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儒圣誕生 扶柩居郿

張橫渠傳 作者:馬蘇彬



【一】儒圣誕生 扶柩居郿

1020—1035年(0~15歲)

先生諱載字子厚,厚德載物源《周易》。

先祖張復仕真宗,集賢學士贈司空。

乃父張迪奉仁宗,宋庭內管殿中丞。

大梁一脈出儒圣,天禧四年生長安。


幼時聰穎具天資,此子冥冥有慧根。

勤奮精讀啟蒙早,卓爾不群少有志。

學于外傅受師喜,尊師重道有禮德。

異于常人顯品格,張族恐非換門庭?


天圣元年星斗移,張迪外調赴巴蜀。

攜妻挽子換舟船,初登涪陵為知州。

勤政為官朝野贊,愛民如子百姓樂。

積勞成疾涪州卒,一代廉吏駕鶴去。


家議歸葬開封府,母攜二子扶柩去。

此時張載十有五,幼弟張戩僅五冠。

巴山蜀水越秦嶺,古道路遇武侯祠。

子厚動容諸葛風,家規(guī)《六有》書祠前。


由蜀入秦行路難,山路百轉斷崖阻。

治水大禹開褒斜,樊噲周勃修棧道。

木牛流馬孔明造,南褒北斜五百里。

一線天開到郿塢,八百秦川覽關中。


郿地本為后稷開,周公攝政鑄大鼎。

戰(zhàn)神白起居北塬,郿侯董卓修宮臺。

張載扶柩過郿境,太白山下風光好。

資費不足前有兵,葬父大振居橫渠。


【釋義】

張載,字厚,世稱“橫渠先生”,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張復在宋真宗時官至給事中、集賢院學士,死后贈“司空”。父親張迪在宋仁宗時官至殿中丞、知涪州事,贈“尚書都官郎中”。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張載出生于長安,其后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隨父張迪遷官四川涪州知州。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張迪病逝于涪州任上,母親陸氏和十五歲的張載及五歲的弟弟張戩護送張迪的靈柩翻越秦巴山脈,準備將其遺體運回老家開封安葬。越巴山過漢水,穿越秦嶺自褒斜古道而出,行至郿縣橫渠鎮(zhèn)大振谷,因前方發(fā)生兵亂,且資費不足無力前行,張載遂將父親的靈柩安葬于橫渠大振谷迷狐嶺上,從此,全家也就定居于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