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家庭主題,是《國風》很重要的內容,作品占的比例很高。打開《詩經》,頭一篇,受過教育且對經典有點底子的,一般都會念誦上那么幾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边@就是《周南》中的《關雎》,三百篇開篇第一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不過,一般念到第四句的“君子好逑”就容易出問題了:一些人會把“好”(hǎo)讀成好(hào),這樣讀,可不行,錯一個音整個意思就擰了?!昂?hǎo)逑”的意思是“君子的好配偶”;若是讀成“好(hào)逑”,君子喜歡追求配偶,那“君子”就差不多成“流氓”了!
讀《關雎》,這還真是小事一樁。這首詩雖被編排在《詩經》開頭,人們的熟悉程度也很高,甚至是出口成誦,但就筆者了解,這首詩歷來遭受的誤解,也最為嚴重。
所以,今天在這一講里,首先要討論這首詩的題旨究竟為何,用于何種典禮?這當然要結合詩篇的背景,即西周文化的特點來闡發(fā),如此,才能進而討論先秦時期的一些婚姻觀念。古典文化傳承兩千多年,一些經典作品已經被層層的闡釋包圍得密不透風了。今天理解經典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回到文本本身,探討它誕生之初即作為“禮樂”歌唱之時所表達的意義。下面,就從詩篇字句開始。
先看詩的頭一章。“關關雎鳩”的“關關”,形容雎鳩的叫聲。《牡丹亭》里寫春香鬧學,把“關關雎鳩”說成是“關了的雎鳩”?!瓣P關”是被文學美化了的象聲詞,其實就是“呱呱”。詩人這樣形容鳥的叫聲,透露了鳥的種類。古人解釋詩的“雎鳩”,有人說是魚鷹,也有人說是雕。只從“關關”的叫聲看,就不對。鷹、雕之類叫,聲音可不是“呱呱呱”的,能發(fā)出這種叫聲的應該是扁嘴鳥。另外,古人注釋“關雎”,說它們雌雄相伴、“摯而有別”(情感深又有分別),其實就是成雙成對出現(xiàn)在人的視野中。可誰又見過成雙成對、形影不離的老雕或鷹呢?同時,《關雎》的鳥是活動于河流洲上的,這也與鷹、雕類鳥習性不合。還有一點更要緊,“鳩”這種鳥,在古代文獻里被視為是“知時”的鳥,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候鳥,來到北方河洲上捕食魚類,就表示著某個時令的到來。這樣說來,古代的詞典《爾雅》說雎鳩是鳧鹥一類的鳥,應是最可取的。那什么是鳧鹥一類的鳥呢?春天如果去郊外的濕地游覽,經常會看到一種候鳥,人們稱其為野鴨子,學名綠頭鴨、綠頭雁,總是一雌一雄緊緊相隨,飛起來如此,在水里游也是如此;雄鳥脖子上有一圈墨綠色的羽毛,叫起來就是“呱呱呱”的,而且也是扁嘴??匆娺@樣的鳥,筆者常想:“關關”的“雎鳩”是否是這一類的水鳥呢?另外朱熹在他的《詩集傳》也有相同說法??傊?,解釋《詩經》,難的就是其中的“鳥獸草木蟲魚”,也正是因為難吧,所以《論語》中孔子才告誡自己的學生要“多識”這方面的事。
第二句是“在河之洲”。“河”這個詞古代大多指黃河。但是否就可以一口咬定詩里的“河”一定指的就是黃河,我看也不必??傊斫鉃榇禾斓暮恿骶秃?。句中的“洲”呢,就是指河流中的沙洲。從生活經驗看,有沙洲的河流,絕不會像壺口瀑布那樣水流湍急,水流應該是平緩的。
解釋過這兩句的名物,把它們連起來,就可以想象“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光景了:春天,冰消雪化,大河在滾滾流淌。岸邊有些地方泛綠了,有些還只是嫩黃。這時候,知時令的鳥兒落在河水沙洲開始捕食了。它們?yōu)榱饲笈迹瓣P關”地相互應和著。讀這樣的句子,我們還禁不住地想象,伴隨著和諧的鳥鳴,還有微風從河那一邊吹拂而來,撫摸著人們的臉……《關雎》前四句,一上來,就營造了一個初春的光景,波光粼粼的水流,平曠的沙洲,關關的鳥聲,吹面不寒楊柳風,好舒適的感覺!這就是詩歌的意境,可以把我們帶入一片大自然的春光明媚中,心馳神往。這就是審美?。?/p>
接下來就是第一章的后兩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薄榜厚弧边@個詞,與現(xiàn)代人用來形容人身材好的“苗條”很接近,也有明顯不同。苗條,偏重外形;窈窕,更偏重內在氣質。街上看見一位美麗女孩子,身材苗條,打動人的情緒;若還有氣質好,就更可以打動人心了?!榜厚弧本褪切稳輧韧舛己玫呐拥摹=酉聛怼熬雍缅稀?,“君子”指有身份的男性,《國風》許多篇章出現(xiàn)這個詞,多是女子用以指稱自己丈夫的?!昂缅稀保缜八f,就是“君子”“好配偶”的意思。到這里,詩歌才真正進入正題。前面所表河流、沙洲等的春天光景,看上去好像與結合的場景有關,其實不然。寫河流、沙洲以及鳥鳴的光景,其實是一種帶有自由聯(lián)想性質的“比興”手法:當北方的河流有了“關關”鳴叫的“雎鳩”之時,意味春天到來了,有靈性的萬物開始求偶了,現(xiàn)在“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也是人應和大自然萬物生育節(jié)律的一種當令而行的喜事。這一章,前兩句與后兩句之間,不是場景關聯(lián),而是時令上的關聯(lián)。這就是典型的“興”(后人更喜歡用“比興”來稱之),就是朱熹《詩集傳》所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币簿褪且环N非寫實的自由聯(lián)想。可是,反過來說,這所謂的“先言他物”,又實實在在地營造了一種藝術氛圍。它引得讀者不得不去想象那融融春意與男女婚姻之間的關聯(lián)。這可以稱為一種“感染”吧,其效果就是人事與自然光景的融合,從而形成一片美妙的景象。詩對合乎時令的婚姻的祝福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接下來的第二章,“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皡⒉睢本褪遣积R,形容野菜的長勢?!败舨恕笔且环N水菜,可以吃。有文獻說, 古人祭祀祖先時,“澗溪沼沚”所生的“蘋蘩蕰藻之菜”,也可以用來獻給神明,“荇菜”就是其中一種。至于它是什么,說法可就不同了。古代文獻稱之為鳧葵、接余、金蓮子等??丛娖舷挛模瑧撌巧谒谢蛩系?,于是有人說它就是金蓮兒,又叫田字草。徐志摩的名篇《再別康橋》用很優(yōu)雅的調子說“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這是現(xiàn)代詩人的理解,荇菜在他看來是生在“水底”的。徐詩人說“水底青荇”,倒與筆者小時候在家鄉(xiāng)河流里常見的一種學名黑藻的植物特點上相符:這種水藻是深綠色的,葉子為長條狀,葉沿參差不齊,完全生長在水面以下,是沉水植物,隨水流搖擺,姿態(tài)也是詩人所說“油油”然“招搖”的;而且又是可采來吃的,做豬飼料也不錯。至于田字草、金蓮兒人是否可以吃,我就不知道了。
詩篇說采集荇菜是“左右流之”?!傲鳌弊郑谶@里是動詞?,F(xiàn)代語境中很少這樣使用“流”字,也有學者就照字面解釋,說“流”就是隨著河流擺動撈取荇菜。但“流”字一般并不含有“撈取”的意思。于是有學者解“流”為“摎”,意思就通暢了。另外還有學者說這個“流”字就是“撈”。這是清代牟庭《詩切》里的說法,他說古語里邊的很多用詞今天也還在用,比如“下河撈菜”的“撈”,就是“流”字的一種遺留形式,只是語音發(fā)生了變化。有人要懷疑了,《詩經》那么崇高的經典,能用“撈”這種“大水詞”嗎?可能。因為《詩經》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未必就想著自己是“經典”拿著架子寫作。所以,牟庭的說法也是可能的。用“撈”字解釋,還有一點也變得清楚:荇菜是長在水面下的。不過,說到底現(xiàn)在還是不能弄清楚“荇菜”究竟是哪一種水生植物,所以把它理解成一種可以吃、可以用于宗廟祭祀的水菜就可以了。而且,采荇菜也是一番春天的光景。
下面一句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板幻虑笾本褪切阎臅r候“求”,睡著了也“求”,一句話,總渴望婚姻生活找到一位淑女做伴。然后就是再下一章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求之不得、找不到,就翻過來掉過去地想,白天想,晚上想,無時無刻不在想。“悠哉悠哉”這個詞在這里用得很有意思,它到底是指我的思緒長,還是指失眠了的夜長?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失眠了,夜就長?!坝圃沼圃铡笨梢孕稳菟季w長,也可以表現(xiàn)夜長,兩個意思可以并存,這就是詩的語言。要是用散文去翻譯,就只能取一個意思,詩的表達卻可以這樣含蓄而雙關。杜甫寫詩“感時花濺淚”。這里的“淚”到底是眼淚,還是露水滴落在花朵上???用白話翻譯,兩個意思都要,其中一個就得打個括弧注上。作詩,語言含蓄模糊,在杜甫可能是故意如此,給讀者留想象體味的空間;在《詩經》,“悠哉悠哉”是不是故意的,就不敢說了。一般性文字表達,要求準確無誤,可在一些詩篇,卻故意兩意并存,成為一個立體的存在,這就是文學可以有的現(xiàn)象了。文學,一大特點就是活絡你的心思,突破一些心理上的條框。這也是文學的魅力之一。
“輾轉反側”,就是翻過來掉過去。“輾轉”這個詞是既雙聲又疊韻,“雙聲”指聲母相同;“疊韻”指韻母相同。這個詞用得很講究。表明那時代的詩歌作者,就已經懂得用調動漢語的特點來營造語言的音樂效果了。雙聲、疊韻是漢語獨有的詞法,這樣的語詞音樂性強。這就說到漢語的特點,單音節(jié),有聲調。20世紀50年代,有些蘇聯(lián)語言學家說單音節(jié)是動物所發(fā)的聲音,弄得我們一些語言學家很緊張,說怎么把中國人比成動物了。其實那是外國學者少見多怪,單音節(jié)詞多,是漢語的特點。至于四聲,指一個單音節(jié)詞有平、上、去、入的音調變化,這使得漢語的一個個的字,讀起來有聲調上高低的變化,正是漢語詩歌聲律、韻腳得以出現(xiàn)的條件?!拜氜D反側”這樣的句子出現(xiàn)在《詩經》里,表明古人對詩句音樂性的追求,在西周時期就開始了。
再看下一章:“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蔽覀冞@一講的題目叫“琴瑟友之”,古代文獻中多用“琴瑟”比喻和諧,典故就是出自這里。“琴瑟”倆字后來就成了固定語,專門用來形容夫妻和諧?,F(xiàn)在生活中也難免遇到“出份子”的事,親戚、朋友、同事結婚,要送禮物去表示祝賀。送禮是一方面,有時候還想雅一點,寫幾個字送給新人。寫什么?寫“夫妻合好,白頭到老”,就太白了。若是寫“琴瑟和諧”,用了《詩經》的典,一下子就雅了許多?!扒偕阎保谶@首詩里是比喻,形容兩口子生活起來就像琴瑟一樣和諧?!对娊洝ば⊙拧こiΑ菲幸舱f:“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實際都反映了一種中國式和諧觀。中國人表達哲學上的和諧,常用音樂打比喻。任何音樂,都必須得有高音、有低音,有強音、有弱音,甚至還有點噪音點綴。生活就是如此,只有多個聲音組合起來,一起合作,高音起高音的作用,低音起低音的作用,男的主外,女的主內,男的剛,女的柔,就和諧了?!扒偕阎保T阜蚱迌蓚€將來的生活,就像彈琴一樣和諧美滿。另外說到“琴瑟”這個比喻,后來還引申出另外一個說法就是“續(xù)弦”。有人很不幸中年喪偶,之后他再娶,這就叫“續(xù)弦”,也是從琴瑟和諧的比喻來的。
再說“琴瑟友之”這個“友”字?!坝选保F(xiàn)在看到的西周金文(刻寫在青銅器中的銘文稱金文),是一個手挽手的形狀。在周代早期金文與傳世文獻中,“友”專門比喻兄弟關系,所謂手足之情嘛。后來又把這個“友”的含義推到了“朋友”層面,包括不是兄弟的那種“好哥們兒”關系?!蛾P雎》里的“琴瑟友之”,是說要像親兄弟那樣處夫妻的關系,這與今天的生活感受是大不一樣的?,F(xiàn)在兩口子的關系要遠遠親于兄弟;社會中這樣的現(xiàn)象很多,沒結婚以前是兄弟,結了婚以后兄弟算老幾?古人重血親,兄弟手足;妻子呢,老話不是說“妻子如衣服”嗎?在西周時代的古人,確實抱有這樣的觀念,認為血親兄弟重于夫妻關系。所以就出現(xiàn)“琴瑟友之”這樣的說法了。
下面是“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芼之”也就是采集、摘取的意思。最后兩句是“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就是敲鐘打鼓取悅新人的意思。這兩句詩,涉及鐘和鼓兩件器物。鐘、鼓兩種樂器在中國都有悠久歷史。鼓比鐘似乎出現(xiàn)得還要早些,在距今四千年以上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和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過古人制作的鼓。遠古時鼓或用陶制,或者木制,后者是把樹干截為樹樁,把中間掏空,然后兩邊用鱷魚皮蒙鼓面,叫鼉鼓。鱷魚不是又叫作鼉龍嗎?陶寺遺址出土的陶鼓,形狀很像今天的大花瓶,下邊一個大鼓肚,上部分一個細脖兒。用原始材料制樂器,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事,顯示了古人的精神追求和藝術生活。
至于鐘,考古發(fā)現(xiàn)比較早的,都是以青銅材料鑄造的,商代的遺址就出土過實物。不過,商代形制上很接近鐘的樂器,還不叫作鐘,學者一般稱之為镈。鐘的正式出現(xiàn),就現(xiàn)有的考古材料而言,發(fā)現(xiàn)于西周較早期的墓葬里,曾出土過三件一套的鐘,叫編鐘,技藝已經相當精湛。我國古代鑄鐘,一個鐘的主體部分,由兩塊形狀像瓦的構件扣合在一起,形狀是扁圓形的。到了西周中晚期,青銅鐘的制作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兩塊瓦”的兩面,可以敲出不同的聲調。音樂考古學家們花了很多力氣研究,才搞清楚這一很令人為之驕傲的技術。青銅鐘基本有兩種形制,一種是鐘頂部系繩懸掛的部位,做成一種柱形,叫甬鐘;如果用于懸掛的鑄件是鼻紐形狀的,則稱為紐鐘。
說到鐘,過去有人懷疑《關雎》的年代,不相信它是西周作品,理由之一就是那時候還沒有鐘??脊虐l(fā)現(xiàn)對此做了有力的反駁,西周早期就有鐘,而且有了初級的編鐘;并且,商代就已經出現(xiàn)了鐘形樂器。但在先秦時候,鐘的使用不會普遍,結婚時敲鐘打鼓不是尋常人家能有的禮樂。這就關系到這首詩應該怎么理解了。
前面說過,《關雎》這首詩是排在《詩經》開頭的,十分顯眼。但是在解釋上,也是誤解最嚴重的篇章之一??偨Y一下古來的說法,起碼有以下三種誤解:
第一種誤解,是把這個詩理解為一首諷刺詩,具體說是諷刺周康王之作。
說到這里,需要介紹一下西周王世。西周第一代王是周武王。第二代就是周成王。成王之后的王,就是據(jù)說與《關雎》有關的周康王。前面的一講提到過,古代下級對上級提意見,有一種方式叫“譎諫”。這個“譎”字的意思是,做臣子的給皇帝提意見不要太直接,要拐彎抹角,不傷對方體面,也可以保護自己。比如說我們上課,有些人遲到了,我不直接說你遲到了,直接批評你會不高興,做老師的就念《學生守則》:“學生上課不許遲到,不許早退?!蹦钍貏t,沒有直接說你,你自己聽了自我檢討,自己覺悟。這種提意見的方式古代就叫“譎諫”。
明白了譎諫的意思,就可以消除一個疑問:看《關雎》的詩篇,為什么根本就看不出一點“諫”的意思?。窟@是因為,譎諫根本就不是直接提出批評。據(jù)說,周康王有一天與夫人一起休息,第二天起床晚了,夫妻在一起,王受了點累,所以晚起了。在當時,是有專門負責監(jiān)護周王行為的官員的,他們不好直接批評周王,就對著“晏(晚)起”的周王念《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蹦憧丛娎镞呍趺粗v,夫妻關系要和諧,和諧就當然也要有節(jié)制啊,雎鳩不是“摯而有別”嗎?周王聽了自己就明白了。這樣也就達到了“刺康王”的目的?!蛾P雎》這首詩本身不是刺,可大臣念這首詩針對周王的晚起,就自然有了諷諫的意思了。本來是一條槍,換個手法使用,就成棒子了。
這一說法流行于什么時候呢?是西漢時期。西漢人治經學,把三百篇都當“諫書”來看待、使用。這還有一個故事呢。漢武帝英雄了一輩子,死了,留下個小皇子劉弗陵,沒辦法就由大將軍霍光秉政。劉弗陵英年早逝,霍光又不得已立了一位昌邑王劉髆做皇帝。可這位昌邑王當了皇帝以后,按正史的說法是專做壞事,于是霍光又廢掉了他。昌邑王被廢掉以后,朝廷追究帝王師們的責任:你們是怎么教育的小皇帝???讓他什么壞事兒都干?結果追究到一位叫作王式的經生這里,因為昌邑王胡作非為的時候,他王式沒有上任何諫奏。不想王式全然不接受指責,他說:我給皇帝講《詩經》,三百篇篇篇都是諫書,我干嗎還要另上什么諫書?那不是多此一舉嗎?他這樣一辯駁,朝廷質問他的人,反被弄得啞口無言。于是“篇篇是諫書”的話就流傳下來了,它實際顯示了西漢儒家經學研究的重要特點:用經典的闡釋干預政治以及皇帝行為。
時代在不斷變化,從東漢起一直到清代,甚至包括現(xiàn)在一些學者,又換了一種說法,認為《關雎》表的是“文王之德”。這就是這里要說的第二種誤解。
這第二個觀點人們也難免要奇怪,按闡釋學道理,《關雎》的文本中,“文王”倆字連影子也沒有啊,怎能說是贊美周文王呢?可是,這個觀點大致從東漢《毛序》提出后,就連在解釋經典上很有懷疑精神的歐陽修,也沒有反對;到朱熹《詩集傳》更是明確地說這首詩與周文王及文王夫人大姒有關;此后的許多經學家也一直堅持。他們的想法是這樣的:看到了嗎,詩篇中的男女情感那樣深摯,還有和樂的禮樂活動,若不是周文王,誰能有這樣的德行???在古代,這就是經學思維的一個制高點,誰也不敢輕易否認。可是古人這樣強調文王之德有什么目的呢?他們要以文王之德為標準,為小民確立生活的榜樣。說到這,明眼人就能看出,東漢以后的《詩經》闡釋,已經與西漢不同了,《詩經》已不再是“篇篇是諫書”了,它已經變成一本教化民眾的教材。
尤其講到“后妃之德”,在古代社會是有其很現(xiàn)實的針對性的,用處很大。原來文王夫人的“后妃之德”中有這樣兩點:能生、不嫉妒。據(jù)說她自己生了“文王十子”;而且她不單自己能生,還不嫉妒,也讓別的妃嬪生。這在封建社會是被大力提倡的。今天講夫妻平等、一夫一妻,家庭和諧不存在這方面問題。在古代,有權勢的家庭一夫多妻,姬妾多,想要維持家庭相安無事,就難了去了!正妻有生養(yǎng)的本事之外,還得有能容人的氣度。在這樣的背景下,解釋《詩經》強調女子向文王夫人學習,就有相應的現(xiàn)實意義了。什么叫“經學”啊?就是要闡發(fā)經典大義以規(guī)范大家的人生。
所以,說到《詩經》作品,今天是當作文學來看待的??稍谇О倌甑牧鱾鬟^程中,解釋者們因應著各自時代生活的需要,附加了不少文本外的意義。明清時候也有人收集過一本山歌集子,可從沒人用它去指導自己的生活。正是因為經學對《詩經》做了一番政治、倫理的闡釋,對后來文化的發(fā)展才產生了很大作用。這就是一部經典的作用。如果想要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發(fā)展歷程,就必須重視這些經典在各歷史時期所起的作用。這已不再是文學史的話題,而進入了思想史、精神史、文化史的領域。《詩經》作為一部經典的文化著作,在幾千年間就是這樣參與了民族精神的建構的,其作用的好壞,各人可以有不同評判,但就其實際起了作用這一點而言,是需要鄭重其事地對待的。
第三種誤解是屬于現(xiàn)代人的?,F(xiàn)代學者解釋《關雎》,幾乎是無一例外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大家可以去翻一翻中學、大學的一些教材和一些出版社的《詩經》選本,上來不說《關雎》是“愛情詩”的極少。這么多年筆者一直覺得這個說法與詩內容不搭調。現(xiàn)代文學很喜歡表現(xiàn)男歡女愛,以為這是人性自然,所以《詩經》中一說到男女,解釋者很自然就往愛情主題上想。這符合《關雎》原意嗎?個人覺得其弊端與古人的誤解并無兩樣。
那么,人們自然要問了:你說這不是愛情詩,有什么理由?還有,不是愛情詩,又是什么詩?筆者以為以下幾個理由,可證《關雎》不是愛情詩:
第一,人稱形式不對?!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薄熬印?、“淑女”,都是第三人稱形式。愛情詩有這樣用人稱形式的嗎?設想一下,男女生同在一個學校上學,一個男同學看上同班的女同學,就寫“有個女同學啊,是這男生的好配偶”,這像話嗎?古代文學里也有愛情詩啊,漢樂府有《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再如李商隱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都是以第一人稱“我”(這個字在詩歌是可以省略的)口吻向對方傾訴。這就是《關雎》非愛情詩的第一點:人稱形式不對。其實,詩篇言“君子”、“淑女”都是第三人稱形式,正好表明,這是一首贊美男女般配的篇章。
第二,詩中寫到的器物也不對。說男方取悅女方,“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這還有可行性。男的家里有琴、有瑟,到女孩子家門口來彈奏,只要老丈人、大小舅子不出來收拾你就行。但后面的“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就有問題。這像求愛嗎?古代青銅鐘,最簡單也三件一套,需要架子懸掛,同時還有鼓,擺出來好大的排場。想追求姑娘,先組織個樂隊,大家一起組團去追求,追上了又算誰的呢?所以,詩篇里的樂器,也表明詩篇不能做愛情詩篇來解。
第三,詩篇言“參差荇菜”,前面說過,古代宗廟祭祀,可以用各種采集的水菜藻類上貢,采集這些野菜的,主要是婦女之事。詩篇言“參差荇菜”,暗示了詩篇中的“淑女”將承擔家庭主婦之事。所以,從這一點說,詩篇也應該與婚姻的締結有關。
不過,這樣說人們可能還是要反問:你說《關雎》非愛情詩,可是,篇章“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樣的句子,寫男子想念淑女,翻過來、掉過去,徹夜失眠,難道這不是“愛情”嗎?是的,這樣的句子確實是在表達對淑女的戀慕,但是,僅憑這幾句就把詩篇定性為“愛情詩”,還是難免偏頗。自古就知道婚姻是大事,關乎自己一生幸福,也關乎家庭乃至家族興旺,詩人寫這樣的句子,固然有表現(xiàn)對淑女的思慕,更是強調好婚姻的難得。詩篇這樣寫,也是在反襯眼前“君子”和“淑女”的結合,是多么不易,多么難得。
那么,詩篇不是愛情詩,應該是一首什么詩篇呢?筆者的回答是:詩篇非愛情,但也離愛情不遠,它是“恩情詩”。愛情是生命意義上的現(xiàn)象,而恩情是倫理意義上的事情。歌德都七十歲了,突然瘋狂愛上了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孩子,他就有了愛情了。這段突然而來,無果而終的愛情,在歌德自己也知道兩者年齡差距太大,心愛的女孩都可以做他孫女了。但感情來了,想控制也得行???歌德,偉大的詩人,人在老年,還有這樣的情感爆發(fā),是他生命力非同一般的表現(xiàn),一般人七十歲走路都不穩(wěn)當了,哪還有心思弄什么愛情!所以我們說,愛情是個生命現(xiàn)象。那什么又是恩情?恩情與愛情的不同是,它日益深厚地發(fā)生在合法夫妻、兩口子之間,而且是有倫理現(xiàn)實這樣一個先決條件的,“一日夫妻百日恩”的“百日恩”,也是需要有個“一日”的“夫妻”之實為底子的。
這就涉及《關雎》詩篇在當初的具體使用了。古人做這樣一首詩,為的是什么?一言以敝之:祝賀新婚夫妻。祝愿他們婚后和諧,恩深似海,家和萬事興。這就與詩篇的第三人稱形式搭調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從第三者的角度發(fā)出的贊美。詩人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贊美難得好姻緣的締結。其實,我這樣的說法,早在清末的方玉潤《詩經原始》中就提出了??墒牵苌儆腥烁蚁嘈?,就連現(xiàn)代學者對《關雎》題旨,也繞開方玉潤的說法另做探求。這是為什么?畏懼一種經典文獻的說法,哪部經典的說法呢?就是《禮記》。《禮記》中就說過“婚姻不賀”及類似的說法。但是,《禮記》這部書成書于什么時候?普遍認為,它是戰(zhàn)國儒家著作;《關雎》則不晚于西周中期,兩者在時間上起碼相差了好幾百年。這是從時間上說。再從地點上看,《關雎》出自《周南》,按照周朝的王畿之地算,大致在陜西、河南這一帶?!抖Y記》則屬于儒家文獻,產自山東一帶,因而在地域上,也差了上千里。假如婚姻真的“不賀”,不演奏詩篇的話,那么《國風》中許多的關乎婚姻典禮的歌唱,又從何而來?盡信書不如無書,直到現(xiàn)代還有些學者畏于《禮記》而不相信《關雎》自身所表達,實在是說不過去的。
《關雎》是《詩經》開篇第一首詩。這樣的編排次第,并不是無因由的,反映的是周人對婚姻、夫妻恩情的重視?!秲x禮·燕禮》記載,周人舉辦招待客人宴飲典禮,進行到一定階段后,就有“歌鄉(xiāng)樂”一節(jié),頭一首“鄉(xiāng)樂”就是《周南·關雎》。古人講究“金聲玉振”,作為開頭和結尾都很重要,至于編纂經典,同樣重視首尾的分量。那么,古人何以如此重視婚禮上的樂章《關雎》呢?這與古代對婚姻關系締結的重視有關。這倒需要看看《禮記》的說法了?!抖Y記》說:婚姻是“百世之始也,娶于異姓,所以厚別附遠也?!被槎Y是一個家族百代的開始,妻子是從異姓家族娶回來的,娶異姓為的是“厚別附遠”。什么叫“厚別”?你姓張、我姓李,兩個家族姓氏不同,兩個異姓家族又如何可以變得親近呢?婚姻締結就可以。要知道,西周王朝建立,是一姓統(tǒng)御萬姓,需要廣泛地與眾多異姓人群建立親戚關系??渴裁唇⒂H戚關系?《禮記》實際給出了回答,就是靠廣泛與異姓通婚。還不僅如此,古人還把婚姻關系的締結,上升到一種哲學的高度,《周易》不是講“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嗎?男女所生的“萬物”就是社會,就是社會關系,儒家文獻又說,有男女,才有夫婦,有夫婦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君臣。你看,社會關系就始于夫婦的結合?;橐鲫P系,還不重要嗎?《關雎》被放在《詩》三百的開始,不是很自然的嗎?
正因為婚姻重要,古代關于婚姻締結的禮數(shù)也很多。文獻記載,古代婚禮有所謂“六禮”,即六大步驟。實際上后面還有第七步、第八步。這里只說“六禮”。
婚禮一開始是兩步:“納采”和“問名”,是媒人到女方家提親,一次辦的兩件事?!凹{采”又叫作“下達”,一家有女百家求,男方聽說誰家女兒不錯,年齡門第也差不多,就請媒人登門拜訪,問能不能結親家。辦這個手續(xù),是要送禮的。接下來就是“問名”,女方答應媒人提親的,媒人接著問女子名稱、年齡等。這就是“納采”和“問名”。兩步由媒人一次內完成,儀式非常講究。
接下來就各自占卜,看兩個人結婚是否吉利。今天結婚看八字,應該是占卜風俗的遺留。占卜結果吉利,接下來男方再派媒人去,抱著一只雁和其他禮物,這個步驟叫作“納吉”?!凹{吉”之后,女方就算是正式接受男方的聯(lián)姻請求了。男方這時候就該送彩禮了,叫作“納征”。禮物是什么?玄熏束帛?!靶笔羌t色的,“熏”是黑色的,“玄熏”說的就是那種黑里透紅的絲綢,“束帛”呢?就是十丈帛。古代絲綢五丈為一端,一塊長條帛,從兩端往中間卷,卷成一個望遠鏡似的對稱形狀,兩個圓束,一邊五丈,又叫“一兩”。兩個圓束合在一起就是“一束帛”,一束十丈,也就是一匹。這樣的束帛拿上五份,再加兩張鹿皮,就是“納征”之禮了。
彩禮送完了,媒人回來了,兩家已經是親家了。第五個步驟就是“請期”,也就是雙方家長商定日期。男方家里派媒人,再次抱著一只雁到女子家,一番商量日期就定下來了。
“六禮”的最后一步是“親迎”,新郎官直接上門接人了。男方要從祖廟里把女孩子接過來,然后快到家的時候早走幾步,在門口等著新娘。實際上《關雎》的詩篇最可能是在這時候唱的,這時是結婚典禮的高潮,樂隊鐘鼓齊鳴,祝愿他們琴瑟和諧。
古代的結婚典禮有很多有趣現(xiàn)象,《關雎》只是向我們展現(xiàn)了其中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