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人類自從有了文字,便開始記錄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刻骨雕石,鏤金書帛,木牘竹簡,記載抄錄,所積漸多,編校連綴,就有了最早的書籍;有了書籍,便有了對書籍的抄寫、閱讀、校勘、解釋、品評、藏存與流播,文獻學即應運而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獻學是隨著文字與書籍的產(chǎn)生而同時生發(fā)出來的學問,是一門古老而又常新的學科。雖然在今日已經(jīng)淪為邊緣學科,但從古以來文獻學卻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史之學的基礎與核心。從某種程度上說,即使在今日,作為邊緣學科的古文獻學,又在文史哲等的研究領域,具有中心學科的基礎地位與作用。因為若學無根基,侈言考據(jù),則行之不遠;而虛無縹緲,空衍義理,則更是無本之學。
“文獻”一詞,源出孔門?!墩撜Z·八佾篇》:“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笨梢娫诳鬃訒r代,前代文獻已殘缺嚴重,不足征據(jù)。漢代鄭玄以為“文”即文章,“獻”指賢才。朱熹遵從鄭說,以為“文”指典籍,“獻”謂賢人。也就是說“文”是指流傳下來的文獻典籍,而“獻”是賢能故老的話語與經(jīng)驗智慧。但賢者之語言與智慧,在無有錄音影像的條件下,也終需通過書籍的形式保存下來,于是也變成了紙上的文獻,到了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雖然也試圖做出區(qū)分,但實際已經(jīng)密不可分了。至于今天,文獻更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如此一來,文獻的外延則廣袤無際,涵天蓋地,無所不包了。
隨著文獻典籍的增多,以及人類的越來越多能,產(chǎn)生了多學科的類別,積累到一定程度又變異與分化,于是文獻學的各分支學科也顯山露水,各擅其場。在書籍傳布過程中,甲金篆隸,字形屢變,愈往后世,識讀愈難,辨形析異,于是有了文字學;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方言雅語,音有流變,于是有了音韻學;一字之義,古今別異,句解字析,他說歧出,于是有了訓詁學;又人各抄書,取舍興會,多寡不同,便有了不同的本子,即后世所謂版本;心細者抄錄存真,粗疏者抄寫多誤,淺陋者狐疑妄改,盜版者刪汰節(jié)錄,于是便有了??保粫疂u多,迷亂人眼,既需要辨別優(yōu)劣,又需要分類尋檢,于是便有了目錄;作者姓名,張冠李戴,書中內容,真?zhèn)渭婋s,于是又有了辨?zhèn)危涣鞑技染?,漸失其傳,搜尋采集,以復其舊,便又有了輯佚;累朝歷代,總有好事者散其家財,托諸性命,藏存編纂,刊布久遠,就有了編纂、典藏諸學。而以上諸學的研究,又離不開天文、歷算、樂律、姓氏、避諱、職官、輿地、金石、佛道諸學的知識。
凡此等等,百般十樣,林林總總,匯集一爐,就是我們今天一般意義上所講的文獻學。
古人無“文獻學”之說,一般稱為樸學、質實之學、??睂W、校讎學、漢學、考據(jù)學、制數(shù)學、名物典制學等。今日又有古文獻學、古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校讎學、古籍整理學、國學等說,或以全蓋偏,或以偏代全,各據(jù)一說,各明一義。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謂“明清之交各大師,大率都重視史學,或廣義的史學,即文獻學。意指以文獻為研究對象的傳統(tǒng)學問”。此說實即史料學,而非我們所講的文獻學。本書稱“古典文獻學”,也與西方“古典學”有別,更無深義,主要是為了與“今典”相區(qū)別而已。孫欽善先生在談到古文獻學時說:
古文獻學是關于古文獻閱讀、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學問?!莻€交叉、綜合的學科?!盼墨I就形式而言,包括語言文字和文本形態(tài),涉及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學和古籍版本、目錄、???、輯佚、辨?zhèn)巍⒕幾雽W等。就內容而言,分具體和抽象兩個方面,具體方面包括人物、史事、年代、名物、典制、天文、地理、歷算、樂律以及思想義理的剖析等等?!磳W術性質分,古文獻學又分考據(jù)學和義理學。
孫先生所言“古文獻學”,亦即我們所言“古典文獻學”,本書所包羅的范圍,也大致在此范圍內。亙古以來,從研究方法來說,或者從訓詁考據(jù)入手,由文字以求其道;或者從義理發(fā)揮介入,由體悟以明其理。先秦至今,大要不出此二途也。
“文獻”一詞,雖出自孔子;但以“文獻”為書名,較著名的則有馬端臨《文獻通考》諸書;而以“文獻學”為名最早成書者,卻遲至20世紀30年代,方有鄭鶴聲、鄭鶴春所纂《中國文獻學概要》(1930)。該書首次用“文獻學”來綜括中國古籍的分類、目錄、校勘、編纂、版本等為一門學科,標志著文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正式誕生。雖然此書影響不大,但篳路藍縷,創(chuàng)始開拓之功,實不可沒,故舉首以重其功。
此后50余年間,先是戰(zhàn)亂頻仍,又迭經(jīng)國家多故,直至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獻學的研究才迎來興盛的時期。在學術界產(chǎn)生廣泛而深遠影響的著述,則非張舜徽先生《中國文獻學》(1982)莫屬。此書對文獻學的范圍和任務,古代文獻的載體、留存與散亡的大致情況,古代文獻著作、編述、抄纂的不同體例,版本、校勘與目錄學知識,前人整理文獻的工作、成果與貢獻,以及今后整理文獻的工作的要求,等等,進行了全面的介紹與論述,使文獻學理論與方法更趨于完善,起到了承先啟后的重要作用。
繼張舜徽先生之后,在文獻學理論與方法、文獻學史等方面有所突破與創(chuàng)新的相關著述,應以程千帆先生等《校讎廣義》與孫欽善先生《中國古文獻學史》《中國古文獻學》貢獻為最?!缎W噺V義》分目錄、版本、???、典藏四編,將典藏納入文獻學范圍內并受到高度重視,由此書始。而全面梳理與論述數(shù)千年文獻學史與文獻學家之專著,有之則自孫欽善先生《中國古文獻學史》始。同時,孫先生將古文獻學分為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形式又有語言文字與文本形態(tài)之別,內容又分具體內容與抽象內容之異。最見先生獨到而精辟的新見,就是將義理學納入文獻學的范疇之中,這不僅是對文獻學史上歷史事實的鉤沉與肯定,更是極大地豐富了文獻學的內涵,將文獻學從理論、內容到實踐,都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層面。
本書所推薦的古文獻學經(jīng)典,如前所述首先為文獻學通論,其次為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再次為目錄、版本、??敝畬W,其后為辨?zhèn)巍⑤嬝畬W,最后為其他學科(包括典藏、金石、出土文獻、敦煌文獻、方志、樂律、釋道等)。至于具體所選作者與篇目,我們在此不再一一介紹,讀者可按目索求,尋覓自己喜好的作者與篇章閱讀,即可得到滿意的效果。
本書在作者與著作和論文的選錄方面,有如下幾條標準與原則:
一、王國維被稱為清學之殿軍,又是現(xiàn)代學術的先導,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故本書所選作者時代上限,以王國維為始;
二、全書所選作者,多為20世紀文獻學界的名家,以前半葉居多,所選經(jīng)典篇目,都是已經(jīng)獲得學術界廣泛認可的優(yōu)秀成果;
三、在著述與論文的選擇方面,限定每人只選錄一篇(或某一章節(jié));
四、在文獻學分支學科方面,也是每門學科僅選代表性經(jīng)典一篇(或某一章節(jié)),同時考慮到同一單元內相同學科間所選經(jīng)典之間的差異性與互補性;
五、本書的讀者,不一定都是古典文獻學專業(yè),故不選取過于專深晦澀、生僻難懂的著述或文章;
六、所選的經(jīng)典原文,編選之初的想法是皆附隸于導讀文字之后,但因為多為長文,字數(shù)較多,且多生僻字,故本書只提供原文的可靠版本依據(jù),讀者可按圖索驥,尋訪閱讀。
由于百余年來古典文獻學界成果豐碩,而分支學科與涉及領域又廣泛多樣,本書選擇的作者又每位只選一篇,只出現(xiàn)一次,故所選可能不是作者最擅長的學科與最好的文章;而個別學科在近二三十年來取得的成就,又遠大于前輩,但限于體例,未能入選;再加上選編者個人愛好所致及能力所限,難免或有失偏頗,或缺漏多多。在具體釋讀方面,也有不少錯訛,還請讀者諸君既批評指正,又多多體諒!
2019年12月11日漆永祥匆書于北京大學人文學苑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