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萬山寄張五【1】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2】,隱者自怡悅【3】。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4】,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注釋】
【1】萬山:即蘭山。【2】北山:指蘭山。【3】隱者:作者自指。晉代陶弘景有詩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薄?】薺(jì):薺菜。
【譯文】
面對北山嶺上白云起伏霏霏,我這隱者自己把歡欣來細細品味。試著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憂愁每每是由薄暮引發(fā)的情緒,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鄉(xiāng)民,他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遠看天邊的樹林活像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有如彎月。什么時候你能載酒到這里來,重陽佳節(jié)咱們開懷暢飲共謀一醉。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居家鄉(xiāng)鹿門山。四十歲入長安求仕,無成,失意而歸。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游襄陽,二人相得甚歡,因飲食不當引發(fā)舊疾而卒。詩歌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同時也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尤工五律。其詩清淡簡樸,不事雕琢,與王維并稱“王孟”。有《孟浩然集》。
【賞析】
張五即張子容,襄陽人。唐人喜歡在稱呼中用家族內子弟的排行次第,稱為“行第”,顯得更加親切熟稔。常人初次見面之際,先問姓氏行第,問后即以行第相稱。文人朝士在平居宴賀、詩酒唱酬之際最好稱行第。最常見的是連姓氏或連姓名稱之,本詩中的張五即是。據(jù)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他和孟浩然在青年時就“同隱鹿門山,為生死交,詩篇倡答頗多”。當時張子容隱居在襄陽峴山南約兩里的白鶴山,孟浩然隱居在峴山附近,秋日登上峴山對面的萬山以望張五,并寫詩寄意,約他重陽節(jié)那天同來登高飲酒。
開頭四句寫隱者自悅山中白云,因思念而登山去遠望張五,望而不見,心隨著鴻雁飛遠。五、六句點明秋天的節(jié)氣,因為時近薄暮,心頭泛起一絲淡淡的哀愁,而清秋的山色卻又引發(fā)詩人的逸興,情景交融在一起。七、八句是在山上眺望到歸村之人,襯托出不見張五?!疤爝厴淙羲j,江畔洲如月”寫遠望所見的農(nóng)村優(yōu)美景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高遠清幽的境界,是孟浩然的名句。末尾兩句點出自己寄詩的意思,和開頭數(shù)句相照應,顯出友情的真摯。
全篇句句寫登高望遠,而情隨景生,同時也句句述思念友人之情,景清淡而閑雅,情飄逸而真摯,自是名家風度。正如皮日休所謂:“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涵涵然有云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