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質與形而上學
勒內·笛卡爾的職業(yè)生涯不長,起步也晚。1628年他才開始專注地研究哲學和自然科學,此時他已三十二歲了;九年以后他才有作品問世,而這距他生前最后一部著作的出版時間(1649年)僅有十二年。他也遠非多產的作者。然而,他為物理學[1]、數(shù)學和光學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在氣象學和生理學等領域,他所留下的記錄也惠及后人。他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成就已經令人景仰,但他的視野卻遠更遼闊。
他最為人知的方面或許是“我思故我在[2]”(Cogito,ergo sum)這句名言。這個簡短的論斷是他的形而上學(或者說“第一哲學”)的第一原則,這種哲學致力于探討堅實嚴謹?shù)目茖W賴以存在的先決條件。他的形而上學非常玄奧,對后世哲學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仍不絕,堪稱他思想遺產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但是笛卡爾的初衷絕不是讓形而上學獨立于科學研究而存在,更不是讓它喧賓奪主。當?shù)芽栐谘芯炕钴S期的前半段轉向形而上學時,他發(fā)明的理論僅僅是為闡述自己以數(shù)學為基礎的物理學掃清障礙。通過極其抽象復雜的推理,笛卡爾力圖證明,只有那些能夠在幾何學中清晰理解的屬性——長、寬、高——才是物質最核心的屬性,解釋自然現(xiàn)象也只需要考慮這些幾何屬性和物質的運動。
幾何式物理學的鼓吹者不止笛卡爾一位,他甚至也不是頭一位。這個大方向的先驅當推伽利略[3],但笛卡爾認為他不夠嚴謹?!八€沒打地基就開始蓋樓了,”笛卡爾在1638年10月的一封信中如此評價伽利略,“他沒有考慮自然的第一因,只試圖解釋一些個別現(xiàn)象。”(2.380)笛卡爾的形而上學則考慮了自然的第一因——上帝;他的物理學由此推演出自然界最普遍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包括加速以及物體因碰撞而發(fā)生的變形——的原因并就其他許多現(xiàn)象的成因提出了假設。
他有意采用了一種同時遠離經驗常識和傳統(tǒng)物理學的解釋方式:該方式似乎無意與自然物體向人類感官所呈現(xiàn)的表象保持一致。搭建笛卡爾物理學的材料是關于物體的數(shù)學事實,諸如關于大小、形狀、構成、速度的數(shù)據(jù),這些事實能夠為感官經驗迥異于我們或者完全沒有感官經驗的心智[4]所把握。物體的其他事實,諸如顏色、氣味等原本與人類感覺能力有關的事實,笛卡爾是以另外的方式處理的。他用自己偏愛的框架來解釋,將它們都歸結為物體的大小、形狀、速度以及這些事實對感官的影響。由此,笛卡爾創(chuàng)立了一種理論,區(qū)分了物體真實擁有的本質屬性(形狀、大小等等)與物體似乎擁有的表象屬性(顏色、氣味及其他能感知的特性)。
圖1 一幅笛卡爾肖像的版畫復制品(原作者:弗蘭斯·哈爾斯)
笛卡爾區(qū)分了以感覺為基礎的認知框架和更嚴格的數(shù)學式認知框架,堅信后者能更客觀地理解物質世界。新科學的其他信徒也秉持這樣的看法。為了宣揚數(shù)學式認知框架的優(yōu)越性,他們有時會聲稱它與上帝的思維相似。但是笛卡爾沒有滿足于這種上帝視角的含混提法,他明確指出了在理解物質世界時以感覺為基礎的認知框架與數(shù)學式認知框架之間的差異。他向讀者表明,前者的整個體系都難逃質疑,后者卻可以驅逐不確定性的幽靈;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一種方法,幫助我們擺脫感覺的影響,轉向更客觀的認知框架。
通過親自倡導上述方法,笛卡爾在純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的幾個分支領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其他作者,例如弗朗西斯·培根[5]和伽利略,只能在某些方面與笛卡爾比肩。培根雖然發(fā)明了一種消除常識化認知和傳統(tǒng)物理學負面影響的方法,他對感覺世界的質疑卻遠不如笛卡爾深刻。此外,培根雖然為一種更客觀的認知自然的模式開辟了空間,他卻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種模式的數(shù)學本質。伽利略的確意識到了該模式的數(shù)學本質,卻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數(shù)學方法在研究物理世界時何以能被應用得如此得心應手。笛卡爾的形而上學填補了這個空白。他的理論宣稱,按照上帝設計的本意,如果人類的心智以數(shù)學的方式去理解物質世界,就能進入確信無疑的狀態(tài);我們能夠確信無疑地理解的任何東西,上帝都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來;當人類確信不疑地把握到物質的數(shù)學本性時,仁慈的上帝是不會讓他們的心智在此刻墜入謬誤的。
這套將物質與數(shù)學視為“天生伉儷”的說法在我們今日看來既顯怪誕,也不夠雄辯。然而,即使笛卡爾沒能說服我們數(shù)學式物理學是可行的,也沒有什么妨礙。17世紀以來數(shù)學式物理作為測量、預測和控制的工具已然取得輝煌成就,讓諸如此類的證明成為多余。但笛卡爾的理論并非徒勞無功,它為早期的一些研究鋪平了道路,正是這些研究的成就使我們樹立了對現(xiàn)代物質科學的信心。
如今笛卡爾的形而上學比他的數(shù)學式物理學更受關注,因為去世不過數(shù)十年,他在自然科學領域最具特色的一些猜想就被逐漸淘汰了。然而,這些理論的研究和撰寫工作卻幾乎占據(jù)了他的整個活躍期??茖W問題,而不是哲學問題,才是他研究工作的中心。在面對這些問題時,他強烈地意識到它們的共同點,清楚地知道處理它們的順序,并且堅信自己能夠找到其中多數(shù)問題的答案。
--------------------
[1]笛卡爾所研究的“物理學”(physics)在概念上不同于今日的物理學(光學是其一部分),主要關注的是物質的基本原理。——本書所有注釋均由譯者添加,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2]嚴格地說,這個通行的譯法并不準確。無論是在希臘語、拉丁語還是后來的西方現(xiàn)代語言中,系詞“是”雖也有“存在”的意思,但“存在”并不是其本意?!拔沂恰币馕吨梢詫Α拔摇边M行描述,并且描述“我”的那些性質可以被“我”真正擁有,換言之,“我”是一個“實體”(substance)。
[3]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著名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有《星際使者》、《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關于兩門新科學的談話和數(shù)學證明》等著作。
[4]“心智”(mind)在本書其他地方與“體”(body)并提時,出于對稱的美感考慮譯為“心”。
[5]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文學家和科學家,對近代實驗科學有重大影響,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