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事業(yè)奠基人
錢學森
在新中國成立后歸國知識分子中評選一位最杰出的典范,若選錢學森,恐怕無人能出其右。他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科學巨星”,36歲便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美國人稱他“可以抵得上三到五個師的兵力”;他開創(chuàng)了航天和“兩彈一星”偉業(y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他不畏艱險,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又是一位卓越的知識分子,精音樂、擅畫工,關心農(nóng)業(yè)、教育,到了晚年,他還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他的非凡成就和人格魅力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璀璨的光芒。偉哉錢學森,立豐功偉業(yè)擔民族脊梁;大哉錢學森,任世事變遷不移報國志!
一、祖國,我要為您的復興而效勞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那正是國家積貧積弱,備受凌辱的年代。錢學森成長的年代,更是伴隨著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新舊思想交鋒。困境和災難催人覺醒,國內(nèi)仁人志士為救國圖存上下求索。這促使錢學森在成長中思考著,很早便有了“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覺悟。
1.幫其學,莫如立其志
筠抱顯于髫齡,蘭芳凝于丱齒。錢學森出身書香門第,久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鑄就了濃烈的家國情懷。其父錢鈞夫(家治)是一名開明人士,為求救國之道,曾留學日本,后效力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門。錢均夫家教嚴格,懂得“幫其學,莫如立其志”。在錢學森幼年時,父親就教導他:要樹立好好讀書,貢獻社會的遠大志向。錢均夫一方面讓他學理科,同時又送他學習繪畫和音樂。這種培養(yǎng)理念,使錢學森自小就在“科學與藝術”結(jié)合的氛圍中成長。其母章蘭娟是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淳樸而善良,母親的慈愛之心給了錢學森深遠的和連綿不斷的影響。
錢學森三歲隨父母到北京,就讀的是當時最好的小學和中學: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學校附小、北京師范大學附小和附中。在良好的家庭熏陶下,錢學森自小就顯示出“學霸”的潛質(zhì),他的朋友張維這樣回憶道,“盡管年紀還小,但他做事已經(jīng)習慣于周密思索……”錢學森在讀中學時,進步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啟蒙新民、教育救國的重要性,全人格教育的思想興起。當時北京師范大學附中的林礪儒校長將這一教育理念引入學校,并進一步發(fā)展。其精髓濃縮于“誠、愛、勤、勇”的校訓中。當時學校很多老師是地下黨員,思想進步。他的老師“常常用較長時間討論時事,批判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敗無能”。這些教育使錢學森能夠關心社會,關注祖國和人民的遭遇。他后來說:“當年我們在附中上學,都感到民族、國家的存亡問題壓在心頭,老師們、同學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在這樣的氣氛下,我們努力學習,為了振興中華”,“我能為國家為人民做點事,也是與中小學老師的教育分不開的?!?sup>
自小“優(yōu)越”的生活、教育環(huán)境,為錢學森提供的不只是衣食上的富足,還有精神世界的充盈、視野上的開闊,也在他心中埋下了“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種子,當時他并不知道,對這八個字的堅守,鑄就了其坎坷而功勛卓著的一生。
2.從“交通救國”到“航空救國”
中學時的錢學森,受孫中山提出的《建國方略》影響,認識到,要振興國家,發(fā)展交通,必須要改變中國鐵路大部分由外國人鋪設的現(xiàn)狀,中國要有自己的交通和鐵路人才。于是,在1929年7月,高中畢業(yè)選報大學志愿時,錢學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選擇:要學鐵道工程,給中國造鐵路。他報考了當時全國最好的大學——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鐵道機械工程專業(yè),當時叫鐵道門。當錢學森“抱著振興祖國的決心”決定為改變舊中國積貧積弱的面貌盡一己之力,走交通救國、技術強國之路時,冥冥之中,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人生選擇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結(jié)合在一起,再也無法分開。
以總分第三名成績考入交通大學的錢學森,大學期間成績一如既往地優(yōu)秀。如不出意外,畢業(yè)后他將會謀得一份體面的工作,施展其交通救國的抱負。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fā),中國領空控制權喪失,面對著日軍狂轟濫炸的飛機,面對著同胞被屠戮的慘烈景象,血的教訓讓錢學森意識到強大的航空工業(yè)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面對國之患、時之需,他毅然放棄了當時自己所學的“熱門”專業(yè),決定改學“冷門”專業(yè)——航空工程,當時的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要學習能打下日本飛機的本事。
錢學森從來都是一個務實的行動派和實干家,志向從“交通救國”轉(zhuǎn)向“航空救國”之后,他選修了《航空工程》等課程,并將校區(qū)圖書館里所有的航空方面的書都讀完。僅在1933—1935年間,他就先后發(fā)表了《美國大飛船失事及美國建筑飛船的原因》《最近飛機炮之發(fā)展》《火箭》《氣船與飛機之比較及氣船將來發(fā)展之途徑》等多篇航空、火箭方面的論文。彼時彼刻,他個人的夢想與國家、民族的未來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曾在《火箭》一文中感慨:“我們真的如此可憐嗎?不,絕不!我們必須征服宇宙?!?sup>
多年以后,當中國的火箭升空時,他是否還能記起當年自己決心要征服宇宙的“豪言壯語”?當聽到從人造衛(wèi)星上轉(zhuǎn)播過來的嘹亮的《東方紅》樂曲時,他是否為當初的選擇而倍感欣慰?
3.我的事業(yè)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在國家和民族大義面前,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無數(shù)愛國人士將“小我”融于“大我”,撐起國家的脊梁,筑起愛國主義的豐碑。他們不會忘記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哪怕積貧積弱、內(nèi)憂外患的中國已經(jīng)不能為他們提供庇護和倚仗;錢學森明白,要實現(xiàn)自己的科學夢想,必先使這個國家強大。愛國不是空洞的詞語,而必須是實實在在的科學研究。身負強國之責的他毅然決定遠赴重洋求學。在當時,只有最優(yōu)秀的應考者才能獲得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的資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夏,錢學森參加了選拔考試,當年只招20名留美公費生,“航空門(機架組)”名額只有一個,而來自全國各地參加考試的大學畢業(yè)生都是各校的尖子,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終錢學森以航空專業(yè)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開始涉足航空工程領域。1935年8月20日,經(jīng)過在國內(nèi)飛機修理廠一年的見習期,錢學森胸懷“航空強國”的遠大抱負,乘坐“杰克遜總統(tǒng)號”郵輪,從上海出發(fā),踏上了赴美求學的征程。
(1)你們誰敢和我比
初到美國的錢學森處處受人歧視,對此他感到非常氣憤,于是下決心奮發(fā)學習,一定要為中國人爭口氣,一定要用自己的才智在外國同學面前證明中國人不可小覷。面對一位美國同學的公然挑釁,他憤然回擊: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是比美國落后;但作為個人,你們誰敢和我比,到學期末看誰的成績好!美國學生不敢答話。因為他實在不敢挑戰(zhàn)這個能輕而易舉解答出讓他們頭疼的力學題,在大部分同學都不及格的考試中,能夠上交沒有任何錯誤和涂改痕跡的試卷的中國學生。在“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支撐下,錢學森刻苦學習,潛心研攻,僅用一年時間即獲得麻省理工學院飛機機械工程碩士學位。
在學習過程中,他意識到當時航空工程學習偏實踐經(jīng)驗,缺乏理論指導。若有科學理論指導,航空研究必然能事半功倍。由此,錢學森決定轉(zhuǎn)做航空理論方面的研究。當時美國的航空理論研究中心,在洛杉磯的加州理工學院,馮·卡門是業(yè)界權威。主意一定,錢學森主動上門拜訪馮·卡門,經(jīng)過口試,被錄取為應用力學專業(yè)的博士研究生。1936年10月,錢學森轉(zhuǎn)學到了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39年獲航空、數(shù)學博士學位。
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留美初心:“要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學到手,而且要證明我們中國人是可以賽過美國人,達到科學技術的高峰。”科學報國的雄心壯志,扎實的智力積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鑄就了錢學森年輕時期的“學術輝煌”,為世界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多開創(chuàng)性貢獻。1939年,年僅28歲的錢學森與導師馮·卡門共同完成的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并創(chuàng)立“卡門—錢學森”公式,一舉成名。他憑借《關于薄殼體穩(wěn)定性的研究》一文,躋身航空技術工程理論界知名專家行列;此外,他還提出火箭與航空領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超前設想和科學預見,開創(chuàng)了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兩門新興學科,奠定了他在力學和噴氣推進領域的翹楚地位。1947年2月,年僅36歲的錢學森就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并成為該校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2)遙遠的祖國才是永遠的家園
從1935年到1955年,錢學森在美國整整居住了20年。這期間,他功成名就,地位顯赫。但錢學森始終眷戀著生他養(yǎng)他的祖國,“美國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驛站,遙遠的祖國才是他永遠的家園?!?sup>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他一直保留著中國國籍,時刻準備回國效智效力。他曾說:
在美國,一個人一參加工作,總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險公司,以備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金沒有,我說一塊美元也不存,他們聽了感到奇怪。其實沒什么奇怪的,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使客居美國的錢學森心潮澎湃,他向夫人蔣英說:“祖國已經(jīng)解放,我們該回去。人民中國才是我永遠的家。”他即先后辭去各種要職,毅然決定回國。1987年,錢學森在訪問英國時對當?shù)氐闹袊魧W生談及為什么要走回歸祖國這條道路時,擲地有聲地說:
我認為道理很簡單——鴉片戰(zhàn)爭近百年來,國人強國夢不息,抗爭不斷。革命先烈為興邦,為了炎黃子孫的強國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血沃中華熱土。我個人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員,只能追隨先烈的足跡,在千萬般艱險中,探索追求,不顧及其他。再看看共和國的締造者和建設者們,在百廢待興的貧瘠土地上,頂住國內(nèi)的貧窮,國外的封鎖,經(jīng)過多少個風風雨雨的春秋,讓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屹立于世界東方。想到這些,還有什么個人利益不能丟呢?
但對于美國軍方來說,錢學森知道的太多了:錢學森不但赴德國考察過導彈研制資料,還參與了美國軍方火箭研制項目,參與撰寫美國空軍發(fā)展規(guī)劃。錢學森回國的決定讓當時的美國海軍次長金貝爾異常驚慌,并極力阻撓,因為錢學森“在任何情況下都抵得上3至5個師的兵力”。錢學森的歸國之路注定充滿坎坷。1950年,當他提出要回到新中國時,無端的刁難接踵而至,美國政府不但決定取消錢學森參加機密研究的資格,并指控錢學森是美共黨員,非法入境,同時又不允許其出境。他被監(jiān)視居住、經(jīng)常性地審訊、限制自由,甚至一度陷入囹圄。長達五年的“折磨”并未使錢學森屈服,反而使其赤子之心更加沸騰。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已公開的檔案曾這樣記載一次審訊情況:在經(jīng)過多次正面審訊,錢學森均不承認自己是共產(chǎn)黨員以后,檢察官想轉(zhuǎn)著彎地引錢學森上鉤。他在一連串的例行提問以后,突然問錢學森忠于什么國家的政府。錢學森略作思考,回答說:“我是中國人,當然忠于中國人民。所以我忠心對于中國人民有好處的政府,敵視對中國人民有害的任何政府?!睓z察官追問:“你說的‘中國人民’是什么意思?”錢學森答:“四億五千萬中國人。”錢學森發(fā)自肺腑的回答,不僅是用自己隨機應變的機智勇敢對誣陷的駁斥,更是面對美國的強權壓力,表明個人政治立場的正式聲明。他渴望為國效力,面對強權,毫不畏懼地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堅持歸國的意志不動搖。
錢學森歸心似箭,急于報國的赤子之心令人肅然起敬。他意識到,再也不能坐以待斃。1955年6月的一天,經(jīng)過周密的計劃,他與蔣英佯裝逛街巧妙地避開了特務的盯梢,以香煙盒代替紙,用中文寫一封信。信中寫道:“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心急如火,唯恐錯過機會?!璧K歸國的禁令已于4日被取消,然我仍身陷囹圄,還鄉(xiāng)報國之夢難圓,省親探友之愿難償,戚戚然久之……懇請祖國助我……”錢學森的這封短信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送到了陳叔通老人的手中。老人在讀完了求援信后,迅速將這封短信轉(zhuǎn)呈給了周總理。
在錢學森的不懈抗爭和中國政府的嚴正交涉下,1955年9月17日,歷盡艱辛的錢學森一家終于踏上歸程。在回國的郵輪上,錢學森無比激動地說:“今后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sup>面對美聯(lián)社記者的提問,錢學森深情地說:“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sup>
踏入祖國的那一刻,他在心底深情呢喃:“終于回來了!”
- 錢學森:《回憶母校師大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頁。
- 王壽云:《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錢學森》,《人民教育》1992年第1期。
- 錢永剛:《錢學森人生的五次選擇》,《科技日報》2015年5月5日。
- 參見《大成政紙堆》數(shù)據(jù)庫,訪問時間:2018年8月25日。
- 錢學森:《火箭》,《浙江青年》1935年第1卷第9期。
-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9月25日。
- 劉延東:《繼承和發(fā)揚錢學森崇高精神 推進科技和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求是》2012年第2期。
- 史繼:《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黨員干部之友》2002年第1期。
- 《一切成就歸于黨歸于集體》,《人民日報》1989年8月8日。
- 王建柱:《人民科學家的楷模錢學森》,《黨史縱橫》2012年第1期。
- 魏根發(fā)、杜莉:《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錢學森》,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第421—422頁。
- 涂元季:《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錢學森》,《人民日報》2005年6月2日。
- 姜泓冰:《竭盡努力建設自己的國家》,《人民日報》2011年12月12日。
- 繆俊杰:《走近錢學森》,《人民日報》1998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