(guī)定男人有長達一年的產(chǎn)假,所以在大街上能看到好多男人背著嬰兒帶、推著嬰兒車來照顧嬰兒,而過去這是女人的責任。
所有這些與男女平等和婚戀制度變遷有關的新形式,大都是首先在北歐國家出現(xiàn)的,比如說荷蘭(同性婚姻也是最先出自荷蘭)。所以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叫作“希望在北方”,就是說所有那些主張解放的、自由的、快樂的、更符合人性的親密關系形式,都首先出現(xiàn)在北歐國家,這就是“希望在北方”這一說法的來歷。
除了這些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西方還有一些理論上的變化,比如說酷兒理論的出現(xiàn),它是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的。酷兒就是英文單詞“Queer”的音譯,原來是人們罵同性戀者的話,這個英文單詞的原意是變態(tài)的、變異的、怪異的,就像我們罵一個人是個怪物。
酷兒理論家把這個詞借過來,創(chuàng)造了酷兒理論。用酷兒指代所有越出常規(guī)的事情和人。例如會有人這樣說:我既不是異性戀,也不是同性戀,也不是雙性戀,也不是跨性別者,我是一個酷兒。
酷兒理論為所有越出常規(guī)的性行為和性傾向正名。性傾向的常規(guī)是異性戀,那么同性戀、雙性戀的傾向就越出了常規(guī);多數(shù)人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是一致的,那么跨性別者的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不一致就越出了常規(guī)??醿豪碚搶ξ覀冋f:這些酷兒也是正常人,他們的性取向雖然與眾不同,但卻是自然的、正常的。
違反年齡規(guī)范的婚姻當事人也可以被叫作酷兒,像馬克龍和他的妻子中間差著二十四歲,這是大大違反婚姻年齡規(guī)范的,可是大家現(xiàn)在都能夠以平常心來接納了,就是說他們雖然違反了年齡規(guī)范,但是他們相愛,他們的愛情是沒有問題的,是無罪的,甚至是美好的。大家都很接納馬克龍這個總統(tǒng),他做總統(tǒng)做得不錯。
像楊振寧和翁帆這樣的婚姻也是違反了年齡規(guī)范的,有人說這是祖孫戀,他們差的都不是一輩了,而是祖輩和孫輩了,倆人年齡差得太大了。但是,只要他們兩情相悅,為什么不可以呢?
總的來說,我們應該用寬容的態(tài)度尊重別人的婚戀選擇,這個態(tài)度從理論上講是一種性的平等論,異性戀者不要歧視同性戀者,同齡人戀不要歧視跨代戀。既然都是源于愛的結合,大家就都是平等的,不能說異性的關系、同齡的關系是一等的,同性的關系、跨代的關系就是二等的。不是的。每個人都有權利做符合心意的自由的選擇。
那么西方發(fā)達國家婚戀觀的這種變化能給我們一些什么樣的啟示呢?
最主要的就是提示我們,中國的文化跟西方有一個特別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是家庭本位的,他們是個人本位的。表現(xiàn)在日常的思維方式上,就是我們會把家庭價值放在第一位,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什么的,這個價值是第一位的,把個人快樂放在第二位,要求個人要為家庭做出犧牲。
西方文化則是個人本位的,他們往往會把個人的快樂放在第一位,把家庭的價值放在第二位,這樣就會發(fā)明出各種各樣新的親密關系形式。
舉個非常有趣的例子:由于中國人是家庭本位的,那么一位同性戀者,他要把家庭價值放在前面,就得找個異性結婚,為家庭傳宗接代。我調查到好多同性戀者,他們就是這么說的:我得給家里傳宗接代,要不然對不起父母。
如果改成個人本位,就會把個人的快樂擺第一位,把家庭價值擺第二位,你就要找一個跟你情投意合的、兩情相悅的人去生活。于是,一個同性戀者絕對不會找一位異性結婚,而是會找一位同性伴侶。但是,中國的家庭本位氣氛給他們造成的壓力就特別大,一個年輕人,他不想結婚,想獨身,家長會拼命逼他去結婚。
我們能跟西方學點兒什么呢?我們可以試著從家庭本位的思維方式往個人本位方面轉一轉,這樣的話,一個人快樂的程度會提高,生活的質量會提高。我猜想,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更容易接受這樣的新思潮、新觀念和新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